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23年中考历史模拟试卷

更新时间:2023-12-22 浏览次数:32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良渚古城遗址发现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遗址群中发现有分布密集的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墓地里出土了祭祀的玉琮、玉璧、玉钺等,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形成鲜明对比。材料反映了良渚古城(     )
    A . 最早出现文明 B . 建立了早期国家 C . 阶级分化严重 D . 进入旧石器时代
  • 2. 商代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的文字,其中有大量诸如农、田、井、米、耕、桑、麦、黍、粟、禾等字。这反映当时(     )
    A . 耕作技术先进 B . 农具种类丰富 C . 古代农业发展 D . 仅限农业记载
  • 3. 公元前 219 年皇帝东巡,登琅琊台,群臣请立石刻铭。以下语句中最适合作为这一石刻内容的是 ( )

    A

    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 

    B

    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C

    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

    D

    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陡。

    A . A B . B C . C D . D
  • 4. 《齐民要术》详尽收集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领域创造的经验,其中《种谷》篇中 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 (      )
    A . 认为精耕细作传统要坚持 B . 反对政府重农抑商政策 C . 提倡节约使用自然资源 D . 懂得要顺应天时地利
  • 5. 唐末某次科举考试,新及第进士二十六人,其中陈光问年六十九,曹松年五十四,王希羽年七十三,刘象年七十,柯崇年六十四,郑希颜年五十九。这可以用来说明唐朝科举制(  )
    A . 参加人员广 B . 有年龄限制 C . 试题科目多 D . 考试难度大
  • 6. 围棋是发源于中原的益智游戏。据图可知 (     )

    A . 契丹族受汉文化影响 B . 辽宋间商品交换频繁 C . 契丹习俗受汉人喜爱 D . 女真族学习中原文化
  • 7. 宋高宗时期,三佛齐(国家名)国王寄市舶官书说“近年商贩乳香(一种中药材)颇有亏损”。调查后高宗认为前任市舶司袁复在任时“亏损番商”,将其降职处理,以示惩戒。宋高宗这样做有助于(     )
    A . 促进外贸发展 B . 消除贪污行为 C . 强化君主专制 D . 推动民族交融
  • 8. (2023七下·惠来期末) 郑和航海档案有如下歌谣:“迎云对风行,风雨转时辰;日没黑云接,风雨不可说。云布满山低,连霄雨乱飞;云从龙门起,飓风连急雨。”这反映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是(    )
    A . 明朝国力强盛 B . 皇帝大力支持 C . 指南针的使用 D . 掌握气象规律
  • 9.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台湾派人议和,康熙帝颁旨坚称“不可与琉球、高丽外国比”,“若其诚心削发归诚”方可招抚,并指示施琅:“进剿台湾事宜关系甚重,如有机会断不可失。”这反映出(     )
    A . 康熙力主和平招抚台湾 B . 清朝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 C . 台湾正处于外国殖民统治之下 D . 施琅建议武力统一台湾
  • 10. 清末,英国杜莎夫人蜡像馆展出了林则徐的蜡像,下图是展出时期派发的宣传单,据此可知,宣传单(     )

    A . 表达对华崇敬 B . 导致战争爆发 C . 歪曲战争本质 D . 呼吁中英交流
  • 11. “曾国藩对洪秀全采取大包围的战略,同时英、美、法三国也给了曾国藩不少的帮助。同治三年,湘军在曾国藩的领导下打进南京,洪秀全自杀,太平天国就此亡了。”材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     )
    A . 领导集团的腐败和内讧 B .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C . 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D . 革命纲领不切合中国实际
  • 12. “《辛丑条约》使中国社会的每一个人都承受了赔款之苦,在晚清最后十年里,促成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激化。”材料意在强调《辛丑条约》的签订(     )
    A . 推动辛亥革命的发生 B . 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C . 导致义和团运动爆发 D .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衰败
  • 13. 1927年8月20日,毛泽东在给中央的信中提出:“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子了。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国民党的旗帜己成军阀旗子,只有共产党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这表明毛泽东(    )
    A . 民主革命思想的最终形成 B . 已经探索出了新的革命道路 C . 强调重视军队和政权建设 D . 主张以工农运动为工作中心
  • 14. 下表所反映的土地政策( )

