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杭州市高新实验学校杭2022学年七年级第一学期科学期中...

更新时间:2024-01-16 浏览次数:21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3分,共72分)
  • 1. 9月1日,小王和小林在上学路上提出了相应的问题:①为什么要把学校取名为杭州高新实验学校呢?②一天中学校旗杆影子长短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③为什么南面的树叶长得比北面茂盛﹖④为什么很多自己的小学同学要就读于杭州高新实验学校呢﹖根据二个多月的《科学》学习,你认为以上问题中属于科学问题的有(      )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 2.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 加液体 B . 闻药品的气味 C . 加热液体 D . 读取液体体积
  • 3. 钱塘江是杭州的母亲河,小王在显微镜下观察一滴钱塘江的水,发现有一些能运动的绿色颗粒,下列不能作为判断这些小颗粒是生物的依据是(      )
    A . 有细胞结构 B . 有应激性 C . 体小且为绿色 D . 能生长繁殖
  • 4. 小王是非常爱科学但较粗心的孩子,以下是他记录的数据,你认为正确的是(      )
    A . 某同学的身高17mm B . 一瓶矿泉水的体积为500L C . 课桌的高度80dm D . 人步行一步的距离约50cn
  • 5. (2021七上·绍兴期中) 如图是比较三种动物特征的示意图,交叉部分为共同特征,图中数字的涵义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①表示用鳃呼吸 B . ②表示卵生   C . ③表示体温恒定 D . ④表示体内具有脊柱
  • 6. 用分子的观点对下列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 氧气被压缩装入钢瓶——分子间有间隔 B . 破碎的玻璃无法复原——分子间存在斥力 C . 用食盐将青菜腌制成咸菜——分子不停地运动 D . 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结合起来——分子间存在引力
  • 7. 在“观察草履虫”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应该从培养液的底层吸取培养液,因为底层的营养物质多 B . 应该把载玻片上的水吸干,其目的是限制草履虫的运动 C . 草履虫是一种单细胞植物 D . 草履虫用纤毛进行运动
  • 8. (2020七上·江北期末) 一支体温计的示数是37.2℃,某粗心护士忘了甩体温计,先后测甲、乙两个人的体温,他们的真实体温分别是36.5℃,38.8℃,经测量温度计的读数为(   )
    A . 甲的读数是36.5℃,乙的读数是38.8℃ B . 甲的读数是37.2℃,乙的读数是38.8℃ C . 甲的读数是36.5℃,乙的读数是36.6℃ D . 以上读数都不对
  • 9. 桫椤是我国保护植物,喜欢阴湿环境,植株高大且有根、茎、叶等器官,但没有花、果实和种子、据此判断桫椤属于(      )
    A . 苔藓植物 B . 蕨类植物 C . 裸子植物 D . 被子植物
  • 10. 依据图①~④,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 ①②基本结构相同,形态不同,功能不同 B . ④和③一样都是植物细胞 C . ②③主要区别是③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等,②没有 D . ②能形成肌肉组织,③可形成上皮组织或营养组织等
  • 11. 据报道:蒲草细胞内某种有毒物质的浓度远远低于其周围污水中该物质的浓度。发挥作用的主要结构(      )
    A . 细胞壁 B . 细胞膜 C . 细胞质 D . 细胞核
  • 12. 十二生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据说“龙”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有四肢和牙齿,卵外有坚韧的卵壳,能在水中和陆地生活。由上述描述,“龙”最可能属于(      )
    A . 鱼类 B . 两栖类 C . 爬行类 D . 哺乳类
  • 13. 小王同学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某一物体的长度时,测得的四次数据是5.12厘米,5.13厘米,5.13厘米,5.63厘米,则正确的测量结果应该是(      )
    A . 5.127厘米 B . 5.25厘米 C . 5.12厘米 D . 5.13厘米
  • 14. 小王同学在用量筒量取溶液,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35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9毫升。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溶液体积(      )
    A . 等于26毫升 B . 大于26毫升 C . 小于26毫升 D . 无法确定
  • 15. 吹泡泡时,用金属框可以拉出一个肥皂泡。小王认为肥皂泡的形成和形状变化可能与金属框的形状有关。于是他做了几个不同形状的金属框,逐一进行实验。仔细观察肥皂泡的形成过程和形状的变化情况。就“小王认为肥皂泡的形成和形状变化可能与金属框的形状有关”这一环节,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 . 提出问题 B . 作出假设 C . 收集证据 D . 验证假设
  • 16. 下图为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图像,发生分裂的先后顺序为(      )

    A . a→c→d→b B . a→b→c→d C . c→d→a→b D . a→d→b→c
  • 17. 在学习科学的时候,采用正确的思想方法很重要,在以下实验中:

    ①测细铜丝直径: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40圈,然后用刻度尺量出线圈的总长度,再除以40;

    ②测小石块的体积:先在量筒中放适量的水,读出体积V1,再用细线吊着小石块浸没在水中,读出体积V2,小石块的体积是V2-V1;

    ③测一个大头针的质量:先测100个大头针的质量,再除以100。实验思想方法相同的是(      )

    A . ①与② B . ②与③ C . ①与③ D . 全部不相同
  • 18. 小王同学自制一支温度计,在0℃时水银柱长20厘米,在100℃时水银柱长70厘米,他用该温度计测量一杯水的温度,此时水银柱长35厘米,则这杯水的温度为(      )
    A . 70℃ B . 30℃ C . 15℃ D . 50℃
  • 19. 小王家有一批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花,现在却开出了紫色的花,有人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小王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色的花。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说是不符合的,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
    A . 修改假说,重新实验 B . 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假说相符 C . 修改结果,使之与假说相符 D . 实验不成功,停止探究
  • 20. 人体是由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组成的统一体,下列能正确反映以上四个概念关系的是(      )
    A . B . C . D .
  • 21. 某同学用已调好的托盘天平测一物体质量,测量完毕后才发现错误地将物体放在了天平的右盘,而将砝码放在了天平的左盘。因无法重测,只能根据测量数据米定值。他记得当时用了50g、20g、和10g三个砝码,游码值为1.4g,则该物体的质量为(      )
    A . 81.4g B . 78.6g C . 78.2g D . 81.8g
  • 22. 利用天平及配套器材能直接测出物体的质量,在测量该物体的质量时,第一个操作应该是(      )
    A . 调节游码使天平平衡 B . 调节乎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C . 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D . 把所选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
  • 23. 市场上防晒霜都宣称可防晒。暑假期间,高新实验学生外出徒步旅游,准备借此机会做一个关于某品牌防晒霜实验,看它是否有效。其中四位同学的实验方案如下表,你认为最为合理的实验方案是(      )

    实验人

    实验方案

    小王

    一只手背上涂上防晒霜,另一只手不涂。一天后,比较两只手背的灼伤程度。

    小唐

    第一天手背涂上防晒霜,第二天不涂。比较这二天被灼伤的程度。

    小林

    在同学的手背上涂上防晒霜,自己不涂。一天后,比较自己手背与同学手背被灼伤的程度。

    小齐

    手心上涂上防晒霜,手背上不涂。一天后,比较手心与手背被灼伤的程度。

    A . 小王 B . 小唐 C . 小林 D . 小齐
  • 24. 学好科学,不但需认真观察仔细思考,而且需要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下列是小王整理的错误操作与对应测量结果。你帮她判断一下,认为各选项中错误操作与对应测量结果一致的是(      )

    选项

    错误操作

    测量结果

    A

    用拉得很紧的皮卷尺去测量某同学的跳远距离

    偏大

    B

    在测量头发的直径时,如果把头发绕在铅笔上时没有排列紧密

    偏大

    C

    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

    偏大

    D

    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俯视读数

    偏小

    A . A B . B C . C D . D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48分)
  • 25. 下列A图和B图为某类生物的细胞结构图,请据图作答:

    1. (1) 表示植物细胞的是
    2. (2) 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结构是(填序号);能够储存遗传物质的细胞结构是(填序号)。
    3. (3) 切洋葱时,闻到的刺激气味主要来自结构(填序号)。
  • 26. 如图所示是小科同学设计的一个气体温度计的示意图。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漏气,弯管中间有一段液柱。

    1. (1) 将此装置放在室内,温度升高时,弯管中的液柱将(选填“向左运动”、“向右运动”或“保持不动”);
    2. (2) 此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
    3. (3) 若放到冰水混合物中,液柱稳定处的刻度应标
  • 27. 如图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五种动物,请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常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 A类生物长期生活在
    2. (2) B类生物幼体生活在,多数成体生活在
    3. (3) 生殖过程发生在水中的是(填字母)
    4. (4) D和E都能飞行,但它们(填“是”或“不是”)同一类生物;
    5. (5) E属于类,理由是
    6. (6) 这五种动物的共同特征是,统称为动物。
  • 28. 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学习,学校每年都会举行运动会来激励我们积极锻炼身体。下面是一次运动会中对小王情况的记录,请你填上单位或作出判断:
    1. (1) 小王跑步后觉得身体很热,同学帮他测得的体温约为37
    2. (2) 小王喝了一瓶体积为330的矿泉水来解渴;
    3. (3) 小王跳远成绩为4.635m,4.635m=mm,裁判员所用刻度尺最小刻度为
  • 29. 如图是做气体扩散现象的实验装置。其中一瓶是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另一瓶是空气。

