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邯郸市邯郸冀南新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

更新时间:2024-05-08 浏览次数:5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strong><span>20</span></strong><strong><span>题,每小题</span></strong><strong><span>2</span></strong><strong><span>分,共</span></strong><strong><span>40</span></strong><strong><span>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span></strong>
  • 1. (2023·青岛) 遗址是古人无声的语言,是与我们跨越时空的对话。周口店遗址是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该遗址能够告诉我们( )
    A . 北京人使用天然火 B . 河姆渡人种植水稻 C . 半坡人会制作彩陶 D . 炎帝教民开垦耕种
  • 2. (2023七上·相城期中) 传说黄帝以后,出现了尧、舜、禹三个著名的领袖。关于他们“禅让”的故事,古书中有不少记载。通过这些记载可以了解( )
    A . 中国上古时期的民主制度 B . 研究禅让制的第一手史料 C . 当时有才能就能成为首领 D . 长江流域选举首领的方式
  • 3.  据下图可得出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桀驾人车 炮烙之刑 烽火戏诸侯

    A . 地方势力膨胀 B . 统治者行暴政 C . 长期对外征战 D . 治国理念落后
  • 4.  商朝时期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工艺也十分复杂。下列文物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 猪纹陶体 B . 人面鱼纹彩陶盆 C . 司母戊鼎 D . 毛公鼎
  • 5.  六国的人说“秦国的军队是‘虎狼之师’,秦国的军队打仗,一个个眼睛都红了,就像猛兽一样,巴不得多砍几个人头”。秦国的士兵之所以能打仗,是因为有一个强大的政策在激励着他们。这个强大的政策是(    )
    A . 奖励军功 B . 鼓励耕织 C . 废除井田制 D . 统一度量衡
  • 6.  “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材料反映出春秋时期(   )
    A . 变法改革 B . 王室衰微 C . 国家统一 D . 诸侯争霸
  • 7.  “它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材料评价的是(    )
    A . 儒家学说的社会地位 B . 甲骨文对文字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C . 诸侯争霸的积极作用 D . 百家争鸣的深刻影响
  • 8.  秦朝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这强调了秦统一文字(   )
    A . 适应了国家统一的需要 B . 完全消除各地言语差异 C . 激起各地文人激烈反抗 D . 促进了各地经济的往来
  • 9.  下图反映的史实是(    )

    A . 武王伐纣 B . 陈胜、吴广起义 C . 楚汉之争 D . 西汉的建立
  • 10. (2023·青岛) 汉武帝一方面加强对商业和商人的管理,实行彻底的币制改革,集中货币发行权,禁止地方铸钱,统一货币;另一方面将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这些措施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
    A . 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发展 B . 使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发展起来 C . 使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得以提高 D . 使朝廷对社会的经济控制加强
  • 11.  汉代某皇帝统治时期,陆续下诏“复三十而税一”“复五铢钱”“释奴婢”“并官省职”,这些措施使社会逐步安定。该皇帝是(    )
    A . 汉文帝 B . 汉景帝 C . 汉武帝 D . 光武帝
  • 12.  下表反映出东汉中后期的政治特点是(   )

    统治皇帝

    和帝

    灵帝

    少帝

    权臣(皇帝在位前期)

    窦宪(外威)

    窦武(外威)

    何进(外戚)

    权臣(皇帝在位后期)

    郑众(宦官)

    曹节(宦官)

    张让(宦官)

