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宁波市象山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24-05-06 浏览次数:5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strong><span>22</span></strong>小题,共<strong><span>4</span></strong><strong><span>4</span></strong><strong><span>.0</span></strong>分)
  • 1. 历史学家顾颉刚指出,陶器,是古代工业上最早的发明,大约出现在新石器时代。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陶器的制作也随之发展,彩陶时代、黑陶时代和白陶时代,表现了三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以下选项最符合黑陶时代历史特征的是(  )
    A . 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 B . 长江下游出现河姆渡文化
    C . 主要处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 D . 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
  • 2. 《辽史•营卫志》记载,“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种田或打猎)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辽朝因此采取的治理措施有(  ) 
    ①保持本民族的“猛安谋克制” 
    ②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 
    ③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 
    ④中央机构既有汉式官称又有本民族官称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②④
  • 3. 如表为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变化表。关于对如表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年代

    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

    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

    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

    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

    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

    人口数量

    0.7亿

    1.97亿

    2.50亿

    3.13亿

    4.30亿

    A . 经济繁荣和国土开发促进人口增长 B . 世界物种交流促进人口急剧增长
    C . 人口急剧增长导致清朝政治腐败 D . 人口急剧增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 4. 面对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有人著书指出:“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对付外国侵略者,不能“舍其长,甘其害”,而必须“塞其害,师其长”,只有“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此书最有可能是(  )
    A . 林则徐的《四洲志》 B . 魏源的《海国图志》
    C . 徐继畲的《瀛寰志略》 D . 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 5. 某战取得胜利后,毛泽东马上给予肯定,9月26日兴奋地致电朱德、彭德怀:祝贺我军的第一个胜利!蒋介石也先后两次致电祝贺嘉勉。数日内八路军总部收到贺电贺信百余封,国内各大报刊、广播电台及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的报纸、电台,纷纷报道八路军获胜的消息。石家庄、太原等城市各界群众集会,庆祝八路军出师抗日旗开得胜,首战大捷。材料中的“某战”最有可能是(  )
    A . 平型关大捷 B . 忻口会战 C . 台儿庄大捷 D . 百团大战
  • 6. 如表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的变化,出现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 

    年份

    项目

    1952年

    总产量

    1.64亿吨

    130.4亿吨

    135亿吨

    0.65亿吨

    比1949年增长

    36%

    193%

    754%

    105%

    1957年

    总产量

    1.95亿吨

    164亿吨

    535亿吨

    1.3亿吨

     

    比1952年增长

    19%

    26%

    296%

    100%

    ①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②国家成功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③中共八大对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 
    ④全国掀起工农业“大跃进”运动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7. 1954年,毛泽东接到苏联发来的一封电报,电报中,苏联政府通告中方,正在柏林召开的“四大国外长会议”拟举行一次包括中国在内的“五大国会议”,讨论如何缓和紧张的国际局势问题,苏方希望中国能派遣代表团参加这次会议。周恩来带队出席的中方代表团在这次会议上作出的重大贡献是(  )
    A . 使朝鲜问题排除美国的阻挠达成协议
    B . 使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C . 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D .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会议顺利进行
  • 8. 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的会议是(  )
    A . 中共十七大 B . 中共十八大
    C . 中共十九大 D . 全国人大十三届一次会议
  • 9. 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各文明区域范围不断扩大,是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也促进了不同区域文明的传播、交流与发展。下列关于文明之间交往情况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冶铁技术起源于西亚,从那里扩散到埃及和希腊地区
    B . 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特别是人像雕刻,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
    C . 腓尼基字母向东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
    D . 汉朝与罗马帝国之间通过丝绸之路,双方有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
  • 10. 民族主义思想是近代欧洲才出现的。中世纪大多数人认为自己首先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勃艮第或康沃尔的居民,只是最后——才是法兰西人或英吉利人。导致中世纪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包括(  ) 
    ①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 
    ②权力分散,王权软弱 
    ③独立的民族教会出现 
    ④教会控制人们的精神生活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 11. 有一段时期,让注重金银的欧洲人极难忘怀,“所有国家都带来了货币,同样地运走了商品;而这些货币到了印度就给埋藏起来,不再外流。”有着与印度类似情况的还有(  )
    A . 16世纪中叶的西班牙 B . 17世纪初的中国
    C . 18世纪初的英国 D . 19世纪中叶的中国
  • 12. 1278年,基督教圣法兰西斯会谴责罗杰•培根并把他投入监狱达十四年,因为他倡导归纳法。1616年,哥白尼阐述“日心说”的《天体运行论》被罗马教廷宣布为禁书。1633年,通过天文观测证实哥白尼学说的伽利略被判处终身监禁。但是,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得到天文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的肯定。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科学革命”早在13世纪已经兴起 B . 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依然强大
    C . 科学在与神学的艰难斗争中前进 D . 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在形成
  • 13. 马克思和恩格斯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和革命实践,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为国际工人运动指明了正确方向。如表各项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选项

