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4-03-29 浏览次数:9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任何技术都不是从天而降的,技术是人类造物精华的再现。技术能够如此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并非因为它是点石成金的“现代魔法”,而是因为人类发明技术就是为了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其中必然包括了对社会关系的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字技术改变社会关系”的表达倒置了因果,改变社会关系其实是因,技术创新才是果。越是对社会影响深刻的革命性技术,其中蕴含发明人改变社会的动机就越强。

    为何“反技术依赖”现象会以这种因果倒置的样貌大行其道呢?这是因为在技术和社会关系的公开讨论中,人们常常忽视了一个重要事实:每一项技术都是人创造的,反之则不然,并非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参与了技术的创生。因此,不同经济条件、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年龄阶段及不同职业的社会群体,面对技术特别是颠覆性、革命性技术带来的冲击时必然会产生分化,进而出现数字技术驱动的社会新阶层重组,如日趋显现的“数字移民”、“数字原住民”和“数字难民”等,这种新的阶层基础较之传统的社会阶层基础在解读上述现象时显然更为恰当。

    “数字移民”是数字技术改造社会的亲历者,从固定电话、BB机、模拟机到数字机、功能机、智能机、智能手表,他们经历了数字技术在我国从无到有,再到逐渐支配生活的全过程,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刷新着生产工具、生活方式乃至社会体验,裹挟着中国社会从工业化向数字化迈进、从现实社会向网络空间迁移的过程。正是“数字移民”所在的这代人促成了我国过去三十年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他们既是改变时代的推手,也是被时代改变的对象,故而面对“技术改变社会”的态度是五味杂陈的。他们既有“技术颠覆”乐见其成的进取,也有“故土难离”网络隐居的保守,还有“反依赖、不反技术”的纠结,这就使其内部开始出现意见分歧和行为分化。

    作为数字技术创新和数字经济建设生力军的“数字原住民”,他们受到自媒体时代社会生活的羁绊甚少,掌握和驾驭数字技术是其基本的生存法则。“数字原住民”的焦点不是技术该不该改变社会,而是如何改变社会,网络空间的任何新动向都被其迅速感知、理解并付诸改变社会的尝试,虽然这种试错是有社会代价的。但这丝毫不影响其以技术改变社会的初衷。正如美国家尼古拉斯·卡尔在《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一书中所指出的,人类思维模式自文字发明以来的最大革命——由线性逻辑思维转向超链接式互联网思维——已不可逆转。在这种跳跃式思维模式驱动下,各类社会实践及其引发的社会现象势必呈现出多向度、不可预测的涌现性。而“数字原住民”内部的社会认同也势必呈现出碎片化、多向化趋势,其行为由此将在微观上表现出不确定性,宏观上表现为盖然性,网络隐居抑或网红博主皆是其中应有之相。

    无论是“数字移民”依其社会经验评价社会变革,还是“数字原住民”因其互联网思维推进社会变革,都能够较为充分地参与到这场社会实践之中,具有相当程度的主动性;而那些在数字化历史转型中,因缺乏信息基础设施无法“触网”的群体,或是由于自身原因无法融入网络空间的群体,可能随着网络空间对现实社会的挤压而逐步沦为所谓的“数字难民”,即因无法正常使用数字技术而导致在社会生活中日趋不便甚至陷入窘境的群体。这固然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作用下,部分群体在社会结构中的相对下沉;但也折射出传统社会保障体系在数字化进程中对新出现的弱势群体难以有效关照。

    (摘编自李韬、李睿深《“技术恐慌”的社会心理与群体分化研究》)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反技术依赖”是因为技术创新的发生,导致了人类社会关系的改变,人类发明技术就是为了改变生产生活方式。 B . 社会中某一部分人如果没有参与技术的创生,在面对技术冲击时,这一部分人可能不会被分化和重组。 C . “数字移民”亲历了我国数字技术改造社会的全过程,他们改变了时代,也被时代改变着,并最终出现分化。 D . 网红博主、“数字难民”等的出现,与“数字原住民”的社会认同呈现碎片化、多向化趋势有关,是互联网思维的必然产物。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段厘清了技术发展与社会关系改变之间的关系,为下文展开论述提供了理论依据。 B . 第二段先采用因果论证,论证了“反技术依赖”现象存在的必然性,接着引出文章的重要话题。 C . 文章引用美国作家尼古拉斯·卡尔的观点,是为了证明“数字原住民”的试错是要付出社会代价的。 D . 文章三到五段采用并列结构,分别对“数字移民”“数字原住民”“数字难民”等群体分化问题进行阐述。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数字技术驱动了社会新阶层的重组,“数字移民”等新的阶层基础明显要优于任何传统的社会阶层基础。 B . “数字移民”对待“技术改变社会”的态度是复杂多样的,既进取,又保守,充斥着“反与不反”的纠结。 C . “数字原住民”具备超链接式的互联网思维,他们能够熟练地掌握和驾驭数字技术,并尝试改变社会。 D . “数字难民”这一阶层的出现有其必然的社会发展原因,也反映出传统社会保障体系在新时期的欠缺。
  • 2. 实用类文本阅读

