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思想政治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4 哲学与文化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4年春季期高中政治必修四8.2《文化交流与文化交...

更新时间:2024-04-28 浏览次数:2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规定爱国主义教育应当坚持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爱国主义教育应当坚持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    )

    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爱国主义精神

    ②创新中华文化表达形式,引领社会风尚

    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促进文化交融发展

    ④以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④ D . ③④
  • 2. 在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上,中华传统服饰大放异彩,吸引各国友人关注。从琳琅满目的服饰到古色古香的建筑,从余音绕梁的民乐到精妙绝伦的技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名片”。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的召开(   )

    ①能够避免不同文明之间发生冲突

    ②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提供了根本途径

    ③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弦歌不辍、历久弥新

    ④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3. 2023年9月底,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山东曲阜举行。“对话”“交流”“共同”“多元”……通过梳理历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主题,可以发现这些关键词。不同文化背景的专家、学者围绕这些关键词一次次进行思想碰撞,并逐渐达成共识——尊重、交流、平等、互鉴。达成这些共识说明(   )

    ①文化的多样性铸就了社会实践的多样性

    ②文明交流互鉴是文明共同发展的方式

    ③文明论坛能够探寻文化民族性的原因

    ④不同民族文化、不同文明可以和平共存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4. 2023年第14个“联合国中文日”主题为“中文:增进文明对话”。中文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作为中文母语国,中国政府始终把配合、支持各国中文教学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把加强中文教育资源供给作为世界语言文化公共产品的重要内容。以中文增进文明对话(    )

    ①有利于加强各国与中国的人文交流、凝聚文明共识

    ②表明文明对话能消除文明间的差异,推动文化发展

    ③提升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主导不同文明间对话

    ④推动文化交流与交融,扩大中文语言文化的影响力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5. (2023高一下·齐齐哈尔期末) 《中国奇谭》由八个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故事组成,以独特的东方美学风格拓宽表达边界。创作者们秉承“不模仿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的创作理念做了大量典籍工作,把中国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把东方浪漫与动画科技嫁接。浪浪山上的小猪妖让我们看到了进化的国漫,不变的中国式浪漫。《中国奇谭》能够实现热度与口碑双丰收是基于( )

    ①推动文化体制机制的创新,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交融与碰撞

    ②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呈现出了中华文化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隽永魅力

    ③立足对传统文学的浪漫幻想,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④用现代观念和技术手段表达中国美学,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的生命力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6. 2023年10月11日,在“2023中国(上海)国际乐器展览会”(简称上海国际乐器展)上,一批仿敦煌洞窟壁画乐器集中亮相,备受瞩目。“乐鸣敦煌”系列仿敦煌洞窟壁画乐器致力于再现“丝绸之路”上乐器大荟萃的真实情形,希望以“敦煌”品牌乐器为载体,持续促进中外音乐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这说明( )

    ①经济社会条件的不同造就了文化多样性

    ②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交融而丰富

    ③艺术品的创作真实再现了历史面貌

    ④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②④
  • 7. 2023年11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开幕式发表视频致辞。致辞强调,我们倡导文明互鉴,构建更加平等包容的网络空间。加强网上交流对话,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推动不同文明包容共生。加强网络文明建设,促进优质网络文化产品生产传播,充分展示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积极推动文明传承发展,共同建设网上精神家园。致辞所包含的理念( )

    ①立足于互联网发展加深各国文明相互依赖程度的实际

    ②站在全人类整体利益的高度审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

    ③超越不同社会制度,展示了新时代中国外交追求的崇高目标

    ④弥合文明差异,为构建全球公平正义的文明新秩序指明方向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8. 2023年12月3日,首届“良渚文化论坛”在浙江杭州举行,是中国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明对话的重要举措。中外嘉宾畅所欲言、深入讨论,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不同文明加强对话、增进共识,推动全球文明倡议从思想理念成为实际行动。嘉宾们表示,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举办“良渚论坛”对于感悟古老文明魅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与交流合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举行“良渚文化论坛”的意义在于(    )

    ①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成就

    ②促进各国人民出入相友、相知相亲

    ③“良堵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④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③④
  • 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必须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下列选项中体现这一要求的是( )
    A . 举办全景数字艺术互动展,带领观众沉浸《梵高的世界》 B . 外国游客春节期间在天津逛庙会品美食,体验中国民俗文化 C . 中国诗词大会上“苏东坡数字人”吟诵“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 D . 古有“雁塔题名”展示书法和荣誉,今有“到此一游”景区胡乱涂鸦
  • 10. 钱锺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中提及“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材料表明钱锺书先生主张(    )

    ①一切外来文化,都值得我们借鉴       

    ②文化是民族的,要坚守民族文化的鲜明特色

    ③要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实现世界文化繁荣  

    ④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1. 4月27日至5月8日,2023年法国巴黎博览会在巴黎凡尔赛门展览馆举行。中国外文局(中国国际传播集团)受邀参展,举办“遇·鉴中国——中华文化主题展”“中法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等系列活动,为观众打开一扇感知中华文化、促进人文交流的窗口。这一系列主题展向各国观众介绍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根脉和美好前景,更展现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这样的活动有利于(   )

    ①推动中华文化传播,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②促进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③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认知度

    ④增强世界人民对中国式现代化文明的认同和接纳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12. 无论是“大莲花”“小莲花”“大玉琮”“杭州伞”等场馆造型,还是取材自钱江潮的“潮涌”会徽、融入良渚玉琮元素的“薪火”火炬、呈现杭州湖山景观的“湖山”奖牌和“青花瓷”礼服,在杭州亚运会已经释出的诸多设计理念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无处不在。据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文化交流而更具价值