    理论和实践

    意义

    《共产党宣言》

    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资本论》

    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唯物史观

    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第一国际

    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

    A . B . C . D .
  • 14.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性国际秩序变动几乎涉及了国际关系的所有领域。下列对一战后国际秩序表述准确的是(  ) 
    ①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 
    ②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③中国收回山东主权 
    ④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A . ①④ B . ②③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 15. 观察如图,解读正确的有(  )

    ①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下降
    ②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
    ③美国大量劳动力从生产线上退下来缘于它最先建立“福利国家”
    ④两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得益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6. 苏联流传着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道:‘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最后,戈尔巴乔夫决定把火车拆了,到有铁轨的地方再拼装起来。”戈尔巴乔夫“把火车拆了”主要是指(  )
    A . 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 B . 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
    C . 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D . 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 17. (2023高一下·辽中期末)  有学者指出,所有强国“都是在‘时间的河流’上旅行,它们‘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指挥’这条河流,却可以‘多少用些技巧和经验在河上行驶’。行程的结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华盛顿、莫斯科、东京、北京和欧洲各个首都的政府的智慧。”进入21世纪,为应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遭遇的严重挑战,下列项中,展示了中国“智慧”的有(  ) 

    ①成立世界银行 

    ②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③设立丝路基金 

    ④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8. 历史学家孟森先生评价清朝某位皇帝“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者”,其在位期间曾将丁银完全分摊到田赋中,史称“摊丁入亩”。下列关于该皇帝的史实,正确的是(  )
    A . 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 B . 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
    C . 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处 D . 颁发给西藏地方政府金瓶
  • 19. 《蒋介石日记(手稿本)》记载:“此次在滇黔剿匪自愧不如也”“残匪之机惊灵捷与我军之呆笨迟钝,更为民族前途忧,非全力扑灭此匪,国家与民族更不堪设想矣”。以下选项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属于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一手史料 B . 体现国民党反共反人民的立场
    C . 反映国民党抗日战场的不利形势 D . 可用于研究20世纪30年代的国共关系
  • 20. 古代希伯来人有大洪水毁灭几乎所有人类,仅留下诺亚一家的传说。古代希腊人也有类似的洪水故事。在苏美尔人的泥版文书上,人们发现了这个故事最早的版本。以上材料可以说明(  )
    A . 洪水传说的故事应该源自于两河流域 B . 古代世界各地区之间存在直接的联系
    C . 古代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交流非常密切 D . 古代希腊的洪水故事继承自古希伯来
  • 21. 1811年,一封署名为内德•卢德将军的恐吓信被发到诺丁汉的纺织厂的雇主那里,要求雇主停止削减工人工资与使用非学徒工的恶行。不久,数量不等的工人开始有组织地在晚上进入工厂里砸毁机器。在三周以内,两百多台织机被捣毁。1812年,毁机活动蔓延到其他地区。这些抗议的工人被称为“卢德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 当时英国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B . 其斗争的目的是维护工人的政治权利
    C . 是工业化早期贫富分化严重的结果
    D . 表明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 22. 关于“历史事实”,学界有多种见解。有学者将“历史事实”范畴区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确实发生过的历史事实(圆圈甲);史料中的历史事实,即历史本体的残存和遗迹(圆圈乙);史书中的历史事实(圆圈丙),并据此绘制了表示“历史事实”不同构成的示意图。下列项中,对图示中网格部分的“历史事实”,解读正确的是(  )
    A . 客观发生过,且留有史料,但尚未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B . 客观发生过,有确实的史料留存,又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C . 客观发生过,却未留存史料,依靠类比推论等方法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D . 未曾发生过,却错误地记载于史料之中,又被错误地当作历史真实而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strong><span>3</span></strong>小题,共<strong><span>5</span></strong><strong><span>6</span></strong><strong><span>.0</span></strong>分)
  • 23. “求同存异”思想历史悠久,应用广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 
    ——《礼记•乐记》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已经被历史与现实无数次地证明,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求同存异作为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在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统一战线这一重要法宝的“法宝”。 
    ——孙信、李健《求同存异原则溯源》

