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2023年中考历史模拟试卷(5月份)

更新时间:2023-10-20 浏览次数:26 类型:中考模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 1. 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 )
    A . 分封制 B . 王位世袭制 C . 行省制 D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2. 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记述:“唐朝初期,绝大多数官员都是贵族。然而到唐朝后期,教育机会广泛存在,官员们更多地来自于普通人家。”导致唐朝官员来源前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推进科举取士 B . 唐太宗打击官僚贵族 C . 完善三省六部制 D . 唐玄宗大力整顿吏治
  • 3. (2023七下·深圳期末) 如表是中国古代某阶段的发展概况表。该表反映出这一阶段的历史发展特征是(  )

    政治

    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军机处

    经济

    引进玉米、甘薯、马铃薯;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文化

    《红楼梦》问世;京剧逐渐成为主要剧种

    军事

    戚继光抗倭;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A .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 4. 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 . 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 B .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 .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D . 甲午战争中国签订《马关条约》
  • 5. 毛泽东认为:“脑袋长在自己肩上,文章要靠自己作,苏联红军的经验要学习,但这种学不是盲目的,要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符合这一认识的实践活动是( )
    A . 秋收起义的发动 B .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C . 黄埔军校的创办 D . 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 6. 阅读如图我国1952-1957年工农业产品产量柱状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 土地改革使我国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B . 中共八大的经济建设方针得到贯彻 C . 一五计划推动了我国工农业的发展 D . 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 7. “这部法律文献规定了公民之间的各种法律关系,包括契约、债务、婚姻、所有权与继承权等”,体现了对证据、公正、思想自由和契约精神的肯定,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这部法律文献是( )
    A . 《汉谟拉比法典》 B . 《独立宣言》 C . 《罗马民法大全》 D . 《拿破仑法典》
  • 8. (2022·株洲) 对如图解读正确的是(    )

    A . 阿拉伯人发明,古印度人改造 B . 古印度人发明,阿拉伯人改造 C . 古埃及人发明,古希腊人改造 D . 古希腊人发明,古埃及人改造
  • 9. 有学者指出,民族国家是建立在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基础之上的主权国家。下表是该学者提出的民族国家形成的四种形式与典型国家,其中对应不正确的是( )                                                                                                                                                                                    


    民族国家的形成形式

    典型国家

    A.

    资产阶级推翻王朝国家,建立为全体民族成员所认可的国家形态。

    法国

    B.

    使用武力手段带领殖民地人民进行解放与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国家。

    美国

    C.

    伴随着封建帝国的灭亡,组成各自独立的民族国家。

    英国

    D.

    广大亚非拉殖民地开展民族解放斗争,建立民族国家。

    印度

    A . A B . B C . C D . D
  • 10. “他无意发动一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机构。相反,他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材料评述的是( )
    A . 美国独立战争 B . 罗斯福新政 C . 美国南北战争 D . 美国“新经济“
  • 11. (2022·娄底) 让中国人民扬眉吐气,为中国战区的对日受降和在南京举行受降仪式做了必要准备的历史事件是(    )
    A . 长沙会战 B . 常德会战 C . 芷江洽降 D . 重庆谈判
  • 12. 下面是小明设计的一张名片,据名片内容可推断此人物姓名是( )                                                                                             

    姓名

    籍贯

    湖南湘潭

    功绩

    领导百团大战、平江起义、抗美援朝

    A . 彭德怀 B . 朱德 C . 毛泽东 D . 贺龙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宋朝本来是中国历史上极其辉煌的朝代,然而一提起宋朝,人们立即会想到“积贫积弱”四字,并由此误以为它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朝代,认为除了宋词之外,宋史是不值一提的……但倘若按综合实力分析,应当说宋的经济实力比辽、金强,远超汉唐。领先世界的科技,都是在宋代出现或得到推广。在宽松的知识分子政策下,宋代学术文化得到高度发展,学术空气空前活跃,可以说是继战国之后,又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宋代“积贫积弱”说商榷》

    请回答:材料中提到了人们认为宋朝是一个“积贫积弱”的中国历史上最糟糕时代,但作者认为“宋朝本来是中国历史上极其辉煌的朝代”。请选择其中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行文流畅。

  • 14. 近代名人杨度所作的《湖南少年歌》唱道:“如果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也有人说:“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两者皆凸显了中国近代史上湖南的重要地位和湖南人的卓越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风气渐开】 

    材料一:至恭亲王奕等奏请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购成之后,访募覃思(深入钻研)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指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军),可以勤远略(指抵御外国侵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材料二:政变前夕,有人劝谭嗣同出走避祸,谭嗣同拒绝了,并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中国历史博物馆编《中国近代史参考图录》,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抗日烽火】 

    材料三:这次战役大大提高了华北人民群众敌后抗战的胜利信心,……提高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的声威,打击了国民党制造所谓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谣言。……在对日大规模破袭战中,我军也取得了一部分攻坚经验,便利了以后我们开展敌后的敌后武工队的活动。 

    ——彭德怀《彭德怀自述》

    【伟大旗帜】 

    材料四:毛主席对这次会议评价非常高,认为开了一个胜利的大会,团结的大会,达到了预期目的。……开了 50天的七大胜利闭幕了,这是中国共产党有史以来最盛大最完满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会开得长了些,但由于充分发扬民主,畅所欲言,会议的气氛始终是热烈的,代表们的情绪始终是高涨的。 

    ——胡乔木《我所知道的党的七大》

    1. (1)  材料一曾国藩奏折的主张是什么?目的何在? 
    2. (2)  谭嗣同是为了什么“变法”而殉难?根据材料二分析,谭嗣同身上体现出怎样的品质? 
    3. (3)  材料三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哪次战役? 
    4. (4)  中共七大召开于哪一年?七大上中国共产党确定以什么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从而在思想上形成了高度统一?
  • 1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邦联条例》于1777年由大陆会议通过,1781年开始实施。按照这部宪法,美国俨然是由13个独立国家组成的松散的国际同盟。中央权力极小,以致国内贸易受到阻碍,无力在国外保护美国商人的利益。当时美国是一个新生国家,处在欧洲大国虎视眈眈之下。统治集团不约而同地认识到强化中央权力的必要性及迫切性。1787年,制宪会议在费城召开,会议最后通过了《联邦宪法》。 

    ——摘编自吴于座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材料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计划和市场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党的十二大时,讲的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党的十三大时,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 (1)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1787年美国宪法产生的背景。1787年美国宪法怎样修正了《邦联条例》的不足?材料一中的宪法还体现了怎样的原则?
    2. (2)  依据材料二,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计划和市场关系问题的认识发展过程有何变化?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奠定思想理论基础是哪一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意义。
    3. (3)  综合材料一、二,我们从中美两国的制度变革中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
  • 16. 步入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从思想解放到制度创新再到技术变革的历程。根据下面图文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展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科学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步。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它们被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了工业的蓬勃发展。19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选自部编《世界历史》

    材料三:19世纪前50年,英国人口从约900万增加到约1800万。19世纪20年代,美国的人口约为1000 万,到1914年,美国的人口已超过1亿。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1870年以后,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 

    ——摘编自部编《世界历史》

    1. (1)  请写出材料一中A 处应填写的事件名称?该事件的性质是什么?
    2. (2)  材料二反映出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重要因素是什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对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有何影响?
    3. (3)  依据材料三概括,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有哪些?(写出两点即可)
    4. (4)  上述材料给我们的社会发展带来了哪些启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