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24-05-16 浏览次数:1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strong><span>(</span></strong><strong><span>23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span></strong><strong><span>)</span></strong>
  • 1.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如图所示,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大致位于( )

    A . B . C . D .
  • 2. 下图描述的是“传说与历史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获取的信息是( )

    A . 远古传说符合历史史实 B . 远古传说包含历史信息 C . 远古传说毫无史料价值 D . 历史记忆就是远古传说
  • 3. 学完“原始农耕生活”一课之后,小明同学对我们祖先的定居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果他可以穿越回到良渚古城,他最有可能看到良渚先民( )
    A . 栽培了粟和黍 B . 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C . 使用打制石器 D . 使用玉琮和玉璧等玉制品
  • 4. 中国传世文献中,并没有记载周代在湖北境内有一个叫曾国的诸侯国,但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的发现以及春秋中晚期曾国墓葬群的出土,却证明历史上存在着一个姬姓曾国。这说明( )
    A . 考古可填补文献记载的空白 B . 周代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C . 周代管理辖区仅在洛邑一带 D . 春秋战国时已经礼崩乐坏
  • 5. 有学者认为:“现在中国人使用的汉字,与甲骨文差异确实很大。可是追根溯源,从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到现代汉字,竟然有一条环环紧扣的链条、千古贯通的血脉、万世一系的传承。甲骨文的书写美感追求,通过文化基因,一直传递到现代汉字中。”该学者强调甲骨文( )
    A . 与现代中国文字基本相似 B . 全面反映了商周社会情况 C . 深刻影响汉字形成和发展 D . 开启了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 6. 分封制是西周时期重要的政治制度。有文字记载:“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扦御(意思是防御、抵抗)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材料说明分封制( )
    A . 平息了王室内部的权力斗争 B . 利用诸侯国抵御外族侵扰 C . 强化了诸侯国对王室的隶属 D . 促进了各民族融合的进程
  • 7.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材料说明该时期( )
    A . 经济发展出现严重倒退 B . 社会秩序整体和平稳定 C . 社会转型变革激烈深刻 D . 王室权威实力不断提升
  • 8. 据出土简牍记载,秦国在征伐楚国的战事中,有一个叫黑夫的秦军士兵给家里写信,信中问及是否收到官府授予军功爵的文书。这从侧面印证了商鞅变法( )
    A .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B . 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 C . 奖励军功,按功授爵 D .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
  • 9. (2023·潮南模拟) 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墨子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从材料可知,战国时期(    )
    A . 思想界出现统一的趋势 B . 各派学说并非完全对立 C . 儒家思想居于主导地位 D . 百姓利益成为关注焦点
  • 10.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通过变法逐渐完成了制度转换,一种前所未有的政治体制从旧体制中脱胎而出,成为中国各地区各民族有如百川归海、互相依存的政治基础。新的政治体制( )
    A . 改善了周王室与诸侯的关系 B . 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C . 强化了周朝的血缘分封制度 D . 推动了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 11. 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秦王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国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据此可知,他认为嬴政最大的功绩在于( )
    A . 建立了皇帝制度 B . 废除了分封制 C . 开创了统一格局 D . 推行了郡县制
  • 12. 有学者指出:“秦朝止住了乱世分裂的历史车轮,而使之转向天下一统。而在这次紧急转弯的同时,它往往只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垫在历史的巨轮之下,以先驱者的角色不幸成为先烈,成为一个过渡王朝。……正是分裂的强大惯性突然受阻时所产生的巨大震荡,涌出了对新生统一政权的颠覆性力量。”材料强调秦朝( )
    A . 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 B . 缺少行之有效的制度建设 C . 面临着巩固统一的巨大阻力 D . 暴政是其速亡的根本原因
  • 13. 公元纪年把每100年称之为一个“世纪”。距今2223年前,刘邦建立了西汉。按照公元纪年法,西汉建立的时间应该为( )
    A . 公元3世纪初 B . 公元前2世纪末 C . 公元2世纪初 D . 公元前3世纪末
  • 14. 汉高祖即位之初,“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文帝时“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景帝时“三十而税一也”。据此可知,汉初统治者( )
    A . 实行休养生息 B . 提倡勤俭治国 C . 重视以德化民 D . 打击土地兼并
  • 15. 桑弘羊在论及“盐铁官营”时指出:诸侯王和豪门大户通过垄断山海利益,召集流放的犯人采矿治铁,铸造铁器,煮海为盐,同时以减轻赋税、救济穷困小民的手段来收买人心,容易“众邪群聚,私门成党”。由此可知,西汉推行盐铁官营,主要目的是( )
    A .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 . 提高煮盐治铁技术 C . 减少百姓赋税负担 D . 抑制地方割据势力
  • 16. 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西汉( )