    材料三:邓小平指出:世界上一系列争端都面临着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的问题。总得找出个办法来“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来解决”。他正是用求同存异这种新方法来解决台湾、香港问题,提出了“一国两制”,他同样是用这种新办法来解决国与国之间的领土争端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邓小平按照求同存异这种新办法的基本要求所提出两种具体模式:“一国两制”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在当今这个充满矛盾斗争和“很多疙瘩”的世界,选择和平方式解决争议的好办法、新办法,极具中国特色。 
    ——李元光:《论“一国两制”的哲学内涵》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领域的反映,并指出孔子在伦理道德和政治重建领域的思想主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别写出国共两次合作建立的统一战线名称,并简要说明其意义。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述“一国两制”构想是如何体现“求同存异”的?我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请列举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的举措。
  • 24. 中国既是东亚文化圈的核心国家,同时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留于唐国学者,皆学以成业,应唤。且其大唐者,法式备定之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推古天皇二十三年(623年)

    其臣连等伴造国造(均为世袭贵族名称),各置己民,恣情驱使。又割国县山海、林野、池田,以为已财,争战不已。或者兼并数万顷田,或者全无容针之地。及进调赋时,其臣连伴造等,先自收敛,然后分进。修治宫殿,筑造陵园,各率已民,随事而作。……强盗窃盗并起之,不可止。 

    ——《日本书纪》孝德天皇大化元年(646年)

    材料二:“三国以前,未有科举之法,首建学校,而科举取士,未遑焉。光宗双翼(五代后周官员)言,以科举选士,自此文风始兴。大抵其法,颇用唐制。” 

    ——《高丽史》

    材料三:早期东方文化圈的地理范围,中心在黄河、长江流域,主体是涵盖中国大部地区的“早期中国文化圈”,东南包括东南亚及太平洋诸岛屿,东部涉及朝鲜半岛和日本岛,北向波及亚欧草原,西向触及中亚。 
    ——韩建业《全新世亚欧大陆的三大文化圈》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并用一句话概括其改革的主要成果。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朝鲜高丽王朝进行制度革新的具体措施。
    3.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两国制度文化革新的共同特点,并结合唐朝佛教发展的相关史实说明中国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中心地位。
  •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如表为英国1760-1810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统计表。进口商品主要包括进口原料、粮食、小材口制成品,出口商品主要为棉纺织品以及其他部分出口制成品。 
    1760-1810年英国对外贸易表(单位:千英镑) 

    时间

    进口

    出口

    1760

    10719

    10043

    1770

    12104

    9287

    1780

    13820

    10200

    1790

    21797

    17380

    1800

    28740

    17520

    1810

    31640

    35050

    ——摘编自郭家宏《英帝国史:英帝国的转型(第四卷)》

    材料二:如表为两次工业革命成果一览表 

    时间

    发明者

    国别

    发明成就

    1733年

    凯伊

    英国

    飞梭

    1765年

    哈格里夫斯

    英国

    手摇纺纱机

    1769年

    阿克莱特

    英国

    水力纺纱机

    1779年

    克隆普顿

    英国

    骡机

    1785年

    卡特莱特

    英国

    水力织布机

    1793年

    伊菜•惠特尼

    美国

    轧棉机

    1782年

    瓦特

    英国

    联动式蒸汽机

    1807年

    富尔顿

    美国

    汽船

    1814年

    斯蒂芬森

    英国

    蒸汽机车

    1866年

    西门子

    德国

    发电机

    1870年

    格拉姆

    比利时

    电动机

    1887年

    狄塞尔

    德国

    柴油机

    1867年

    诺贝尔

    璃典

    炸药

    1885年

    卡尔•本茨、戴姆勒

    德国

    汽车

    1903年

    莱特兄弟

    美国

    飞机

    1837年

    莫尔斯

    美国

    有线电报

    1876年

    贝尔

    美国

    电话机

    1896年

    马可尼

    意大利

    无线电报

    ——摘编自(英)托马斯•S•阿什顿

    材料三: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小说《双城记》中对19世纪中期的工业时代有如下描述:那是最好的年月,那是最坏的年月,那是智慧的时代,那是愚蠢的时代,那是信仰的新纪元,那是怀疑的新纪元,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绝望的冬天,我们将拥有一切,我们将一无所有,我们直接上天堂,我们直接下地狱。 
    一一摘引自(英)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60-1810年英国进出口贸易所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征。
    3. (3)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自选角度,运用18世纪和19世纪中期的相关史实,围绕工业革命相关主题,自拟题目,谈谈您对查尔斯•狄更斯“精彩描述”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