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

更新时间:2023-12-20 浏览次数:4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strong>
  • 1. (2023高一下·高州期末) 20世纪60年代以来 , 中国积极拓展对亚洲、非洲和拉美国家的文化、科学、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这一举措说明( )
    A . 严峻国际形势促使外交调整 B . 打破了新中国外交孤立局面 C . 中国经济实力得到明显提升 D . 第三世界崛起引起中国重视
  • 2. 纪念邮票是为纪念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而专门发行的邮票。从下列邮票提炼一个主题,该主题应为(   )
    ①钱学森 ②雷锋 ③焦裕禄④王进喜
    A . 勇于探索、勤于研究的工人 B . 保家卫国、奋勇杀敌的战士 C . 以身作则、廉洁奉公的干部 D .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英模
  • 3. 1964年至1965年,一大批工人、干部、科技人员和解放军官兵告别繁华的都市,举家西迁。中国在西南、西北部署新建、扩建和续建四川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成昆铁路、重庆兵器工业基地、湖北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等大中型项目300多个。这些地区丁业城镇开始快速发展。这些地区发展主要得益于(   )
    A . 中国高铁建设不断发展 B . 邓小平主持国民经济整顿工作 C . 三线建设的大规模展开 D . 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 4. 下图为宣传画《赤脚医生颂》(1972年)。这幅画作(   )

        

        赤脚医生颂(诗配画)

        宋贤邦

    革命青春似火红,身背药箱采百草。

    毛主席教导记心中,广阔天地为工农。

    A . 具备了史料与艺术的双重价值 B . 体现了知识分子的审美情趣 C . 展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就 D . 宣扬了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
  • 5.  在新中国建设原子弹研制基地和实验基地之初,数以万计的共产党员奔赴大西北茫茫草原和戈壁荒漠齐心协力突破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最终取得了“两弹一星”的巨大成功。由此可知,中国“两弹一星”的研制(  )
    A . 助推“三线建设”的开展 B . 彰显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C . 得益于安定的国内外环境 D .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 6. “早请示晚汇报”“语录歌”“红太阳”“揪斗”“一句顶一万句”等词汇、语句成为流行语的时期是(    )
    A . 辛亥革命时期 B . “大跃进”时期 C .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 改革开放时期
  • 7. 1960年后,中国减少对重工业的投资,钢产量从1960年的1 866万公吨缩减到1962年的670万公吨;煤产量从39 700万到22 000万公吨;水泥从1 565万到600万公吨;金属切削机床从153 500台到22 500台。这一做法(   )
    A . 实现了经济的均衡发展 B . 是对经济调整方针贯彻 C . 使得农业得以迅速发展 D . 削弱了国家的国防力量
  • 8. 下图为1974年某画家创作的宣传画,这一作品(    )

    A . 体现了女性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B . 宣传设置三八妇女节的必要性 C . 表明女性成为国家建设重要力量 D . 反映男女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 9. 1962年,邓小平针对怎么恢复农业生产的问题,提出了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实行包产到户的思想。这一思想(    )
    A . 反映建设道路的新探索 B . 开始冲破苏联模式束缚 C . 意在结束人民公社运动 D . 标志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 10. 下图是1950年创作的名为《提高文化》的宣传画。该作品(    )

    A . 体现了民众对国际形势的关注 B . 宣传了国家工业化的方针政策 C . 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 D . 倡导适应国家发展的社会新风
  • 11. (2023·合肥期末)  1956-197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伟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又曾发生过像“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那样的“左”倾错误。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可以概括为( )
    A . 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B .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C . 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起步 D . 社会主义建设在创新中引领潮流
  • 12. (2023高二下·长治期末) 1971年10月25日晚9点47分(纽约时间),联合国大会会场的电子计票显示屏上,打出了59、55和15三个数字。整个大厅瞬间沸腾起来。第二天,全世界几乎所有媒体都在争相报道这样一条新闻:“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反映出当时 ( ) 
    A . 国际社会普遍看好新中国 B . 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 C . 新中国打开了外交新局面 D . 联合国摆脱霸权主义影响
  • 13. (2023高二下·湖南期末) 20世纪50年代初 , 中共中央宣传部约请翦伯赞 、邵循正等史学家合写一本《中国历史概要》, 请示 毛泽东如何解决一些有争议的问题 , 如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等 。 毛泽东回答: 把稿子印发给全国历史学家讨论 , 实行百家争鸣 。" 这一表态( )
    A . 肯定了史学研究的关键性作用 B . 调动了知识分子投身社会建设 C . 增强了.双百方针" 的影响力 D . 明确了新中国文化建设的方向
  • 14. 中共中央委员会于1962年1月通过了“三自一包”的经济建设方针。“三自”包括允许农民耕种自留地、自办私人小作坊、在自由市场上出售产品;“一包”是指农民承包政府规定的农业生产指标,要求保证完成。这一方针(    )
    A . 意在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B . 标志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 C . 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 D . 旨在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15. (2023高三上·西安月考) 下表是1957—1965年部分大城市划定市区(含城区与郊区)面积变化,据表可知,该时期( )                                                                                                                                                                                                                                    

