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九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17 屈原(节选)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17课《屈原(...

更新时间:2024-04-15 浏览次数:3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立(chù)   睨(pì)    咆(xiào)    祷(qí) B . (shāng)    首(jī)    驰(chĕng)    诡(jué) C . (lán)    污(huì)    谀(ē)    得(chĕng) D . 待(nüè)    徘(huái)    鞭(dá)    罪(niè)
  • 2.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新思潮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磅礴于全世界。 B . 坚决肃清懒政惰政、哗众取宠方面的恶劣影响和思想遗毒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C . 下了几天的雨,操场上拖泥带水 , 泥泞不堪,体育课又泡汤了。 D . 郭沫若借屈原的悲剧展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 3. 下列物象的象征义错误的一项是(    ) 
    A . 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B .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C . 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有形的长剑,是被囚禁前的佩剑; 无形的长剑指不怕死的精神。 D . “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 4. 下面是一段评论《雷电颂》的文字。其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雷电颂》是一首高昂悲壮的交响曲②把结构层次与感情波澜的起落融为一体③但作者按照结构层次又有意识地构成几次高峰④使之跌宕起伏,高潮迭起⑤自然地显示了屈原独白的气势与逻辑力量   

    A . ①③②⑤④ B . ③①②④⑤ C . ①④③②⑤ D . ①③④②⑤
  • 5. 下列有关戏剧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戏剧的情节和小说的情节是一致的,都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 B . 中国戏曲角色行当主要有生、旦、净、丑几种类型,“生”是男性角色,“旦”是女性角色。 C . 京剧同国画、中医并称为我国的“三大国粹”,代表剧目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等。 D . 戏剧是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屈原》是郭沫若创作的一部五幕历史剧。
  • 6.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唱着毕业的骊歌,回眸初中生活的阴晴雨雪,七彩校园里回响着我们青春的誓言和浓浓的师生情谊。 B . 中国不仅有发展“一带一路”这一宏大倡议的决心,也有实现这一美好蓝图的能力。 C . 据业内专家估计,仅在我国,未来5年内大数据人才缺口就将超过130万人以上。 D . 通过参加这次活动,使我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综合性学习
  • 7. 学习了《屈原(节选)》后,班级决定开展以“纪念屈原”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 (1) 品读下面的文字,写出其中隐含的人物故事和节日习俗。 

       他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多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从此让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人物故事: 

       节日习俗: 

    2. (2) 下列对联与其赞颂屈原的,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B . 质而绮,真且醇,自可传之千古;樽中酒,篱下菊,岂甘了此一生。 C . 缅想忠贞,补阙拾遗犹昨事;何来环佩,清辉香雾替诗魂。 D . 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3. (3) 结合下面这段文字简要说说所蕴含的文化或精神。 

       端午节里,在屈原的故乡,人们用不同的方式纪念屈原,最重要的是赛龙舟、公祭屈原这三种活动方式。 

三、现代文阅读
  • 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屈原:中华民族的一根铁骨 

     ①又逢端午,遥祭屈原。一个人与一个节日、一种民俗关系如此之紧密,中国历史上唯此一人。 

     ②拂去历史的云烟,掸落鏖战的尘埃,一尊伟岸的独行者身影从遥远的两千多年前渐行渐近。屈原,是中华民族的一根铁骨。 

     ③屈原是战国后期楚国人,籍贯湖北秭归,生于公元前340年左右,卒于公元前278年左右。年轻时的屈原担任过楚怀王的左徒,伴随左右,深得器重,参与和执掌楚国许多重要军政外交事务,起草宪令,修正法度,展现了高超非凡的治国理政才干。这一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的时期,确立了他事业的高度。 

