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生物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

更新时间:2024-04-28 浏览次数:7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1~20题每题1分,21~30题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关于内环境及稳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严重腹泻后,如果只喝水而不补充盐,人体内环境渗透压可能会下降 B . 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时,细胞外液Na+的增加量等于细胞内液Na+的增加量 C . 肝脏细胞中肝糖原分解能调节血糖,说明细胞的代谢活动对内环境稳态有影响 D . 人们到青藏高原后出现头痛、乏力等症状,说明外界环境对内环境稳态有影响
  • 2.  如图为神经系统组成概念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①由脑和脊髓发出的传出神经构成 B . ③参与条件反射的建立但不参与其消退过程 C . ④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D . ⑤具有接受信息、传出信息的功能
  • 3.  网游成瘾是指从事电子游戏的活动远超一般人玩电子游戏的程度,为了满足强烈的玩电子游戏的冲动而放弃重要的社会角色及其他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导致社会功能受损却无法摆脱的行为。在离开网络的间歇期,网游成瘾者会出现焦躁不安、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逻辑思维迟钝化等表现。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网游成瘾者情绪低落等表现可能与大脑损伤有关 B . 游戏时的憋尿行为说明神经调节中存在分级调节 C . 不规律熬夜会导致脑干调控的生物节律出现紊乱 D . 网游成瘾者可咨询专业人士,积极调节并恢复
  • 4.  如图为人体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与靶细胞结合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若分泌物是生长激素,则分泌细胞是垂体细胞 B . 若分泌物是甲状腺激素,则靶细胞可能是全身细胞 C . 若分泌细胞是下丘脑细胞,则靶细胞可能是肾上腺髓质细胞 D . 若靶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能力增强,则分泌物可能是胰岛素
  • 5.  下列关于人体内酶、神经递质、激素、抗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它们都是有机物,可参与构成细胞,也可为细胞代谢提供能量 B . 它们均是在细胞中合成后通过胞吐方式释放到细胞外发挥作用 C . 能合成特异性抗体的细胞一般也能合成酶 D . 它们都具有高效性,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
  • 6.  下图是人体对某流感病毒的部分免疫过程示意图,Ⅰ~Ⅶ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Th细胞即辅助性T细胞,a~g代表不同物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Ⅰ细胞能摄取、处理抗原并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 B . Ⅴ细胞与Th细胞表面的c物质结合即可被激活 C . 图中免疫活性物质有细胞因子d、e、f和抗体g D . 机体抵抗流感病毒的过程体现了免疫防御功能
  • 7.  为探究生长素对某植物芽生长的影响,以清水为对照,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对该植物进行喷施处理,获得芽生长1 cm所需时间,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 e点表示生长素对芽的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B . b、d两点生长素对芽生长的抑制作用一致 C . ce段表示生长素对芽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 D . 具有顶端优势的植物侧芽生长素浓度应小于e点对应的浓度
  • 8.  种子休眠是植物抵御不良环境的一种适应性现象。种子从休眠到萌发的转变可受光和多种植物激素的共同调节,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光可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从而调节种子的萌发 B . 油菜素内酯和乙烯在调节种子萌发上具有协同作用 C . 油菜素内酯与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的机理可能不同 D . 赤霉素与脱落酸含量的比值较高时,有利于种子萌发
  • 9.  如图为某同学构建的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春运高峰期间,成都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①② B . 若⑤为稳定型,则种群数量将稳定不变 C . 每一个种群都具有图中全部的数量特征 D . 种群密度相同的两个种群,其种群数量不一定相等
  • 10.  大树杜鹃是一种集中分布的高大乔木,分布范围小、难引种,属于濒危物种。大树杜鹃林下凋落物很厚,种子难以散布到土壤基层,因此在自然环境下发芽率很低。幼苗生长缓慢,生长期长,开花较迟,植株耐寒能力弱,在℃环境下会死亡,且幼树死亡率更高。下图是某地大树杜鹃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调查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影响大树杜鹃种群数量的因素有阳光、温度、枯枝落叶层等 B . 第0年到第4年间,大树杜鹃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 C . 到第12年时,大树杜鹃的种群数量达到了最低 D . 清除林下凋落物不一定能提高大树杜鹃种子的发芽率
  • 11.  近年来沙漠蝗虫灾害在东非地区持续蔓延,蝗灾从非洲蔓延至亚洲;蝗灾的大爆发严重威胁粮食生产和草场资源的综合利用。研究发现干旱年份,土壤含水量下降,有利于蝗虫卵的孵化,极易发生蝗灾。为治理蝗灾,劳动人民想出了很多办法。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 干旱等属于影响蝗虫种群数量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B . 气候干旱是引起沙漠蝗虫种群爆发式增长的直接原因 C . 宋代的“挖卵灭种”能改变蝗虫的年龄结构 D . 现代的“改治结合”能改变蝗虫的产卵环境,降低K
  • 12.  样方法是生态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调查方法。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可用等距取样法精确调查大草原上某植物的种群密度 B . 调查银杏和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所选用的样方面积相同 C . 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注意随机取样 D . 为使调查结果更准确,选取的样方数量越多越好
  • 13.  长白山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岳桦林和高山冻原。针阔叶混交林中的乔木层有红松、红皮云杉、白桦等多种植物,在林冠层生活着小杜鹃、大杜鹃、黑枕黄鹂等鸟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针阔叶混交林中红松、白桦等植物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B . 针阔叶混交林的外貌和结构会随季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C . 林冠层为小杜鹃等鸟类提供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D . 从山麓到山顶分布着不同的植被,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 14.  如图为两种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①可表示狼和羊的关系,其中a代表羊 B . ②可表示牛和羊的关系,二者的竞争力相当 C . 图中所示的两种种间关系可同时存在于一个群落中 D . 群落中的种间关系除了图中的两种外,还有寄生等
  • 15.  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荒漠中仙人掌的肉质茎针状叶、蛇的角质鳞片等与干旱环境相适应 B . 草原上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 C . 森林中的林下层多为阴生植物,叶绿体小、颜色浅,能适应弱光环境 D . 森林中的攀缘动物迁入到草原可能会因不适应环境而迅速衰退甚至消失
  • 16.  自20世纪60年代起,长江中游某湖泊进行了大规模的围湖造田,湖水面积缩减近50%。对该湖泊多种生物的调查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某湖泊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水生植物和鱼类的调查统计表

