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上海市嘉定区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

更新时间:2024-02-28 浏览次数:3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运用(10分)
  • 1. 按要求填空。
    1. (1) 明道德之广崇,。(《屈原列传》(节选))
    2. (2)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
    3. (3) 《离骚(节选)》中屈原写道自己欲效仿先圣彭贤,以死保全自己高洁品性的诗句是“”。
  • 2. 小明高三备考,课余复习期间经常一边想着学习,一边想着游戏。他想用一则座右铭来警戒自己。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 )
    A . 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B .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C .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D . 群居不倚,独立不惧。
  • 3. 将下列句子的编号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____。____。____。____;而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则定要在文化本身内部讨论其意义与价值,亦可谓文化中之有意义价值者始称“道”,而此项意义与价值,则往往不仅表现在外面,而更要是蕴藏在人生之内部。

    ①中国人用这“道”字,就如现在人讲文化

    ②这一面,中国人一向称之为“道”

    ③不过现在人讲文化,多从外面“开物成务”方面讲

    ④自然人生只求生存,文化人生则在生存之上有向往,有标准,这就讲到了人生的内在面

    A . ④②①③ B . ④①②③ C . ②①③④ D . ②④③①
二、阅读(70分)
  • 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东学西渐丛书》总序

    季羡林

    ①最近几年来,我在许多文章中和发言中,都宣扬一个观点: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我是根据历史事实和现实情况有感而发的,没有丝毫主观成分。

    ②在这里,关键是一个“交”字,一边倒,向一边流,不能称之为“交流”。古往今来,地球上不知道有多少国家,多少民族。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创造。文化不论大小,一旦出现就必然向外流布。我认为,这可以算是文化的一个特点,全体人类都蒙受了这个特点之利。如果没有文化交流,我们简直无法想象,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世界,文化会是一个什么样子,人民生活水平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③在文化交流方面,中国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国家。从蒙昧的远古起,几乎是从一有文化起,中国文化中就有外来的成分。中国古书上说:“有容乃大”。中国人民是最“有容”的我们肯于和善于吸收外来的好东西,不管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只要对我有利,我们就吸取。海容百川,所以能成其为大。我们能吸收各种文化,所以才能创造出这样光辉灿烂的文化。鲁迅先生提倡“拿来主义”,正表示了这种精神。

    ④但是,中国不但能“拿来”,我们也能“送去”。历史上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伟大的发明创造送到外国去,送给世界人民。从全世界范围内历史和现状来看,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这样辉煌的程度,中国人民与有力焉。

    ⑤可惜的是,西方国家自从产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世界上其余的国家都争先恐后地向西方学习。即以中国而论,我们今天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甚至衣着打扮,从头到脚,哪一件不是从西方来的?中国素以美食名扬全球;然而,就是在这方面,我们也受到了西方的影响。其余的更不必说了。于是乎西化之声洋洋乎盈耳,响彻全球矣。西方人大都自我感觉极为良好,以“天之骄子”自命。他们在下意识中大概认为,自古以来就是这样,今后也将永远是这个样子。

    ⑥孙子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是指战争而言。其实在其它方面也是这样。今天,中国人民对西方的了解远远超过西方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在西方,不但有一些平民老百姓对中国毫无所知;有的人甚至认为今天中国人还在裹小脚,吸鸦片。连一些知识分子也对中国懵懂无知。一旦世界有事,我们中国是处在“百战不殆”的位置上的。有识之士,必须承认这一点的。

    ⑦我曾在上面说过,中国人不但能“拿来”,也能“送去”。在历史上的“送去”,可能是无意识的。但是,在今天的情况下,我们认为,既然西方人不肯来拿,我们只好送去了。想要上纲上线的话,我们可以说,这是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我们必须认真完成的。我们必须把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华分送给世界各国人民,使全世界共此凉热

    ⑧还有一个问题,我必须在这里指出,这就是,把中国文化介绍出去,是十分困难的一件事,我们过去都把它看得过分简单了。我最近读了几篇关于李约瑟的文章,才清晰地意识到,中国思想史或哲学史上的一些基本概念,比如仁、义、礼、智、信等,都是很难译为外文的。一个最重要的“道”字,就简直无法翻译。在历史上长期的环境影响下,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思维内容,都与西方迥异。想介绍中国文化让外国人能懂,实在是一个异常艰巨的任务,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头脑清醒。

