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海南省澄迈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11月期中考...

更新时间:2023-12-14 浏览次数:12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孔子的“仁”,其含义是相当丰富的,所有殷商西周以来作为统治层的道德观念,大抵都为之包摄。

    比如:他的学生宰予,认为父母死了而要服丧三年,不免太久,是不是只服丧一年就很够了呢?孔子感到宰予这是不孝,便骂宰予为不仁。

    这样说来,“仁”是包摄了“孝”。

    本来孔子这样想:要维护周氏族的统治,首先就得团结周氏族,巩固周氏族。怎样团结与巩固呢?只有在氏族中讲亲亲和孝。凡周氏族中人,不论是当权的或是没落了与没落着的,大家都讲亲亲,都不忘怀氏族,都对氏族的祖先行孝道,这氏族岂不就团结与巩固吗?像周巩简公与单献公,都舍自家的亲属不用,而好用外族人来参政,在孔子看来,这都是不对的。孔子曾这样说过:在位的诸君子,都能笃爱自己的亲属,用人方面,对故旧无所遗忘,这样,自家团结得很紧,奴隶们也就没有罅隙可寻,自然会趋于厚道的一方面了。能亲亲的当然就能孝;亲亲可使奴隶们趋于厚道,同样,能孝更可督促奴隶们趋于厚道。他的学生曾参,曾这样说过:“慎终追远(丧尽其哀、祭尽其敬之意),民(指奴隶)德归厚矣。”

    所以孔子的“仁”,包摄了“亲亲”,又包摄了“孝”;且从“爱亲之谓仁”一语来说,这所包摄的两种表德(其实就是一种),就是“仁”的中心内容。

    又如:微子箕子和比干,都是纣王的好臣子。他们见纣王无道,微子忧愤地走开了;箕子急得无办法,只好装疯,去做人家的奴隶;只有比干,不顾一切地去进行诤谏,结果被杀。他们三人的举动虽各有所不同,但对纣王来说,都是很忠直的表现。因之,孔子称赞他们说:“殷有三仁。”

    再如:管仲和召忽原来都是臣事齐公子纠的,后来公子纠被害,召忽殉难,管仲没有殉难。子路便感到管仲有些不忠,问孔子说:“管仲不仁吗?”孔子本也不认为他是仁的,但因管仲后来辅佐桓公,还有事功的表现,便答复说,“也算是‘仁’吧,也算‘仁’吧。”

    于是“仁”里面又包摄了“忠”。

    孔子认为,“天下有道”的话:(一)“礼乐(政令)征伐(军令),自天子出”;(二)“则政不在大夫”;(三)“则庶人不议”,并且“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但当时的情形并不如此,在孔子看来,简直是“无道”,则:(一)“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二)“政逮于大夫,四世矣”;(三)“民散久矣”。在这情势之下,就要使得人民的力量如何向政府集中,大夫的如何向国君集中,国君的如何向天子集中。孔子的意思,最好的办法,就是人民、大夫和国君都对天子履行“忠”道。所以孔子倡导“忠”,号召当时一般怀有“异心”的人都能归顺起来,履行“忠”道。这样来恢复那被紊乱了的社会原有的秩序。

    同时,孔子又想到,要收拾人心必得先来一番“博施济众”,于是又倡导以“忠”为归依的“恕”道;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这一“恕”的工夫。

    “恕”与“忠”可以说是一个东西的两面:因“恕”而得“忠”,为“忠”以行“恕”,这就是孔子所谓一贯之道。也就是孔子为挽救种族统治的危亡而倡导的维护种族统治的哲学。但这“忠”或“恕”,也统统包摄在“仁”的里面,作为“仁”的表德之一。

    (节选自杨荣国《中国古代思想史》)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的“仁”含义非常丰富,包摄了所有殷商西周以来作为统治层的道德观念。 B . 孔子认为周氏族中人都讲亲亲,都不忘怀氏族,都对氏族祖先行孝道,氏族就团结巩固了。 C . 孔子倡导“忠”,号召履行“忠”道,他认为这是恢复被紊乱了的社会原有秩序的最好办法。 D . 孔子认为如果“天下有道”那么“政不在大夫”,而当世简直“无道”,因为“政逮于大夫,四世矣”。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感到宰予不孝就骂他不仁,可见讲亲亲行孝道就是“仁”。 B . 孔子反对周巩简公和单献公不用自家亲属而好用外族人参政的做法。 C . “仁”的“亲亲”和“孝”两种表德本质就是“爱亲”,是“仁”的中心内容。 D . 微子、箕子和比干的举动虽然各不相同,但纣王认为都是他们忠直的表现。
    3. (3)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4段开头,作者对孔子要维护周氏族统治的思想进行了条件推理和假设推理,严谨周密。 B . 第4段结尾,作者引用曾参的话有力地证明了“孔子的‘仁’是包摄了‘孝’”这个观点。 C . 孔子评价管仲的例子中,孔子勉强地认为管仲“也算是‘仁’”,是因为“仁”包摄“忠”。 D . 孔子根据“天下有道”的情形和当世“无道”的情形的鲜明对比,提出了“忠”这个解决办法。
    4. (4) 梳理概括原文的行文脉络。
    5. (5) 简要概括“恕”与“忠”的关系。
  • 2. 现代文阅读Ⅱ

