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绥化市绥棱县某学校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4-02-29 浏览次数:11 类型:月考试卷
一、知识积累及运用。(共32分)
  • 1. 下列加横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 (zaǐ) 临(bīn) 喧(xiāo) 峋 (lín) B . (qiáng) 俯(kàn) 遒(jìng) 酌 (zhuó) C . (qí) 洗(tiáo) 鲜(yú) 上溯 (shù) D . 枝(qiú) 制(è) 丘(hè) 仰 (zhān)
  • 2. 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有的一项是( )
    A . 因地制宜 自出心裁 重峦叠嶂 无动于哀 B . 摩肩接踵 长途拔涉 正襟危坐 诚惶诚恐 C . 入木三分 络绎不决 任劳任怨 油光可鉴 D . 潜滋暗长 坦荡如砥 惟妙惟肖 巧妙绝伦
  • 3. 下列选项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从二十四节气创意倒计时,到“折柳”送别来宾,北京2022冬奥会开、闭幕式的设计巧妙绝伦 B . 峨眉山的猴子,或相依相偎,或交头接耳 , 或追逐嬉戏,情态各异。 C . 市环保局将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使自然景观惟妙惟肖 D . 青春是多么美好,在这段不可复制的旅途当中,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记忆。
  •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雨季的果子,是杨梅。雨季的花,是缅桂花。 B . 为了防止溺水事件不再发生,学校规定夏季午休时间学生必须进教室午睡。 C . 通过“教育现代化”的创建,使得不少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D . 能否彻底治理环境污染,留住碧水蓝天,关键在于有关部门严格执法。
  • 5.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 . 消息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消息的最大特点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 B . 《白杨礼赞》的作者是作家茅盾,原名沈德鸿,代表作有小说《子夜》等。 C . 《三峡》的作者是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作者是鲁迅。 D .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孟子的弟子言行的著作。
  • 6. 对下列选项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 老师、昨天、上边、思想都是名词。唱、发展、是、出现都是动词。 B . 明媚、伟大、直、马上、稍微、经常都是形容词。 C . 报纸杂志、我的老师、买豆浆、我们考试、洗得干净分别是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和动补短语。 D . 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比喻)
  • 7.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有这样一句名言:借别人的鞋子比打赤脚跑得快。

    ②因为他们懂得: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仅靠自己单打独斗,也许自食其力不成问题,但若想获得突破性的发展,恐怕就力不从心了。

    ③怎么才能利用有涯的人生岁月,在无疆的事业中纵横驰骋成为英雄呢?

    ④善借者在世界多个领域一直都是领跑者,占尽了先机和风流。

    ⑤人生有涯,事业无疆。

    ⑥所以,唯有善借者,才能从平凡走向卓越,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卑微走向伟大。

    A . ①②④③⑤⑥ B . ⑤①④③②⑥ C . ⑤③①④②⑥ D . ①④②③⑤⑥
  • 8. 古诗文默写
    1. (1) 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
    2. (2) 黑云压城城欲摧,。(李贺《雁门太守行》)
    3. (3) ,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4. (4) 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渔家傲》)
    5. (5) 大漠孤烟直,。(王维《使至塞上》)
    6. (6) 陶渊明《饮酒》(其五)中,表达对美好事物“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感受的诗句是:
    7. (7) 李贺《雁门太守行》中“。”借“黄金台”的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 9. 赏析《春望》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 (1) 有人说第二句中的“深”换成“生”字更妙,你认为呢?为什么?
    2. (2)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以乐景写▁▁▁▁ ,借“花”“鸟”两种美好景物,表达了诗人▁▁▁▁、▁▁▁▁▁、▁▁▁▁的深沉感情。
  • 10.  走进名著

    《昆虫记》 的作者是法国昆虫学家花了足足三十年时间写就的十卷本科普巨著。本学期我们学过《  》这篇说明文就出自此书。书中,作者根据观察获得的第一手材料,将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习性生动地描写出来,揭开了昆虫世界的一个又一个奥秘:在地下“潜伏”四年才钻出地面,却只能在阳光下活五个多星期。

二、综合性学习与口语交际(共6分)
  • 11.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航天如今已经成为举国上下关注的热点之一。请按照要求完成新闻探究活动。
    1. (1) 请用最简洁的语言,为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2年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19时20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发出返回指令,神舟十四号载人航天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此后,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返回舱成功着陆,担负搜救回收任务的搜救分队及时发现目标抵达着陆现场。返回舱舱门打开后,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身体健康。

    2. (2)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已经返回地球如果你有机会采访航天员,请在采访之前你写好下面的“采访提纲”。注意:新闻采访要求报道的题材和内容要有意义、有价值,彰显正能量。

      采访对象:陈冬、刘洋、蔡旭哲

      采访目的:了解航天员在飞行任务中的情况

      采访方式:深度访谈、照片拍摄

      采访用具:纸、笔、照相机或手机

      采访问题:①

       ②

    3. (3)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成功着陆,完成了使命,在他们的身上一定具有某些精神品质值得你敬佩吧!你想和他们说点什么呢?
三、阅读理解及分析(32分 )
  • 1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而攻之而不胜。环: 非不深也 池 :

      而去之。委 : ④亲戚之。畔 :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②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 (3) 下列各组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三里城 的   委而去之 不译 B . 子之嫁也 ”和“ 往之家”读音不同 C . 湍绿潭 白色 可以调琴 白色 D . 与朱元思 信 答谢中书 信
    4. (4) 下列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 . 第二、三句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四句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C . “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 . 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仁和”。
  • 13. 阅读《中国石拱桥》节选,回答下题。

    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建造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约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