    1. (1) 文章第⑦段中的“共此凉热”具体是指 
    2. (2) 为第③段画线句“只要对我有利,我们吸取”找例证,以下不合适的一项是 ____
      A . 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为代表的中原农耕文化向游牧文化学习。 B . 以菩提达摩祖师一苇渡江创立的禅宗为代表的中国汉传佛教。 C . 以莫高窟为代表的向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学习的古代壁画巅峰。 D . 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代表的向近现代西方文化学习的新热潮。
    3. (3) 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一致的一项是 ____
      A . 《东学西渐丛书》的编纂目的是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B .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国文化中从来就不缺少外来优秀文化的元素。 C . 中华民族曾经创造出辉煌的文明,而如今我们的文化创造力已经落后。 D . 由于语言的差异和障碍,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介绍出去几乎是不可能的。
    4. (4) 概括作者倡导文化交流的理由。
    5. (5) 联系作者观点,并结合以下任意一个事件,谈谈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所应抱持的态度与正确做法。

      ①哈工大学生欲举报宿管阿姨“过洋节”事件。去年圣诞节,有微博网友发帖称,哈尔滨工业大学宿管阿姨打算借感恩节给学生送糖果以感谢对公寓工作的支持,一名学生欲举报阿姨崇洋媚外、公开搞“过洋节”活动。

      ②女歌手用法语演唱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件。前不久,在一档文化传承类综艺节目中,一位女歌手与非物质遗产“渔鼓道情”传承人一同演唱了一曲《夜之缪斯》,观众反响热烈。但她用法语演唱的方式,遭到评委老师质疑。她解释说音乐要面对全世界,且现场有外国人;而评委老师强调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原汁原味用中文唱。

  • 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春秋那棵繁茂的树

    王剑冰

    ①两千五百年前的一个秋天,子产死了。

    ②一棵大树的叶子开始下落,像一场庄严的降雪。

    ③整个郑国哭成了一团。远远的还有一个人,哭得声泪俱下:“子产,古之遗爱也。”孔子一哭,树叶子就全落了。

    ④子产执政郑国政务那么多年,死的时候,儿子连安葬的费用都拿不出。郑国人自发捐献,男男女女,甚至有的解下身上的首饰。子产的儿子坚决不收,父亲在世时清廉,死后不能为他抹黑。子产病危嘱托儿子,生不占民财,死不占民地。人们踏着厚厚的叶子,把子产葬于高高的陉山,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墓没有使用山上美丽的石头,是人们从洧水边带的卵石砌成。

    ⑤红红黄黄的叶子纷扬着,旋起的风有些冷。一枚叶子在眼前晃,心内有一种晚来的悲伤。登上高高的陉山,那里的树该是好高好高了吧。找寻了许久才看到一块子产呆的地方。四处正在开山采石。子产睡的地方没有苍松翠柏,甚至没有一棵大树。一轮夕阳,苍然于山子产寂寞了许多年。

    ⑥郑国所在就是现在的新郑,有水有田的好地方,小麦和大枣都很养人。周围的齐、晋、秦、楚谁不觊觎?诸侯争霸,使郑国兵连祸结。而国内争权夺利,相互倾轧,陷入可怕的困境。多年的停滞和衰败后,子产应运而生,支撑危局。那时候,百姓开发的耕地,总是被人仗着权势掠走,子产先从整顿田制入手,多占者没收,不足者补足,确定各家的土地所有权。而后改革军赋制度,增加税收,充实军饷,增强国力。接着将一系列法令刻铸于钟鼎,开创公布成文法的先例。改革没有一帆风顺的,子产为政,也有人骂,唱着词编排他。子产只当是落了一身秋风,落多了就抖抖身子。

    ⑦子产主张国政宽厚仁慈,恩威并施。既以法治国,又施善于民。子产还重视教育,尊重人才。对于晋、楚强权外交,子产毫不惧让,维护郑国利益和独立的尊严。有这样的一位国理,且执政了二十六年,可见百姓和国家得到了多么大的实惠。

