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4-02-23 浏览次数:8 类型:期中考试
一、语言文字运用(10分)
  •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广①____的乡村大地蕴( )藏着各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从物质文化层面来看,乡村有着大量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以及自然风光、田园景观等从非物质文化层面而言,乡村在民族文化、传统民俗、戏曲曲艺等方面,也有着十分丰富的特色资源。各地依据资源禀赋,②____走差异化发展 之路,乡村文化就能形成百花齐放的繁荣态势。从实践来看, 不仅聚众力保护好文化资源, 甚至集众智推动传承创新,都需要不断扩充文化传承队伍

    1. (1) 文中加点字“蕴”的读音正确的是( )
      A . wēn B . yùn C . wèn D . yún
    2. (2) 在文中横线①处填入汉字最恰当的是( )
      A . B . C . D .
    3. (3) 在文中横线②处填入词语,恰当的是( )
      A . 并行不悖 B . 左右逢源 C . 因地制宜 D . 随机应变
    4. (4)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仅是聚众力保护好文化资源,甚至是集众智推动传承创新,都需要不断扩充文化传承队伍。 B . 无论是聚众力保护好文化资源,还是集众智推动传承创新,都需要不断扩充文化传承队伍。 C . 尽管聚众力保护好文化资源,也要集众智推动传承创新,都需要不断扩充文化传承队伍。 D . 不光聚众力保护好文化资源,而且集众智推动传承创新,都需要不断扩充文化传承队伍。
  • 2.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 如今我们进入了一个智能时代。

    ② 而人工智能也以这样或者那样的方式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③ 与此同时,有关人工智能的各种话题也日益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一个领域。

    ④ 从之前引发关注的 AI 作画到最近爆火的 ChatGPT, 这背后都是人工智能的一种应用形式。

    ⑤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人工智能的各种应用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⑥ 虽然有时候我们并未察觉。

    A . .①⑥⑤②③④ B . ①②⑥⑤③④ C . ④①②⑥⑤③ D . ④①⑥⑤②③
  • 3. 古往今来,许多名人都把自己勤奋读书的感受或经验写成对联,以鞭策自己,激 励别人。苏轼曾写下对联:“发愤识遍天下字, ____ ”。下列最合适做下联的是( )
    A . 无益身心事莫为 B . 白首方悔读书迟 C . 立志读尽人间书 D . 甘面壁读十年书
二、古代诗文阅读(20分)
  • 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行香子·丹阳寄述古①

    (宋)苏轼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销魂。故人②不见,旧曲重闻。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③。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④。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注释】①丹阳:地名,今江苏丹阳市;述古:杭州知州陈襄,字述古。②故人:指陈述古。③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都是杭州地名,是作者和友人曾经诗酒游乐的地方。④拂红尘:用典,以陈襄比寇准,表示尊崇。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____
      A . 开篇写作者与友人寻春时,正值梅花似雪,飘沾衣裙。友情与诗情,使他们游赏时无比欢乐,销魂陶醉。 B . “故人不见”一句,词意转折,表明江村寻春已成往事,去年同游的故人不在眼前。每当吟诵寻春旧曲之时,就更加怀念了。 C . 词的下片回味游赏时两人吟咏酬唱的情形:平常经过的地方,动辄题诗千首。 D . “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直抒胸臆,借西湖、钱塘江和城西南诸名山的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 (2) 这首词虽是酬赠之作,却情真意真,请简要分析词作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张孝基仁爱

    许昌①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惟一子,不肖,斥逐之。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②。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③食,甚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甚幸也。”孝基使管库。其子颇驯谨④,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注释】①许昌: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②如礼:按规定礼节。③就:本义为“接

    近”,此指“得到”。④驯谨:顺从而谨慎。

    1.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且 

      ②怪 

      ③ 徐 

    2. (2)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 孝基与治后事如礼。

      ② 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3. (3) 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发?
  • 6. 默写。

    ① 《行路难(其一)》诗中以“ , ”两句诗正面写“行路难”,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难险阻、失意与无奈。
    ②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 是:“ , 

    ③ 《 醉翁亭记》 一 文中,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

     ,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 7.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父亲的拐杖

    刘明礼

    ① 那年春节我回家,内弟拿出一只拐杖,花椒木的,触地一端的头上镶有半透明的牛 筋橡胶,握柄雕刻着精致的龙头。打磨后刷过一层漆,油光锃亮。内弟手很巧,曾是做乐器 的木匠师傅他在地里种了些花被苗,专门压枝让它们“长拐棍”,想做成拐杖卖。他说这是 个样品,想让我帮他找找销路。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其实我另有心思父亲正需要一根拐杖!

