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滨和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4-01-16 浏览次数:24 类型:期中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18分)
  • 1. 班级开展以“风度”为主题的学习活动,小文同学邀请你一起来丰富“风度“主题展板的内容,请你完成下面的探究。

    【书卷气质】

    书卷多情似故人,

    晨昏优乐每相亲。

    (于谦《观书》)

    书籍可以让我们在chù____立的山峦中游历,在婷的扶柳里徘徊,既让人足不出户就能见识世界之广mào____,也能让人在为前路迷惘徘徊时茅顿开。

    【忧国情怀】

    ①____,

    ②____!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即便被贬潮州,也想替皇帝分忧,不会因为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爱国,如一股浩然正气,穿越时空,充塞天地。

    【美好祝愿】

    ③____,

    ④____。

    (苏轼《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之夜,苏轼与弟弟“隔千里兮共明月”。即使身处逆境也要祝福天下苍生。

    展板一

    展板二

    展板三

    【坦然态度】

    ⑤____,

    ⑥____。

    (范仲淹《岳阳楼记》)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

    失去和得到是一种相对的平衡,冥冥之中都是一种注定。谆谆教诲,铭记于心。

        ⑦        

    ⑧____,

    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抖擞抖擞精神,重新投入生活,美好的精神状态总会给人莫大的启迪和鼓舞。让我们学习这种人生智慧。

    【坚定理想】

    ⑨____,

    ⑩____。

    (李白《行路难》)

    风正劲,帆高悬。这幅画上,高悬的风帆与昂扬的诗句真是____,更让我们感受到中国号巨轮向着梦想劈波斩浪的力量。

    展板四

    展板五

    展板六

    1. (1)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A.pīng B.pìn     ②茅顿开   A.sāi B.sè

    2. (2) 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chù立 ②广mào

    3. (3) 填入“展板六”横线处的成语,恰当的一项是(   )
      A . 理至易明 B . 富丽堂皇 C . 间不容发 D . 相得益彰
    4. (4) 请根据你的积累,在展板的第①——⑩处补全内容。
  • 2. 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湖心亭看雪》选自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陶庵梦忆》,他在文中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西湖雪后奇景。 B . 《月夜忆舍弟》中舍弟是杜甫的弟弟,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兄弟离散。 C . “射者中,弈者胜。”其中的“射”,指射箭,是古代的“六艺”中的一种。 D . 古代官吏因罪降职或调到边远地方做官,叫“谪”或“左迁”,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三年谪宦此栖迟”中的“谪”,《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的“左迁”。
二、阅读与欣赏(57分)
  • 3. 名著阅读
    1. (1) 同学们围绕艾青诗歌开展探究,思考“君子”风骨的当今释义。请你参与其中。

      A.《镜子》

      仅只是一个平面

      却又是深不可测

      它最爱真实

      决不隐瞒缺点

      它忠于寻找它的人

      谁都能从它发现自己

      或是醉后酡颜

      或是鬓如霜雪

      有人喜欢它

      因为自己美

      有人躲避它

      因为它直率

      甚至会有人

      恨不得把它打碎

      B.《芦笛》(节选)

      滚吧,

      你们这些曾唱了《马赛曲》,

      而现在正在淫污着那

      光荣的胜利的东西!

      今天,

      我是在巴士底狱里。

      不,不是那巴黎的巴士底狱。

      芦笛并不在我的身边,

      铁镣也比我的歌声更响,

      但我要发誓——对于芦笛,

      为了它是在痛苦的被辱着,

      我将像一七八九年似的

      向灼肉的火焰里伸进我的手去!

      ⑴请将上面两首诗填入①、②中相应的阶段。(选A或B即可)

      ①前期的创作(20世纪30年代):

      ②后期的创作(1978年以后):

      ⑵从上面两首诗中任选一首诗,根据至少两个赏析策略,分析从艾青身上感受到的“君子”风骨。

      赏析策略:

      A. 把握感情基调 B.揣摩语言 C.关注修辞 

      D.把握重音节奏 E.分析意象 F.想象画面

    2. (2) 下框是小文听诗歌创作课时所作的笔记。请根据笔记,协助他完成任务。

      请从以下五个意象中任选三个意象创作一首现代诗:树、路、窗、雨、影子。诗歌创作不少5行。

  • 4. 文学作品阅读

    便宜的圣诞树

    [英国]劳克·吉尼

    圣诞节又来到了,十岁的埃里克已经可以帮父亲把圣诞树搬运到市场出售了。看,埃里克干得多起劲呀!父亲决定,那棵最好、最漂亮的圣诞树由埃里克负责卖,而且卖的钱都归他。

    埃里克小心翼翼地把圣诞树摆在摊位前,这棵树的确十分漂亮,埃里克不禁吹了声低长的口哨。“卖到三十美元,或者四十美元,肯定没问题!”他想着。

    突然,父亲的声音传了过来:“给老年人活动中心捐圣诞树吗……”父亲正和一个矮个子男人说话,那是布朗牧师。

    “我非常愿意帮助你,但这些都是最好的圣诞树,它们很值钱。对不起了!”

    埃里克看到布朗牧师的表情瞬间由高兴转为了失落。他礼貌地和父亲握了握手,走开了。

    埃里克心不在焉地踢着脚边的一块石头。想到刚才发生的事,不知为什么,A他心里有些不舒服。几分钟后,他耸耸肩想:算了吧,或许爸爸是对的。

    就在这时,他看到了好朋友米歇尔的4岁的弟弟,戴维。

    “嗨,戴维,”埃里克主动打招呼,“米歇尔呢?”

    “我们走散了,”B戴维回答,“我们正在这里找圣诞树呢,我们带了两美元。”

    两美元?两美元也能买到圣诞树吗?埃里克忍不住笑了。

    “戴维!”正说着,米歇尔从一排圣诞树的后面跑了出来,“你什么时候才能不跟丢我?”

    “是你自己乱跑一通。”戴维嘟哝道。

    “哈!”米歇尔对埃里克说,“我听说,你爸爸今年让你卖圣诞树!”埃里克笑着点了点头。

    “太酷了!那好,我们就在你这里买了!”米歇尔说。

    他兴高采烈地看着面前的圣诞树,可当他注意到标签上的价格时,脸色顿时沉了下来。好一会他都没有说话。埃里克感觉尴尬极了。最后,米歇尔清清嗓子,说:“嘿嘿,我们先去货比三家。再见,埃里克!”说完,米歇尔拉着戴维,快步走开了。                                                                                                                                      

    “米歇尔,再见!”埃里克说。米歇尔家境贫寒,而且他们的爸爸生病很长时间了。埃里克看看面前的圣诞树,它笔直高耸、枝繁叶茂。他想了一会儿,然后慢慢地拿起地上的砍树刀,飞快地砍断了两根树枝。

    “嘿,米歇尔!”埃里克大喊,“快回来看看这个!”米歇尔听到喊声,尴尬地返了回来。“埃里克,”他说,“我们没有那么多钱买你的圣诞树。”

    “但它断了两根树枝,”埃里克指着圣诞树说,“我想没人会要它们的。我可以低价卖给你们,我懒得把它搬回家了。”

    “多少钱呢?”米歇尔小声问。

    “哦,我也不清楚,两美元你觉得如何?”

    “这个价格,我想,我们能接受。”米歇尔说,“但是你确定吗?”

    “当然!”埃里克响亮地回答。

    “那好!我们买了!”米歇尔笑了。

    埃里克目送两位男孩吃力地搬走了那棵树。他真想放声大叫或高声歌唱啊!

    突然,他愣住了。他看到父亲正靠在车门上,眉头紧锁,双手抱胸。埃里克知道,父亲早已目睹了全部经过。他肯定觉得自己像个傻瓜。

    父亲从地上捡起被砍断的树枝,用拇指慢慢摩擦着刀痕。

    “我想,这是我们卖出的最便宜的圣诞树了!”父亲说。

    “要成为一个商人,我知道,我还有好多东西得学。”埃里克低着头小声说。

    “那是肯定的!”父亲说完,长长地吁了口气。“但是,你刚才教给了爸爸一些东西,爸爸为你骄傲!”埃里克简直无法相信自已的耳朵。

     “这样好吗?”父亲说,“我们给布朗牧师打电话,我想,我们可以给老年人活动中心捐些圣诞树。”

    “爸爸,”埃里克抬头看着父亲说,“我想,这个主意非常不错!”

