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3-11-18 浏览次数:20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 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划线字注音。

    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跟着朱自清【丙】在春的繁花nèn( )叶中,听牛背上牧童的短笛嘹亮地歌唱【甲】我们在老舍的温情叙述中,【丁】给蓝天镶上银边的雪后山景 , 【丁】水藻中终年zhù( )蓄的绿意;我们在刘湛秋的笔下走过雨的四季,热烈而粗【乙】guǎng( )静mì( )而深情。我们还将继续感受春风夏雨,秋霜冬雪。

  • 2.        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跟着朱自清【丙】在春的繁花nèn( )叶中,听牛背上牧童的短笛嘹亮地歌唱【甲】我们在老舍的温情叙述中,【丁】给蓝天镶上银边的雪后山景 , 【丁】水藻中终年zhù( )蓄的绿意;我们在刘湛秋的笔下走过雨的四季,热烈而粗【乙】guǎng( )静mì( )而深情。我们还将继续感受春风夏雨,秋霜冬雪。

    填入【甲】【乙】两处的标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甲】逗号【乙】逗号 B . 【甲】分号【乙】分号 C . 【甲】分号【乙】逗号 D . 【甲】逗号【乙】分号
  • 3.         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跟着朱自清【丙】在春的繁花nèn( )叶中,听牛背上牧童的短笛嘹亮地歌唱【甲】我们在老舍的温情叙述中,【丁】给蓝天镶上银边的雪后山景 , 【丁】水藻中终年zhù( )蓄的绿意;我们在刘湛秋的笔下走过雨的四季,热烈而粗【乙】guǎng( )静mì( )而深情。我们还将继续感受春风夏雨,秋霜冬雪。

    填入【丙】【丁】两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丙】流连【丁】享受 B . 【丙】穿梭【丁】享受 C . 【丙】穿梭【丁】感受 D . 【丙】流连【丁】感受
  • 4.         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跟着朱自清【丙】在春的繁花nèn( )叶中,听牛背上牧童的短笛嘹亮地歌唱【甲】我们在老舍的温情叙述中,【丁】给蓝天镶上银边的雪后山景 , 【丁】水藻中终年zhù( )蓄的绿意;我们在刘湛秋的笔下走过雨的四季,热烈而粗【乙】guǎng( )静mì( )而深情。我们还将继续感受春风夏雨,秋霜冬雪。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划线句没有语病。 B . “听牛背上牧童的短笛嘹亮地歌唱”是从听觉角度来表述的。 C . 文中加点的词“繁花”“短笛”“山景”“四季”词性都是名词。 D . “我们跟着朱自清【丙】在春的繁花nèn( )叶中”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 5. 下列有关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令”等谦辞。如“家父”,又叫“家严”“家君”;“家母”,又叫“家慈”;令弟、令妹、令侄。 B .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C . 朱自清,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D .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作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 6. 根据提示填空。
    1. (1) “”,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2. (2) 树叶子却绿得发亮,
    3. (3)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4. (4) 古诗中蕴含的情感各有不同。有表达友情的,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手法表达诗人对朋友深切关心的句子是“”;有表达思乡之情的,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句子是“乡书何处达?”;有表达旅人愁思的、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用凄美的夕阳背景点缀,完美地表现天涯旅人愁思的句子是“。”
  • 7. 你所在的班级正在开展“少年正是读书时”综合性学习活动,进行了以下的问卷调查。中学生阅读兴趣统计表。


    文学名著

    言情小说

    恐怖故事

    搞笑漫画

    很喜欢

    13%

    22%

    26%

    63%

    随便看看

    44%

    56%

    61%

    33%

    不喜欢

    43%

    22%

    13%

    4%

    1. (1) 有同学在学校论坛里发起了关于阅读兴趣的调查,绘制了以上表格。请仔细阅读表格中的数据,说说你的发现。
    2. (2) 小宁同学在论坛里发了下面的帖子,请你在“回复”中劝说她积极地阅读名著。

      (帖子)我觉得名著都是长篇大论,读起来太费劲,还是看漫画比较轻松。

      回复:

二、阅读理解。(59分)
  • 8. 阅读马致远《寿阳曲·潇湘夜雨》,完成问题。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

    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

    1. (1)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与这首曲有不少相似之处。一是曲中都塑造了漂泊在外的典型形象,分别是“断肠人”和“”;二是两首曲都描写了特定氛围中的景物,如这首曲中的,将情与景融为一体;三是两首曲都抒发了的思想感情。
    2. (2) 请赏析首句“渔灯暗”中“暗”字的妙处。
  • 9. 文言文阅读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王戎识李》)

    【注释】①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②诸:众多。③游:玩耍。④子:果实。⑤折枝:压弯了树枝。⑥竞:争着。⑦走:跑。⑧信然:的确是这样。

    1. (1) 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①俄而雪( ) ②撒盐空中可拟( )

      与诸小儿游( ) ④戎不动( )

    2. (2) 下列“之”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B . 取之,信然 C . 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D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3. (3) 给下列语句断句,断两处。

      看 道 边 李 树 多 子 折 枝 诸 儿 竞 走 取 之 唯 戎 不 动。

    4. (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5. (5) 【甲】文中“兄女”回答好在哪里?从【乙】文的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甲文

      乙文

  • 10. 名著阅读

    语段(一)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的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语段(二)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节选自《五猖会》)

    1. (1) 两个语段选自鲁迅的散文集《》,语段一中描写的人物是,在这篇散文中作者明明尊敬爱戴她却从她的缺点说起,采用了的手法。
    2. (2) 关于这部散文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狗·猫·鼠》这篇文章里,作者清算猫的罪行,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表达了对这类人“对弱者尽情折磨”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 B . 《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并借此对“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C . 《无常》中“无常”这个形象受到民众喜爱的原因是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D . 《二十四孝图》写“我”不喜欢“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故事,进而引发了对那种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的批判,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3. (3) 从人物描写方法、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语段二中的画线句
    4. (4) 语段二中父亲说了三句话,语言简洁但富有表现力。小龙朗读时觉得难以把握其感情基调,于是组内同学展开如下对话,请你补全对话。

      第一句话:“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第二句话:“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第三句话:“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小龙:这三句话都比较简短,这是否意味着朗读时的语气、语速是一样的?

      小江:朗读主要跟人物的情感有关。第一句话的背景是小鲁迅雀跃着要去看五猖会时,突然看到工人的脸色变得谨肃,原来是父亲站在背后。此时父亲说话的语气应是平静严肃的,从“慢慢”一词又能读出语速是①

      小文:但父亲说第三句话时的语气就有所不同了,因为②

      小龙:哦,我明白了。朗读时,我们需要联系上下文品析人物的情感。因而第二句可以这样朗读:③

      (请你以小龙的身份,从重音角度完成朗读设计,并说明理由)

  • 11. 阅读汪曾祺《我的家乡》一文,完成问题

    ①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

    ②我的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我小时候常常到运河堤上去玩,我读的小学的西面是一片菜园,穿过菜园就是河堤。我的大姑妈的家,出门西望,就看见爬上河堤的石级。这段河提有石级,因此地名“御码头”,康熙或乾隆曾在此泊舟登岸。运河是一条“悬河”,河底比东提下的地面高,据说河堤和墙垛子一般高,站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堤下街道房屋,我们几个同学,可以指认哪一处的屋顶是谁家的。城外的孩子放风筝,风筝在我们脚下飘。城里人家养鸽子,鸽子飞过来,我们看到的是鸽子的背。几只野鸭子贴水飞向东,过了河提,下面的人看见野鸭子飞得高高的。

    ③我们看船。运河里有大船,上水的大船多撑篙。弄船的脱光了上身,使劲把篙子梢头顶上肩窝处,在船侧窄窄的舷板上,从船头一步一步走到船尾,然后拖着篙子走回船头,款的一声把篙子投进水里,扎到河底,又顶着篙子,一步一步向船尾,如是往复不停。大船上用的船篙甚长而极粗,篙头如饭碗大,有锋利的铁尖。使篙的通常是两个人,船左右舷各一个;有时只一个人,在一边。这条船的水程,实际上是他们用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这种船多是重载,船帮吃水甚低,几乎要漫到船上来,这些撑篙男人都极精壮,浑身作古铜色。他们是不说话的,大都眉棱很高,眉毛很重,因为长年注视着流动的水,故目光清明坚定。