    ③文化创新应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     

    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内涵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⑦③ D . ②④
  • 13. 2020年4月6日,英国BBC推出最新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BBC第一次以纪录片的方式,将杜甫介绍给西方世界,在全世界引起了关注。这部纪录片(    )

    ①有助于消除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隔阂

    ②推动中西方文化进一步交流传播

    ③折射出中华文化在西方得到广泛认同

    ④说明文化是有共性和普遍规律的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4. 2023年8月1日,由国家民委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正式对外展出。国家民委从馆藏的15万件文物和51万册古籍中,遴选出1500余件文物古籍,向观众展现了一幅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长卷。举办这一活动的文化价值在于(    )

    ①展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历史基因    ②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③推动各民族文化在不断交流、借鉴中走向统一    ④推动各民族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15. (2023高二上·绵阳月考) 中国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发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的瓷器技术传到世界各国,为世界人民所喜爱,通过中外文化交流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表明(   )

    ①独具特色的中国瓷器文化得到了世界各民族的认同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

    ③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构成了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④我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16. 一边是古朴精巧的檀香扇、巧夺天工的苏绣,另一边则是憨态可掬的秘鲁羊驼手工艺品、匠心独运的意大利贝雕……2023年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举行的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中外文化荟萃,令人目不暇接。进博会交易的是商品和服务,交流的是文化和理念。材料说明(    )

    ①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前提  

    ②文化交流推动文化平台的发展

    ③认同世界文化有利于文化繁荣      

    ④文化和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交融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二、<strong><span>解答</span></strong><strong><span>题</span></strong>
  • 17. 衣冠承中华之礼,载传统文化之精益。回望中国服装设计的发展历程,从纯粹的模仿照搬西方潮流到注重在设计中融入中国本土文化元素,转换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挫折。

    曾几何时,带有民族元素的中国风服饰因其简单生拼硬凑而被视为粗制滥造和所谓“乡村审美”的代名词。近年来,随着中国传统服饰研究不断深入,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服饰不再仅仅停留于想象中。古人留下的壁画、陶俑人物和古籍文献等,含有大量的服饰信息。对这些信息的考证研究,大大推动了国风服饰的发展。比较典型的是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所在考古资料支撑下,对传统服饰装饰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与专业服装学院合作,把传统文化研究成果以实物形式再现并应用于生活中,在全球时尚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根植于中华民族礼仪和文化土壤中的中国传统服饰元素,与现代设计和剪裁工艺相结合,所呈现出的带有中国文化气质的精美服饰,成为人们争相追捧的对象,越来越多的中国风服饰出现在生活着装和世界顶级秀场舞台上。

    有人认为,国风服饰的民族特色会因西方元素的嵌入而被抹杀。请你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评析这一观点。

  • 18. 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深深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文化性格和精神世界,传承千年、历久弥新,至今仍有较大的吸引力和蓬勃的生命力。

    弘扬优秀茶文化,谱写发展新篇章。

    近年来,武夷山市深入挖掘茶文化、茶产业的发展经验,助力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实现有效衔接,在“双循环”经济上展现更大作为。

    中华文明的精髓,在于对道德的规范和坚守。“工艺虽繁不敢省工力,对于茶企来说,用心做好对得起消费者的产品,就是用实际行动践行茶文化的品质内涵。”武夷山市委、市政府提出要依托武夷山茶文化优势,实施龙头培育、质量提升、标准管控、品牌建设、市场营销、融合发展“六大专项行动”,强调到2023年实现全市茶叶产值100亿元,茶产业税3亿元的目标。

    茶文化“和而不同”的理念,是国茶品牌走向世界的“助推器”。武夷山市以茶为媒,积极复兴“万里茶道”,为武夷山茶产业发展打开了新渠道。2021年3月1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正式生效,茶叶成为保护清单中单品地标数量最多的一个品类,展现了国际社会对茶叶价值的认可与重视,对于高品质中国茶的肯定和需求。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传承优秀茶文化对推动经济双循环发展的意义。

  • 19.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该画以浙江富春山为背景,用墨淡雅,疏密有致,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和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是中国水墨山水的扛鼎之作。作品在流传过程中曾遭焚烧,分为两卷,前半卷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以画为媒,山水传情。2022年央视虎年春晚节目创意音舞诗画《忆江南》,采用特效技术,集诗、书、画于一身,在传统山水画意境之中融入歌舞等演出形式,将散落两岸的《富春山居图》合璧团圆。樵夫山中采薇、渔夫江上泛舟,宁静淡泊、超脱自然的精神情怀跃然荧屏之上,给人“一卷在手,江山无限”的沉浸式美感体验,受到了亿万观众的好评。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谈谈你对“以画为媒,山水传情”的理解。

  •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7月,第四届中国—阿拉伯国家政党对话会在宁夏银川举行。来自19个阿拉伯国家的政要和67个政党和政治组织领导人,智库媒体代表等现场参会。与会代表围绕“中阿文明交流:从古丝绸之路到新时代命运共同体”主题充分交流思想、广泛凝聚共识。对话会通过了《第四届中阿政党对话会落实全球文明倡议银川誓言》。阿方高度认可和赞赏中方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认为该倡议为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贡献中国智慧,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强有力支持,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提供持续动力,是新时代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中华文明和阿拉伯文明交相辉映,二者都是世界上古老、伟大文明的代表,都为人类进步作出了独特成就。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知识,分析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文明交流的积极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