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第二片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4-02-26 浏览次数:8 类型:期中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
  • 1. 根据语境,补写出诗文名句。

    古诗文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徜徉其间,我们能领略到“ 山岛竦峙”的磅礴壮观能体会到“峨眉山月半轮秋,”景色的融合变幻似乎还能看见“回乐烽前沙似雪,”大漠的苍茫。面对自然景色,杜甫慨叹“正是江南好风景,”;看到明月,李白写出“ ”,希望月亮能够将自己的情思传递给远方的友人;孤独漂泊的马致远看到眼前的“,小桥流水人家”,不禁涌起浓浓的思乡之情;朱自清 不禁发出感慨“ ,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情如此动人,志亦坚定不移。正如孔子的谆谆教诲,“ ,  ” ,人的志向不可轻易改变。

  • 2. 【品文段,明匹夫之责】

    历史的星空,因有众多杰出人物而光辉灿烂。他们振长策,击长空,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 cui①(A.粹 B.瘁),死而后已”。读端木燕良的《土地的誓言》,我们感受到作者甲(A. 挚痛 B.沉痛)的爱国情怀;读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 行片段》,我们感受到闻一多钻探古代典籍时锲② (A.qiè B.qì)而不舍的精神;读杨 振宁的《邓稼先》,我们感受到邓稼先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_乙(A. 广为人知 B. 鲜为 人知)的为国献身精神。通过他们的精神品质,使我们感受到人性的光辉。学习他们的品质,有利于。他们就如同一盏盏明灯,一枚枚指南针,引领着我们前行。

    1. (1) 根据拼音给①处选择正确的汉字,为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拼音。(只填序号)

      ①  (A. 粹 B.瘁)

      (A.qièB.qì)

    2. (2) 从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

      甲  (A. 挚痛 B.沉痛)

      乙  (A. 广为人知 B.鲜为人知)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4. (4) 把下列四个句子填入文中【丙】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 促进社会思想品德文化的形成

      ② 培养个人良好道德品质、健全人格

      ③ 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A . ①③② B . ③②① C . ②①③ D . ③①②
  • 3. 名著阅读。

    阅读方法

    内容呈现

    阅读任务

    关注人物

    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 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

    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

    这段文字中的“他”是① 

    (人名)

    关注情节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

    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

    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五猖会》)

    大家“脸上都露出笑容”的

    原因是② 

    关注评价

    衍太太是一个心术不正的、令人憎恶的、

    自私自利的、爱推卸责任的典型的市侩形

    象,是伤害少年鲁迅的“流言家”。(《朝花

    夕拾》)

    伤害少年鲁迅的“流言家”

    体现在:③  

二、 阅读
  • 4. 阅读这首诗,完成问题。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诗诗题中“左迁”是降职的意思,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被贬为龙标县尉的悲愤之情。 B . 甲诗“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时令,融情于景袁渲染了一种哀伤惆怅的气氛 C . 乙诗中“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连用,让人感觉行船之快。 D . 乙诗中“半轮秋”写的是峨眉山上空高悬着的半轮秋月,诗人从仰望角度描写了静态

      之景。

    2. (2) “月”是诗歌常见的意象,这两首诗借“月”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简析。
  • 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 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

    子贡①问政②。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监有死,民无信不立。”

    (节选自《论语·颜渊》)

    【注释】①子贡:孔子的弟子。②政:治理国家的方法。

    1. (1) 解释下列句中画线词的意思。

      ①吾日三省吾身

      ② 人不堪其忧 

      ③民信之矣 

      ④自古皆有死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3. (3) 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请简要阐述。
    4. (4)  【甲】 【乙】两文都强调了什么问题?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 6. 现代文阅读。

    请不要对那个人叫嚷

    丁立梅

    ① 周末,是乡下家长来学校看孩子日。每逢这时,学校门口涌满人。那些家长,无一不是手提肩背的,里面塞满父母对儿女的牵挂和怜爱。

    ② 有一幕,总遇见:驼背的母亲,无比艰难地在人群中挪着步。 那背,可真叫驼,已弯曲成一把弓。她的头,努力朝上昂着,鸭子一样的,伸向前去, 一步一匍伏。即便这样的母亲,亦是要在背上背上一个大包裹。里面塞着她儿子爱吃的小菜和换洗的衣裳。