    浩瀚的海洋,拥有数不胜数的宝藏,驱动着人类孜孜不倦地探索,其中,深邃的海底世界更是充满了神秘与未知。15世纪,中国的郑和下西洋和欧洲航海家们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人类探索海洋的大幕,也由此影响了之后数百年的世界格局。如今,海洋再度成为世界大国关注乃至争夺的焦点,而从大洋表面深入到海底,成为关注与竞争的新特征、新趋势。

    如果问深海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就是黑,一片漆黑。我们坐进一个深潜器,潜到海里去,在进入水层的时候,会发现上面是有光的,下面就逐渐暗下来,暗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整个就黑了。在不到200米深的地方,基本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全靠深潜器的灯光照亮。直到今天,人类对深海的了解也十分有限。以前都以为“泥牛入海无消息”,什么东西到海洋就是终点。人类到了20世纪末期才明白海底是漏的。海底有东西下去,有东西上来,这是人类从前不认识的一个地方。

    “深部生物圈”的科学发现,揭开了黑暗世界的神秘面纱。虽然科学界对于深海海底来自地球内部核裂变产生能量的过程十分陌生,更不清楚这类过程在人类社会里的应用前景,但是,对深海的探索和发现逐渐打开了人类的视野,不断改变着我们对海洋的认知,围绕海洋资源利用形成的经济模式更是不断拓展、深化。究竟还有多少未知的宝藏深藏在大洋之中?为什么说深海产业既有巨大的潜力,又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现在海洋四大支柱产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中,海洋油气业是居第一位的,这就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一个巨大的变化。世界上的原油、天然气,差不多1/3是来自海底的,所以差不多一半的海洋经济都跟石油、天然气有关。

    1947年人类开始在海里勘探石油,到了20世纪70年代能够采300米、500米水深的石油,到了1980年以后可以开采超过1000米水深的石油,现在最高可以开采3000多米水深的石油。伴随技术进步,60%新发现的油气都在海底,其中最重要的是深水油气,这个改变是非常重要的。

    有专家认为,世界上现在剩下的石油的25%在北冰洋底下,所以现在一些国家对北冰洋的争夺是非常厉害的。油气能够带动一系列的产业,因为现在在海上开采石油、天然气,不可能靠一个直通通的管子,因此海上的海底工程等一系列的产业都被带动起来了。

    人类对深海的认识已今非昔比,然而深海资源的开发,实际上还处于准备阶段。深海的资源宝藏琳琅满目,但究竟该如何开发深海,人类知之甚少。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深海资源的开发将会带来惊人的消息和光明的前景。21世纪人类在垂向上深入海洋,主要依靠高科技,如果没有下海深潜的能力,即便是坐拥大片海域,也只能望洋兴叹,而拥有高科技的国家才有资格参与开发深海的国际竞争。

    深海技术从探索来讲就三条——深潜、深钻、深网。我们国家已经发展了深潜技术,“蛟龙”号之后是“深海勇士”号,它们都是我们国家的深潜器。深潜器有载人的,也有不载人的。

    关于深钻,有一个大洋钻探计划,这是一个国际计划,进行了50多年,中国参加大洋钻探是在1999年,我们在南海进行了第一个大洋钻探。

    大洋钻探在全世界打了3000多口井,取了40多万米的岩芯,引领了深钻技术的发展。2004年三条破冰船在北冰洋打钻,打到了5000万年前的地层,发现5000万年前这里不是北冰洋,而是一个温带的湖,里面有“满江红”。“满江红”是一种水藻,在当时生长很茂盛,今天在湖泊和稻田里也有生长。北冰洋深处出现大量的“满江红”,让我们对此处发现石油寄予希望,因为这里曾经是一个富含营养的湖泊,里面堆积了很多有机物质。这种发现,不用大洋钻探是没有办法的。