    1940、1945年晋绥边区5个村各阶层户数占总户数百分比情况

    比较项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农

    雇农

    其他

    1940年

    3.8%

    10.8%

    25.8%

    53.4%

    5.2%

    1.0%

    1945年

    2.4%

    8.3%

    44%

    42%

    2.0%

    1.3%

                                ——据李成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史稿》

    A . 为国家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B . 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C . 加快了解放战争胜利进程 D . 有利于凝聚农村抗日力量
  • 15. 有人将贵州省的旅游归纳为:一栋房子,一个瓶子(茅台酒),一棵树子(黄果树)。“一栋房子”成为人文旅游景点是因为这里(   )
    A . 召开了中国共产党“一大” B . 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起点 C .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D . 召开的会议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16. 如果给下图配诗词,你会选(     )

    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

    A .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B .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C .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D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17. “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绝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这是一位英雄的绝笔诗,其应写于(     )
    A . 十年内战时期 B . 抗日战争时期 C . 解放战争时期 D . 抗美援朝时期
  • 18. (2022九下·揭西月考) 从1953年到1956年,全国工业值平均年增长19.6%,农业总产值每年递增4.8%,这种增长速度是相当高的;1956年,工业总产值第一次超过农业总产值。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一五”计划的实施 B .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 . “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D . 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 1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邓小平理论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B . 中共十五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C .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D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 20. 《时代》周刊把1972年尼克松的中国之行称为“漫长而刺激的旅行”,而不称之为“访问”。其主要原因是,尼克松来华前(    )
    A . 中美长期处于对立状态 B .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 . “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 D . 中国尚未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 21. 英国诗人雪莱说:“我们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文学、宗教和艺术之根都在希腊,古希腊文明回声的最强音,是世界许多民族每天都在运用的语言文字。”这句话的含义是( )
    A . 古代希腊是一切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B . 古代希腊人是欧洲人的祖先 C . 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之源 D . 希腊文明是文艺复兴产生的根源
  • 22. 中世纪某庄园领主试图剥夺一个农民的土地。该农民争辩说“此前一直根据习惯法持有几份地产,而无需特许状,也未受罚和受到指控”。庄园法庭审理的结果是“将这个问题搁置起来,直到达成更充分的协商”。该判决(     )
    A . 做到了公正无私 B . 维护了农民利益 C . 动摇了领主地位 D . 推动了庄园瓦解
  • 23. 1780年,阿克莱特在曼彻斯特建立了一个纺织工厂,有600名工人劳动;到1792年,这个工厂雇用的工人已经达到5 000多人。促使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使用(   )
    A . 珍妮机 B . 内燃机 C . 蒸汽机 D . 电动机
  • 24. 表格内容反映了历史发展趋势是(      )

    1861年

    俄国

    《1861年2月19日宣言》

    1862年

    美国

    《宅地法》

    1889年

    日本

    《大日本帝国宪法》

    A . 世界大战迫在眉睫 B . 资本主义制度扩展 C . 改革推动社会发展 D . 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 25. 下图为二战时期美国的宣传画, 画中文字为“单独驾车无异于与希特勒为伴”“今天就来加入汽车共享俱乐部”,漫画旨在(     )

    A . 揭露法西斯的罪行 B . 号召联合共同抗敌 C . 抨击政府自由放任 D . 鼓励民众积极消费
  • 26. 有学者指出,当代跨国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将一定的技术转移给中间供应商,帮助他们改善生产技术,甚至为之提供工人的技术培训。这表明(     )
    A . 技术扩散不受任何国家控制 B . 跨国公司是技术扩散的唯一动力 C . 国际自由贸易推动了技术扩散 D . 全球化推动世界经济与技术发展
  • 27. 下图书籍是研究冷战史的经典著作,将其命名为《长和平》表明作者认为(     )