       ④屈原人生的另一个高度是他的文学成就。他创作的《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耸立起中国文学风光雄奇的巅峰。《离骚》被公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篇幅最长、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政治抒情诗;《天问》以奇特的诘问形式、异常神奇丰富的想象力,一连向上苍提出170多个问题,涉及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充满科学求索精神;在祭歌基础上提炼而成的《九歌》,斑斓绚丽,塑造了或优美妖娆或庄重典雅的云中君、湘君、湘夫人诸神形象,成为传世经典之作。《离骚》之后没有《离骚》,《天问》之后《天问》不再,《九歌》之后难寻《九歌》,屈原之后的中国文化人都聚集在这座高山之下,刨挖文学的泉眼和思想的深井。 

     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溯寻中国文化的源头,都不能不端视屈原的身影,触摸“屈原精神”的钢筋铁骨。 

     ⑥但是,再优秀的屈原,也终究成了中华民族的一滴眼泪。 

     ⑦屈原志存高远,心系国家,面对楚国社会千疮百孔、时弊丛生的现状,主张对内变法图强,对外联齐抗秦,一度使楚国富足强盛,实力雄厚,威震诸侯。他“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对内对外都是一把好手。但他并非总是春风得意,他遇到了一个强劲的来自外部却深潜楚宫的政治对手。秦相张仪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略家和纵横家,诡计多端,老谋深算,胆略过人。张仪一生有两件最得意的政绩,一是几度破坏楚齐联盟,为秦国成就霸业扫清了前障;二是成功地离间了楚怀王与屈原的关系,使楚国驱逐忠良,丢掉了雄起的基础和机遇,最终为秦所灭。这两件事合而为一,那就是张仪打败了屈原。张仪十分清楚屈原是楚国唯一使他感到威胁的对手,他收买靳尚,设诡郑袖,蒙骗楚王,谗害屈原,可谓处心积虑,机关算尽。屈原清醒地认识到楚国真正的敌手是强秦,“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楚不是吃秦,就是为秦所吃。屈原贵在心系国家,失在忽视了小人的力量。两人较量的最终结果是,屈原惨败,被逐出朝廷,流落到汉水之北。 

     ⑧尽管如此,屈原也没有放弃对国家的责任和对使命的担当。被流放的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为故主的罹难而悲愤,更为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新主而悲哀。屈原的政治见识使他看到了战争的性质,知道战争的赢输决定着国家的存亡,而不仅仅是一城一池的得失,因此他的忧虑远比一般人要深沉、痛彻。国之将亡,已无暇计较个人恩怨了,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他不惜牺牲个人前途乃至自己的生命。公元前279年,秦国悍将白起攻打楚国,引水灌城,一下子淹死楚国军民几十万人,还攻占了屈原的出生地、楚国的国都郢。一切幻灭之后,第二年的五月初五,屈原拼上生命全部能量的最后一跃,投江殉志,以身许国。 

     ⑨一枚粽子,加上驱邪的雄黄酒、奋进的龙舟队,中华民族的文脉里,咀嚼和回味的是一种精神。 

     ⑩挡车螳臂也是英雄,以死抗争也是战斗。水柱擎天,英气断流,屈原用生命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上,矗立起一座令后人仰望千年万年的丰碑。 

     (改编自2020年《快资讯》) 

    1. (1) 说说文章标题的作用。 
    2. (2) 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溯寻中国文化的源头,都不能不端视屈原的身影,触摸“屈原精神”的钢筋铁骨。 

       ②屈原用生命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上,矗立起一座令后人仰望千年万年的丰碑。 

    3. (3) 为什么说“再优秀的屈原,也终究成了中华民族的一滴眼泪”? 
    4. (4) 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屈原怎样的情感? 
    5. (5) 文章第⑦段记述张仪的事迹,有什么作用? 
    6. (6) 请概括屈原人生的两个高度。 
四、综合题
  • 9. 读下面的民谣,完成问题。

    五月五是端阳,

    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洒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1. (1) 端午节是纪念谁的?是在每年的什么时间?
    2. (2) 从课文中可以看出人们纪念他的原因是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