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石家庄市名校联合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月...

更新时间:2024-03-22 浏览次数:6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共34.0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材料一:

    作为数字化时代的文化热词,“圈层”指人们信息的接受、文娱产品的选择以及社交,在某一相对固定的群体范围内进行。大众文化圈层化,是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应用的副产品。根据人生经历、教育背景、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的大数据,互联网使用者被划定为若干个群组。不同种类的信息和文娱产品,依此“精准”推送。在此过程中,个体构建起具有独特自我标识的信息世界,对信息和知识的获取,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从我认识或认可的人那里获取”。

    “圈层”的出现有其必然性。面对海量内容,人们需要高效率地筛选出有效信息,因此形成对特定信息源的偏好和依赖。另外,当前文艺类型和文化产品极大丰富,文化市场不断细分,无论个人爱好多么小众,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都能找到同好。特定文化圈层一经形成,创造和沟通的模式随之诞生;同好之人可以一起探讨,共同深耕这一领域。年轻人对“独特性”的追求也加固了圈层,各种应用通过精准推送进一步强化这一趋势。这个过程容易造成“信息茧房”效应,即圈层内部与文化整体相隔膜,缺乏对社会整体的理解和认知。

    有鉴于此,一方面,我们要清楚认知大众文化“圈层化”的形成过程,认识到是技术的迭代和青年文化寻求个性标识的诉求彼此呼应,形成了今天的圈层化。另一方面,则要从大众文化圈层化现象中,获取推动社会文化生产的有益启示。对身处文化圈层中的个体来说,可推动圈层文化中的部分文化要素为时代和社会共享,积极促进圈层文化与文化整体的互动互通,实现圈层文化的“破壁”“出圈”。

    数字化时代,人们看似可以掌握无穷信息和海量知识,但要达到这一点,首先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小天地,这是互联网时代带给每个人的挑战,也是我们必须培养的媒介素养。

    大众文化的圈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我们要正视它、研究它、善用它,激发其内在文化创造力,使其成为推动社会文化蓬勃发展的力量。

    (摘选自罗小茗《“圈层”文化:既要特色,也要共识》,有删改)

    材料二:

    圈层文化具有专业性,圈层文化之间有壁垒,但并不是说圈层之间不可发生传播交流。而且,打破圈层间的障碍,建构共同体意识是很必要的,在减少不稳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培养时代精神、助推实现民族梦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要加强制度建设与管理。技术的进步让社会进入新媒体时代,也让圈层文化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而资本具有逐利性,这警示我们不能放任其对技术的滥用,必须以外力干预加强对其的监督与管理。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关注平台运营的机制和底层逻辑,防范化解隐性风险。

    要准确把握圈层文化核心点。圈层文化的核心点与外在表现形式是根与本的关系,圈层文化凝聚力和生命力均来自于其文化内核。想要打破圈层文化间的壁垒,必须抓住和理解其本质性,仅效仿外在形式而盲目“讨好”往往不得效果甚至踩雷。例如2020年2月17日中共中央共青团发布团属虚拟偶像“江山娇与红旗漫”,号召大家给这两位“团属爱豆”打call,试图以推出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动漫的方式拉进与年轻群体的距离,更好地传播主流文化引导价值观。但这一举措不仅没有达到理想效果,甚至收获大批差评。从跨圈层传播的角度来看,原因便在于没有精准把握和正确解读年轻群体“二次元文化”“偶像粉丝文化”的文化内核,采取了不符合身份立场的传播行为,引发误读与差评。

    要灵活转换传播形式。在把握圈层文化内核、避免踩雷的基础上,要结合所在圈层群体的不同特点,注意传播形式的包装变换。不同圈层之间的文化虽然有不同的外在表现形式,但并不意味着没有相通之处。只要把握相通点,在一个圈层的用语习惯流通到另一个圈层中可以被消化、重塑,以全新的便于被接受的形象展现在新圈层中,有效减少隔阂感,同样能够达到传播效果。比如“点赞”一词,本是各网络平台中的一个功能设置,用来表达人们的欣赏、认可、支持等正面态度,这样的网络语言被用在传统媒体的表达中,能够增加亲切感,更好地达到传播效果。

    要积极调动感性因子。总有一些经典能跨越时空和语言,给人们带来感动与震撼,这是因为人性中有对真善美的本能判断与向往。挖掘与发挥感性因子的力量,能使传播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在2019年12月23日由支付宝蚂蚁森林发起的“送你一吨西兰花”活动中,河南大学与郑州大学深度参与,延伸出“郑河下西洋”事件。在两所高校中,从老师到学生,从商店到食堂,甚至发动亲朋好友、往届毕业生等多方力量,浩浩荡荡的实现了全民狂欢。这一活动本身的目标受众应该是“长期使用蚂蚁森林的高校群体”,通过运动、节能等方式积攒下能量,换算成浇水的克数,累计至一定程度后会由支付宝在荒漠化等地种植树木。这本身是仅属于“小圈层”的文娱公益活动,却因调动了两高校“竞争意识”“团结意识”这一感性因素,延发成数十万人“一滴不剩”疯狂参与的盛况,实现了跨圈层传播,建构了共同意识。