    兄  弟

    江泽涵

    青山深处有一个篱笆院子,两间茅屋坐北朝南,中央两块菜地,栽着各种蔬菜,左边堆着柴草垛子,最里边角落里有一口石磨,驴子在拉着磨豆。

    右边藤架下,两个中年男人在对饮。木子青夹了块猪头肉到嘴里,慢慢地嚼起来。

    “兄弟,”杨炎小心地唤了一声,“你意下如何?”

    木子青不知道是今天牙齿没劲,还是猪头肉太硬,一直嚼不烂,干脆吞了下去,说:“兄弟,我……我武艺低微,恐怕帮不上你。”

    “兄弟太谦虚了。登州第一高手之名虽不是你的,但你的双刀足以撂倒两个登州第一高手。”

    木子青不说话。杨炎来访的时候,他正在林间练这一路两手刀。夕阳斜射进院子,刀身的光晃得杨炎睁不开眼。木子青端起一碗酒,一饮而尽。

    杨炎说:“兄弟,你就帮我这一次。”他竖直了食指。

    “兄弟,你别为难我。”木子青第二碗酒一口吞下。

    “兄弟,我的前程可就全捏在兄弟手上了。我知道兄弟不贪名,不图利,权当帮我,就只这一次,怎样?”

    木子青冷冷凝视着杨炎,寒芒忽闪忽隐,说:“庞太师许了你什么好处?”

    “我如果能请到地方高手,保护程远安全抵达开封,庞太师就保我做新任登州知府。”

    “程远那个狗官任登州知府,仗着个太师舅舅、贵妃表妹,无恶不作,这回竟敢私吞灾银,他押到开封一样人头落地。”

    “有庞太师和庞贵妃在,程远怕没那么容易会死。也正因此,庞太师才担心在押解途中会被江湖中人劫杀。”

    木子青想了想,说:“兄弟不要忘了,开封还有个包拯!”

    杨炎说:“他到开封后的死活就与我无关了。但听庞太师的意思,如果他这期间不能恳求皇上法外开恩,很有可能会在半道上救下程远。兄弟只需暗中保他不死,不会累及你名声的。”

    “兄弟错了,我这儿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木子青指了指自己的心窝子。“其实我一介山野莽夫,哪有什么声名可说,但我的双刀从未伸向过正义之士,更不会去袒护那等奸恶之徒。”他一顿,又说,“如果没有王法,我的刀会去砍了他的狗头。”

    ①天际微风起,一阵紧接一阵,悄悄然地进入了山林。

    “兄弟也知道,我为官二十几年,可以说是两袖清风,造福一方。但也因为过于刚正,一直得不到机会提拔。我虽有心要上升,可依然心系百姓啊,官越大,越能为百姓办好事啊。”

    木子青喉咙发哽,准备再烫一壶酒。

    “咱们相交有三十多年了吧,这一路来相互扶持,兄弟也曾多次救我和家人的性命,我们是生死之交。兄弟就不能再帮我这一次吗?”

    “咱们少年时候,一同拜在风灵寺长老门下,读书,练武,门第虽悬殊,但性情十分投缘,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

    木子青咽下一碗酒,闷哼一声。他回忆起往事,历历在目,拿着空碗的手隐隐打战:“我双亲病逝那年,可怜家境贫寒,全赖兄弟出钱出力,二老才得以厚葬。你入仕不久,我误中奸计,身陷囹圄,是你拼着乌纱和性命,为我四处奔走,才替我洗清一身冤屈。小儿投身从戎,报效国家,也多亏了你引路。还有,太多了,太多了。”

    杨炎摆摆手,说:“跟兄弟相交,我从未图过你报答,只是这一回很可能是我从政生涯的最后一个机会啊。”

    “当年拜在师父门下的弟子中,不乏名门高官的子弟,兄弟为何独独与我相交密切?”

