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5 黄河颂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5课《黄河颂》...

更新时间:2024-01-18 浏览次数:23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知识题
  • 1. 请试着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

    高山之         狂    障            

  • 2. 《黄河大合唱》,1939年作于抗日根据地作词谱曲,该歌词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
  • 3. 指出下列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③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 4. 诗歌《黄河颂》以为抒情主体,由黄河的形象,写到,由“我”的“望”,写到“我”对,再写到。全诗一气呵成,激情澎湃,气贯长虹。

二、语言综合运用
  • 5. 关于黄河,古人是这样吟咏的:

    ①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③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初山。(王之涣《凉州词》)

    你还知道哪些吟咏黄河的诗句?请再写出两句。                                           

  • 6. 联系《黄河颂》的内容,说说你印象中的“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包括哪些精神?

  • 7. 阅读下面语段,请根据要求完成各小题。

    亲爱的同学们,缤纷的夏日里让我们遨游于经典课文之中,________人生,感悟情怀。异彩纷呈的中国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孙仲谋,气冲斗(dǒu)牛,声震天地;手不释卷、家喻户晓的吕蒙,士别三日,令人刮目相待;博学睿智、鞠躬尽粹的邓稼先,鲜为人知,至死不懈;目不窥园、屏(bǐnɡ)息凝神的闻一多,锲(qiè)而不舍,可歌可泣;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沥尽心血为民族呐喊。他们的非凡气质,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

    粗俗好事、不拘小节的阿长;穷苦孤独、质朴善良的老王;任劳任怨、沉默憨厚的父亲……他们虽________,且有弱点,但是他们身上又闪现着优秀品格的光辉,同时又 我们向善、务实、求美。

    壮阔险要的燕山峰峦,木兰俯瞰殷(yīn)红的疆土,马革裹尸又何妨? 春风满洛城的玉笛声中,李白客居他乡,________故园情;幽篁深林处,王维明月相照,烦恼涣然冰释。诗人和读者心有灵犀,他们的境界耐人寻味,让我们在烦躁和喧嚣中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1. (1) 文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斗(dǒu) B . 屏(bǐnɡ) C . 锲(qiè) D . 殷(yīn)
    2. (2) 文中加点词语有错别字一项是(   )
      A . 遨游 B . 家喻户晓 C . 鞠躬尽粹 D . 俯瞰
    3. (3) 文中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体会   微不足道   疏导   吟唱 B . 体会   不足轻重   引导   吟咏 C . 体验   微不足道   引导   吟唱 D . 体验   不足轻重   疏导   吟咏
    4. (4)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诗人和读者心有灵犀,他们的境界耐人寻味,让我们在烦躁和喧嚣中净化心灵,陶冶性情。 B . 诗人和读者心有灵犀,诗人的境界耐人寻味,让我们在烦躁和喧嚣中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C . 诗人和读者心有灵犀,诗人的境界耐人寻味,我们在烦躁和喧嚣中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D . 诗人和读者心有灵犀,他们的境界让我们在烦躁和喧嚣中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三、语段阅读
  • 8. (2023七下·淮南月考) 阅读《黄河颂》(光未然)选段,回答问题。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1. (1) 选文中诗人从“了中华民族→了中华民族→激励了中华民族”三个方面歌颂了黄河的英雄气概。
    2. (2) 从修辞手法角度分析选文中三次“啊!黄河!”的表达效果,再从结构上分析三次“啊!黄河!”的作用。
    3. (3) 你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又如何理解黄河是“屏障”?
    4. (4) 作者多次使用第二人称“你”,有何表达效果?
    5. (5) 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四、微写作
  • 9.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你认为谁是新时期具有“黄河精神”的人?请列举一位,并为他(她)写上一句话的评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