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4-05-13 浏览次数:8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共24分)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据(jié) 呢(né) 然(wǎng) 前后继(pū) B . 养(huàn) 笑(chī) 金(zūn)  衣楚楚(ɡuàn) C . (chá) 白(shà) 恣(suī) 不容发(jiān) D . 逗(liáo) 阴(huì) 惊(hài) 筹交错(guāng)
  •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空旷   祭祀   宫阙   矫糅造作 B . 筵席   糟蹋   制裁   根深蒂固 C . 赞誉   傲慢   谔然   不言而喻 D . 亵渎   怨怅   燎亮   歇斯底里
  •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A . 克里姆林宫金碧辉煌的会客厅里,白色小方桌上鲜花盛开。20日下午,普京总统以这样温馨的布置,迎接了老朋友习近平主席。 B .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互利共赢是中美经贸关系良性发展的唯一不二法门 , 但美方一意孤行,这样下去只会双输。 C . 热点为王的流量时代,有些报道断章取义 , 混淆视听,我们一定要擦亮双眼,不要被“局部的真理”所欺骗。 D . 生活的诗意未必在远方,珍惜手边的每一寸光阴,都有可能结出丰硕喜人的果实,欣赏身边的每一处风景,都会给人带来不可名状的美。
  •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一带一路”描绘了一幅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新思路,它不仅会给中国企业带来更多的商机,而且将为世界经济积蓄巨大的能量。 B . 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成败的关键。 C . 谁也不会否认提高学习成绩不是勤奋学习的结果。 D . 做好2023年全民阅读工作,对推动书香社会建设,营造良好氛围,凝聚全国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具有重大意义。
  • 5. (2017九上·濮阳期中) 下列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②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③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④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们才能何如,境地何如。

    ⑤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⑥唯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

    A . ③⑥①⑤④② B . ③④②⑤⑥① C . ②⑥①③④⑤ D . ②③④①⑤⑥
  •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武牧羊

    ①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 , 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

    ②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雪与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③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选自《汉书》,有删减)

    【注释】①受辞:听取供词。②惠:人名,指常惠。③煴火:微火。④羝:公羊。⑤廪食:配给的粮食。

    1. (1) 下面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单于使使晓武                使:派遣 B . 单于                       白:报告,禀告 C . 武                        幽:囚禁 D . 当相                        坐:获罪,定罪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B .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C .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D .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3. (3) 关于文章内容和写法,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选文通过苏武以死报国的行动,刻画了他忠贞爱国的形象,从“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律知武终不可胁”,“十年持汉节”,“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处可以看出。 B . 卫律对苏武的劝降使尽了解数。一是威吓,二是利诱,三是逼迫。卫律见苏武不应,便进而逼迫说:“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苏武对此人头畜鸣的叛国者的丑恶表演实在无法保持沉默,终于狠狠地骂了他一通。卫律黔驴技穷,终于认输。 C . 作者在塑造苏武的形象时,使用了鲜明的对比,选文第②段与卫律对比。作者暴露了卫律卖国求荣的可鄙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加突出了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 D . 选文写匈奴企图用艰苦的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的斗志,把他囚禁于地窖中,使他备受饥寒,接着流放苏武到荒无人烟的北海让他牧羊,间接表现的是苏武与自然环境做斗争。
    4. (4) 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②女为人臣子,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二、(共66分)
  • 7.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注释:禅:佛教指清寂凝定的心境