    “因为兄弟务实、忠厚,又守信义。”杨炎长叹了一声,“可能是我在官场待得久了吧。”

    “那兄弟想必也记得我们下山时,师父再三告诫的莲出淤泥说了?”

    “做人适时变通一下,又有何妨?”杨炎又叹一声,“我也不为难兄弟了。”说完,悻悻地走了。

    山野的风吹得更狂了。杨炎垂胸的长须都打结了。

    木子青咕咚咕咚又喝了一碗酒:“兄弟请留步,你对我的深情厚谊,我应该报答!”一时间豪情万丈。

    杨炎喜出望外,倏地返身,两道寒光在他脸庞上一闪而过,惊愕得狰狞了脸:“啊,兄弟!”

    藤架下,两条膀子应声落地,手中还紧握着大刀。

    “兄弟啊——”②山林风吹得草木沙沙作响。

    一个月后,皇帝接到六十多位地方官的联名上奏,一致奏请处斩程远,其中有杨炎。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木子青对杨炎的请求,始以“武功低微”为由婉拒,后直接质问杨炎跟庞太师之间的某种交易。 B . 杨炎在木子青面前声称,救程远是想通过庞太师提拔自己,多为百姓做好事,其实他另有目的。 C . 面临兄弟之情要出现裂痕,木子青回忆起自己和杨炎互相全力帮助的历历往事,不由感慨万千。 D . 在杨炎求助无望转身离去之际,木子青毅然决然地自残双臂,以极端方式宣告兄弟关系的终结。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篇写篱笆院、茅草屋、菜地、石磨等,为木子青的出场提供了场景,暗示木子青的身份。 B . 小说多次写到木子青喝酒的情景,既表现了木子青的复杂心情,又推动了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 C . 小说没有过多的叙述性语言,而是主要通过人物对话交代故事的起因和人物诉求,现场感极强。 D . 小说最后一段不是结局而是尾声,含蓄地交代了杨炎在惩治恶官中做出了正确抉择。
    3. (3) 请分析小说中穿插两处山风描写的作用。
    4. (4) 小说中的木子青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古者先王尽力于亲民,加事于明法。彼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忠劝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乱弱者亡,人之性也;治强者王,古之道也。越王勾践恃大朋之龟【注】与吴战而不胜,身臣入宦于吴反国弃龟明法亲民以报吴则夫差为擒。故恃鬼神者慢于法,恃诸侯者危国。曹恃齐而不听宋,齐攻荆而宋灭曹。邢恃吴而不听齐,赵伐吴而齐灭邢。许恃荆而不听魏,荆攻宋而魏灭许。郑恃魏而不听韩,魏攻荆而韩灭郑。今者韩国小而恃大国,主慢而听秦、魏,恃齐、荆为用,而小国愈亡。故恃人不足以广壤,而韩不见也。荆为攻魏而加兵许、鄢,齐攻任、扈而削魏;不足以存韩,而韩弗知也。此皆不明其法禁以治其国,恃外以灭其社稷者也。

    臣故曰:明于治之数,则国虽小,富;赏罚敬信,民虽寡,强。赏罚无度,国虽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无地无民,尧、舜不能以王,三代不能以强。人主又以过予,人臣又以徒取。舍法律而言先王明君之功者,上任之以国。臣故曰:是愿古之功,以古之赏赏今之人也,主以是过予,而臣以此徒取矣。主过予则臣偷幸;臣徒取,则功不尊。无功者受赏,则财匮而民望;财匮而民望 , 则民不尽力矣。故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故曰:小知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节选自《韩非子·饰邪》,有删改)

    材料二:

    其安易持 , 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节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有删改)

    【注】大朋之龟:又称“十朋之龟”,指用以占吉凶、决疑难的十类龟,古人视为大宝。

    1. (1)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身臣入A宦于吴B反国C弃龟D明法E亲民F以报吴G则夫差为擒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偷幸”,意思为苟且侥幸,与《鸿门宴》中“妇女无所幸”意思不相同。 B . “恃诸侯者危其国”中的“其”与墨子《兼爱》中“大夫各爱其家”的“其”意思相同。 C . “民望”,民众心生怨恨,与现代汉语“众望所归”的“众望”意思不同。 D . “其安易持”中的“安”与《大学之道》中“静而后能安”的“安”意思相似,都指安然未变。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开篇运用了举例和对比论证,以秦国和山东六国的国运对比,来证明彰明法度的重要性。 B . 材料一选用越王勾践的故事,也从正面上论证了治理国家要显明法度。 C . 材料一中用较大篇幅说明韩国的灭亡,指明其灭亡原因完全在于它自身不彰明法度。 D . 材料二运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自然、社会现象说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观点。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