    (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

    1. (1) 概括中国石拱桥的主要特点。
    2. (2) 选文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3. (3) 画横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4. (4) “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02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5. (5) 选文在遣词炼字方面颇具功夫。用“”一词突出赵州桥在世界石拱桥史上的地位和成就,用“”一词表明赵州桥自造成后使用至今的悠久历史,用“”一词来介绍赵州桥施工技术的独具匠心,用“”一词赞美设计者的不凡智慧:无一字不自然贴切,简明朴实而又妙趣横生。
  • 14. 阅读《挥手》一文,完成下题。

    挥 手

    赵丽宏

    ①记忆中,父亲的一双手老是在我的面前挥动。人生路上的三次远足,都是父亲去送我的。他站在路上,远远地向我挥动着手,伫立在路边的人影由大而小,一直到我看不见……

    ②第一次送别是我小学毕业,我考上了一所郊区的住宿中学。那天去学校报到时,送我去的是父亲。

    ③一路上,父亲很少说话,只是面带微笑默默地看着我。当公共汽车在郊区的公路上疾驰时,父亲望着窗外绿色的田野,表情变得很开朗。我感觉到离家越来越远,不禁有些害怕,有些紧张,便忐忑不安地问:“我们是不是快要到了?”父亲没有直接回答我,指着窗外翠绿的稻田和在风中飘动的林荫,答非所问地说:“你看,这里的绿颜色多好。”他看了我一眼,大概发现了我的惶惑和不安,便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肩胛:“你闻闻这风中的味道,有草和树叶的气味。这味道会使人健康的。我离开父母去学生意的时候,只有十二岁,比你还小两岁。”

    ④父亲说话时,抚摸着我的肩胛的手始终没有移开,他用很轻松的语气,谈着他少年时代的往事,所有的艰辛和严峻,都融化在他温和的微笑中。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并不是一个深沉的人,但谈起遥远往事的时候,尽管他微笑着,我却感到了他的深沉。

    ⑤那天到学校后,父亲陪我报到,又陪我找到自己的寝室,帮我铺好了床铺。接下来,就是我送父亲了,我要把他送到校门口。在校门口,父亲拍拍我肩膀,又摸摸我头,然后笑着说:“以后,一切都要靠你自己了。开始不习惯,不要紧,慢慢就会习惯的。”说完,他就大步走出了校门。我站在校门里,目送着父亲的背影。校门外是一条大路,父亲慢慢地向前走着,并不回头。我想,父亲一定会回过头来看看我的。果然,走出十几米远时,父亲回过头来,见我还站着不动,父亲就转过身,使劲向我挥手,叫我回去。我只觉得自己的视线模糊起来……在我少年的心中,我还是第一次感到自己对父亲是如此依恋。

    ⑥父亲第二次送我,是我要出远门,去农村"插队落户"。当时,父亲不能随便走动,只能送我到离家不远的车站。那天,我提着行李,父亲默默地走在我身边。快分手时,他才讷讷地说:“你自己当心了。有空常写信回家。”我上了车,父亲站在车站上看着我。他的脸上没有露出别离的伤感,而是带着他常有的那种温和的微笑,只是有一点勉强。我知道,父亲心里并不好受,他是怕我难过,所以尽量不流露出伤感的情绪。车开动了,父亲一边随着车的方向往前走,一边向我挥着手。这时我看见,他的眼睛里闪烁着晶莹的泪光……

    ⑦父亲第三次送我,是我考上大学去报到那一天。父亲快七十岁了。那天,父亲执意要送我去学校,我坚决不要他送。父亲拗不过我,便让步说:"那好,我送你到弄堂口。"这次父亲送我的路程比前两次短得多,但还没有走出弄堂,我发现他的脚步慢下来。回头一看,我有些吃惊,帮我提着一个小包的父亲竟已是泪流满面。以前送我,他都没有这样动感情,和前几次相比,这次离家我的前景应该是最光明的一次,父亲为什么这样伤感?我有些奇怪,便连忙问:“我是去上大学,是好事情啊,你干吗这样难过呢?”父亲一边擦眼泪,一边回答:“我知道,我知道。可是,我想为什么总是我送你离开家呢?我想我还能送你几次呢?”说着,泪水又从他的眼眶里涌了出来。

    ⑧这时,我突然发现,父亲花白的头发比前几年稀疏得多,他的额头也有了我先前未留意过的皱纹。父亲是有点老了。唉!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儿女的长大,总是以父母青春的流逝乃至衰老为代价的,这过程,总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悄悄地进行。

    1.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父亲三次送“我”的经历?
    2. (2) 请对文中第5段画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3. (3) 如果把文章题目改为“怀念我的父亲”好不好?为什么?
    4. (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回忆了父亲三次送"我"的经历,选材安排上有详有略,详写父亲第一次送“我”的经历。 B . 第⑥段画横线句子,写出父亲知道"我"已经长大了,所以并没有别离的伤感。 C . “儿女的长大,总是以父母青春的流逝乃至衰老为代价的,这过程,总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悄悄地进行。”这句话说明人的老去是自然规律,谁都无法抗拒。 D . 文章第①段总领全文,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文章以“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展开叙事,思路清晰。
四、写作与表达(50分)
  • 15.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生活中,一定有过这样那样的事,令你激动,令你兴奋;一定有人关心过你,帮助过你。这些事或人给你留下了美好的记忆,珍藏在你的心底。回忆这些往事,你会再次激动,再次兴奋,再次受到鼓舞,获得力量。现在,拿起笔来把你珍藏的记忆写出来。请以《珍藏的记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②迹美观,书写工整,卷面整洁。字数不少于7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