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道德与法治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县城关片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道...

更新时间:2024-01-20 浏览次数:8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下面每个题目都有四个答案,其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最准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括号内。(50%)
  • 1. 学校是我们学习、生活的场所,遵守学校规则才能保证我们学习和活动的顺利进行。下面同学的做法你赞同的是( )
    A . 小红总是在上课铃响后才走进教室 B . 小亮和小明在课堂上和班会上随便讲话 C . 小丽从不在教学楼走廊里嬉戏打闹和大声喧哗 D . 小朋在图书馆一边看书一边吃零食
  • 2. 社会关系从建立的基础可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下列情境中属于业缘关系的是( )
    A . 小萍和爸妈一起看东京奥运会 B . 小伟跟舅舅一起游泳 C . 小莉的爸爸与邻居老赵下象棋 D . 小启和老师讨论两会热点新闻
  • 3. (2021八上·泰安月考) 在小区里,我与张阿姨是邻居。我与张阿姨的关系属于(       )
    A . 血缘关系 B . 业缘关系 C . 地缘关系 D . 法律关系
  • 4. (2022八上·南海期中) 小海是个“宅男”。为帮助他走出“宅生活”,你想对他说的是(    )

    ①社会生活绚丽多彩,要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②感受社会生活越多,学习成绩就会越好

    ③要关心国家社会发展,多参加有益的活动   

    ④社会与我无关,专心学习才是正事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③ D . ③④
  • 5. 贺知章的诗《回乡偶遇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上述材料中诗人和儿童属于社会关系中的( )
    A . 人缘关系 B . 地缘关系 C . 血缘关系 D . 业缘关系
  • 6.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二十大报告要求,秀洲区发动了“垃圾分类益处多,环境保护靠你我”系列活动,号召广大居民投入环保志愿者活动当中,对此社区里的中学生们发表看法,其中正确的是( )

    ①这种志愿活动一般都是成年人的事情,与我们中学生无关

    ②在值守活动中,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丰富自己的生命体验

    ③参加此类志愿活动,既是亲社会行为的体现,也是一种学习

    ④垃圾那么脏,就算参加活动,我也不会管垃圾桶周围的垃圾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7. 作为运动员的苏翊鸣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上夺得单板滑雪男子坡面障碍技巧银牌以及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金牌,成为中国首个单板滑雪冬奥冠军;作为演员的苏翊鸣参与《智取威虎山》《林海雪原》等多部影视作品。同时,苏翊鸣也是学校里的学生,父母的儿子……这告诉我们( )

    ①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②个人不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

    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友爱的

    ④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8. “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这句话告诉我们( )
    A . 人在社会关系中确定了身份 B .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C . 社会发展受个人条件的制约 D . 社会发展离不开个人的努力
  • 9. (2021八上·浦城月考) 小泉想利用周末策划组织“防疫义务宣传队”,他应该(   )

    ①召集人员、分工协作  ②确定主题、制定计划  ③深入社区、开展活动

    A . ①→②→③ B . ②→①→③ C . ①→③→② D . ③→①→②
  • 10. 认真阅读下列图示之间的关系。对于图中空缺部分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①自我的成长 ②规则意识不断增强 B . ①老师的教诲 ②规则意识不断增强 C . ①自我的成长 ②外貌特征不断改变 D . ①老师的教诲 ②外貌特征不断改变
  • 11. 《2022开学第一课》把课堂搬到了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通过“天地连线”的方式,请天和核心舱中的三位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为全国的中小学生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太空授课......”这表明( )
    A . 网络打破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 B . 只有网络才能让我们进行交流 C . 人际关系交往已完全不受时空限制 D . 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 12. 下列摘自网络平台的言论,可取的是( )
    A . 微信群聊:我们不认识,不能给你电话号码 B . 朋友圈留言:这是偷拍的同学照片,求点赞 C . 微博发布:本消息一定要转,否则你会遭殃 D . 淘宝购物:这家网店东西很贵,我们攻击它
  • 13. 2022年9月7日,青海省西宁市朱某某等4人在微信群及微博平台中传播“西宁今晚要封城”等不实消息,扰乱公共秩序。西宁市公安局对朱某某等4人作出行政处罚。这告诉我们( )

