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2023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3-10-20 浏览次数:31 类型:中考模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 1. 人口数量是一个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国情。如图是秦末至西汉文帝时期的人口数量变化表。a阶段人口数量下滑和b阶段人口数量迅速提升,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

    A . 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 . 兴衰纷乱,循环往复 C . 科技进步,人丁兴旺 D . 重视民生,以民为本
  • 2. (2021·广东模拟)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有多种科目而“分科举人”,故名科举。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下的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土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人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科举制的产生与确立反映了(    )
    A . 选才呈现公平开放的特色 B . 以官举士的选官方式终结 C . 取士标准出现多样化趋势 D . 考试方式完全优于察举制
  • 3. 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经历过三次大分裂:一是春秋战国时期;二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是五代十国辽宋夏金时期。但每次大分裂之后全国又重新归于大一统。其中第三次大分裂后实现大一统的王朝是( )
    A . B . C . D .
  • 4. 康熙五十五年(1711年),热河行宫正式更名为“避暑山庄”,每年四月开始避暑塞外,乾隆在位期间,“避暑山庄”还是重要的政治舞台,其重大政治活动、日常生活多方面体现了游牧与农耕文化的整合。据此推断,“避暑山庄”这一舞台有利于( )
    A . 长城对外防御功能的增强 B . 各民族政治地位平等的实现 C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 . 满族全国性统治地位确立
  • 5. 中国历史上这次规模最宏大的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加速了封建统治的崩溃,同时抗击了外来侵略,谱写了壮烈的历史篇章。与这场战争有直接关系的一项是( )
    A .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 . 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C . 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 D . 洋务运动的兴起
  • 6. (2023·山西模拟) 文献资料为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证据。下面能为研究“维新变法,救亡图存”这一思潮提供证据的是(    )
    A . 《资政新篇》 B . 《国闻报》 C . 《革命军》 D . 《青年杂志》
  • 7. 1937年7月9日,红军全体将士致电蒋介石等,表示愿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开赴华北抗日。在种种压力下,9月,国民党发表拖延已久的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材料说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得益于( )
    A . 国共两党的积极配合 B . 中国共产党积极争取 C .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 . 民族意识的逐渐觉醒
  • 8. 近代民主制度能够首先在英国产生,有赖于英国传统习惯和中世纪分封制度中有丰富的妥协因素……最为关键的因素是英国的议会传统、习惯法的限制,使得国王几乎从来都没有演变为东方式的完全不受限制的专制君主。据此可知,近代民主制度产生的关键因素是( )
    A . 英国的传统习惯 B . 分封制中丰富的妥协因素 C . 英国议会传统和习惯法 D . 教会的制约
  • 9. 193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估计,自1929年以来新增的借书人大约在200万到300万之间,总的图书流通增长了将近50%;每20个成年人当中大约有19个人是报纸的读者。这一现象反映出美国当时( )
    A . 民众精神世界渴望慰藉 B . 文化产业拉动了经济增长 C . 国民素质得到大幅提升 D . 科技革命推动出版业发展
  • 10. (2022·简阳一诊) 下列历史事件之间按照因果联系排列,①②③对应的是(    )


    A . 经济繁荣、经济大危机、经济发展不平衡 B . 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繁荣、经济大危机 C . 经济繁荣、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大危机 D . 经济大危机、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繁荣
  • 11. 为加强人才培养,我国提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下列关于中国近代19世纪末湖南近代教育表述正确的是( )
    A . 北宋时期湖南建成了岳麓书院,成为著名四大书院之一 B . 谭嗣同和熊希龄创办湖南第一所近代化学校长沙时务学堂 C . 湖南中学体系初步形成,创办第一所私立学校明德中学 D . 湖南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教育家,如杨昌济、徐特立等
  • 12. 他说:“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毛主席在60年前号召人民向他学习,学习他的钉子精神,这位留给我们重要精神力量的是( )
    A . 雷锋 B . 任弼时 C . 罗盛教 D . 欧阳予倩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中国的历史实际上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是明显地呈U字形进程。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论”;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和“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时期。中国近代史不仅是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不屈不挠奋斗的历史。屈辱主要体现在历史的“沉沦”时期,奋斗主要体现在历史的“上升”时期。近代中国这个“沉沦”到“谷底”然后“上升”的过程,就体现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规律。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历史是“沉沦”还是“上升”?》