    A . 美苏对抗有利于世界和平 B . 冷战期间没有发生过战争 C . 冷战维持了最长时间和平 D . 大国制衡有助于维护和平
  • 28. 下图是二战后世界格局变化示意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A .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增加了阻力F2 B . 欧洲共同体的建立增加了阻力F2 C . 联合国的成立增加了动力F1 D . 两极格局形成增加了动力F1
  • 29. 某文件开篇第一条指出,中英美三国元首同意予以日本一个机会“向三国无条件投降”; 第八条直指“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签署该文件的会议是(     ) 
    A . 波茨坦会议 B . 慕尼黑会议 C . 雅尔塔会议 D . 华盛顿会议
  • 30. (2019·苏州) 据网络统计,中国加入WTO最初五年中,“民族”“国家”“主权”等出现约10000次。后来,这些情感浓厚的词汇很少使用,“经济”“全球化”“区域化”“信息化”却大量频繁使用。上述词语使用频率对比变化说明了(    )
    A . 加入WTO使国人逐渐认识到中西方差距 B . 全球化日益加深人们对世界的理性认识 C . 传统观念受到冲击,中外交往逐渐平等 D . 发展中国家人们对自身的认识不断深入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31题12分,32题 14分,33题14分,共40分)
  • 31. 宋朝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部分学者对宋朝的评论:

    学者

    对宋朝的评论

    A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B

    宋朝是“贫弱的新中央”“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C

    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在重要技术、生产、商业发展方面和总的经济发展方面尤为突出。

    D

    宋朝内政最腐朽,外患最强烈,成为历史上怯弱可耻的一个朝代。

    材料二:

    ①宋代持罗盘俑

    ②苏轼

    ③泉州市舶司遗址

    ④岳飞

    ⑤北宋纸币拓片

    ⑥王安石

    ⑦宋朝五大官窑

    ⑧泥活字版

    1. (1) 概括材料一中学者的观点。指出学者观点不同的原因。
    2. (2) 选取材料二的信息,结合材料一中学者的某一观点加以论述。

      (格式:①观点:(A\B\C\D任选其一)②信息:……③史实论证:……④结论:……)

  • 32. 中国近现代翻译了大量外来书籍,这一过程折射了中国历史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翻译西方书籍情况

    时间

    翻译西方书籍情况

    数据来源

    1860-1899

    共翻译西书555种:其中应用科学225种,含工艺、矿务船政等;自然科学 162 种,含算学、电学、化学、光学、动植物学等;社会科学 123 种,内含哲学、历史、法学文学、教育等。

    徐维则《东西学书录》

     

    1900-1911

    1902-1904翻译西书共计533 种:其中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法学等书籍327 种;自然科学112 种,应用科学56种。1900-1911年翻译的书籍中,比较重要的有《天演论》《民约论》《达尔文天择篇》《政治思想之源》《无政府主义》《共和政体论》等社会科学书籍。

    顾燃光《译书经眼录》

    材料二:1900-1911,各地共译西书至少有1599 种, 占晚清100年译书总数的69.8%。据统计,仅1902-1904 翻译的533 种书籍中,日文原著就有321种,占译书总数的60.2%,英文原著89 种,占16.7%。             

    ——摘编自王美英《中国阅读通史》

    材料三:1919-1922翻译的部分俄国书籍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雇佣劳动与资本》《共产党宣言》《劳动者的觉悟》《上海厚生纱厂的湖南女工问题》《苏维埃政权当前的任务》

    ——摘编自李伟《中国近代翻译史》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从1860-1899年间到1900-1911年间翻译书籍类型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1900-1911年间所翻译书籍的特点。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这一时期所翻译书籍的时代价值。
  • 33. 对抗、结盟是传统国际关系的主要呈现形式,建立以合作共赢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国际关系代表着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利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结盟对抗】

    材料一:二战中,美苏两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两国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合作。……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使美苏两国在战后初期国际关系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对抗,导致“冷战”出现。                                      

    ——张小明《 “冷战”及其遗产》

    【合作共赢】

    材料二:“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多次公开提及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设想,并认为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是“建立新秩序”的“首要原则”。

    ——刘全智《“冷战”史》

    材料三:这个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面对人类社会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这一方案赢得了世界的一片叫好,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的思想更是温暖了世界。

    ——摘自新华网

    1. (1)  材料一反映了美苏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冷战”期间,美国为实现其政治目的,在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2. (2) 材料二中的“世界新秩序”和材料三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什么实质区别?
    3. (3) 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目前应该如何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