    ④看打鱼。在运河里打鱼的多用鱼鹰。一般都是两条船,一船八只鱼鹰。有时也会有三条、四条,排成阵势。a鱼鹰栖在木架上,精神抖擞,如回临战状态。打鱼人把篙子一挥,这些鱼鹰就劈劈啪啪,纷纷跃进水里,只见它们一个猛子扎下去,眨眼功夫,有的就叼了一条鳜鱼上来——鱼鹰似乎专逮鳜鱼。打鱼人解开鱼鹰脖子上的金属的箍(鱼鹰脖子上都有一道箍,否则它就会把逮到的鱼吞下去),把鳜鱼扔进船里,奖给它一条小鱼,它就高高兴兴,心甘情愿地转身又跳进水里去了。有时两只鱼鹰合力抬起一条大鳜鱼上来,鳜鱼还在挣蹦,打鱼人已经一手捞住了。这条鳜鱼够四斤!这真是个热闹的场面。看打鱼的,看鱼鹰的,都很兴奋激动。倒是打鱼人显得十分冷静,不动声色。

    ⑤我们有时到西堤去玩,我们那里的人都叫它西湖,湖很大,一眼望不到边。湖通常是平静的,透明的。b黄昏了,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桔黄,又渐渐变成紫色,很深很深的紫色,这种紫色使人深深感动,我永远忘不了这样的紫色的长天。

    ⑥闻到一阵阵炊烟的香味,停泊在侧码头一带的船上正在烧饭。一个女人高亮而悠长的声音:“二丫头——回来吃晚饭来——”

    ⑦像我的老师沈从文常爱说的那样,这一切真是一个圣境。

    (选自《汪曾祺经典作品》,有删改)

    1. (1) 小东围绕“看”找出了文中三个场景,仿照示例,请你帮忙补充完整。

      角度

      内容

      看街道房屋,看风筝飘、野鸭鸽子飞

      在河边近看

      在湖边远看

    2. (2) 小语朗读文章时,有一句不知应重读哪个词?请你指出,并说明理由。

      这一切真是一个圣境。

    3. (3) 汪曾祺认为,作家应该“让读者感觉到活着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欣赏的”,请从④⑤段的画线句中任选一处赏析,说说作者是如何展现生活的美和诗意的。
    4. (4) 文章开头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你觉得汪曾祺会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所描写的水乡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 12. 阅读文章《清早起来》(有删改),完成下面。

    ①我是在母亲“早起三光,晚起三慌”的念叨中长大的。

    ②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每天黎明即起,借着从窗户透进来的微微光亮,拿木梳梳理好短发,用发夹夹好,精神利落地开始一天的忙碌。

    ③在勤劳的农家是没有一个闲人的,只要不生病就不会停下手中的活。八十多岁的桂鑫爷爷大清早就在庭院里编竹筛竹箩、扎竹扫把、削竹筷子,他能把一根竹子变成许多物件;快九十岁的白秀奶奶天一亮就坐在门口在干瘦的腿上搓麻绳;在天刚破晓的寒气里,男人扛锄赶牛往田野走去,女人穿梭于厨房、菜田,小孩子帮着打扫庭院、生火煮饭、看管弟弟妹妹、喂养鸡鸭……

    ④父亲是一个没有土地情结的农民,在村里做木工、碾米、发电,后来又开代销店做生意。父亲脑子活络,不断改善着家里的经济状况,但田里、土里、家务活全落在母亲身上。母亲对待农事一丝不苟,按照时令精耕细作,一锄土都不放过。在摘茶插红薯的季节,母亲总是四点钟起床,提着马灯来到地里,就着朦胧月光或晨曦挖土、摘茶,天是在一锄一锄的土块、一片一片的茶叶里亮起来的。