    【梳理小说情节】

    1. (1) 将图表补充完整。

    2. (2) 结合句中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揣摩人物的心理。

      最后,米歇尔清清嗓子,说:“嘿嘿,我们先去货比三家。再见,埃里克”说完,米歇尔拉着戴维,快步走开了。

    3. (3) 结合 A、B两处细节,联系后文,谈谈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

      【“小说中的细节耐人寻味,它可能是人物行为的动机,也可能是使小说情节合理的关键。”】

      A.他心里有些不舒服。几分钟后,他耸耸肩想:算了吧,或许爸爸是对的。

      B.戴维回答,“我们正在这里找圣诞树呢,我们带了两美元。”

    4. (4) 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并结合全文,探究小说主题。

      ①“要成为一个商人,我知道,我还有好多东西得学。”埃里克低着头小声说。

      ② “但是,你刚才教给了爸爸一些东西 , 爸爸为你骄傲!”

  • 5. 非文学作品阅读

    《长安三万里》背后的“文学之美”

    中国社会科学院 桂琳

    ①电影《长安三万里》将国人耳熟能详的唐诗名篇巧妙融入叙事,为观众展开了一幅由唐诗浸染的绚丽画卷。诗歌是这部作品的主角。它不仅为电影成功引流,也让人们看到了影视作品背后的“文学之美”。

    ②诗歌被称作“文学桂冠上的宝石”,最能体现“文学之美”。相较于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诗歌更注重情感表达,更能彰显诗人的精神气质,同时也更容易激发读诗之人的情感共鸣。诗歌的语言表达还特别强调美感,古希腊人就将诗语称为“长了翅膀的语言”,那些经过诗人精心锤炼的诗语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③融入了古典诗词的影像,带来意象意境之美。《将进酒》《燕歌行》《登鹳雀楼》《早发白帝城》……《长安三万里》中的几十首唐诗随着剧情的发展自然引出,与故事情节浑然一体,写就了盛唐的诗意与失意。当那一首首曼妙的唐诗从电影中“走出”,不仅激活了观众关于唐风诗韵的记忆,也为现代人叩开了一扇领略“文学之美”的大门。“荒荒油云、寥寥长风”的雄浑之美、“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的冲淡之美、“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的纤秾之美、“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的豪放之美……【甲】单纯的影像可以带来视觉上的美感,而融入了唐诗的影像却创造出穿越千年的壮丽诗境,这大概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④融入古典诗词的影像,也美在韵律情感。为提升作品的美感,像《长安三万里》一样借用古典诗词元素的作品还有很多。比如,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片尾曲《菊花台》,歌词使用了“菊花残”“花落人断肠”“北风乱”“影子剪不断”等大量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旋律则巧妙借鉴了中国古典诗词晓畅和谐的韵律之美。【乙】由于古典诗词的美已经深深扎根于国人的审美集体无意识之中,所以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音乐作品,融入古典诗词之美总能够引起欣赏者的共鸣与陶醉。

    ⑤不仅是古典诗词,现代诗作品同样可以提升影视作品的品质。《人世间》中的诗歌《北陀寺的风》,不仅构成了剧情发展的重要一环,还丰富了人物形象,尤其是写出了人世间的沧桑与禅意,让剧集看起来颇有韵味。【丙】

    ⑥在《长安三万里》结尾,高适说:“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影片想告诉人们,长安的“形”遗落在历史的长河里,长安的“神”却已然永恒。对影视作品而言,华丽的特效、精彩的台词、曲折的故事,都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被观众遗忘,但作品背后的“文学之美”却具有恒久的魅力。

    ⑦随着全媒介时代的到来,影视作品可以用更灵活的形式、更多样化的手段,传播严肃文学的魅力,让“文学之美”以更轻松活泼的方式走近大众。

    1. (1) 阅读文章,完成下面思维导图。

      提出论点:①

       

      论证论点

      现代诗作品也可以提升影视作品品质。

      得出结论

       
    2. (2) 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的论据,你认为放在【甲】【乙】【丙】哪一处最合适?请结合材料内容说明理由。