    时间

    郡级政区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

    108郡、国

    A . 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B . 社会矛盾逐渐激化 C . 王国领地日益扩大 D . 中央体制不断调整
  • 17. 《后汉书》记载:“光武有儒者气象,(建武十七年)幸章陵……与宗室诸母笑谈,曰:‘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据此判断光武帝( )
    A . 主张以柔治国 B . 反对外戚干政 C . 提倡儒学教育 D . 注重恢复生产
  • 18. 踏着串串悠长的铃声,一支支驼队驮着中原丝织品、服饰、铜器、瓷器、茶叶、桃、李、杏去了;穿过大漠茫茫的风沙,一支支驼队驮着皮毛、琥珀、苜蓿、蚕豆、石榴、黄瓜来了。材料说明丝绸之路是( )
    A . 外交之路 B . 文化之路 C . 科技之路 D . 商贸之路
  • 19. 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肃天水放马滩5号汉墓(西汉文景时期墓)中,发现了一幅纸质地图,地图纸质薄软,纸面平整光滑,上面用细黑红条绘制了山、河流、道路等图形。这一发现证明( )
    A . 纸在西汉已经广泛使用 B . 蔡伦改进了造纸技术 C . 西汉已发明可绘写的纸 D . 纸在当时仅用于绘图
  • 20. 《三国演义》描写了这样一则故事:周瑜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识破这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并巧妙地运用天气和曹操多疑的性格,备齐了十万支箭,立下奇功。这则故事是( )
    A . 蒋干盗书 B . 草船借箭 C . 周瑜打黄盖 D . 孔明借东风
  • 21. 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还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这说明北魏统治者( )
    A . 主动进行文化认同 B . 积极改造中原文化 C . 追求自我意识觉醒 D . 竭力宣扬偶像崇拜
  • 22. 中国青瓷制作工艺在南北朝时期以南方为先,北方掌握青瓷技术要晚于南方数百年。然而根据考古发现,在北齐的墓葬中也出土了精美的青瓷莲花尊。这表明南北朝时期( )
    A . 北方制瓷技术高于南方地区 B . 佛教仅在南朝统治区域流行 C . 民族交融促进文化多元一体 D . 政权对峙隔绝南北经济交流
  • 23. 佛教传入中国后,相关的雕塑和绘画作品大量涌现,龙门石窟、敦煌壁画成为中国艺术的瑰宝,文学中也出现了大批以佛教为题材的作品。这说明佛教的传入( )
    A . 附会中国本土的文化 B . 迎合了民众的道德观念 C . 推动哲学思想的发展 D . 丰富了艺术内容和形式
二、非选择题<strong><span>(</span></strong><strong><span>2大题,共24分</span></strong><strong><span>)</span></strong>
  • 2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原始农业及分布图

    材料二:中国古代农具及灌溉工程图

    材料三:《四民月令》是崔实晚年移居洛阳后所著,记录了东汉后期庄园的生产活动。书中反映的农事季节,也和洛阳及周边地区相符。

    正月

    农事未起,命成童以上入大学,学五经;砚冰释,命幼童入小学,学书篇章。命女红趣(同趋,督促)织布。

    可种春麦、豍豆,尽二月止。

    命典馈酿春酒。

    三月

    是月也,杏华盛,可菑沙白轻土之田。

    时雨降,可种觐稻。

    缮修门户,警设守备,以御春饥草窃之寇。

    可粜黍。买布。

    九月

    缮五兵,习战射,以备寒冻穷厄之寇。

    存问九族孤、寡、老、病、不能自存者,分厚彻重,以救其寒。

    ——摘编自缪桂龙《四民月令选读》

    请回答:

    1. (1)  从材料一的三幅图中,可以归纳出哪些历史信息?
    2. (2)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农业有了很大发展,请结合材料二的两幅图片并联系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东汉时期地主庄园内的居民有哪些具体活动?概括这一时期庄园的主要特征。
  •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开拓岭南,分置桂林、象、南海等郡,迁“治狱吏不直者”至南越地,又募15000名未婚女子至岭南。之后,多次迁刑徒和内地民众至岭南屯田。

    ——摘编自易宁《秦汉的统一与罗马的征服》

    材料二:汉晋时期经常“水旱为灾”,“郡国大旱蝗”,民多流亡。《三国志》记载“黄巾起,避难南方”、“遭天下乱,避难交州”。江南地区气候条件的变迁,使得中原士民不再视之为暑湿、瘴热之地,加之地多人少,因而比较容易获得土地。……“八王之乱”后,又出现“永嘉南渡”。“永嘉南渡”及其之后的移民运动,进一步把中原文化传统的精华传向南方,从而使南方逐渐继承了中原文化的正统。

    一一摘编自王子今《“铜驼”象征与汉晋南迁的移民运动》

    材料三:见下图

    材料四:中国历史上人口迁徙的七种类型

    第一种

    自北向南的离心型迁移

    第二种

    政府强制性的内聚型(边疆向中原聚集)移民

    第三种

    东西向的渗透型移民

    第四种

    由内地向边疆地区的开发性迁移

    第五种

    东南沿海地区对海外的移民

    第六种

    北方少数民族的内徙与西迁

    第七种

    南方非汉族的退却性迁移

    ——摘编自蓝勇编著《中国历史地理学》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回答,秦朝在岭南地区采取了哪些管理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所起到的历史作用
    2. (2)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晋南迁的原因及影响。
    3. (3)  依据材料三两幅图片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何特点?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4. (4) 材料一、二、三分别属于哪一种人口迁徙类型?如果用以上材料进行历史研究,你会确立怎样的研究主题?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