    ⑤我儿时最初的早工是放鹅。天地间弥漫着润润的泥土气息,毛茸茸的小鹅吃着沾满露水的青草,当太阳兴高采烈地跳出云层,小鹅细细长长的脖子饱胀成了拔河那样的粗麻绳,我就可以赶着它们回家了。

    ⑥到七八岁时开始跟着姐姐去茶山摘茶叶。我们背着箩筐,揉着惺松的睡眼,为着小贩挑担上漂亮的发夹或书店玻璃柜中的连环画,在白雾茫茫中向茶山走去。早饭时母亲过秤,秤杆下给钱,摸着那一个个硬币真是最惬意的事。最辛苦的是轮到家里为队里的牛割草。我一直不知道牛的舌头是怎么长的,竟然最爱吃两边有锯齿的苇草,割的时候手指要握紧苇草稍松一下苇叶的锯齿就会让手鲜血淋漓。

    ⑦有趣的要数清早去捡菌子。雨后的早晨格外清新,微风一吹,去了瞌睡来了精神。松树林子里,各种菌子比雨后春笋更肆意生长,它们是一窝一窝的,藏得紧,不轻易示人,寻找它们仿佛寻找一个躲猫猫的伙伴。但不管它们怎么躲也躲不过我们这些山里孩子贼亮贼亮的眼睛。黄黄的枞树菌、雪白的什叶菌、红红的米浆茵,都是稀松平常的菌子,随见随捡而已,倒是那一抹淡绿的青头菌很是惹人喜爱,如果能遇上修长白皙还穿着荷叶裙的鸡腿菌那是值得尖叫的。我们一背篓一背篓地从山上背回菌子,在厢房木地板上堆成小山。母亲把吃不了的菌子择净晒干,到春节时炒腊肉,把鸡腿菌磨成粉调菜,比味精还鲜。

    ⑧在母亲的熏陶下,我成了一只早起的鸟儿。当别人还沉在昨天的烦闷里梦呓,或者醒在温暖的被窝里犹豫,我已经在晨曦中,在微风里,动起来了,从身体到思想。面对冉冉升起的太阳,我只想满腔热情地投入生活,想跑步想打球想跳舞想大声地朗读,想告诉世界,我醒了。

    ⑨梭罗说,黎明是大自然对人类最宝贵的恩赐。我喜欢看着天一点点亮起来,如一个睡醒的孩子欣欣然睁开眼。我看到环卫工人清扫完最后一片落叶坐下来点燃了一支香烟;看到小贩支起他们的摊位开始热气腾腾地买卖;看到菜农挑着满筐的嫩绿从不同的小巷汇集到街口;看到学生打开课本,用世界上最美的姿态,最美的声音,迎着早晨第一缕阳光。

    ⑩清早起来,我看到每一个生命都蓬勃饱满,如一树一树的花开,令人期待。

    1. (1) 认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事件

      “我”的感受

      去茶山摘茶叶换得硬币

       ① 

       ② 

      最辛苦

       ③ 

      有趣

    2. (2) 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①松树林子里,各种菌子比雨后春笋更肆意生长。(体会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②我喜欢看着天一点点亮起来,如一个睡醒的孩子欣欣然睁开眼。(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表达效果)

    3. (3)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4. (4) 联系全文,说说本文以“清早起来”作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三、作文(60+5分)
  • 13. 别说我们还太小,其实在美好的青春岁月里,我们年轻而敏感的心弦,常会于不经意间被轻轻拨动。妈妈的唠叨,其实我懂;老师的眼神,其实我懂;同学温馨的鼓励和劝告,其实我也懂;自然界滋润万物的雨水、无私的春风,感人的画面、美丽的故事……其实有好多我都能读懂。奇妙的感觉,温暖的情怀,美好的想象,深刻的哲思,会一瞬之间漾遍全身。是的,时间让我们更加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懂得坚韧,懂得幸福……

    请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体验,以“我懂得了”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②书写工整、规范,卷面整洁;③叙事完整生动,感情真挚。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班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