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10 小石潭记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10课《小石潭...

更新时间:2024-03-18 浏览次数:3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yī) 幽(suì) B . (huáng)竹 清(liè)

    (xī)忽 为屿(yǔ)

    C . (chí)  为(kān)

    (liáo) 披(fú)

    D . (qiāo)怆 (gōng)古

    (cī)互 (pèi)环

  • 2. 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全石以

    不足外人道也

    B . 乃记之

    有闻传之者

    C . 记之而去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 . 心乐

    山川

  • 3. 下面对课文《 小石潭记 》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写“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才见小潭的经过,给文章增加了探奇的色彩。 B . 作者描写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二者相互映衬,具有画面感。 C . 小潭“不可久居”是因为“其境过清”,面对悄怆之景,作者心境不免凄寒悲凉。 D . 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对山水的描绘之中,直抒胸臆,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
二、语言表达
  • 4.  (淮安单元测试)综合性学习。

    有人说,小石潭是一幅画,这幅画既有粗线勾勒,又有工笔细描。粗线勾勒时,寥寥数笔,就点出了小石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和“四面竹树环合”的主要特点。 工笔细描时,近岸之石的奇形怪状,水中游鱼的怡然自得,溪流岸势的犬牙差互,整体环境的凄神寒骨,刻画得淋漓尽致,形神兼备,令人神往。

    市旅游公司准备开发小石潭这一景点,想请班上的同学仿照示例为小石潭的景物设计一个景点名称,请写出你设计的景点名称和依据。

    示例:小径通幽。 依据:“隔篁竹”“伐竹取道”。

三、文言文阅读
  • 5. (2023八下·月考) 阅读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 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洄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四,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四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节选自钟惺《浣花溪记》,有改动)

    【注释】①玦(jué):有缺口的玉环。②琅玕(lóng  gān):似珠玉的美石。③潭泪:水流回旋。④委:聚集。⑤并(ji):养菜。⑥舁(yú)夫:轿夫。

    1.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石底以出(       )         皆若空游无所(       )

      斗折行(        )          西折纤秀长曲(        )

    2.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

    3. (3) 【甲【乙】两文中,清幽的环境带给作者的感觉稍有不同:【甲】文中,作者认为“”,就“记之而去”;【乙】文中,作者看到两岸的竹柏,觉得“”。
    4. (4) 【甲【乙】两文的首段分别对小石潭、浣花溪作了直接描绘,有何异同?
四、写作题
  • 6. 请根据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写一篇半命题练笔。

    要求:①题目:小石潭真                                (只允许填一个字)。②200-- 3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