    还有一个是深网,深网就是海底观测网。从前海洋研究是在船上测,一个一个点去测,后来发现这种方式是错误的,海水不断地在变化,这个地方测了,过一会儿不是这个数据了,现在的办法是要在一个点上长期观测。人类对于地球的观测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地面上、海面上;第二个阶段到空中去,就是遥感;第三个阶段到海底去,就是海底观测网。现在我们要做的海底观测网,相当于把气象站放到海底去,在陆地上的实验室,可以收到洋底的信息。而长期观测非常重要,我们知道“厄尔尼诺”暖流这种反常的自然现象现在能够预报了,原因就是在太平洋放了70个多个锚系来进行长期观测,后来发现,“厄尔尼诺”的根源不是在美洲边上,而是在西太平洋,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发现。海洋与地球的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息息相关,气象预报和生态环境保护离不开我们对海洋的深入探索和研究。

    深潜也好,深钻也好,都是在20世纪产生的,唯独深网到了21世纪才真正地开展,加拿大、日本、美国先行一步,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日本在2011年东北大地震之后,在2015年就建了一个世界上最长的海底观测网,这条缆线长5700公里。中国也有了类似的国家计划,2019年,由同济大学牵头的国家大科学工程——海底科学观测网正式动工,现在正在建造两个部分,一个在东海,一个在南海,计划5年要建起来,建起来以后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海底观测网之一。这是很难办的事情,技术上还不够成熟,挑战很多,困难很多。但是我们还是要坚持自主发展。

    中国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现在我们已经完全具备了开展深海探索和开发的能力,在人类向深海进军当中,我们需要大力发展海洋装备,推动深海科技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深海力量。

    (摘编自汪品先《我们为什么要挺进深海》)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深部生物圈”的发现揭开了黑暗世界的神秘面纱,才改变了我们对海洋的认知。 B . “深海勇士”号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款载人深潜器,可用于我国对深海的探索。 C . “满江红”是一种水藻,今天还有生长,海洋深处有“满江红”的地方就有石油。 D . “厄尔尼诺”暖流是一种过去较长时间内气象部门难以预报的反常的自然现象。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海洋中蕴含的无数宝藏,驱动着人类不断地探索海洋。人类对海洋的探索曾影响了世界格局,直到今天,海洋仍是世界大国争夺的焦点。 B . 海洋油气业居海洋四大支柱产业之首,接近一半的海洋经济都与油气有关,油气产业的发展还能带动其他三大海洋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 C . 深海探索有深潜、深钻、深网这三种技术,在深钻方面,在全世界打了3000多口井、取了40多万米岩芯的大洋钻探引领了发展。 D . 深网是在21世纪才真正开展的,加拿大、日本、美国先行一步,我国直到2019年才由同济大学牵头建设海底科学观测网。
    3. (3) 人类为什么要不断深入地对海洋进行探索和研究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通渭人家

    贾平凹

    ①通渭是甘肃的一个县,我去的时候正是五月,途经关中平原,到处是麦浪滚滚,成批成批的麦客蝗虫一般从东往西撵场子,他们背着铺盖,拿着镰刀,涌聚在车站、镇街的屋檐下和地头,与雇主谈条件,讲价钱,争吵,咒骂,甚或就大打出手。环境的污染,交通的混乱,让人急迫而烦躁,却也感到收获的紧张和兴奋。一进入陇东高原,渐渐就清寂了,尤其过了会宁,车沿着苦丁河在千万个峁塬沟岭间弯来拐去,路上没有麦客,田里也没有麦子,甚至连一点绿的颜色都没有,看来,这个地区又是一个大旱年,颗粒无收了。太阳还是红堂堂地照着,风也像刚从火炉里喷出来,透过车窗玻璃,满世界里摇曳的是丝丝缕缕的白雾,搞不清是太阳下注的光线,还是从地上蒸腾的气焰,一切都变形了,开始是山,是路,是路边卷了叶子的树,再后是蹴在路边崖楞上发痴的人和人正看着不远处铁道上疾驶而过的火车。火车一吼长笛,然后是轰然的哐哐声。司机说:你听你听,火车都在说,甘肃——穷,穷,穷,穷……!