    ①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交往的重要平台

    ②网络无限,自由有界

    ③在网络生活中要做个负责任的参与者

    ④网络信息,不可相信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③④
  • 14. “互联网+”时代衍生出很多新现象,考验公众的判断能力和社会治理能力。以下行为属于正确使用网络的是( )
    A . 大二女生用自己的身份证和私人照做抵押,从网贷公司贷款500元 B . 初中生张某应一名未见过面的网友所约,赴外地商议购买游戏装备 C . 王某收到来历不明的宣扬暴恐视频邮件后立即向网络监管部门举报 D . 孙某看到一则有关即将发生地震的消息后随手就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15. (2017七上·泰州期中) 如今已进入“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是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就要(    )
    A . 无拘无束,广交朋友 B . 遵守网络道德和法律 C . 摆脱约束,任意言论 D . 依赖网络并约见网友
  • 16. 《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为青少年文明上网提供了行为道德规范。下列行为中有违《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是(   )
    A . 网络聊天时,语言文明,不辱骂他人  B . 利用网络真诚友好的交流,不欺诈他人 C .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不受约束,随心所欲  D . 在网络交往过程中遵守法律,不制造和传播谣言
  • 17. 互联网架起了政府与百姓之间的桥梁。下图说明( )

    A . 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 B . 要对自己的网络言论负责 C . 互联网拓展我们的朋友圈 D . 互联网拓宽了民主的渠道
  • 18. “这是您小孩的成绩单”“您的银行密码出现异常,请尽快修改密码”……这些看起来仿佛是老师、银行客服发来的短信,其实背后隐藏的是一个个手机木马病毒。一旦手机用户点击了短信,就会造成手机中毒,账户失窃。这警示我们( )
    A . 要提高网络交往警惕性,注意自我保护 B . 网络交往对象是虚拟的,完全不可相信 C . 手机诈骗十分隐蔽,普通用户无法防范 D . 要做到“信息节食”,不能沉迷于手机网络
  • 19. 网络的迅猛发展在给信息交流带来快捷方便的同时,也使谣言“插上了翅膀”。更多的民众认识到,丰富的表达渠道不过是“麦克风”,要想发出“好声音”,还要练就“好嗓子”。作为网络的使用者,我们在网络世界练就“好嗓子”应该( )
    A . 完善监督机制,提高道德素质 B . 创造多种条件,畅通表达渠道 C . 坚持依法治国,治理网络谣言 D . 遵守网络规则,传播网络正能量
  • 20. 2017年1月29日下午,宁波雅戈尔动物园发生老虎伤人事件,致游客张某死亡。3米高的外围墙、细密的铁丝网、3米高的内围墙,3道就在眼前的防护墙和安全警示标识,始终没有挡住张某的脚步,最终没能护住鲜活的生命。这一悲剧的发生警示我们要(  )
    A . 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B . 依靠他人监督,遵守社会规则 C . 依靠他人提醒,遵守社会规则 D . 积极参与规则的改进和完善
  • 21. (2022八上·普宁期末) 《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第二条规定:遵守公共秩序。不喧哗吵闹,排队遵守秩序,不并行挡道,不在公共场所高声交谈。之所以要求公民维护社会秩序,是因为 (   )
    A . 有了良好的社会秩序,社会才能正常运转     B . 违背了社会秩序就要受到法律制裁 C . 社会秩序是靠强制命令来维持的           D . 维护了秩序才能提高公民的个人修养
  • 22. (2022八上·泸县期末) 下表中对“微行为”进行“微点评”正确的是(  )

    序号

    微行为

    微点评

    整齐停放共享单车

    维护社会秩序

    面对网络谣言,不信谣,不传谣

    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看到需要救助的信息马上发微信朋友圈

    传播网络正能量

    有人打电话通知你中奖,并要你先交钱

    乐于助人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23. 媒介素养一般是指人们正确地、建设性地使用媒介资源的能力。它包括人们面对各种信息时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等能力。下列做法符合媒介素养要求的是( )
    A . 小东上课时边听课边低头刷微博 B . 利用互联网促进沟通、完善自我 C . 小华未经同桌同意将其日记拍下来发到微信朋友圈 D . 在网络上发布暴力、色情、虚假、恐怖等不良信息
  • 24. 周某乘坐高铁强占他人座位,而且不听列车工作人员的劝阻。铁路公安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周某进行罚款200元的行政处罚。该案例告诉我们( )
    A . 社会规则保障了所有关系顺利发展 B . 人们建立规则目的是为了限制自由 C . 扰乱秩序的行为应当受到相应处罚 D . 违反规则的行为都要受到行政处罚
  • 25. 下列行为属于自律的是( )

