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

更新时间:2024-05-13 浏览次数:2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考古人员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据此我们推断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材料表明( )
    A . 化石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 B . 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人工火 C . 北京人生存条件已十分优越 D . 考古是研究历史的唯一途径
  • 2. 考古学家在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一只小陶猪,其形态介于野猪与现代家猪之间,同时在其居住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猪、狗等骨骼化石。这表明( )
    A . 制陶是新石器时代主要手工业 B . 河姆渡人的手工技术发展成熟 C . 长江流域出现了原始家畜饲养 D . 河姆渡人的生活以畜牧业为主
  • 3. 梁启超认为:“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由此可知华夏族形成的主要特点是( )
    A . 存华去夷 B . 多元一体 C . 来源单一 D . 因地制宜
  • 4. 尧年老时,征求各部族首领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而舜在年老时,部落首领共同推举治水有功的大禹成为了继承人。这表明这一时期,选举首领的基本原则是( )
    A . 用人所长 B . 投票选举 C . 选贤举能 D . 任人唯亲
  • 5.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语出《左传》,隋唐间儒家学者孔颖达将其注释为“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藩篱,屏蔽周室”。这说明分封制设立主要为了( )
    A . 稳定周初政治形势 B . 扩大西周地方实力 C . 促进各地民族交融 D . 削弱了诸侯的权力
  • 6. 商王朝中期,兽面纹成为青铜器主流纹饰,其中以饕餮纹为代表。一幅典型的饕餮纹,可以观察到其眼、眉耳、嘴,甚至其牙和上下颚部位。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 青铜纹饰比较单一 B . 青铜器的功能增多 C . 青铜种类逐渐丰富 D . 青铜铸造工艺高超
  • 7. 春秋以前,农业上主要采取千耦其耘(大规模集体协作)的生产形式,春秋后,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经营方式开始形成。促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 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B . 铁农具与牛耕的出现 C . 周天子权威迅速下降 D . 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
  • 8. 下表是百家争鸣时期部分学派的部分主张,据此可知百家争鸣( )

    学派

    主张(部分) 

    儒家

    以仁爱思想使社会和谐,以德治理念使人民诚服。

    墨家

    以兼爱和自律为手段,推进社会治理。

    道家

    反对统治者不必要、不适当的作为以及过多的指令与干涉。

    法家

    以制度和法律为手段来稳定社会秩序。

    A . 推动社会流动 B . 促进文化传承 C . 服务现实政治 D . 表达人生态度
  • 9. 下图所示文物共同表明秦朝( )

    A .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B . 消除了各地区的经济差异 C . 促进了各地区的文化交流 D . 开始改变统治地方的方式
  • 10. 秦始皇规定农民每年要将收入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同时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背井离乡,去服沉重的徭役和兵役,为了控制百姓,制定了各种残酷的刑罚。这说明秦始皇的统治( )
    A . 赏罚分明、为政以德 B . 宽严相济、道之以政少年商 C . 穷奢极欲、任人唯亲 D . 急于求成、暴虐严苛
  • 11. 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使百姓回到田地间劳作,以增强国本”;大臣晁错提出“让百姓去从事农桑,减少赋税”。这说明二位大臣共同主张( )
    A . 以人为本 B . 以农为本 C . 轻刑减罚 D . 勤俭治国
  • 12. 《晋书·舆服志》记载:“(汉代)古之贵者不乘牛车,汉武帝推恩之末(以后),诸侯寡弱,贫者至(开始)乘牛车。”这表明推恩令的实行( )
    A . 缩小了贫富差距 B . 完全清除了诸侯 C . 阻碍了经济发展 D . 加强了中央集权
  • 13. 下表中这一现象反映了东汉后期( )

    姓名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7

    在位时间

     18年

    半年

    19年

    20年

    半年

    1年

    22年

    23年

    半年

    寿命

    27

    2

    32

    30

    3

    9

    36

    34

    18

    A .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 . 民生凋敝食物匮乏 C . 州牧割据战乱不断 D . 医疗落后疾病频发
  • 14. 丝绸之路开通后,汉朝的樱桃、杏子等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苜蓿、良种马等传播到中原。这主要说明丝绸之路的开通( )
    A . 丰富了粮食作物的种类 B . 促进了各地区人口流动 C . 推动了地区间物种交流 D . 扩大了汉朝的统治范围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32分。) 
  • 15.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

    材料一:孔子在政治上虽然不得意,但在学术和教育上则有更伟大之成就,更深远之影响。中国此后全部学术史,即以孔子及其所创之思想为主要骨干。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第2版)》

    材料二:春秋战国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政治上,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富国强兵,纷纷招贤纳士;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并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文化教育上,原来被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社会的动荡不安,秩序的深刻变动,使得过去的知识和思想不再拥有权威性,知识分子开始深刻思索社会问题,各自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形成了诸子论道、百家争鸣的局面。

    ——摘自统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教师用书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简述孔子在教育上的伟大成就。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诸子论道、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的原因。
  • 16. 【秦朝的统一1

    材料一:商鞅于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进行变法,从经济上和政治上剥夺了贵族特权,强化了秦国的统治力量。公元前340年,商鞅大破魏军,迫使魏国交还部分秦国过去被掠夺的西河地,一步步发展壮大。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三卷》

    材料二:秦统一前,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灾难。秦的统一,标志中国进入了“大一统”的政治时代,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战乱局面,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秦朝是第一个也是真正意义上在中国历史上完成了统一的时代。

    ——摘编自许斌主编《中国历史教学设计与指导》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商鞅在政治和经济方面所采取“剥夺了贵族特权”的措施,指出这些措施对秦国产生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秦朝“大一统”在政治上的主要内容,并概括秦统一的历史

      意义。

  • 17. 【汉武帝】

    汉武帝大事纪

    公元前141年

    汉武帝刘彻即位。

    公元前138年

    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公元前136年

    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公元前133年

    汉匈关系破裂,西汉开始大规模攻打匈奴。

    公元前127年

    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实力。

    公元前123年

    大破匈奴,但因连年出击匈奴,府库空竭,武帝令百姓买爵赎罪,出售武功爵。

    公元前119年

    盐铁官营,恢复算缗钱,打击商人势力。

    公元前113年

    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公元前106年

    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每州部设刺史一人,监察地方。

    公元前104年

    营造建章宫,因大宛国拒绝献汗血宝马,令李广利伐大宛。

    公元前99年

    作“沉命法”,规定凡二千石以下至小吏察捕不力皆处死刑。

    公元前89年

    求仙东莱不成,追悔已往之过,后悔征伐,下令禁止酷刑,减轻赋税,鼓励农民努力耕种,养马免徭,自此不再用兵。

    请选择上述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围绕“汉武帝的功与过”,结合所学自行拟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