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3* 短诗五首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三课《短诗五首...

更新时间:2024-01-09 浏览次数:24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知识题
  • 1.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 (1) 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来。
    2. (2) 我有年轻duò()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3. (3) 繁多是个huǎnɡ()言。
    4. (4) 萧红墓()口占。
  • 2. 记常识
    1. (1) 沈尹默(1883—1971),原名,诗人、家。“五四”运动时期,作为北大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杂志,主要作品有《》《》等。 
    2. (2)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其诗作《》传诵一时,因此有”之誉。 
    3. (3)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的代表诗人。 
    4. (4) 芦荻(1912—1994),诗人。原名,生于广东南海。著有诗集《》《驰驱集》等。 
    5. (5) 聂鲁达,(国家)著名诗人。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 1945年获得智利国家文学奖,1971年10月获文学奖。 
  • 3. 《萧红墓畔口占》是一首诗,诗眼是 ,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
  • 4. 《月夜》这首诗形象鲜明,意境。写的是的一个夜晚,北风呼啸,寒霜浓重,明月高照,寒气袭人。诗人在严寒中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显示“五四”前夕一代青年追求的奋斗精神。
  • 5. 《风雨吟》表达了年轻人面对难以预料的世事,产生的一种的心理感受。
  • 6. 名句默写。
    1. (1)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沈尹默《月夜》)
    2. (2)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
    3. (3)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卞之琳《断章》)
    4. (4)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芦荻《风雨吟》)
    5. (5)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整片大地是一朵花。(聂鲁达《统一》)
  • 7. 仿写句子。

    读诗歌,如同拥抱美妙的世界。你能领略山的风采:有的婀娜隽秀,有的巍峨挺拔。你能聆听水的旋律:有的婉转低回,。你能欣赏花的姿容:,有的灿烂盛开。

二、语言综合运用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你是历史长河里伟大的

    你用手中的橹桨

    荡出南湖上潋滟的波光

    一只红船从此带着希望和力量

    迎着朝阳 劈涛斩浪

    向着波lán壮阔的大海航行

    穿过暗夜凶险 穿过岁月风沙

    南昌城头的枪声划破沉沉苍

    井冈山上迎来喷薄旭日

    雪山上隽刻下不朽丰碑

    草地泥沼中写就壮美诗行

    你是伟大的舵手啊

    豪迈的远航路上

    勇气和智慧之帆高高飘扬

    1. (1) 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手( ) 波lán( )壮阔 苍( )

    2. (2) 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正确写法是“”。
    3. (3) 文中“喷薄”的意思是;“写就”中“就”的意思
    4. (4) 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 9.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 (1) 首句强调“走六小时”“长途”表明了什么?
    2. (2) 谈谈你对“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一句含意的理解。
    3. (3) 赏析结尾句中“却”字的表达效果。
  • 10. 阅读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 (1)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B . 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 C . 全诗四行,分为两个段落,分别静态地呈现一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生活时空上创造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 D . 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人,“你”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而“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现出来。
    2. (2) 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 . 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 . 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 . 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3. (3) 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本诗写了两组意象,第二组意象的意思是:明月的银光装饰了你的窗户,而你的形象或许又进入他人梦中装饰了他人的梦。 B . 诗人如同与读者面对面的聊天,“你”指的是读者,全诗明白如话,但又蕴含深意,耐人寻味。 C . 诗歌把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使诗行间的逻辑关系十分明确。 D . 诗中主要词语(“你”“看”“风景”“装饰”等)反复出现,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情调。这不使人动情,却令人深思。
    4. (4) 这首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

      ①一幅是

      ②另一幅是

    5. (5) 归纳这首诗的主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