    1. (1) 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全诗围绕着题目的“寻”字,逐渐展开。“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开始二句就突出一个“寻”字来,顺着莓苔履痕,一路寻来。 B . 诗人兴冲冲步行山中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在他的居所周围寻找,仍未如愿,诗人不免失望惆怅,“过雨”指寻人时忽然遇雨,更增愁绪。 C . 颈联到“水源”,应该不是指来时“经行处”,所以“随山”不是下山,而是入山,随山转折,缘山道探寻水源,而寻水源也就是寻道士。 D . 尾联的“禅意”,用得精妙。诗人看见了“溪花”,却浮起“禅意”,从幽溪深涧的陶冶中得到超悟,自在恬然的心境与清幽静谧的物象交融为一。
    2. (2) 颔联中的“依”和“闭”两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 8. 名篇名句默写。 
    1. (1) 今日听君歌一曲,。(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 (2) ,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3. (3) 先天下之忧而忧,。(范仲淹《岳阳楼记》)
    4. (4) 溪云初起日沉阁,。(许浑《咸阳城东楼》)
    5. (5) ,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6. (6) 《湖心享看雪》中,描写西湖大雪三日后寂静场景的句子是:
    7. (7)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里“此事”是指:“。”
    8. (8) 《行路难》(其一)中写出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精神的句子是:“。”
  • 9. 小说是文学的一大样式,它就像一部部生活的教科书,引领我们走进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阅读小说,能让我们增长见识;阅读小说,能让我们陶冶性情;阅读小说,更能让我们净化灵魂。今天,就让我们携手走进这神奇的小说天地。
    1. (1) 【活动一】重温名篇
      小说作品中,总有一些场景、一些情节、一些经典形象在我们心中挥之不去。请你结合《社戏》,就你最难忘的内容,仿照示例,编写一个谜语。

      示例:一声老爷,喊出隔膜悲凉      ——《故乡》

    2. (2) 【活动二】触摸名著

      两个取路投草料场来,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那雪早下得密了。……大雪下的正紧,林冲和差拨两个,在路上又没买酒吃处,早来到草料场外。


      上面一段文字选自《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是文学名著中写雪景的佳句,请从用词的角度,说说其妙处。
    3. (3) 【活动三】漫画名著
      欣赏下边漫画,回答问题。

      A.这幅漫画的创意来自我国四大名著中的

      B.这幅漫画借助古典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来嘲讽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4. (4) 【活动四】走进名著
      《西游记》中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并简要说说他(她)的性格特征。

      人物:      性格特征: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舟远去波心荡

    龚静

    ①早上八点左右,水泥船的马达声突突突自远而近地响过来,却是喜欢这有节奏的轰隆隆夹杂在鸟叫中间,散了一散漫漶的安静,虽然安静只是相对的,不远处高架上的汽车声总不免成为背景,但这些在大城市实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船上站了一位中年男人,船里已捞了一些河里的杂物,应该是每天例行的河长工作吧。水泥船下午有时也会来,三四点钟的样子。船突突远去,平静的小河自然小小激动,虽然其实小河已经习惯了每天定时定刻的悸动,但还是激动,水波起,缓缓荡,渐渐停,依依不舍。

    ②水泥船激活的能量大概还不是水波最高能的体验。小木船穿河而过,才是小河的澎湃心潮。小船来时并不定点,忘记它时来一趟,惦记它时不见影。小船确乎是小船,那种老底子的木制打鱼船,不过换了马达启航,不必舟橹。也是船头坐着一花甲男。船舱里像是捕捞的东西,有时看不清,拿了望远镜细辨,却又驶远了。小船确实自远处过来的,顺着小河的两个弯口突突而来,从柳树樟树杉树的河两岸过来,倘若忽略马达声,忽略房子的样式,一时间让人顿生古意,恍惚间看到宋元画中那小舟泊岸或流水远去的帆影。很快,小船朝小河的那一头不紧不慢地开去。看小河的水波却是荡啊荡啊地不甘停止。船小,激起的水波密而繁,河流左右来回地波动着,几乎比经过水泥船要多出一倍时间来平复。小船早已不见影,水波竟然还涟漪着。

    水泥船是工作,小船大致也是生计,水波荡漾当然是自然现象,然而,糅合起来,作为观看,日常的时空很自然地兼职了审美活动。

    ④中国山水画中,除了大开合的山水,粼粼水波是常见的,却并不简单。不说险峻的礁石激浪,就是山石一侧伴生的一点闲笔,墨线三两弯曲,几点大小墨点,却已然迂回曲折的滩涂。尝见乐震文先生画一幅山水小品,前景的山石松树,中景的滩石树林,远景的一抹远山,以及夜空的明月,虽小小尺幅,万象俱备。大家的笔墨是不放过任何细节的,树林边看似不经意的一寸见方纸面,乐先生笔下轻轻来回,山涧水波甚或波心涟漪当然已环绕山石而潺潺。水波纹看着容易,不就是划拉几条线拟水波嘛,只有下笔,才感若线条太细,就缺乏力度;若线条不均,不似波纹荡漾。简单的东西里皆是功夫和工夫。陆俨少先生尝言“湖水弥漫广远,水波微动,通常用网巾水来表现。画网巾水线条宜用中锋,一用侧锋即扁。平拉过去,有规则的屈曲,上线曲向下,下线即曲向上,互相连接,组织如网状”。道理归道理,实践则需反反复复练习,手和笔和墨方浑然有觉知,所谓线条匀细得当,水波飘摇。