      ②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5. (5) 在治国理政的理念上,老子和韩非子有何不同?请结合选文简要评析并说明你的观点。
  • 4. 古代诗歌阅读

    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

    朱 湾

    寻得仙源访隐沦 , 渐来深处渐无尘。

    初行竹里唯通马,直到花间始见人。

    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

    路傍樵客何须问,朝市如今不是秦

    【注】①隐沦:泛指神仙。②如今不是秦: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紧承题意,点名入山寻访隐者。诗人将“隐者”与“隐沦”作对比,把隐者隐居的东溪形容为仙源,流露出他对韦九山人的崇敬之情。 B . 颔联“唯”“始”两个副词用得贴切,既表明诗人一路前行的状态,更惟妙惟肖地传达了那种乍惊还喜的心情。从章法上看,此联照应了上联中的“仙源”一词。 C . “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巧用设问,一问一答,紧密呼应。“人”的出现给山色增添了几分盎然的生气。 D . 全诗语言自然清新,诗脉婉转流畅,意境淡远悠长。诗人通过对隐者东溪草堂的描绘,表现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超脱情怀。
    2. (2) 这首诗是如何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论语》中“”两句,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时体现出了较强的道德约束力。
    2. (2) 作为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名著,《礼记·大学》开宗明义,指出“大学”的宗旨是“”,最终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3. (3) 《将进酒》中以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自我的诗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赵永新的新书《与女科学家面对面:成为你自己》细细描摹了7位科学女性。她们无不听从内心召唤,做想做的自己。

    是出国深造?还是留校读博?学习成绩一路领先的黄芊芊,眼看周围同学在考托福、GRE , 不禁抑制不住心生疑惑。权衡再三,她决定留下来,继续做自己感兴趣的超低功耗微纳电子元器件研究。如今,三十出头的她已成为国际电子元器件领域的学术明星。难道____地进入人生预设的轨道,衣食无忧地过一辈子?不,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已到单位报到的付巧妹打道回府,插班高二、考大学。此后,她多次“改道”,最终如愿以偿,师从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斯万特·帕博教授,在古人类遗传学研究领域脱颖而出……

    当然,她们并不是只知道工作、不食人间烟火的“女汉子”。她们在科学上破茧成蝶甚至羽化登“仙”;她们亦享受着一本书、一杯咖啡、一场电影带来的“小确幸”。她们一路走来,真实如邻家女孩,普通如隔壁大姐。尽管她们也面对过山穷水尽,但总会有_     。她们做自己喜欢乃至迷恋的研究,你能感觉到她们扑面而来的幸福感。沉浸在这样如话家常、娓娓道来的叙述中,大家会觉得她们的成功是_     的。

    永新的叙述,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女科学家,感受力量的坚韧与从容 , 发掘“她”思想中的闪光点、启发点,体味女科学家的热爱与优雅,如春风化雨般让每位读者更加乐观、自信地走自己的路,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和语段中“感受‘她’力量的坚韧与从容”中的“她”,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B . “咳,问什么不行呀!”凤娇替香雪挎起篮子说。(《哦,香雪》) C . 今天的美穗子,淳朴善良,给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大战中的插曲》) D . 一心为革命,一心为群众的高贵品德,已成为全县干部和群众学习的榜样。(《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标点和表达上有错误,请进行修改,使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宇宙的大小和年龄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我们的小小行星只不过是无限永恒的时空中的一个有限世界。从宏观来看,人类所关心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说是____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们人类朝气蓬勃、勇敢好学、前途无量。几千年来,我们对宇宙及我们在宇宙中所处的地位作出了出乎意料的发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活动,回想起来是____的。这些探索活动提醒我们:好奇是人类的习性,理解是一种乐趣,知识是生存的先决条件。因为我们在这个宇宙中只不过是晨空中飞扬的一粒尘埃,所以,我们认为,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解说词是对展览、实物、影视、图片、名胜古迹或历史文物等进行解释说明的一种文体。请结合文段分析本解说词的语言特点。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你使用计算器后,你的计算能力变得越来越弱;当你使用导航工具后,你变得越来越不识路。而相反,你尝试自己计算、自己识路后,会发现相应的能力越来越强。生活中类似的现象普遍存在,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