      电视剧《漫长的季节》讲述了:迷失的父亲、死亡的恋人、重逢的老友,因一个未解的谜题被困在三个不同的时代里,最终又解答谜底。而诗歌《打个响指吧》曾多次出现:打个响指吧,他说/我们打个共鸣的响指/遥远的事物将被震碎/面前的人们此时尚不知情……它像剧情的预言,充分发挥了诗歌在情感上的感染力。

    3. (3) 学生会准备拍摄一部杜甫纪录片,受《长安三万里》启发,准备在脚本设计中融入古诗,请你完成下面的设计。

      诗歌

      A从诗歌与剧情匹配的角度

      B从记录片配乐的歌词编写的角度

      《望岳》

      【设计】青年杜甫游历祖国山水,来到望高大巍峨、神奇秀丽的泰山,极目远眺,目光坚定。由此引入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理由】诗歌能流露出杜甫对山河的热爱和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与故事情节浑然一体,带来意境之美。

      【设计】片尾曲的歌词引入“齐鲁青未了”、“阴阳割昏晓”、“决眦入归鸟”等诗句。

      【理由】歌词典雅,歌词押“ao”韵,衬托诗人醉心山河的愉悦以及远大的理想抱负,带来韵律之美。

      《月夜忆舍弟》

      请结合诗歌内容,参考文章和示例,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设计,并说明理由。

      选择角度:(选填A或B) 

      【设计】

      【理由】      

  • 6. 古诗文阅读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尤厚于族人。既贵于姑苏近郭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之贫者。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一匹,嫁娶丧葬,皆有赡给。聚族人百口。公殁逾四十年,子孙贤令,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

    (节选自[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丙】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为叙。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节选自[宋]苏轼《范文正公集叙》)

    【丁】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注】①群从:指堂兄弟及诸子侄。②缣:细绢。③尧夫:范纯仁,字尧夫。范仲淹次子。④彝叟:范纯礼,字彝叟,范仲淹第三子。⑤德孺:范纯粹,字德孺,范仲淹第四子。⑥待:依靠。⑦此诗是范仲淹于北宋景祐元年(1034)主政苏州时,为治理水患,在苏州一带察看水情时所作。

    【通其文】

    1. (1) 用“/”给文中画横线部分断句。(限断三处)

      既 贵 于 姑 苏 近 郭 买 良 田 数 千 亩 为 义 庄 以 养 群 从 之 贫 者

    2. (2) 下面是关于文言字词学习方法的梳理。请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

      字词

      方法

      关联点

      解释

      子不识范文正公

      勾连成语法

      相见

       

      且以公遗稿见为叙

      课内迁移法

      予作文以记之

       

      聚族人百口

      查阅字典法

      “仅”有以下义项:①只,不过;②几乎,将近

        (填序号)

    3. (3) “渔夫”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被赋予隐士的形象,但范仲淹《江上渔者》里的“渔夫”却另有内涵。请根据提示,补充下列表格。

      诗句

      创作背景

      渔夫形象

      探究结果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驾舟访友,即兴唱和

      从容自适,悠然脱俗

      ④不同的内涵源于不同的关注点。张志和、柳宗元笔下的“渔夫”都是隐者的形象,而从范仲淹对渔夫的关注点来看,范仲淹具有怎样的政治家胸怀?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谪居永州,寄情山水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范仲淹《江上渔者》)

      ② 

    4. (4) 【丙】文中“岂非命也欤?”“岂非畴昔之愿也哉!”都用到了“岂非……欤/哉“的句式,联系文章内容,说说这一句式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5. (5) 苏轼在【丙】文中评价范仲淹“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请结合上述诗文内容和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表达与交流(45分)
  • 7. 小作文:如何看待汉服热

    汉服,顾名思义就是历史上汉族的传统服饰,属于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随着“汉服热”的升温,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尤其热门旅游景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身穿汉服出行,一时,衣袂当风,裙带轻飘……引发了人们对“汉服热”的热议,请谈谈你对“汉服热”这一现象的看法。(120字左右)

  • 8. 大作文

    盼望

    艾青

    一个海员说,

    他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出发”和“到达”,你更盼望哪一个?又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呢?请你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经历,可以阐述观点,也可以进行文学创作。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②字数600-8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