    ⑤几笔弯曲线条,营造水波或荡漾,或汹涌,或平静,或漫卷等多种情境,可谓石涛之“一画”意境,笔下线条,心中情志,乃由现实之水而为纸上之水,并拥有独立的审美时空。想起以“马一角”留载画史的南宋马远曾作过《十二水图》,从“黄河逆流”、“层波叠浪”到“洞庭风细”而“秋水回波”“湖光潋滟”……也许不能说画尽,至少是满满纸上的水波小宇宙。“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在《渔父》中虽然借渔夫之言如此洒脱,水清水浊又如何,洗帽洗足皆可,我依然是我。不过于屈原而言,虽然明乎此,终究是洁本来去,投了汨罗江。水波一舟,舟上蓑笠翁,与采菊东篱下一样,多为中国画明志归隐的意象图式。现实究竟庭院深,纸上可以清怀梦。

    ⑥站在阳台上看舟船远去小河波心荡,是日常的片刻。船夫马达突突而过,也是他的日常工作,他应不知他的日常成了楼上人的思绪之源。当然,这是定然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卞之琳诗),人和人互为取景框。但也许也有例外,比如说,水波不语,自顾荡,它才不会理会你看不看它,水波有着自己的定律。赋予其江湖风云,或潇洒脱略,或隐逸归园,都是人的波荡罢了。

    ⑦活在当今世,现代人其实都蛮辛苦的,“内卷”是其一,各种事物让人应接不暇是其二,总在提醒人要与时俱进,原地踏步就是退步,身心疲惫焦虑。为什么现代人生病都喜欢抗生素打吊针,要快点好啊,好多事等着做呢,慢慢生病已然奢侈。即便退出职场“内卷”,但似乎有一个广大的“内卷”笼罩其上,倘若不焦虑点什么,好像就是“社会性死亡”了。

    ⑧ 水波缓慢地一波又一波,终复平静,大概有三四分钟,也许五分钟,感觉中的时间也许更长些。思绪也一波又一波。这样的看和想,好似吐纳,沉浸其中,就算没有舟船渡津,也不会有渔夫归隐图的现实版,也可以随时给自己缓慢的时空境。

    (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

    1. (1) 下面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手法运用的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④段中说“简单的东西里皆是功夫和工夫”,就像乐震文的山水小品,小小尺幅,万象俱备。而这样的功夫的练就,全靠“工夫”,就是反反复复的练习,直到手和笔和墨都有了灵魂一般,下笔有神。 B . 依据上下文意看,第⑤段中作者想到马远的别号“马一角”,可以推知马远的画是画作的角落处理得精妙,让人欣赏。 C . 作者看到水波舟船,不仅联想到了品质高洁,不愿同流合污的屈原,还联想到了明志归隐的柳宗元和陶渊明。 D . 本文作者面对生活中常见的景象,能浮想联翩,由景及艺术,由艺术到生活,品出审美滋味。由此来提醒辛苦的现代人,放慢生活的节奏,留出审美的时空。
    2. (2) 第①段为什么花很多笔墨写水泥船“响过来”又“突突远去”的情形?
    3. (3) 第③段中划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联系上下文简述理由。

      水泥船是工作,小船大致也是生计,水波荡漾当然是自然现象,然而,糅合起来,作为观看,日常的时空很自然地兼职了审美活动。

    4. (4) 散文题为“一舟远去波心荡”,你如何理解?联系全文回答。
  • 11. 阅读

    善于“放大”自己的能力

    胡建新

    ①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有自己系鞋带的能力,你就可能有上天摘星星的机会。”从系鞋带到摘星星,无疑是两种差距悬殊的能力,但它们之间并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脚踏实地者,方能仰望星空。若能心如金石、志存高远,思悟有道、行动有方,勇于并善于“放大”自己的能力,就可以迸发出令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力量。

