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十一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第29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十一单元 第29课 《改革开...

更新时间:2023-12-26 浏览次数:11 类型:同步测试
一、<strong><span>选择题</span></strong>
  • 1. (2021高二上·牡丹江期中) 自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理论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是(   )
    A . 与时俱进 B . 寻找革命道路 C . 救亡图存 D . 谋求民族独立
  • 2. (2017高一下·石家庄期末) “中国共产党走过90多年的历程,期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两次飞跃,第一次是毛泽东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第二次是邓小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这两次飞跃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

    A . 民族、民生 B . 民权、民生 C . 民族、民权 D . 富国、强国
  • 3. 有人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总结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史、中国近代170多年奋斗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执政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历史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 )
    A . 建立在广泛的思想渊源之上 B . 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依据 C .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内涵 D . 为中国现代化提供精神支撑
  • 4.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制定和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1979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区域协调发展战略(20世纪90年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区域经济统筹发展战略(2000年以来)。对此经济发展战略的解读正确的是( )
    A . 适应了改革开放战略推进的需要 B . 推动了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展开 C . 表明国家干预经济管理模式强化 D . 说明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均衡
  • 5. 2005年7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日之间升值2.1%;2007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创3800亿美元的世界纪录;2007年年底,中国外汇储备约1.5万亿美元,为世界各国最高。材料反映了我国( )
    A . 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B . 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 C .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D . 取得巨大的外交成就
  • 6. (2022高三上·辽宁月考) 观察《建国以来经济数据折线图(部分)》,其中AB段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 . 开展了拨乱反正 B .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 . 实行了改革开放 D . 成功加入世贸组织
  • 7. 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不懈的追求,《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中记载,1954年9月,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此时期“现代化”的内涵是( )
    A . 新中国面临的军事挑战 B . 工业化为重点发展战略 C . 进行国民经济结构调整 D . 以西方现代化作为模板
  • 8. 下表为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篇目表(部分),据此判断,下列新闻发表于( )

    体裁

    题目

    刊播单位

    摄影

    纽约世贸中心被撞

    新华社

    广播消息

    世界贸易组织决定接纳中国为世贸成员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广播直播

    “上海五国”元首第六次会晤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电视消息

    7·13——申奥成功日万众欢腾时

    北京电视台

    A . 1978年 B . 1984年 C . 1992年 D . 2001年
  • 9. 2017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英文版出版发行,该书迅速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畅销书。这说明中国( )
    A . 与各国加强政治合作 B . 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C . 成为发达国家的代表 D . 治国理念被各国效仿
  • 10. 修筑京九铁路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世纪梦”。20世纪90年代,这个“梦”仅用了3年时间就变成现实,港珠澳大桥仅用8年时间就实现全线贯通。这些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是( )
    A . 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 . 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C . 香港、澳门的回归 D . 中国顺应了和平发展的潮流
  • 11. 1981年,中国女排经过顽强拼搏勇夺第三届世界杯冠军。亿万人民通过电视机、收音机收看、收听了这一盛况。女排夺冠后,很快收到数万件海内外的贺信、贺电。全国各地群众纷纷表示,要以女排为榜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由此可见( )
    A . 电视机普及全国 B . 女排精神激励国人 C . 排球运动推广全国 D . 体育强国梦想实现
  • 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交往不搞同盟、不搞对抗,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划界,积极编织伙伴关系网络,中国的朋友几乎涵盖了所有国家和地区。同时,中国也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这说明,当今中国( )
    A . 专注于发展睦邻友好的外交 B . 积极塑造不结盟的大国形象 C . 致力于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 D . 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原则
  •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下列成就按照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一国两制”构想成功实践

    ③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④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④②③ C . ④①②③ D . ①②④③
  • 14. 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由此可见社会阶段的划分( )
    A . 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来划分 B . 要依据生产力发展水平来划分 C . 要严格依据马克思主义来划分 D . 要根据领导人的判断能力划分
  • 1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变化产生的根源是( )
    A . 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发展不平衡 B . 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C .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D . 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升
  • 16. (2019高一下·长春期末) 《中国经济改革30年(政府转型卷)》指出,新时期中国政府转型的历程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经济建设型政府阶段、经济调节型政府阶段、公共服务型政府阶段。这表明新时期的中国政府转型(   )
    A . 以增强企业的活力为中心任务 B . 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D . 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
  • 17. 某校同学想要制作一期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题的板报,请你为他们推荐合适的参考资料( )