    ②我就是这样到了通渭。

    ③通渭缺水,这在我来之前就听说的,来到通渭,其严重的缺水程度令我瞠目结舌。我住的宾馆里没有水,服务员关照了,提了一桶水放在房间供我洗脸和冲马桶,而别的住客则跑下楼去上旱厕。小小的县城正改造着一条老街,干燥的浮土像面粉一样,脚踩下去噗噗地就钻一鞋壳。小巷里一群人拥挤着在一个水龙头下接水,似乎是有人插队,引起众怒,铝盆被踢出来咣啷啷在道路上滚。

    ④这天晚上,我见到了通渭县的县长,他的后脖是酱红颜色,有着几道褶纹,脖子伸长了,褶纹就成白的。县长是天黑才从乡下检查蓄水节溉工程回来,听说我来了就又赶到宾馆。我们一见如故。自然就聊起今年的旱情,聊起通渭的状况,他几乎一直在说通渭的好话,比如,干旱和交通的不便使通渭成为整个甘肃最贫困的县,但通渭民风却质朴淳厚,使你能想到陶潜的《桃花源记》。

    ⑤“是吗?”我有些不以为然地冲着他笑,“孟子可是说过:衣食足,知礼仪。”

    ⑥“孟子是不知道通渭的!”

    ⑦“我也是到过许多农村,如果哪个地方民风淳厚,那个地方往往是和愚昧落后连在一起的……”

    ⑧“可通渭恰恰是甘肃文化普及程度最高的县!”县长几乎有些生气了,他说明日他还要去乡下的,让我跟着他去亲眼看看。

    ⑨我真的跟着县长去乡下了,转了一天,又转了一天。我出身于乡下,这几十年里也不知走过了多少村庄,但我从未见过像通渭人的农舍收拾得这么整洁,他们的房子有砖墙瓦顶的,更多的还是泥抹的土屋,但农具放的是地方,柴草放的是地方,连楔在墙上的木橛也似乎经过了精心的设计。越是缺水,越是喜欢着花草树木。我经过一个卧在半山窝的小村庄时,一抬头,一堵土院墙内高高地长着一株牡丹,虽不是花开的季节,枝叶隆起却如一个笸篮那么大。山沟人家能栽牡丹,牡丹竟长得这般高大,我惊得大呼小叫,说:这家肯定生养了漂亮女人!敲门进去,果然女主人长得明眸皓齿,正翻来覆去在一些盆里倒换着水,我不明白这是干啥,她笑着说穷折腾哩,指着这个盆里是洗过脸洗过手的水,那个盆里是涮过锅净过碗的水,这么过滤着,把清亮的水喂牲口和洗衣服,洗过衣服了再浇牡丹的。水要这么合理利用,使我感慨不已,对着县长说:瞧呀,鞋都摆得这么整齐!台阶上是有着七八双鞋,差不多都破得有了补丁!却大小分开摆成一溜儿。女主人倒有些不好意思了,说:图个心里干净嘛!

    ⑩正是心里干净,通渭人处处表现着他们精神的高贵。你可以顿顿吃野菜喝稀汤,但家里不能没有一张饭桌;你可以出门了穿的衣裳破旧,但不能不洗不浆;你可以一个大字不识,但中堂上不能不挂字画。我到过一些家境富裕的农民家,正房里,厦屋里每面墙上悬挂了装裱得极好的书法作品;也去过那些日子苦焦的人家,什么家当都没有,墙上仍挂着字。仔细看了,有些是明清时一些国内大家的作品,相当有价值,而更多的则是通渭县现当代书家所写。我在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里,见到了其中三家挂有于右任和左宗棠的字,而一家的主人并不认字,墙上的对联竟是“玉楼宴罢醉和春,千杯饮后娇伺夜”。

    ⑪在一个村里,县长领我去见一位老者,说老者虽不是村长,但威望很高。六月的天是晒丝绸的,村人没有丝绸,晒的却是字画,这位老者院子里晒的字画最多,惹得好多大人都去看,他家老少出来脸面犹如盆子大。我对老者说,你在村里能主持公道,是不是因为藏字画最多?他说:连字画都没有,谁还听你说话呀?县长就来劲了,叫嚷着他也为村人写几幅字,立即笔墨纸砚就摆开了,县长的字写得还真好,他写的是“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写毕了,问道:怎么样?我说:好!他说:是字好还是内容好?我说字好内容好通渭好。县长就让我也写写,我提笔写了几张,写得高兴了,竟写了我曾在华山上见到的吉祥联:太华顶上玉井莲,花开十丈藕如船。