    ⑧子产就是一棵蓊郁的大树,让人感到了他的阴凉。我想沿着一枚叶子的纹路走到子产的内心去,苍远的岁月,他只活了六十来岁。我觉得他活得很充实,他不需要看谁的脸色,端正了一颗良心,什么都不怕。

    ⑨子产是受郑国的上卿子皮推荐执掌国政的。子产应该感恩呢,子产感恩的方式就是好好工作,克己奉公。子皮找子产来了,他想让儿子尹何当个邑卿什么的,子产热情地接待了但很认真地认为,尹何还年轻,缺乏经验,恐怕难以胜任。答应了就等于毁了国家利益,也毁了尹何。看到这里,我有些为子产担心,按现在的话说是不识时务。这时我们该感慨子皮了,子皮听了反而感动了,认为是子产开导了自己,心内忏悔不说,还从这件事看到了子产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就放心地让子产执掌全国政务。这件事好让人一阵思索,那个时代,不仅遇到了子产,也可以说还遇到了子皮。

    ⑩子产曾在溱洧河边走,那时的水比现在的还大还清。后来的人就在溱洧河边修了祠堂纪念这位人们爱戴的圣贤。圣贤不是我说的,古人就说“郑国的子产是不出世的圣贤”。

    ⑪岁月流逝,子产祠建了毁,毁了建,一直持续了多少朝代,溱洧河水总有那祠堂的倒影。子产祠现在也看不到了,真想到祠中上一炷香啊。在溱洧河边,只能咏诵那些诗篇了,一代代写的诗篇何其多。诗人一定记住了子产的话:“苟利社稷,死生以之。”那是影响中国的十三句名言之一,是后世众多名臣的座右铭。王安石改革时就说过类似的话。林则徐则有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⑫以前对子产了解得不够,自然也是宣传得不够,但古人可都知道,且崇敬无比。孔子先前这样评价子产:“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还有人说:“子产之德过于管仲,即使是诸葛亮,也不过是以管仲、乐毅自况,不敢比拟子产。”更有将子产奉为“春秋第一人”者,这可是至高赞誉了。

    ⑬子产又字子美,这让我想起另一个叫子美的人,他或许也是因为崇尚子产而起的名字吧。仰天看一棵树,就看到了子产那个清癯的形象,他有点像杜甫,一点也不高大魁梧,倒有些善和忧怅。但这样让人感到真切,也感到亲切。

    ⑭子产没有传下多少文字。子产不需要文字的托举了,他本身就是一篇最好的文章。

    (选自《春秋那棵繁茂的树》,有删改)

    1. (1) 简析前三段在文中的作用。
    2. (2) 赏析第⑥段的画线句。
    3. (3) 结合全文,从人品、德行的角度概括子产“本身就是一篇最好的文章”的原因。
    4. (4) 王剑冰说自己的这篇散文在“温润”的同时,还需要些“凌厉”。请结合本文从主题、语言、技巧等三个方面任选两个方面,分析你对“温润”和“凌厉”的认识。
  • 6.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____

    温庭筠(唐)

    小山重叠金明灭 , 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糯,双双金鹧鸪

    【注释】①小山:一曰古代流行的一种眉形。“小山重叠”意思是眉头蹙起的样子;“金”:眉间的装饰②鹧鸪:鸟类的一种,常成对出现。③温庭筠:字飞卿,晚唐诗人,“花间派”代表词人,屡试不第,终生不得志,恃才不羁。

    1. (1) 请你判断这首词的词牌是 ____
      A . 沁园春 B . 念奴娇 C . 菩萨蛮 D . 扬州慢
    2. (2) 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____
      A . “懒起画蛾眉”写女子闺中晓起,其眉蹙锁,鬓发散乱的慵懒之态。 B .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写女子起床后精心化妆,心情大好,惆怅全无。 C . “花面交相映”写花色与人面交互重叠,表现了女子的美丽以及自我欣赏之态。 D . “新帖绣罗糯,双双金鹧鸪”借衣物和衣上的装饰巧妙地暗示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3. (3) 前人评价此词写“怨”“却不着一字”。请你分析这一写法的好处。
  • 7.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倪瓒,字元镇。家雄于赀,工诗,善书画。四方名士日至其门。所居有阁曰清閟,幽迥绝尘。藏书数千卷,皆手自勘定。四时卉木,萦绕其外,高木修篁,蔚然深秀,故自号云林居士。时与客觞咏其中。为人有洁癖,盥濯不离手。俗客造庐,去,必洗涤其处。至正初,海内无事,忽散其赀给亲故,人成怪之。未几兵兴,富家悉祸,而瓒扁舟箸笠,往来震泽、三泖间,独不患。张士诚累欲钩致之,逃渔舟以免。其弟士信以币乞画,瓒又斥去。及吴平,瓒年老矣,黄冠野服,混迹编氓。洪武七年卒,年七十四。