    ①邓小平理论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③科学发展观

    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 18.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一系列的思想理论成果,指导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其中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的思想理论是( )
    A . 毛泽东思想 B . 邓小平理论 C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 . 科学发展观
  • 19. 习近平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宣布,“中国新冠疫苗研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将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为实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担负性作出中国贡献”。这表明我国( )
    A . 外交空间的进一步拓展 B . 不断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C . 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D . 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 20. 2013年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一带”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指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截至2020年11月,已经有138个国家、31个国际组织,同我国签署了201份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文件。这表明“一带一路”合作倡议( )
    A . 已被世界各国广泛认同 B . 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的具体体现 C . 为合作国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D . 为奋进的中国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 21. 词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反映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主题的变化。以下高频率词汇中最有可能出现在2012-2019年的是( )
    A . 改革开放“一国两制” B . 市场经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 . “双百方针”科学发展观 D . 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 22. 1978年我国人均GDP只有156美元,比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还低;到2020年,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 . 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 B . 改革开放稳步推进 C . 法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D . 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 23. (2022高二上·哈尔滨开学考) 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1978年,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上变化是由于(    )
    A .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B .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重量向重质转化 C . 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 D . 国家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
  • 24. (2023高三上·桂林开学考)   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提出:“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作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提出(    ) 
    A . 标志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将发生转移 B . 创造性地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C . 使中国现代化道路有了明确的路线图 D . 表明中国正逐步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二、材料分析题
  • 25.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现在,我们实现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恢复和坚持了长时期行之有效的各项经济政策,又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实践经验,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的经济措施,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认真的改革,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并大力加强实现现代化所必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因此,我国经济建设必将重新高速度地、稳定地向前发展,这是毫无疑义的。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1978年12月22日)

    材料二: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从那时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2017年10月18日)

    1. (1) 据材料一,归纳我国经济建设高速稳定发展的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大措施。
    2. (2) 据材料二,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伟大成就取得的原因。
  • 26. 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几代中国人的中国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到了19世纪遇着空前未有的变局。在19世纪以前,与中华民族竞争的都是文化和基本势力不及中国的外族。到了19世纪,与中国抗衡的是几个科学、机械及民族主义立国的列强。我们在道光年间受了重大的打击,但仍旧不觉悟,不承认国家及民族的危险。直到受了英法联军及太平天国的痛苦,然后有同治初年由奕䜣、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这个运动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的方案。甲午以后,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第二个方案。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等到自强、变法、反动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即大力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新时期,均根据不同时代与社会的发展,不断推动民族精神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进步与升华,培育出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建设创业精神和新时期改革创新精神为代表的新民族精神。

    ——摘编自俞祖华《民族精神提振与中华民族复兴》

    请回答:

    据材料一,概括其中主要的“救国救民的方案”,并归纳这些方案体现的共同时代主题。

    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的理论创新。

  • 27. (2021高三上·枣庄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社会主义的理想,“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具适合者行之,遂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新制度(共性是普遍者,特性是随时随地不同者),故中国将来发生之时,必与英、德、俄有异”。

    ——李大利《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运动》1923年9月—1924年4月

    材料二:坚决地和敌人作斗争,创造罗霄山脉中段政权,反对逃跑主义;深入割据地区的土地革命……集中红军相机应付当前之敌,反对分兵,避免被敌人各个击破;割据地区的扩大采取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反对冒政策……于是才有四月至七月四个月中的各次胜利。

    ——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

    材料三: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但是,我们工作中间还有些问题需要谈一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上义过程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

    材料四:邓小平把能否大胆改革开放看作是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问题,提出了判断姓“社”姓“资”的三条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为此后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九十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依据上述至少两则以上材料的相关信息自拟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该主题进行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