    ①期中考试中,监考老师来回走动,同学们都认真自觉、仔细地答卷

    ②小闽放学后想去网吧上网,发现爸爸在远处看着他,于是改变主意

    ③小华过马路时红灯亮了,虽然路上没车,但他还是等绿灯亮了才走

    ④考试时小红被一道题难住了,好朋友要把答案传给她,但她拒绝了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26. 判断说理8%:

    请你判断下列做法或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在括号里打“×”,并说明理由。

    1. (1) 红灯亮了,小岚看到很多人往前面走,他也跟着一起走。
    2. (2)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这段时间,小闽一直通过微博、微信转发“最美逆行者”的事迹,以此向英雄致敬。
  • 27. 【时事点评】

    2021年6月1日起,我国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施行,增设的“网络保护”章节明确提出,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目前,各个网络平台推出或升级的“青少年模式”,就是典型的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

    请你从“网上交友新空间”的角度,评说为什么要增设“网络保护”?

  • 28. 【走进社会生活】

    材料一 辛丑牛年的春节,小吴一家人在网上团聚,共话心声,度过了一个别样的新年。

    爸爸:“响应国家防控疫情的号召,就在打工地过年,既支援了国家建设,还能增加家庭收入。”

    妈妈:“心在一起就是家,为网上过年团聚干杯!”

    小吴:“这学期班上来了一位新同学,他和我一样特别喜欢参加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我们还一起在校园网上发起‘抗击疫情,我们在行动’的倡议活动。我们经常交流思想,现在已经是好朋友了。”

    爸爸:“学习这么紧张,哪有时间去组织这些活动,以后就不要参加了。”

    材料二 2020年10月1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高票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十条明确规定,未经学校允许,未成年学生不得将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应当统一管理。学校发现未成年学生沉迷网络的,应当及时告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共同对未成年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帮助其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

    1. (1) 如果你是小吴,你会如何说服爸爸同意自己去参加公益活动?
    2. (2) 参加公益活动,培养亲社会行为,我们应该怎样做?
    3. (3) 请从规则角度分析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原因?
  • 2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米线”是社会生活中的一道风景线。

    镜头一 在设有“一米线”的公共场所,大多数人能自觉保持“一米线”的距离。

    镜头二 在“一米线”外排队等候的人,也有个别人等得不耐烦,公然插队。

    相关链接:去银行办事或者在车站买票,会发现在柜台办理业务的顾客与后面排队的顾客之间隔着一段距离,地上还画着一条黄线,这就是“一米线”。

    1. (1)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人们能自觉保持“一米线”距离的原因。
    2. (2) 面对镜头二,假如你也是排队等候的人,你会怎样做?
  • 3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中学的综合实践小组的同学们十分关注社会的发展。为此,他们准备开展以“维护秩序,遵守规则”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活动一】综合实践小组进行了一次对公共场所社会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

    行为

    闯红灯

    公共场所吐痰

    公交车上吵闹

    公交车上抢座

    比例

    36%

    34%

    18%

    12%

    【活动二】综合实践小组收集了下面一则事例:

    中学生小北在影院观看电影时,兴奋之余,不禁手舞足蹈,大声叫好,引起周围观众的不满。观众制止他时,他却说:“这是我的权利和自由,我想怎样就怎样!”

    【活动三】遵守规则,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综合实践小组向全校同学发起了倡议。

    1. (1) 请你分析上述调查结果说明了什么?
    2. (2) 运用规则的相关知识,请你对小北的言行进行评析。
    3. (3) 要求:请你将倡议书中划线部分的内容补充完整。

      倡议书:

      同学们,为了维护和谐的社会秩序,争做一位有修养、懂规则、守秩序的好少年。

      我们倡议:

      ① 。

      ② 。

      ③ 。

       综合实践小组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