    ③ 做儿子的,与母亲恰恰相反,生得高大挺拔。他在人群里,早已看见母亲了,并不叫唤,而是一阵风似地冲出校门,路过母亲身边时,用胳膊肘捅捅母亲,算作招呼。表面上装作不认识,脚步匆匆,继续前行。

    ④ 母亲见到儿子,焦急的神情立即换上欢喜,笑容绽放,使她脸上的每一条纹路里,都仿佛游弋着一条欢乐的鱼。她一叠声唤着儿子的小名,踩着碎步,艰难地跟在儿子的后面跑。

    ⑤ 她的叫声以及她奇怪的走姿,引来一些人张望。儿子急,在人少的地方停下来,回头,眉头紧皱,对母亲跺脚。等母亲气喘嘘嘘赶到他跟前,他俯视着母亲,低声呵斥:“你叫什么叫,生怕别人听不见呐?!”一把拽过母亲背上的包裹,恨恨道:“跟你说过多少回了,不要来,不要来,你为什么还要来?”

    ⑥ 母亲不恼,母亲仰着头看儿子,杨树一样的儿子,多么让她骄傲。她轻言慢语说 “我不来,谁给你送吃的穿的啊?”

    ⑦“我会自己请假回去拿的。”儿子的眼睛,不看母亲,他扫视周围的人,那眼神,明显有些躲闪。

    ⑧ 母亲还是宽容的笑:“你这来来回回的,多浪费时间呀,我给你送来,省得你来回跑。”

    ⑨ 儿子一听,恼了,跺脚道:“谁要你送!”话说完,提了东西要走。母亲赶紧拉住儿子,细细叮嘱,煮的鸡蛋要趁早吃,不然会坏的;鱼吃完了不要把装它的瓶子扔掉,下次好再装了带来;被子要时常拿出来晒……

    ⑩ 儿子哪里耐烦听?他打断她的话:“好了好了,你少啰嗦,下次你不要再来了!”他挣脱母亲的手,甩开大步,往学校跑去, 一路之上,头也没回。做母亲的站在原地,目送着儿子,直到儿子的背影消失。她又站了很久,这才恋恋不舍的转身,一步一匍伏的走了。

    ⑪ 在校园里,我亦曾碰见过另一个女学生,对着前来看她的父亲发火。是嫌父亲给她!买的外套不好,女学生冲着父亲叫嚷“谁让你买的?乱做主!这颜色难看死了,我不穿!”做父亲的捧着那件外套,讪讪笑着,束手无策的站在一边。

    ⑫女学生我教过,平日里是个温文尔雅的孩子,却在父亲面前全然失了礼貌。当她看见我,很尴尬,低声叫了声:“老师。”我摸摸那件衣服,说“挺好看的呀”。做父亲的如同得了“天书”,“你看,你们老师都说好看的。”女学生瞅了父亲一眼,红着脸,不情不愿地接下了父亲买的衣服。

    ⑬ 我很想告诉这些孩子,请不要对那个人大声叫嚷。他们或许贫穷,或许丑陋,或许木讷,可是,他们的爱, 一样醇厚, 一样珍贵。因为,那是血浓于水。你的叫嚷,是对他们爱的践踏。

    1.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所写的两件事。

      ① 

      ② 

    2. (2) 下列加点词语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① 儿子的眼睛,不看母亲,他扫视周围的人,那眼神,明显有些闪躲。

      ② 当她看见我,很尴尬,低声叫了声:“老师。”

    3. (3) 赏析下面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那背,可真叫驼,已弯曲成一把弓。她的头,努力朝上昂着,鸭子一样的,伸向前去,一步一匍伏。即便这样的母亲,亦是要在背上背上一个大包裹。

    4. (4) 怎样理解文章题目“请不要对那个人叫嚷”?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筷子为何会产生在中国

    卢茁

    ① 筷子是世界上所有进食器具中较难掌握的,也是少见的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才能使用的工具。为什么中国人要使用如此复杂的工具吃饭?目前,这一问题还没有一个得到大家普遍认可的解释。

    ② 筷子古代称为“箸”。除了“箸”外,古代的食具中还有一种叫“椟”。但这个“椟”并非筷子,而是有一端相连、用以夹取物品的“竹夹”。这种“竹夹”曾在战国曾侯乙墓中出土过,放置在同出的食具箱中。