    1. (1) 若较短时间内能观察到气体发生了扩散,二氧化氮气体应该盛放在填(“A”或“B”)瓶。
    2. (2) 抽出玻璃板,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
    3. (3) 实验时,若环境温度分别为①0℃②20℃③30℃,则在(填序号)温度下气体扩散最快。
  • 30. 选择仪器下方的字母填写在相应横线上。

    1. (1) 用来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是
    2. (2)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
    3. (3) 用作度量一定量液体体积的仪器是
    4. (4) 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是
  • 31. 如图表示细胞的一些生理活动,请据图回答:

    1. (1) ①过程为;②过程使细胞在形态、结构、功能上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不同的
    2. (2) A、B、C三种细胞中能产生和传导兴奋(填“A”或“B”成“C”)
    3. (3) 能观察到染色体变化的过程为。(填①或②)
  • 32. 下面是小明同学学习用托盘天平、玻璃杯练习测量食用油的质量的测量过程及记录的数据,请你完成填空:测量前,他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调节天平平衡,天平平衡后指针静止时的位置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

    1. (1) 请你指出小明调节天平平衡的过程中遗漏的操作步骤:
    2. (2) 完成遗漏的操作步骤后,为调节天平平衡,他需向(选填“左”或“右”)调节平衡螺母,使分度盘的指针指到分度盘中央刻度线,最终调节天平横梁平。
    3. (3) 把适量食用油倒入玻璃杯中如图乙,用天平测出玻璃杯和食用油总质量为g。

      把玻璃杯中的适量食用油倒入容器中。

    4. (4) 在测剩余食用油和玻璃杯质量时,发现加入一定砝码后,指针指在如图丙所示位置,再加入一个最小的砝码,发现指针指在如图丁所示位置,则他应该进行的操作是。天平再次恢复半衡时如图戊所示,此时玻璃杯和食用油质量是g。
    5. (5) 倒入容器中的食用油质量为g。
  • 33. 甲、乙两同学分别用量筒测量一个小石块的体积。甲同学的做法是先将石块置于量筒中,同时往量筒中注入水,使水全部浸没石块记下水的体积V1 , 然后取出石块,记下取出石块后水的体积V2 , 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1-V2。乙同学是先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 , 然后轻轻放入石块,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没石块,记下此时水及石块的体积V2 , 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2-V1 , 比较这两种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 (1) 为使实验结果更准确,你将选择哪种方法(选填“甲”或“乙”)
    2. (2) 除量筒外,还可用量杯测液体体积,所测液体越多,用测量时的误差越大。(选填“量筒”或“量杯”)
    3. (3) 某同学在实验时,想到老师强调要先在量筒中放适量的水;“适量”是指能用排水法测量出物体排开水的体积的水量范围,其中最多水量是指物体放入量筒后,使液面上升到量筒量程而倒入的水量;最少水量是指物体放入量筒后,量筒内最低液面满足而倒入的水量。
    4. (4) 对测量结果进行讨论,以下操作导致乙同学测量结果偏大的是____。
      A . 石块浸入水中深度过大 B . 待小石块没没后俯视读数,其余读数正确 C . 在浸入小石块时不慎有水滴溅出,读数均正确 D . 捆绑小石块的绳太粗,读数均正确
  • 34. 常用的卷筒纸是紧密地绕成筒状的,如图所示,小明同学想在不把纸放开的前提下,测量整卷纸的长度。

    他设计的方案如下:

    1. (1) 将同类纸折叠n层,用刻度尺测得总厚度为d,则单层纸的厚度为。设纸的宽度为s,整卷纸的长为L,则纸筒的体积表示为V=
    2. (2) 用刻度尺测得纸筒的外半径为R,内半径为r,则纸筒的体积可表示为V=
    3. (3) 以上两式可整理得纸卷纸的长度可表示为L=
  • 35. 小明学习了下列四种生物的相关知识后,绘制了部分生物分类检索表(如图)。
    生物分类检索表
    1a 多细胞生物…甲
    lb                  …2
    2a 无细胞壁…乙
    2b 有细胞壁…3
    3a 无叶绿体…丙
    3b 有叶绿体…丁

    1. (1) 请将1b横线上内容补充完整
    2. (2) 利用上面二歧分类检索表来分辨,衣藻是。(选填“甲”“乙”“内”“丁”).
    3. (3) 在观察草履虫的实验中,用来观察的液滴应取自培养液的部位。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40分)
  • 36. 这个学期,我们学会了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和显微镜的使用,下面请你完成以下实验:(1)制作细胞临时装片时,盖上盖玻片的操作方法如图1所示,其中正确的是____。