    ②现实中,不少人看不到自己的能力,更不会“放大”自己的能力,常常生活在自怨自艾、自暴自弃的痛苦之中。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自己的能力存在认知上的误区,总以为自己是丑小鸭而成不了白天鹅。他们虽然也有理想有目标,却常常不把目标当作动力而是当成包袱,不是将目标用于奔赴而是用来背负,在各种崎岖坎坷、艰难困苦中渐渐销蚀自己的能力,最终一事无成。相反,只有善于“放大”自己的能力,才能不断激发潜能,不断刷新能力的高度。

    ③“放大”自己的能力,先要相信自己。自信,是获得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有了自信,就有了战胜困难、走向强大的精神动力,就会认清自己的优势,敢于直面一切困难和风险,直至取得成功。果树上的许多果子不是因为太高而够不到,而是因为有人感觉够不到而不敢跳、不愿跳。要想摘到果子,就要敢于跳起来,即使一次次失败,也要一次次地进行下去。在跳起来摘果子的过程中,有时可能就差那么一点点,但只要坚信自己能够得到,就能将现有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不断突破自我,从而摘得果子。

    ④“放大”自己的能力,需要勇于挑战“不可能”。生命科学认为,人的能力有90%以上未曾得到开发。有位心理学家系统研究了一些历史名人的成功经历,得出一个结论:高度地承认自己,相信自己,正是他们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而充分的自信和由此而产生的创造力,并不是卓越人物所独有的,普通人一样也能拥有。事实上,“不可能”中蕴藏着诸多“可能”的因素。那些看似“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常常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可能”。只要真正具备了挑战“不可能”的勇气,并为之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就能够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实现从“不可能”到“可能”的飞跃。

    ⑤“放大”自己的能力,还要善于把握机遇。有人曾提出一个“飞猪理论”,即站到风口上,猪都能被吹上天。当风来的时候,要善于乘风而上、顺势而为,这样才能借风起飞;如果风已经过了,才想到要往风口上站或跟在后面“追风”,显然已经来不及了。我们既要有强烈的“机遇意识”,更要有“时刻准备着”的敏锐头脑,当机遇来临时,能够迅捷有力地抓住它、驾驭它。当今时代,信息瞬息万变,机遇稍纵即逝,拥有一般性的“有准备的头脑”已经很难在激烈竞争中掌握主动、赢得先机;只有拥有“时刻准备着的头脑”,紧盯机遇、随时准备抢抓机遇,才能在机遇来临时紧紧抓住它。

    ⑥借助外部力量,也能够“放大”自己的能力。荀子在《劝学》中讲:“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外部力量,可以撬动推进事业成功的杠杆,让自己的能力产生倍增效应。所借助的这个外部力量,可以从书本中学习得来,也可以向身边人请教,将他人的智慧、经验为己所用,用以补齐学识才能上的短板,如此便能最大程度地“放大”自己的能力。

    1. (1)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勇于并善于“放大”自己的能力的因素有:心如金石、志存高远,思悟有道、行动有方。 B . 第②段列举了现实生活中的反面例子来阐述“善于‘放大’自己的能力”的重要性。 C . 作者认为,那些“不可能”只要勇于挑战,便都能转换成“可能”的,从而“放大”了自己的能力。 D . 全文的论证结构为“总一分”,即先提出中心论点,再以多个分论点的形式来论证中心论点。
    2. (2) 怎样才能“放大”自己的能力?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3. (3) 请简要分析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三、(60分)
  • 12. 阅读下面的材料,请根据要求作文。

    “重读”父母,你可能发现他们也曾有过叛逆而精彩的青春;“重读”自己,你可以看到自己曲折向前的成长痕迹。重读《昆出记》,不仅可以了解昆虫世界,还可以让你读到法布尔的内心;重读《藤野先生》,不仅可以读到浓浓的师生情,还可以读到鲁迅弃医从文的复杂心绪。

    请以“重读”为话题,写一篇的作文。

    要求:①自拟题目,内容紧扣材料;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全文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