    ③ “竹夹”是筷子的早期形态。这类“竹夹”既可以握持,也可以采取使用筷子的方 式,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三指配合使用。但随着先民们采用这种方式进食,手指间的配合 日趋熟练,最终去掉了“竹夹”间的连接,筷子由此诞生。在很长的时间里,筷子和“竹夹”同时被人们使用着。

    ④ 那么,筷子是如何击败其他进食器具,最终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餐具的呢?中国早 期的饮食器具使用的主要是青铜器和陶器,到了战国时期,漆器进入到了饮食器具当中,并 逐渐取代了青铜器。在使用漆器承载食物时,如果使用刀、叉来进食,会在漆器表面造成大量的划痕和损伤,影响到漆器的美观。

    ⑤ “竹夹”又为何会被淘汰呢?首先,使用“竹夹”虽然不用学习,但它确实不如筷子那般方便、灵活。而一旦学会了使用筷子,再使用“竹夹”就成为多余。其次,“竹夹”只能使用弹性良好的竹子来制作,而筷子除了可以使用竹、木制作外,还可以使用象牙、金、银、玉石等多种材质制作,在筷子上镂刻出精美的花纹。最后,在所有的进食器具中,筷子的制造成本最低廉,“竹夹”需要选合适的竹材,刀、叉、勺等更是如此。

    ⑥ 印度、东南亚等地都有茂密的竹林,为何这些地区的人们没有使用筷子呢?其原因是在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中,很长时间里人们都是用手直接吃东西。直到今天,许多印度人还是不用餐具吃饭。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印度出产多种独特香料,将这些香料与米饭等食物混合时,用手指拌和制作出的饭团比用勺子制成的饭团更具风味。除了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外,影响餐具使用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气候。与热带、亚热带国家不同,欧洲、中国都有着较为寒冷的冬季。在寒冷的气候里,人们对热食的需求很大,由于较热的食物人们无法用手直接触碰,从而逐渐形成了使用筷子、刀、叉等餐具的习俗,并发展出了与之相关的饮食文化。

    (选自《寻根》2019年第1期,有改动)

    1. (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箸”“椟”都是古代食具,曾出土过的战国曾侯乙墓中,“竹夹”就放置在其食具箱中。 B . “竹夹”是筷子的早期形态,有一端相连、用以夹取物品,去掉“竹夹”间的连接,筷子诞生了。 C . 青铜器和陶器是中国早期的主要饮食器具,到了战国时期,青铜器饮食器具逐渐被漆器取代了。 D . 印度人觉得用手指拌和制作出香料与米饭等食物混合的饭团有风味,所以他们都不用餐具吃饭。
    2. (2) 根据选文内容,概括“竹夹”被筷子淘汰的原因。
    3. (3) 根据选文内容,概括中国筷子发展的来龙去脉。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近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今秋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用于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等。

    材料二:劳动课程内容结构示意图

    材料三:近年来,由于缺乏劳动教育,我国不少大中小学学生缺乏基本的生活技能,不愿意劳动、不懂劳动的现象为将来的独立生活埋下了隐患。重构劳动教育体系是让更多的孩子能真切感受劳动的魅力和价值,养成“动”起来的习惯,这也是锻造健全之人格的重要一环。此次教育部把劳动课、信息技术课都从综合实践课程里面独立出来,单 独设立劳动课,不仅能将学生从紧张的学习中解放出来,而且能学到很多生活常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 (1) 根据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秋开学,劳动课正式从综合实践课程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课程。 B .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规定,学校劳动课程每周不得少于1课时。 C . 劳动课程“农业与工业生产劳动”贯穿了整个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D . 近年来大中小学学生缺乏基本的生活技能是因为劳动教育的缺失。
    2. (2) 与1 - 2年级比,3 - 4年级的劳动课增加了哪些任务?请根据材料二简述。
    3. (3) 设立劳动课对青少年成长有什么意义?结合以上材料简答。
三、作文
  • 9. 《朗读者》中说:“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 冬,就有了岁月;而我遇见了你,生活从此变得更加美好。”遇见一个人,一件事,一本书,一片风景……都会让我们的初中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请以“遇见你,真好!”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