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物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地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

更新时间:2024-05-13 浏览次数:6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是
    A . m B . m/s C . kg D . g
  • 2.  如图是我国最早的乐器之一“埙”,吹奏时能发出宫、商、角、徵、羽五音,相当于现代音阶中的“1、2、3、4、5”。五音是指声音的
    A . 响度 B . 音调 C . 音色 D . 速度
  • 3.  正在发烧的小军的体温可能是
    A . 15 ℃ B . 36 ℃ C . 39 ℃ D . 59 ℃
  • 4. 下列光学仪器中,不是应用凸透镜成像的是()

    A . 放大镜 B . 投影仪 C . 照相机 D . 潜望镜
  • 5. 一列最新研制的磁悬浮列车以600 km/h的速度匀速行驶,一列高铁以300 km/h的速度匀速行驶,与高铁相比,磁悬浮列车
    A . 一定运动更快 B . 一定运动更远 C . 运动时间一定更短 D . 可能运动更慢
  • 6. 如图是天文爱好者所使用的望远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镜是目镜,B镜是物镜 B . 太空中的星体通过A镜成的是虚像 C . 望远镜的A镜成像原理与投影仪一致 D . 通过B镜看到的是放大的虚像 
  • 7. (2023八上·永修期末) 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吸热的是(  )
    A . 春天,积雪熔化 B . 夏天,清晨结露 C . 秋天,大雾形成 D . 冬天,水面结冰
  • 8.  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 B . 将蜡烛A靠近玻璃板,它所成的像变大 C . 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使A的像更清晰 D . 使用相同的蜡烛A和B,目的是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 9.  如图所示,日晷是古代人们用来测量时间的仪表,通过观察晷针在阳光下影子所在位置即可知道当日的时间。日晷测量时间时利用了
    A . 光的直线传播 B . 光的反射 C . 光的折射     D . 光的色散
  • 10.  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写道“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其中“霜”的形成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 . 液化 B . 凝固 C . 凝华 D . 升华
  • 11.  12~18岁是青少年近视的高发期,长时间上网、看电视、玩手机都有可能导致近视,如图所示,模拟近视眼成像情况和矫正方法正确的是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②④
  • 12.  要想一次尽可能准确地量得125 mL的酒精,下列4种规格的量筒(第一个数字是测量范围,第二个数字是最小刻度值)中比较合适的是
    A . 50毫升,2毫升 B . 100毫升,2毫升 C . 50毫升,5毫升 D . 500毫升,10毫升
  • 13.  古代劳动人民巧妙地利用水来开山采石。冬季,在白天给石头打一个洞,再往洞里灌满水并封实,待晚上降温,水结冰后石头就裂开了,石头裂开是由于水结冰后
    A . 密度不变,体积增大 B . 质量不变,体积增大 C . 密度增大,体积增大 D . 质量增大,体积增大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 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 3 分,选对但不全得 2 分,有选错得 0 分。)
  • 14.  关于运动和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同步卫星在绕地球运转时,它们是相对静止的 B . 两辆赛车在赛道上行驶时,它们总是相对静止的 C . 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与参照物的选择无关 D . “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对接成功时,它们是相对静止的
  • 15.  学校开展了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深受同学们喜爱。下列活动中,主要是为了减慢水分蒸发的是
    A . 给果树剪掉多余的枝叶 B . 给山坡上的小树苗浇水 C . 为移植的瓜苗盖上地膜 D . 将潮湿的稻谷摊开晾晒
  • 16.  某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v 与物到凸透镜的距离 u 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 . 该凸透镜的焦距 f = 16 cm B . 当 u = 10 cm时,在光屏得到的是放大的像 C . 当 u = 6 cm时,在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D . 把物体从距透镜30 cm处移动到距透镜10 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大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 6 小题,每空 1 分,共 12 分。)
  • 17.  在15 ℃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m/s;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这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
  • 18.  口技演员能模仿一些动物和乐器的声音,主要是模仿声音的,“引吭高歌”的高指声音的大(均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 19.  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正确的读数方法是(选填“A”或“B”),该物体的长度是cm。

  • 20.  交通噪声是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之一,如图所示,甲图表示在减弱噪声,乙图表示在减弱噪声。

  • 21.  我国自“天宫课堂”推出以来,已成功举行了三次太空授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在《太空“冰雪”实验》中,用沾了结晶核的毛根触碰过饱和乙酸钠溶液形成的液体球,液体球迅速(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冰球”。用手摸上去,“冰球”竟然是热乎乎的,这是因为此过程中会(选填:“吸收”或者“放出”)热量。
  • 22.  甲、乙是两个质量相等的球,其中一个是空心一个是实心。它们从外观上来看,体积均为V0 , 乙球的密度是甲球的三分之二,则①两个球实心部分体积之比V︰V=;②空心球空心部分的体积为
四、作图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4 分。)
  • 23.      
    1. (1) 如图,一束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请将它大致的折射光线画出来。