    年份

    北京

    杭州

    哈尔滨

    备注(单位:平方公里)

    1957年

    4820

    253

    1247

    划出部分原为供应城市蔬菜等副食品的郊区,转变为以生产粮食为主的农村。

    1958年

    8860

    1157

    1247

    1962年

    27012

    397

    2450

    1965年

    27012

    397

    1334

    A . 国家工作重心向农村转移 B . 大城市的经济职能受到削弱 C . 国民经济建设曲折与调适 D . 经济规划受到国际局势影响
  • 16. 2022年,北京市科协举办“传承科学家精神——讲好中国科学家故事”科学传播沙龙。作为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他创立了地质力学理论,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这位科学家是(    )
    A . 李四光 B . 钱学森 C . 邓稼先 D . 华罗庚
  • 17. 中共八大上,周恩来作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报告出,“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把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使重点建设和全面安排相结合”。这反映出党和政府(    )
    A . 侧重以重工业的发展为先导 B . 旨在发挥市场经济体制的主导作用 C . 解决了城乡发展不平衡状态 D . 意在使经济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 18. (2023高一下·柯桥期末) 时代热词是每一时代特有主要的反映。下列时代热词,属20世纪70年代的一组的是 (     )
    A . 银元之战     抗美援朝         另起炉灶 B . 中日建交     三线建设         真理标准讨论 C . 正式“入世”     二十国集团     科学发展观 D . 南方谈话     香港回归     习马会面
  • 19. (2023高二上·宣威开学考)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党中央、毛泽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将全国建设划分为一、二、三线,并将建设重点放在西南、西北,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导方针。这一战略决策( )
    A . 改善了国民经济布局 B . 制止了新的世界大战发生 C . 解决了人民温饱问题 D . 助长了“左”倾错误发展
  • 20. 1958年4月,毛泽东写道:“由此看来,我国赶上英美不需要从前所想的那样长的时间了,二十五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也就够了。”这一判断导致了(    )
    A . “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B . “大跃进”运动 C .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 三年困难时期
二、材料分析题</strong>
  •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0年以来的国史,是中国作为政治共同体重新发明的历史。1840年后,威斯特伐利亚民族国家体系嫁接于完全不同的政治传统与社会民情,中国强行被纳入西方话语的民族国家,中国人进行了艰难建国思考和探索。中国再造,始终处在由外生嫁接所带来的强烈焦虑状态和排异反应。近代中国的压力不是内生的,主要源自欧洲的挑战和压力。1840年以来,中国从没有过从容应对局势的余裕,亡国亡种面前,生存与发展始终是第一要务。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引发外部的恐惧和打击。外部敌意放大,保守实力回潮,尤其考验思想者的政治智慧与政治耐性。

    ——摘编自余盛峰《近代中国及其命运》

    材料二: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霹雳震天、红旗漫卷。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在人们心目中最为不可磨灭的记忆之一,它开辟了一条使中国革命取得最后胜利的新道路。邓小平曾评价毛泽东说:“毛主席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其伟大开端就是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中国革命新道路的伟大开端》

    材料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历史,对新中国发展史非常关注,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论断。他明确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从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到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这二十多年的历史,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二十多年的历史,有成功的经验,也经历了曲折。同时探索过程当中取得的重大成果也不能忽视。

    ——摘编自《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再造”的内涵,归纳中国人为“再造中国”作出的探索。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过程。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联系,评价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建设。
  •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52年新中国地质部成立,李四光担任部长。当中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李四光在仔细分析了中国地质条件后,深信中国天然石油资源的蕴藏量相当丰富,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石油地质普查。1954年,李四光应邀到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作了题为《从大地构造看我国石油勘探的远景》的报告,明确指出三个远景最大的可能含油区,即:青、康、滇地带,阿拉善—陕北盆地,东北平原一华北平原,并提出应该首先把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伊陕台地、阿宁台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地区,作为普查找油的对象。1955年春,他担任了全国石油普查委员会的主任委员,组成了新疆、柴达木、鄂尔多斯、四川、华北5个石油普查大队,指导了石油找矿工作。他运用地质力学理论指导了全国石油地质普查的战略选区工作,驱散了“中国贫油”论的迷雾。