    ② 父亲的性格,坚强而倔强。他靠一个人微薄的工资,养育了我们五个儿女,供我们完成了学业,帮我们成家立业。年岁大了之后,很多事已力不从心,但他不愿和哥哥过,更不背随我到城里来。他和母亲两人生活,农忙时候还会帮哥嫂做些简单的农活,他说不想给孩子们添麻烦。直到十几年前母亲过世,哥哥连哄带骗才把他接了过去。

    ③ 年过八旬的父亲,身板再不像从前那般硬朗。他83岁时得了一次脑出血,84岁又 患上膀胱癌,接连做了两次大手术,身体每况愈下。腰开始弯了,走路也变得蹒跚,甚至还 经常跌跤。每月一次回家看望父亲,成为我的必修课,可有时一忙起来,又难以及时兑现。 于是父亲会打电话来,第一句话就是“我挺好的,没事儿,别惦记着。”我这边听着,眼睛 酸涩,猜测父亲是闷得慌了,想我了,盼着我回去呢。我说明天就回去,父亲忙说:“什么 也不要买啊,我啥也不缺。”我心里明白,父亲动转不方便了,又没有了母亲的陪伴,能时常见到远方的儿女,是他最大的慰藉。

    ④ 开车往家走的路上,曾经的往事一幕一幕在眼前浮现。我小时候体弱多病,串村走 亲、赶集上庙,父亲总是一路背着我,穿过没人高的庄稼地,走过泥泞路上的沟沟坎坎。记 得有一次,父亲带我到地里去干活,忽然狂风大作,大雨瓢泼而至,父亲急忙拉着我躲到路 边的机井房里。机井房很小,只容得下我和父亲的半个身子。父亲像一座伟岸的大山,堵在

    门口为我挡雨。雨水湿透了他的衣背,泥点沾满他的双腿,但他一丝不动,直到雨过天晴。

    ⑤从小到大,父亲的脊背,何止为我顶过这一场生活中的滂沱大雨!为了我们,父亲的脊背,背过凛列的风,背过嗌骨的雨,背过渠米油盐,背过千辛万苦,一路走过岁月的四季轮回。他如一把大伞为我们撑起一片清空;他如一根巨橡,给我们顶天立地!如今,他老了,腰身已不再挺拔,双鼙已遍染雪龙,需要我们用举心为他架起一根拐杖,支撑他走过风蚀残年。

    ⑥ 父亲对或送给他的拐杖爱不释手,进进出出都会拄着,连睡觉的时候都放在枕边。也许,父亲真的需要这根拐杖来支撑他颤巍巍的脚步;也许,父亲把它当成了我的影子,可以时刻陪伴在他的身边……

    1. (1) 试比较下面这段话与文中第③段画线句在写法和表达效果上的相同之处。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朱自清《背影》)

    2. (2) 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子表达形象,情感丰富,请自选角度加以赏析。
    3. (3) 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尊重语言,就是尊重我们自己

    无论什么时代,语言文字当是最为活跃的要素之一。抚今追昔,历史的车轮总会在字里行间留下深浅不一的痕迹,文字的变迁也在响应一个时代的风起云涌,并与之同频共振。可以说,语言文字折射并记录时代,同时也为时代所重塑和改变。

    殷商的甲骨文,证实了一个王朝的存在,并烙刻下诸多与国运生死攸关的大事;秦朝的小篆,见证了一统江山的恢宏,并因为“书同文”的国策实现了从多元向一元的转变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记录了救亡图存的革命者为探寻出路而前赴后继、上下求索的历史,并在新文化运动的号召下焕然一新,顺应时代大势所趋。所以,要想真正读懂一个时代,应先从读懂它的语言文字开始。

    当今时代,语言文字的形式因为互联网的发展而呈现出丰富性与多元性。网络语言如同 显微镜、透视仪,以敏锐的视角聚焦社会话题,在不同层面折射国人的社会心理状态,并以 跳跃多变的形式与社会融合互动,不断丰富着自身的内涵。依托互联网而兴起的语言产业, 致力于人工智能的语音输入、大数据检索等高科技产品,以其专业化、现代化的服务模式创 造着与语言相关的财富。时代之新,为语言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蓝海,也见证着语言形式在不断丰富,现代人创造力的源泉在不断奔涌。如同硬币有正反两面一般,语言文字有新气象,也不可回避新问题。

    网络语言形式的丰富不可否定,但在无边界、无底线之下任意泛滥,随意解构、歪曲语 言的本意就应该受到指摘,并逐步得到修正。野蛮生长的网络语言一方面将现代人情绪的消极面恣意放大,强化部分人的焦虑心理,污染网络环境另一方面也在随意地扭曲语言文字的原意,潜移默化间降低甚至诋毁了语言文化的内涵和其内在思想深度。同时也要看到,对语言原意的曲解形成了对语言纯洁性的损害,语言使用失范、失规,语言表达简单化、同质化等问题一再出现且难以纠正,必然影响语言的生命力,让规范的、干净的、诗意的语言在生活中越走越远。