    (节选自《明史•倪瓒传》,有删改)

    材料二:

    ①先生生而俊爽,稍长强学好修,性雅洁而敦行孝弟。率子弟以田庐生产,悉有程度,有余财未尝资以为俚俗纷华事。先生见义则为,尊官显人,乐与之文,于宗族故旧,煦煦有恩,尤喜人之急。神精朗朗,如秋月之莹;意气霭霭,如春阳之和。刮磨豪习未尝为纨绮子弟态谈辨绝人斖斖不倦。好客之名,闻于四方。

    晚益务恬退,弃散无所积,屏虑释累,黄冠野服,浮游湖山间,气采愈高。不为谄曲以事上官,足逐不涉贵人之门。与世浮沉,耻于炫暴,清而不污。年既老而耳益聪、目益明,饮啖步履不异壮时。世氛颇净,复往来城市,混迹编氓,沉晦免祸,介特之操,皦然不渝。气貌充然,其所养可知矣。

    (节选自《倪云林先生墓志铭》,有删改)

    1.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去 

      ②独不患 

    2. (2) 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富家悉祸 

      A.覆盖

      B.遭受

      C.达到

      D.表示被动

      ②尤喜人之急 

      A.周到

      B.完备

      C.救济

      D.协调

    3. (3) 材料二第①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

      刮磨豪习未尝为纨绮子弟态谈辨绝人斖斖不倦

    4. (4) 把材料二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晚益务恬退,弃散无所积,屏虑释累,黄冠野服,浮游湖山间,气采愈高。

    5. (5) 材料二市指出先生“性雅洁”,请依据材料一简述其表现。
    6. (6) 两则材料叙写同一人物但写法和语言风格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对比分析。
  • 8.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谏论

    苏洵

    ①夫臣能谏,不能使君必纳谏,非真能谏之臣。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欲君必纳乎,向之论备矣。欲臣必谏乎,吾其言之。

    ②夫君之大,天也,其尊;神也;其成,雷霆也。人之不能抗天、触神,忤雷霆,亦明矣。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劝之,《传》曰“兴王赏谏臣”是也。犹惧其选耎(软)阿谀,使一日不得闻其过,故制刑以威之,《书》曰“臣下不正,其刑墨”是也。

    ③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予千金,不然则否。彼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然则人岂有勇怯哉,要在以势驱之□。君之难犯,犹渊谷之难越也。所谓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者,勇者也,故无不谏焉。悦赏者,勇怯半者也,故赏而后谏焉。畏罪者,怯者也,故刑而后谏焉。先王知勇者不可常得,故以赏为千金,以刑为猛虎,使其前有所趋,后有所避,其势不得不极言规失,此三代所以兴也。末世不然,迁其赏于不谏,迁其刑于谏,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间或贤君欲闻其过,亦不过赏之而已。呜呼!不有猛虎,彼怯者肯越渊谷乎?

    ④三代之后,如霍光诛昌邑不谏之臣者,不亦鲜哉!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则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诚如是,欲闻傥言而不获,吾不信也。

    (选自《嘉祐集》有删节)

    1. (1) 概括第②段的意思。
    2. (2) 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____
      A . B . C . D .
    3. (3) 第③段使用了多种论证的手法,结合该段内容加以分析。
    4. (4) 根据文章内容,推测本文写作针对的社会现实和希望实现的写作意图。
三、写作(70分)
  • 9. 按照要求写作。

    有人说,真正的强者都是逼出来的。但强者的成功之路,似乎并非只有这一条。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