    生物类群

    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80年代

    水生植物

    种类

    92种

    68种

    占优势的物种

    菱、竹叶眼子菜、苦草、黑藻

    微齿眼子菜、菰(ɡū)、金鱼藻、黑藻

    鱼类

    种类

    74种

    54种

    占优势的物种

    鲤鱼、鲫鱼、鳊鱼

    鲫鱼、黄颡(sǎnɡ)鱼、红鳍鲌

    A . 该湖泊中发生了次生演替,水生植物和鱼类的物种丰富度下降 B . 该演替过程中原来占优势的物种消失,新的生物成为优势物种 C . 若无人类活动影响,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可能会增加 D . 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不一定都是坏的,如封山育林等
  • 17.  一个池塘中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轮虫和水蚤之间具有种间竞争和捕食的种间关系 B . “藻类→轮虫→水蚤→鲶鱼”构成了一条食物链 C . 鲶鱼在该生态系统占据第二、三、四、五营养级 D . 图中生态系统的结构只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 18.  某草原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如图所示,其中A、B、C、D属于该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⑦为相关途径。据图分析,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生物群落的碳元素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是①②③ B . 该生态系统中成分D的种类比热带雨林中的多 C . 大力植树种草可缓解⑦过程造成的温室效应 D . C→B→A构成一条食物链
  • 19.  蚜虫在叶片上取食时,叶片会释放挥发性物质水杨酸甲酯吸引蚜虫的天敌——七星瓢虫。当蚜虫与七星瓢虫直接接触后,蚜虫能够从腹管分泌一种告警信息素,引起临近的蚜虫群体扩散或坠地。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 叶片释放的水杨酸甲酯有利于蚜虫的捕食 B . 水杨酸甲酯属于化学信息,能调节种间关系 C . 将告警信息素用于防治蚜虫属于生物防治 D . 蚜虫个体有接收告警信息素的特异性受体
  • 20.  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可为人类提供可持续的服务,且具有较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受到外界干扰时能够较快地恢复到平衡状态。下列关于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生态平衡有结构、功能和收支平衡三个特征 B .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C . 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少,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D . 合理适度地利用生态系统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
  • 21.  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A、B是构成人体的系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只有③ B . ①②③中的成分及各成分的含量均是相近的 C . 组织水肿的原因是途径②→①过强导致组织液增多 D . 细胞中尿素排出体外的主要途径为:组织细胞→②→①→A→B→外界环境
  • 22.  下图是人体排尿反射过程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b是传出神经纤维,属于自主神经系统 B . 若b兴奋时膀胱收缩,则b属于交感神经 C . 某成年患者尿失禁,其受损的结构是a D . 刺激c,兴奋可传到膀胱并完成排尿反射
  • 23.  已知药物X能阻断蟾蜍的屈肌反射活动,使肌肉不能收缩,但不知药物X是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还是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或是两者都能阻断。现有一个如图所示的屈肌反射实验装置,图中的A~E代表实验位点(进行药物处理或电刺激的位点)。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 将X放于D点后刺激C点,若肌肉收缩,则X不能阻断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 B . 将X放于D点后刺激E点,若肌肉收缩,则X可阻断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 C . 将X放于B点和D点后刺激E点,若肌肉不收缩,则X可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D . 将X放于B点后刺激A点,若肌肉收缩,则X不能阻断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