          语言必然随时代改变,改变的过程中,也极有可能出现片面的强化或局部的消解。这种情况,归根结底遭遇的还是如何对待语言文字多样化的问题。时代的丰富性造就了语言文字的多样化,但语言的个性与共性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不同形式的语言文字应该在合理的规范和引导下共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的语言生态。我们应该相信语言的自净功能,但也应有意识地为维护语言的规范与纯洁做出努力。唯有这样,才能紧跟我们这个时代的脉搏,为时代的发展鼓与呼,也为我们的今天留下清晰的写照,让后人看得清楚一些。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语言文字折射并记录着时代,与时代同频共振,是每个时代最为活跃的要素之一。 B . 语言文字的形式和内涵,在当今时代因为互联网的发展都呈现出丰富性和多元性。 C . 如果网络语言无底线地任意泛滥,且得不到修正,就必须影响语言的生命力。 D . 语言固然具有自净功能,但是语言的规范与纯洁也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努力维护。
    2. (2) 野蛮生长网络语言带来了哪些危害?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当今时代,日新月异的数字科技和数字应用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为人们带来诸多便利。 同时,也有部分人遭遇了困扰。比如,姓名中含有生僻字的人,在办理在线事务时容易碰到 不便录入信息系统的问题。不熟悉电子产品的老年人、无法顺畅使用大众软件的残障人士、 数字技能欠缺的偏远地区人群等,时常面临“数字焦虑”。《“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明 确提出:“加快弥合数字鸿沟,补齐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短板,提升信息弱势群体数字技 能。”补齐信息普惠短板,帮助相应群体更好融入信息社会、畅享数字生活,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民生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二:

    金融的监管和服务数字化,也体现在挖掘数据资源价值,实现数字金融促进实体经济发 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统计信息与风险监测部一级巡视员王蔚介绍说,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鼓励金融机构创立数字化金融服务平台,支持国家重大区域战略、新兴产 业、先进制造业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广泛应用信息科技丰富金融服务场景,为在传 统金融服务边缘的个人和小微企业提供金融资源推动银行保险机构系统性建设企业级风险

    管理平台,建立健全数字化风险嵌入控制工具,全面提升风险监测预警智能化水平。

    材料三:

    联合国的数据显示,全球互联网用户比例已从2005年的16%上升到2022年的66%, 数字技术的重大进步正在迅速改变世界。教育领域也在逐渐拥抱数字技术。过去20年,学 习者、教育工作者和教育机构广泛采用数字技术工具,打造“数字化课堂”,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效率。2022年,全球约50%的初中学校接入了互联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提出,数字技术为教学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不少挑战。 一 方面,各国数字技术的应用程度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教师主观意愿、教育制度等多种因素 存在差距,这加剧了教育不平等现象。新冠疫情期间,尽管91%的国家在学校停课期间使用了在线学习平台,但这些平台仅覆盖了全球约1/4的学生。

    另一方面,使用数字技术可能造成潜在的数据泄露,使学生隐私面临泄露风险。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相关负责人马诺斯·安东尼纳斯表示,有大量课题数据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被使 用,并被用于非教育目的。“只有加大对教学数据和学生隐私的保护力度,才能真正发挥数字技术的作用。”

    1. (1) 下面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数字科技和数字应用的高速发展,既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也给部分特定人群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B . 金融的监管和服务数字化,主要体现在实现数字金融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上。 C . 数字技术的重大进步,正在从包括教育在内的各个领域迅速改变世界。 D . 使用数字技术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存在潜在的数据泄露风险,使人们的隐私面临泄露。
    2. (2) 根据材料,请简要谈谈数字技术对社会生活的主要影响。
四、名著阅读(10分)
  • 10. 下列对相关名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人物塑造栩栩如生,个性鲜明。 B . 《昆虫记》引人入胜的原因,与法布尔采用野外观察和实验的独特研究方法密切相关,他不仅记录昆虫的生活,更关注昆虫活生生的生命过程。 C . 在《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斯诺眼中,周恩来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他有着南方人“爱辣”的癖好。 D . 保尔是乌克兰某镇一个贫苦工人家的小儿子,父亲死得早,母亲替人帮佣以养家糊口,哥哥是个铁路工人;小学时的保尔就嫉恶如仇,敢想敢做。
  • 11. 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节选),回答问题。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关闭了的故居 檐头的枯死的瓦菲,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语段中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 12. 《西游记》 一书中,不仅主要人物如唐僧师徒塑造极为成功, 一些次要人物形象也令人印象深刻。试分析“红孩儿”这一人物形象。
五、写作(50分)
  • 13. 阅读下面材料,自拟题目,自定主题,写一篇文章。

    一个卖瓷碗的老人挑着扁担在路上走着,突然一个瓷碗掉到地上摔碎了,但是老人头也不回继续向前走。

    路人看到很奇怪,便问:“为什么你的碗摔碎了你却不看一下呢?”

    老人答道:“我再怎么回头看,碗也是碎的。”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以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③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