    ⑫这天下午,一场雨就哗哗地降临了。村人欢乐得如过年节,我却躺在一面土炕上睡着了,醒来,县长还在旁边鼾声如雷。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关中麦客“争吵,咒骂,甚或就大打出手”,与通渭淳朴的民风形成鲜明对比,衬托了通渭人家精神的高贵。 B . 通渭人家将简朴的屋舍整理得极为有序和整洁,说明这里虽物质短缺,却有着一种不同凡俗的生活态度。 C . 县长和“我”的关于“民风”的争论,既为行文带来波折,也引出了下文对通渭人家精神世界的刻画。 D . 本文叙事注重点面结合,如写“老者家晒画”是“点”;写“家里不能没有一张饭桌”“中堂上不能不挂字画”是“面”。
    2. (2) 第⑩段作者连续使用三个“你”,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3. (3) 贾平凹说,他写散文,鄙弃那些“题材狭窄,精神脆弱,小、巧、甜腻”的文风,这种创作主张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乙酉,以天神降,诏告在位,作《天圣降临视见记》。癸丑,(宋徽宗)诏:“天下应道教仙经不以多寡,许官吏、道俗、士庶缴申所属附,急递投进,及所至,监郡守搜访。”九月辛卯朔,诣玉清和阳宫,上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吴天玉皇上帝徽号宝册。丙申,令洞天福地修建宫观,塑造圣像。

    蔡京等奏甘露降侍郎厅,延福宫所奏竹生紫花黄蕊,秘阁槐枝连理。御笔曰:“昨日仙鹤三万馀嘡盘旋云霄之上。”京又奏有仙鹤数万嘡蔽空飞鸣。又奏建州竹生花,结成稻米,搬入城市,货所收数十万石。又奏穰县生瑞谷,安化县生芝草,都计五万本。蔡京导主上酷好祥瑞。自古物以罕见为奇,岂有芝草五万本而仙鹤数万嘡,竹生米数十万石以为祥瑞?此等诳诞之语,君臣同为诬罔,岂不贻笑于后世哉?

    上在藩潜时,独喜读书学画,工笔札,所好者,古器、山石,异于诸王。及即位,谦恭雅尚,崇宁中,始命官访古图牒宫中。独观书临字,却去华丽之饰,玩味竹石而已。使命伯氏俾朱勔密取江、浙花石,其初得小黄杨木三株,以黄帕覆之而进也,上大喜异。每花石至,动数十舟,号成纲矣。勔之纲为最,延福宫、艮岳诸山皆仰之。纲运所过,州县莫敢谁何,殆至劫掠,遂为大患。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材料二:

    迹徽宗失国之由,特恃其私智小慧,用心一偏,疏斥正士,狎近奸谀。于是蔡京以猥薄巧佞之资,其骄奢淫佚之志。溺信虚无,崇饰游观,困竭民力。君臣逸豫,相为诞谩,怠弃国政,日行无稽。昔西周新造之邦,召公犹告武王以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贵异物贱用物,况宣、政之为宋,承熙、丰、绍圣椓丧之余,而微宗又躬蹈二事之弊乎?自古人君玩物而丧志纵欲而败度鲜不亡者徽宗甚焉 , 故特著以为戒。

    (节选自《宋史·本纪二十二·徽宗四》)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自古人君A玩物B而丧志C纵欲而败D度E鲜不亡F者G徽宗H甚焉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委,“委派”之意,与《庖丁解牛》中“謋然已解,如土委地”的“委”意义不同。 B . 粜,“卖出粮食”之意,与“籴”相对,古代有专门的店铺,可进行粮食买卖。 C . 崇宁,皇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D . 济,“满足”之意,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意义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宋徽宗信奉道教,下诏遍求道教经书,进献册封道教神君徽号的宝册,后又修建道观,塑造神像。 B . 宋徽宗在位期间,多次天降祥瑞,万鹤齐鸣,芝草生出,竹生石米,君臣大喜。 C . 宋徽宗未登基时,喜欢读书学画,喜爱古器、山石,擅长写文章,与其他王爷大不同。 D . 宋徽宗即位后,官员投其所好,进献大量的花石,运送船只多达几十条船,极奢侈。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等诳诞之语,君臣同为诬罔,岂不贻笑于后世哉?