    1. (1) 制作细胞临时装片时,盖上盖玻片的操作方法如图1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2. (2) 制作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一般有四个步骤:①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消水;②用消毒牙签在口腔内壁刮取上皮细胞;③把上皮细胞均匀涂抹在水滴中;④盖上盖玻片;⑤染色。上述操作中,有一个步骤有明显错误,请你改正
    3. (3) 在对光完成后,观察玻片标本的正确的操作步骤是____。

      ①将玻片放在载物台上,正对通光孔

      ②用左眼朝目镜内注视,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

      ③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为止

      ④看到物像时,再微调细准焦螺旋直至物像清晰为止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②→④ C . ①→②→④→③ D . ①→④→③→②
    4. (4) 使用图2的物镜、目镜观察时,调整物镜与标本切片距离大小。欲获得最大倍数的观察效果,其正确的组合____。

      A . 1、3、5 B . 2、4、6 C . 2、3、5 D . 2、4、5
    5. (5) 如图3是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装片的两个视野,从视野甲到乙的操作顺序正确的是____

      A . 移动装片,转动粗准焦螺旋 B . 移动装片,调节光圈,转动转换器,转动细准焦螺旋 C . 转动转换器,转动细准焦螺旋 D . 调节光圈,移动装片,转动转换器,转动粗准焦螺旋
    6. (6) A同学由于操作不规范,在视野中观察到物像如图4。请分析说明A同学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7. (7) 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方向是逆时针方向如图5,则其实际流动的方向应是
    8. (8) 显微镜视野太暗时,怎样调节显微镜可提高视野亮度?(写两种方法)。
    9. (9) A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洋葱表皮细胞呈现多面体的形状,乙同学分析这是因为洋葱表皮细胞中的结构,乙同学观察到洋葱表皮细胞中还有结构是口腔上皮细胞所没有的。
  • 37. 某品牌洗手液号称完全不影响环境,小王想证实该洗手液是否会影响蚯蚓的生活。
    1. (1) 提出问题:该洗乎液会影响蚯蚓的生活吗?

      作出假设:该洗手液可能会影响蚯蚓的生活。

      实验准备:生长状况相似的同种蚯蚓40条,喷雾器2个,清水,1%的洗手液溶液

      实验步骤:

      ①将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均匀铺撒在大纸盒中,沿中线均分为A、B两个区域(如图所示)。将蚯蚓分配在A、B两个区域的土壤中,盖上纸盒盖,置于室温;

      ②每天向A区域喷洒1%洗手液溶液10mL,向B区域喷洒

      ③两周后,翻开土壤,分别统计A、B两个区域中存活蚯蚓的数量。

      实验结果:A区域存活的蚯蚓有2条,B区域有18条。

      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2. (2) 实验中每组使用了20条蚯蚓,而不是1条,理由是
    3. (3) 该探究实验的自变量是
    4. (4) 假如其他同学也照此方案进行实验,得到了多组数据,则应取他们的作为实验的最终数据。(选填“最大值”或“最小值”或“平均值”)
    5. (5) 得出结论:
  • 38. 我们平时吃的面包的口感都是很松软的,而且里面还有很多小洞,那么这些效果是如何产生的呢?噢!原来是酵母菌做的好事!那么酵母菌在什么温度下对面粉的发酵效果最好?为此,某兴趣小组搜集到了以下材料,并进行如下较为简陋的实验方案设计:

    材料:大小相同的烧杯、刀、刻度尺、温度计、面粉、干酵母、热奶器、清水、冰箱、自动酸奶机、标签纸。

    实验方案:

    ①取干酵母少许,与而粉、适量清水充分混合并揉成面团,然后把面团切成等量的4小块。

    ②将4小块面团分别放在4个烧杯中,记录好面团在烧杯内所占的体积(一格为20mL),然后盖上盖,分别贴上“1号”、“2号”、“3号”、“4号”的标签。

    ③为了容易方更控制温度,将1号、2号、3号、4号烧杯分别放在冰箱(设置到5℃)、室温(25℃)、自动酸奶机(设置到45℃)和热奶器(设置到65℃)中。

    ④经3-4小时后,观察面团的变化,记录如下。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 (1) 本实验通过反映酵母菌对面粉的发酵效果。
    2. (2) 根据图1和图2,兴趣小组得出绒论:酵母菌在℃下对面粉的发酵效果最好。
    3. (3) 位组员发现,“4号”烧杯中面团表面有一层浅黄的硬面(未发酵),你认为可能是什么原因?
    4. (4) 兴趣小组的指导老师认为上述实验存在不足之处——无法确定发酵的最适温度。请你帮助该兴趣小组设计出简要的实验方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