    A . 豪强地方兼并土地 B . 中央地方矛盾加剧 C .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 . 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 13.  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等逐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胡琴等乐器进入汉族的生活。上述现象的出现直接得益于(   )
    A . 实行和亲政策 B . 班超出使西域 C . 张骞出使西域 D . 设置西域都护
  • 14.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博大精深。在一次班级“图书推荐活动”中,小历的推荐词中出现了“纪传体”“黄帝到汉武帝”“秉笔直书”等,他推荐的图书是(    )
    A . 《论语》 B . 《史记》 C . 《老子》 D . 《齐民要术》
  • 15.  图示法能将复杂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列示意图反映了三国鼎立形势的是(    )
    A . B . C . D .
  • 16.  《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    )
    A . 牧野之战 B . 官渡之战 C . 赤壁之战 D . 淝水之战
  • 17.  这个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统一王朝,承袭了曹魏领土,统一后领有孙吴疆域。公元281年,国土面积达543万平方公里。这个王朝的建立者是(   )
    A . 曹操 B . 孙权 C . 司马懿 D . 司马炎
  • 18.  东晋初年,帝(司马睿)初慎江东,威名未著,(王)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日“王与马,共天下”。这段材料说明的最主要问题是(    )
    A . 王敦王导有谋反之心 B . 王敦和司马睿同为皇帝共有天下 C . 东晋皇权被相权左右 D . 东晋政权得到了贵族的大力支持
  • 19.  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都城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叹:“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促使洛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A . 商鞅变法 B . 张骞通西域 C . 孝文帝改革 D . 盘庚迁都
  • 20.  下列作品属于王羲之的是(    )
    A . 《兰亭集序》 B . 《女史箴图》 C . 《齐民要术》 D . 《大明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strong><span>4</span></strong><strong><span>个小题,</span></strong><strong><span>21</span></strong><strong><span>题</span></strong><strong><span>14</span></strong><strong><span>分,</span></strong><strong><span>22</span></strong><strong><span>题</span></strong><strong><span>16</span></strong><strong><span>分,</span></strong><strong><span>23</span></strong><strong><span>题</span></strong><strong><span>14</span></strong><strong><span>分,</span></strong><strong><span>24</span></strong><strong><span>题</span></strong><strong><span>16</span></strong><strong><span>分,共</span></strong><strong><span>60</span></strong><strong><span>分)</span></strong>
  •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读图。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图一 图二

    材料二:……时期大国作战主要是为了争夺中间空旷地带和控制弱小国家,并不倾全力而战,作战时讲究阵形、程序、礼节,多少带有“文质彬彬”的色彩。因此其作战规模也比较有限,大战用兵不过万人左右,一二日即决出胜负。到了……时期的作战则大多是为了歼灭对方主力,予敌军以毁灭性打击,“文质彬彬”的色彩完全消失。各国“能具数十万之兵,旷日持久者数岁”。

    材料三:某历史时期各学派主要观点。

    A

    B

    C

    D

    若使天下兼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贯莫如厚而信,使名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1. (1)  图一反映了西周实行了哪一政治制度?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的什么现象?
    2. (2) 归纳材料二中所述战争的性质发生的变化。
    3. (3) 材料三中的观点分别属于哪一学派?据材料可知这些学派之间辩论的焦点是什么?
    4. (4) 上述材料和问题展现是哪一时期的历史?
  •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而一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矫枉过其正矣。

    ——《汉书·诸侯王表》

    材料三:

    轮台古城遗址位于今天的新疆轮台县境内。当地人称轮台城为“奎玉克协海尔”,大意是“灰烬中的城”。公元前60年,西汉正式在此设官、驻军、推行政令,治理西域“三十六国”,开始行使国家主权。

    ——摘编自央广网《丝路遗产》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
    2. (2) 为了解决材料二中出现的问题,汉武帝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来维护国家统一的?材料三的轮台古城遗址实证了哪一历史史实?
    3. (3)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
  •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距今5000年左右,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部落生活在今陕西渭河流域和黄土高原一带,炎、黄部落之间不断地联合、交融,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以黄帝、炎帝部落为主体的华夏族。

    ——摘编自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尽管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也促进了中原各地……与周边族群的交流与交融,为秦汉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壁画里的历史。

    1. (1)  据材料一,概括华夏族最初是如何形成的?
    2. (2) 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兼并战争”的积极影响。
    3. (3) 据材料三呈现的实物史料,从经济和社会方面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交流交融的表现。
    4. (4) 综上,归纳一个历史学习主题。
  •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读图。

    材料二:(二年九月)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

    —《汉书》卷四《文帝纪》

    材料三: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

    —《资治通鉴》

    材料四: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 (1)  材料一属于实物史料还是文献史料?上述工具的不断改进对农业有什么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文帝诏书中对农业的态度及采取的相应措施。
    3. (3) 材料三和材料四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并说明这两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有何内在联系?
    4. (4) 综上所述,归纳促进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