  • 24.  1921年以前,人们认为神经末梢向其所支配的器官传递信息是由伴随着神经冲动的电波直接传导的。但电波的性质在各处是一样的,因此难以解释下列现象:刺激某神经可增进某一器官的功能但却降低另一器官的功能。这就使人们猜测,是否有不同传递方式的可能性。德国著名生理学家Otto Loewi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 该实验刺激的神经可能是副交感神经 B . 实验前两个心脏均应置于浸泡液中保持活性 C . 本实验所使用的浸泡液应为生理盐水 D . 神经末梢通过释放化学物质使心跳减慢
  • 25.  当人在恐惧、严重焦虑、剧痛等紧急情况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下图为肾上腺素在不同组织细胞发挥作用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肾上腺素与受体结合后进入靶细胞中催化相应的化学反应 B . 肾上腺素作用于不同的靶细胞引起的生理效应可能不同 C . 在紧急情况下,流向骨骼肌的血液会增多,而消化功能会下降 D . 肾上腺素通过促进肝糖原分解而升血糖,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求
  • 26.  为了研究动物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调节机制,某研究小组进行了下列实验。

    实验一:将一定量的放射性碘溶液经腹腔注射到家兔体内,一定时间后测定家兔甲状腺的放射性强度。

    实验二:给甲、乙、丙三组家兔分别经静脉注射一定量的生理盐水、甲状腺激素溶液、促甲状腺激素溶液。一定时间后分别测定三组家兔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发现注射的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都起到了相应的调节作用。

    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 实验一中,在家兔的甲状腺中可以检测到碘的放射性 B . 实验二中,实验用的三组家兔应健康且生理状况一致 C . 实验二中,甲为对照组,乙、丙为实验组 D . 实验二中,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量:丙>乙>甲
  • 27.  桥本氏甲状腺病是一种以自身甲状腺组织为抗原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致病机制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该病是自身免疫病,由免疫监视功能失调引起 B . 患者可能会出现精神萎靡、畏寒、乏力等症状 C . 该病的治疗可使用免疫抑制剂抑制辅助性T细胞活性 D . B超检查甲状腺和相应的血清抗体检测等可诊断该病
  • 28.  很多植物的开花与昼夜长短有关,即存在光周期现象。某研究小组研究了在一段黑暗时期中不同的闪光对于某种植物开花的影响(白光—W,红光—R,远红光—FR)。下图展示了不同的实验处理之后的结果(除了第4组)。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 实验1、2对照,推测该植物为短日照植物 B . 实验2、3对照,推测该植物能否开花主要取决于连续黑暗的时长 C . 根据上述推测,预计第4组的实验结果为不开花 D . 根据5~8四组实验结果可以推测,远红光可以消除红光的作用
  • 29.  某兴趣小组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经台盼蓝染液染色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400 mm2 , 0.1 mm)进行计数,观察到一个中方格的菌体数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计数板的正确使用是先将培养液滴加到计数室,再盖上盖玻片 B . 此计数板一般用五点取样法计数 C . 此中方格中活酵母菌数量为12个 D . 为减小实验误差,应将每次计数的结果求取平均值
  • 30.  如图为某人工鱼塘的主要能量流动图解,其中a、b、c、d为相关鱼的能量同化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输入该鱼塘的能量有太阳能和化学能 B . 乙种鱼的粪便中的能量属于b和d C . 该鱼塘中甲种鱼的数量多于乙种鱼 D . 甲种鱼和乙种鱼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a × 100%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 31.  在外界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情况下,人体仍能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下图所示为部分生理活动的调节过程(A~D代表激素)。回答下列问题:

    1. (1) 血糖浓度降低时,下丘脑的某个区域兴奋,通过①使胰岛A细胞分泌激素C(填激素名称)使得血糖浓度上升;激素C的具体作用是
    2. (2) 由图分析可知,在寒冷的刺激下,机体通过的方式来调节产热和散热;写出②过程的反射弧:
    3. (3) 剧烈运动时,机体大量丢失水分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垂体释放的激素D(填激素名称)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运动后若只补充水分不补充盐,还会导致肾上腺皮质分泌的增加。
  • 32.  2023年12月1日是第36个“世界艾滋病日”,我国宣传主题为“凝聚社会力量,合力共抗艾滋”。艾滋病是由于感染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一类传染病,对人体健康危害极高,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侵染辅助性T细胞。人体感染HIV后体内HIV浓度和辅助性T细胞浓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 (1) 辅助性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是,其在体液免疫中发挥的具体作用是
    2. (2) 在感染初期,HIV迅速增殖,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可清除大多数HIV。血液中病毒清除是靠体液免疫产生抗HIV的抗体,抗体由产生;而侵入辅助性T细胞的病毒,则主要通过(填细胞名称)发挥作用。
    3. (3) 随着辅助性T细胞浓度的不断下降,HIV浓度不断升高,最终会导致免疫系统的功能和功能丧失,死于严重感染或者恶性肿瘤等疾病。
    4. (4) 下列途径会传播艾滋病的有____(填正确答案标号)。
      A . 用未经消毒的器械纹眉、穿耳 B . 与HIV感染者拥抱 C . 和别人共用剃须刀 D . 母婴传播
  • 33.  植物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多种激素的调节作用。下图1是植物激素甲、乙、丙和生长素类似物NAA的作用模式,图中“+”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图2所示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顶芽和根部生长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 (1) 图1中植物激素甲、乙、丙分别是
    2. (2) 生长素类似物NAA与植物激素比较,具有的优点是(答出2点即可)。利用NAA探索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中,用浸泡法处理插条时,需要放在遮荫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原因是
    3. (3) 图2中曲线代表不同浓度生长素对顶芽生长的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激素调控和共同完成的。
  • 34.  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是我国的四大家鱼。我国劳动人民在明代就已经将四大家鱼混养以提高效率。下图表示四大家鱼在池塘中食物的分布(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回答下列问题:

    1. (1) 池塘生物群落区别于湖泊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为。四大家鱼在池塘中栖息的水层不同,这种结构属于群落的
    2. (2) 调查池塘中鲢鱼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法;第一次捕获鲢鱼9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112条,其中有标记的为32条,该池塘中的鲢鱼共有条;若在重捕前有些鲢鱼的标记物已经脱落,这将会导致估算的结果(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 (3) 草鱼和青鱼虽然都栖息在水体的中下层,但生态位并不完全相同,理由是。该池塘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其意义是
  • 35.  为解决农村三料(饲料、燃料、肥料)缺乏的问题,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科研工作者们设计出了粮桑渔畜新型农业生态体系。回答下列问题:

    1. (1) 该生态体系中的农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有物质循环、。农田生态系统容易遭受虫害,而森林生态系统抵抗虫害的能力较强,具体原因是
    2. (2) 由图分析可知,构建该农业生态体系的意义是:不仅实现了对物质的循环利用,还实现了
    3. (3) 经调查,该农业体系中池塘生态系统第一、二营养级的能量流动情况如下表所示:(净同化量是指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单位:J/cm2/a)

      项目

      净同化量

      呼吸消耗量

      流向分解者

      未利用

      人工输入

      第一营养级

      216

      92

      24

      158

      0

      第二营养级

      42

      18

      5

      15

      26

      分析上表数据可知,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是J/cm2/a;第一、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保留两位小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