    2. (2) 如图,请画出入射光线经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五、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空 1 分,共 25 分。)
  • 24. 学习小组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某种物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
    1. (1) 图甲中组装器材的顺序是(选填“从下至上”或“从上至下”)。
    2. (2) 待温度升高到40 ℃,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根据记录的数据得到如图乙的图象,该物体属于(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熔点是℃,熔化过程经历了min。
    3. (3) 另一小组的同学发现,在物体熔化过程中撤去酒精灯,物体还会继续熔化,原因是水的温度(选填“低于”或“高于”)物体的温度,物体可以继续吸收热量。
  • 25.      
    1. (1) 用如图的装置做“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该实验原理是,需要使用的测量工具有和停表。

    2. (2) 如图所示,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使钢尺每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结果发现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选填“高”或“低”);

    3. (3) 如图所示,将易拉罐的顶部剪去,蒙上一层半透明纸,再在罐底部开一个小孔,用它做小孔成像的实验。将点燃的蜡烛置于小孔前的适当位置,薄膜上成的是(选填“正立”或“倒立”)像;当蜡烛远离小孔时,薄膜上所成的像(选填“变大”或“变小”)。

  • 26. 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中,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
    1. (1) 本实验中纸板ABDC的主要作用是:①显示;②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实验中应选用(选填“光滑”或“粗糙”)一些的纸板,这样可以让光在纸板上发生反射,让各个方向的人都能看见光路;
    2. (2) 如图甲所示,若入射光线绕着O点沿顺时针方向转动20°,则可以观察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选填“增大”或“减小”)的度数为
    3. (3) 接着做如图乙所示操作,将纸板NBDO沿ON后折,在纸板NBDO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线(选填“存在”或“消失”);
    4. (4) 实验结束后,同组的小明和小刚都想从同一镜子中看到对方的眼睛,而不想让对方看到自己的眼睛,结果他俩谁都没能做到,你认为没能做到的原因是
  • 27.  如图所示,小丽利用天平、量筒等实验器材测量某酒精消毒液的密度。
    1. (1) 将天平放在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此时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为使天平平衡,需调节平衡螺母,则平衡螺母的调节方法是(写一种)
    2. (2) 小丽的测量步骤如下:

      ①在烧杯中倒入适量消毒液,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消毒液的总质量为78 g;

      ②将烧杯中部分消毒液倒入量筒,液面位置如图乙所示,量筒内消毒液的体积为cm3

      ③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消毒液的质量如图丙所示,则其质量为g;

      ④消毒液的密度为g/cm3

    3. (3) 小强用另一种方法测出了消毒液的密度,测量过程如下:

      ①往另一空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用调节好的天平称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

      ②用刻度尺测出水面到烧杯底的深度为h1

      ③将水全部倒出,擦干烧杯后,再缓慢倒入消毒液,直至烧杯和消毒液的总质量再次为m;

      ④用刻度尺测出的深度为h2

      ⑤请写出消毒液密度的表达式: ρ消毒液=(用所测的物理量和ρ表示)。

六、综合应用题(本大題共 3 小题,共 24 分。解答时要求在答题卡相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出必 要的文字说明、计算公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未写出主要计算过程的, 不得分。)
  • 28.  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各地捐款捐物驰援灾区。驰援物资中有瓶装饮用纯净水,瓶身上标有“净含量6 升”字样(已知:1升=1×10-3m3 , ρ=1.0×103kg/m3 , ρ=0.9×103kg/m3),求:
    1. (1) 该瓶装饮用纯净水的质量为多少kg;
    2. (2) 灾区室外气温低于0 ℃,纯净水放置一段时间出现结冰现象。若6升水全部结冰,则冰的体积为多少m3。(结果保留1位小数)
  • 29. 国家推行了机动车礼让行人的新交规,可以简化如图所示,当该车道斑马线上有行人时,机动车车头就不得越过停止线,否则视为违反交规。现小明以1 m/s的速度沿垂直于车道的虚线OAB匀速穿过该车道,其中A、B分别为车道两侧边线上的两个位置,当图中轿车以15 m/s的速度匀速向左行驶且车头距停止线28 m时,司机发现小明正位于O处,于是立即刹车使轿车减速(反应时间忽略不计),经过5 s汽车停了下来,该过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为5.8 m/s,已知O、A相距2 m,A、B相距4 m。求:
    1. (1) 轿车减速5 s内行驶的路程;
    2. (2) 小明从O处运动至B处所需的时间;
    3. (3) 请结合计算结果分析并说明该轿车司机是否违反交规。
  • 30. 如图所示,底面积为50 cm2、高为10 cm、质量为100 g的平底圆柱形容器和一个质量为100 g的小球置于水平桌面上(容器厚度忽略不计),当给容器内盛某种液体时,液体的质量与体积关系m-V图像,如图所示;当容器内盛满这种液体后,再将小球轻轻地放入容器中,小球沉入容器底,待液体溢尽擦干容器壁,测得总质量为560 g。求:
    1. (1) 该液体的密度;
    2. (2) 该容器盛满液体时的总质量;
    3. (3) 该小球的密度。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