      ②纲运所过,州县莫敢谁何,殆至劫掠,遂为大患。

  • 5. 古代诗歌阅读

    使次安陆寄友人

    刘长卿

    新年草色远萋萋,久客将归失路蹊。

    暮雨不知涢口处,春风只到穆陵西。

    孤城尽日空花落,三户无人自鸟啼。

    君在江南相忆否,门前五柳几枝低。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不久,诗中的“涢口”“穆陵”都在安陆。②三户:语出《史记·项羽本纪》“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安陆本楚地,故以“三户”言百姓稀少。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标题交代了诗人因公事被派遣到安陆,并点明写作本诗的地点和目的。 B . 首联以乐景衬哀情,用“新”突出客居之“久”,表现诗人的羁旅愁思。 C . “失路蹊”蕴意丰富,既指时局动荡有家难回,又指不被恩泽,仕途失意。 D . 倒数第二句表面上是询问友人是否思念自己,实际上却是诗人思念友人。
    2. (2) 全诗运用了多种手法来表达“伤时”之情,请结合颔联和颈联加以赏析。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用“两句回忆自己从师求学不顾山高路远的情景。
    2. (2) 白居易《琵琶行》中“ ”两句,写琵琶女以娴熟的技艺演奏了当时有名的两首乐曲。
    3. (3) 王安石《登飞来峰》中通过虚写在高塔上见到辉煌景象来言志的一句是“”,表现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惧奸邪的勇气和决心的一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语言文字运用Ⅰ

    一声杜宇啼春风,千山万壑杜鹃红。不到麻城,难以感受到杜鹃花的火热,不上龟峰山,更难以想象什么叫“花的海洋”。与其他地方不同,龟峰山的杜鹃不是一点点、一枝枝,而是一丛丛、一片片,它们前后呼应地来,____地开,浓墨重彩地艳……这里的杜鹃花品种非常纯正,主要以红色为主,它们一树挤着一树,一片叠着一片,一坡重着一坡,一岭遮着一岭,漫山遍野,竞相绽放。徜徉于杜鹃花丛中,就像在无边的红霞中穿行。登高四望,万顷花海映入眼帘,铺天盖地,大气磅礴,“大别山上最美丽的红飘带”果然____。

    龟峰山上不仅有杜鹃花的柔媚,还有山的坚毅、松的挺拔,那高耸直挺的龟山松守候着杜鹃花,形成____、红绿相映的和谐之美。导游说,杜鹃花是英雄花,麻城是革命老区,是烈士的鲜血化作了这满山的映山红。

    1. (1) 下列句子中的“什么”和“更难以想象什么叫‘花的海洋’”中的“什么”,意义和用法同的一项是( )
      A . 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B . 于是河沿上走着的人闻到了一种什么花香,还夹着一种腥味儿。 C .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D . 若问这些文章到底有什么意义,勉强说,也不过是多少地反映了旧社会的某些方面。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它们一树树,一片片,一坡坡,一岭岭”,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 8. 阅读下面的图表和文字,完成各题。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用于自我认知的心理学模型——“冰山模型”(见上图),____。

    首先是冰山上露出海面的部分,包括知识和技能,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相对而言也是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产生的。

    其次是冰山中间的部分,为什么能力在冰山中间呢 ?因为它在海面上半隐半浮。有些能力是显性的,比如沟通能力;____,甚至你自己都不知道是否拥有这个能力,比如领导力。能力的习得相较于知识和技能更难,但一旦掌握便可以迁移。

    最后是完全隐藏在海面之下的部分,____,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可以看作天赋。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现代企业在招聘面试时,经常会问“你为什么要选择我们公司”“你曾经解决过什么样的难题”等问题,而很少会问“你有什么专业资格证书”等问题,结合材料简要说明理由。
四、写作(60分)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许多时候,你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起事件或者一件事物,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此称为“竞争性真相”。理查德·伯顿也曾说过:“真相是散落成无数碎片的镜子,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看到的一小片是完整的真相。”

    《吕氏春秋·察传》有言:“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在自媒体时代,信息过载,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的过程;我们接收信息也更便捷了。然而过量的信息也造成了我们的选择性困难。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信息时代?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