    ​阅读上述材料和图1,请在以下两个观点中任选一个,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观点1: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 

    观点2: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行文流畅,不超过200字)

  • 14.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 

    ——《管子》卷二十

    神农耕而作陶。 

    ——《太平御览》卷八百三十三

    材料二:

    ​ 

    材料三:有学者指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术”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四: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欲于器用服玩之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如此日积月累,遂成风俗。 

    ——《清世宗实录》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传说中神农氏的贡献请以湖南地区的考古发现举一例说明先秦时期的中国是世界水稻栽培最早的地区之一。
    2. (2)  材料二对研究古代农业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请选择其中的一幅图说明对我国农业的发展的影响。
    3. (3)  阅读材料三,结合宋代所学知识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答两个表现),结合所学,“明清时期,我国江南地区出现了一种新经济萌芽”是指什么?
    4. (4)  材料四反映了统治者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业关系的?结合当时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统治者这种观念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不利影响?
  • 15. 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是中国历史选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彻底扫荡了帝国主义及其代理人的势力,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大大加强了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重塑了世界政治地图,有力推动了维护国际和平事业的发展,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对世界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对人类和平、民主、正义、进步事业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光明日报》(2019年5月29日)

    材料二:1952年国家在院系调整过程中开始有目的的设置专业。在“以俄为师”的引导下,中国高等教育以苏联等高等学校制度为参考,取消大学中的院一级,进而设置具体的专业系科,包括工、农、医、师范、政法、财经等。到1953年初,全国各大高校设置专业215种,其中工科专业在整个高等教育学科中占绝对优势,共107种。师范、文科、理科、农科、财经等相对均等,数量集中在15-21种之间,但政法专业相对较少,只有2种。 

    ——摘编自张全红《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院系调整及其经验研究》

    材料三: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用的方法是和平的方法。对于这种方法,过去在共产党内和共产党外,都有许多人表示怀疑。但是去年夏季以来,由于农村合作化运动的高潮和最近几个月以来城市中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他们的疑问已经大体解决了。 

    ——毛泽东《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1956年1月25日)

    1. (1)  材料一评论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依据材料一概括这一事件的重大历史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1952年高校院系有目的设置专业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到1953年初工科专业占绝对优势”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3. (3)  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城市中社会主义改造”的重大创举是什么?指出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对中国社会性质带来怎样的历史性转变。
    4. (4)  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是20世纪中国巨大的历史性飞跃。请你谈谈取得“巨大飞跃”的经验有哪些?
  • 16. 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确实为思想界带来一次思想大解放,它的伟大之处体现了一种富于创造力的“时代精神”:欧洲人开始“发现”本来是未知的人与世界……从此,自然科学大踏步地前进,人们开始学着用新的眼光看待世界,由此发现理性是属于“人”的。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文明的进程》

    材料二:1789年,法国妇女和男子一起拿起武器攻占了巴士底狱。1790年,启蒙思想家孔多塞呼吁将选举权赋予女性,但国民议会并没有将这一主张写进法律。19世纪20-30年代,更多的女性参与了产业劳动和社会活动。1832年,在修正选举法时,英国妇女便开始了争取自己社会地位的斗争。1869年,英国女性在地方政府的选举中获得投票权,也能够在地方政府担任公职。同年,法国玛丽亚•德莱斯梅等创建了“妇女权利同盟”。 

    ——摘编自(英)沃特斯《女权主义简史》等

    材料三:经过五四爱国运动高潮洗礼的中国人民深深感到这些斗争与中国的反帝反军阀斗争是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迅速引起了中国多数先进知识分子的进一步重视。与“五四”前只有李大钊等极少数人传播马克思主义不同,在“五四”后,迅速形成了一个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李大钊、陈独秀、陈望道等人开始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初步运用它探索中国社会根本改造的方向和道路。 

    ——摘编自张德旺《新编五四运动史》

    1. (1)  指出材料一中“时代精神”是什么?结合所学说明文艺复兴是如何推动欧洲社会进步的。
    2. (2)  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18世纪末妇女运动的思想条件和19世纪20-30年代更多女性参与产业劳动和社会活动的根本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请指出五四运动前后在马克思主义宣传上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向苏俄学习的原因有哪些?(答两点)
    4. (4)  综上所述,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是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