    ——据陈振桂《中国地质之父李四光》等整理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四光推动新中国石油勘探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李四光在新中国石油工业上的地位。
  • 23. [新中国外交]

    材料一:1949年5月13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给司徒雷登的电报中提出了承认中共政府的3个条件:事实上控制国家的领土和行政机关;既有能力又有意愿承担其国际义务;得到中国人民的普遍认可。令美国失望的是,一个多月后的6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明确宣称新中国将奉行“一边倒”的方针。朝鲜战争爆发以后,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出于对共产主义的防范和恐惧,美国对中国采取了孤立和封锁政策。艾森豪威尔政府给予台湾的蒋介石政权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中美关系彻底走向了敌对。

    ——摘编自黄华《亲历与见闻:黄华回忆录》

    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的破裂被认为其直接影响了中国的对美政策的重新定位,因为中国不得不在与美国改善关系或者干脆同时与两个超级大国抗衡的情况下作出选择。此外,越南战争使美国人民出现了反战情绪和对中国和解的态度,美国在越南的困境也使美苏争霸的形式出现逆转,美苏战略力量接近均衡,这严重威胁到美国的霸权。为此,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亚洲实行收缩战略,试图找到和越南谈判的方式,并遏制苏联逐渐增长的势力。尼克松也嗅到了一个可以同中国改善关系的机会。中苏分裂在中苏、美三国之间形成了一个微妙的三角平衡关系,也成为华盛顿一个可以利用的地缘政治的优势,通过打“中国牌”为签

    ——订《限制战略武器协议》向苏联施压,以期获得战略优势。

    材料三:由于中美关系的缓和,日本不必担心由于中日关系正常化而失去最大的政治经济盟友美国的庇护,可以处于左右逢源的地位。1972年9月,田中首相访华,双方在北京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从此,中日两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的转折把自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东西方的缓和推向高潮,影响了美苏之间的战略平衡。

    ——材料二、三均摘编自郭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促进因素及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
    2. (2) 根据材料二、三,分析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
  •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以往,外国人常说,中国是个贫油国家。1949年时,我国石油极端缺乏,不少汽车因缺石油而改烧木炭、酒精。1959年9月,根据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在松辽平原打出第一口稳产油井,打破中国是贫油国家的说法。因为首次出油的日子是国庆十周年的前夜,就把这个地区命名为大庆。1960年,中央批准大庆石油大会战的计划。石油工业部长直接担负指挥任务,亲往现场办公,同工人一起劳动。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油田同志们,鼓足干劲,艰苦奋斗,团结一致。只用了一年多时间就建成了年产原油几百万吨的油田和大型炼油厂的第一期工程。同时期还进行了大量科学研究工作,解决了世界油田开发上几个重大技术难题。此后,又相继发现和建设了胜利油田、大港油田、辽河油田和冀中油田。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依据材料,概括指出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什么领域获得的重大突破,并分析其原因。

  •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末,鞍钢掀起了一场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并形成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制度。1960年,毛泽东代中央起草批示,将这一制度称作“鞍钢宪法”,要求在工业战线加以推广。在新中国成立后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人阶级创造并积累了丰富的、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经验和管理思想。据宋铁春回忆,“鞍钢宪法”诞生之前,广大基层的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对社会上盛行的长官意志……尤其对苏联式‘一长制'极为不满,迫切需要一种人性化、科学化、民主化的管理方式取而代之”。这使得“鞍钢宪法”的诞生带有了必然性。

    ——摘编自周勇《“鞍钢宪法”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发展起来的东北劳模及劳模精神,以其独特的方式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个人发展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力量。东北劳模身上体现的淡泊名利、全心全意为党和人民服务的浩然正气,对纠正东北地区领导干部的“四风”问题,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有重要作用。东北劳模以其实际行动和高尚品质激励和引领人们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并且成为影响和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关系和谐健康的榜样。东北劳模作为榜样和人生标杆,身体力行地为普通劳动者指明了人生方向,并充分证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空间很大,只要有志气有闯劲,普通劳动者也可以在广阔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人生价值。”

    ——摘编自李泽军《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东北工业劳模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鞍钢宪法”产生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北工业劳模的当代价值。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