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校...

更新时间:2024-05-16 浏览次数:2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学习历史要懂得区分历史事实与历史观点。下列选项中属于史观的是(   )
    A . 隋朝虽然短暂,却是历史上最为富裕的朝代 B . 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 C . 赵匡胤夺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 D . 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 2. 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由此可知,该作者认为隋朝修建大运河(   )
    A . 导致隋朝灭亡 B . 导致徭役繁重 C . 促进南北交流 D . 导致矛盾激化
  • 3.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它正式诞生的标志是(      )
    A . 隋文帝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 B .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 C . 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 D . 武则天设立殿试
  • 4. 2018年2月27日,《天路文化——西藏历史文化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展,《步辇图》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件展品。关于《步辇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步辇图》描绘了吐蕃使者朝见唐玄宗,请求和亲的情景 B . 《步辇图》是唐朝时期著名宫廷画家吴道子的代表作 C . 《步辇图》体现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D . 《步辇图》是汉和蒙古族友好的历史见证
  • 5. 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这样评价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旗冕。披旗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他评价的是(   )
    A . 唐太宗李世民 B . 宋太祖赵匡胤 C . 明成祖朱棣 D . 清太宗皇太极
  • 6. 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这表明他认识到了(   )
    A . 体恤百姓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B . 治国理政须加强对百姓的监督 C . 加强统治需扩大官吏选拔范围 D . 扩大统治基础必先行制度创新
  • 7. 宋太祖普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措施中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   )
    A . 派文臣担任地方知州 B . 在边境重地设立镇节度使 C . 分化相权,强化君权 D . 将地方精锐选入禁军卫东京
  • 8. “及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反,犯京师,天子之兵弱不能抗,遂陷两京。肃宗起灵武,而诸镇之兵共起诛贼。其后禄山子庆绪及史思明父子继起,中国大乱。”材料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导致(   )
    A . 隋朝灭亡 B . 唐朝由盛转衰 C . 北宋建立 D . 金与南宋对峙
  • 9. 央视一套播出的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上,来自杭州的外卖小哥最喜欢的是具有通俗易懂、平易近人风格的诗歌,下列属于这一风格的诗人是(   )
    A . 杜甫 B . 杜牧 C . 白居易 D . 李白
  • 10. 唐朝诗人王建在其诗作《凉州行》中写道∶"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这反映了当时的唐朝(   )
    A . 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B . 经济繁荣,国库充盈 C . 文教昌盛,人才辈出 D . 民族交融,相互学习
  • 11. 既能证明唐朝陶瓷工艺水平高超,又能体现各民族间交往盛况的图片是( )
    A . B . C . D .
  • 12. 秦汉时期丞相一职多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北宋时期相当于丞相的官员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 地方权力越来越大 B .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C . 丞相权力不断扩大 D . 封建民主政治逐渐完善
  • 13. 王安石变法是一场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社会改革运动,变法中以增强国家军事力量为目的的举措是(   )
    A . 募役法 B . 方田均税法 C . 农田水利法 D . 保甲法
二、综合题
  • 14.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不同时期民族关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

                           松赞干布像             文成公主像

    材料三: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唐帝国,很快实现了唐太宗提出的“四夷自服”的目标。长安成为世界性城市,每天聚集数以千计的不同肤色和服饰的外国人。唐文化通过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侣、学者、留学生被传播到亚欧各地,而影响最深的则是东亚地区,形成了以唐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

    1. (1) 材料一中“中华”、“夷狄”分别指的是什么?表明唐太宗实行的是怎样的民族政策?
    2. (2) 材料二反映了唐与吐蕃友好交往,这件事有何历史作用?请你任意列举出两列唐朝与少数民族交往与交融的方式。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文化圈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 15. 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它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五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

    材料二:如图

    材料三:“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周匡物《及第谣》

    材料四: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000多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还有外国人

    ——改编自仪平策《中国审美文化史》

    1. (1) 材料一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谁?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他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
    2. (2) 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分别写出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这两种农具名称
    3. (3) 材料三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的一种选官制度,武则天对这一制度的完善作出了怎样的贡献?这一制度的诞生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4. (4) 唐诗与唐朝,盛衰与共,堪称“绝配”,请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能够促使唐诗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三、论述题
  • 16. 认真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1. (1) 图一这尊坐像中的人物是唐朝时期的哪位高僧?他为什么至今一直受到日本人的尊敬?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唐朝的中外交往有怎样的特点?
    3. (3) 玄奘(602-664),唐代高僧,我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如果你来当玄奘纪念馆的导游,你会对游客怎么介绍玄奘呢?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