    (摘选自田圣楠《新媒体时代圈层文化现象研究》,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圈层”是指人们在相对固定的群体范围内进行信息的接受、文娱产品的选择以及社交。这也促使数字化时代大众文化圈层化的形成。 B . 打破圈层之间的障碍,促进不同圈层的传播交流,对维护社会稳定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等具有重要意义。 C . 彼此呼应的技术迭代和青年文化寻求个性标识的诉求促使对众文化的“窗层化”的形成。但圈层的加固也容易造成“信息茧房”效应。 D . 借助网络和社交媒体,每个人都能在个人爱好上找到同好,一起创造和沟通,通过彼此的探讨和共同深耕才能形成特定文化圈。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精准把握和正确解读年轻群体文化内核,就必须采取符合身份立场的传播行为,这是圈层文化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B . 大众文化圈层化是社会发展必然现象,它使得个体构建起具有独特自我标识的信息世界,追求独特性,随之产生“信息茧房”效应。 C . 我们必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关注平台运营的机制和底层逻辑,以外力干预加强对资本的监督与管理,以此防范化解隐性风险。 D . 借助网络和社交媒体,每个人都能在个人爱好上找到同好,一起创造和沟通,通过彼此的探讨和共同深耕才能形成特定文化圈。
    3. (3)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 “扫地僧” B . “打call” C . “锦鲤” D . “硬核”
    4. (4) 请简要概括大众文化圈层化形成。
    5. (5) 面对传统文化的圈层化问题,河南卫视的“国潮”节目成功“破圈”,获得如潮好评:

      ①2022年河南春晚围绕回家、焕新、太平、祝福、守护幸福5个关键词,厚植传统文化,打破传统舞台表演形式,以“网剧+网综”模式,通过AI、实景交互等科技,打造“年”宇宙概念。

      ②从春晚运用了5G+AR技术融合创新的《唐宫夜宴》,到元宵夜的《芙蓉池》,从清明的《纸扇书生》,到端午的《洛神水赋》,再到最近的《有凤来仪》,河南卫视凭借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理解,对其进行创新编排,在传统节目中融入更多的新兴技术,用当代人的审美讲述华夏历史文明传承故事,瞬间激活了青年人的文化自信与向往。

      ​​​​​​​请结合材料分析河南卫视的“国潮”节目成功“破圈”的原因。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试题。

    文本一:

    非    攻

    鲁    迅

           墨子从鲁国走进宋国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

        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突然听见一个人大叫道:“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

        墨子知道,这是自己的学生曹公子的声音。

        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在一个农家歇下来,起来仍复走。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向这边走过来。走到墨子面前,叫了一声“先生”,一面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

        “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

        “是的,防云梯的。”

        “别的准备怎么样?”

        “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没有,还是讲空话的多……”

        墨子说:“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一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你们仍然要准备着,不要只望着口舌的成功。”

         ……

        楚国的郢城,街道宽阔,房屋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

        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公输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

        “阿呀!墨翟!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沉静的说道:“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

        “那是……”公输般想着,“先生说得很对的。”

        “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

        “这可不成,”公输般怅怅的说,“我已经对楚王说过了。”

        “那么,带我去见王就是。”墨子说。

        墨子和公输般一起见楚王,楚王说公输般已经为他造了云梯,可以攻下宋。

        “那可不一定能攻下宋,我可以和公输般拿木片来较量试试。”墨子说。

        公输般和墨子拿木片斗了九个回合,公输般输了。楚王觉得有些扫兴,说:“我就不去攻宋罢。”

        墨子说停了攻宋之后,原想即刻回往鲁国的,公输般留他吃饭。

        墨子说:“今天要走,明年再来,拿我的书来请楚王看一看。”

        “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老乡!”

        “那倒也不。丝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

        “那可也是的,”公输般高兴的说,“我没有见你的时候,想取宋;一见你,即使白送我宋国,如果不义,我也不要了……”

        墨子也高兴的说:“你如果一味行义,我还要送你天下哩!”

        公输般更加高兴起来。他问道:“我舟战有钩拒[注] , 你的义也有钩拒么?”

        “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的回答,“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不相亲又油滑,马上就离散。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所以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

        “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

        “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

        不一会,公输般手里拿着一只木鹊,交给墨子,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

        “可是还不及木匠的做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他削三寸的木头,就可以载重五十石。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

        “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

        “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吧,”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的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明年再见罢。”

        公输般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

        墨子在归途上,是走得较慢了,一则力乏,二则脚痛,三则干粮已经吃完,难免觉得肚子饿,四则事情已经办妥,不像来时的匆忙。然而比来时更晦气:一进宋国界,就被搜检了两回;走近都城,又遇到募捐救国队,募去了破包袱;到得南关外,又遭着大雨,到城门下想避避雨,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子塞了十多天。

                                                                  一九三四年八月作

                                               (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

    【注】钩拒:一种武器,可以钩住敌人后退的船只,也可以挡住敌人前进的船只。

    文本二:

           基于一种新世界观之上的对于历史事件的审视,鲁迅并没有完全拘泥于历史,而是在尊重历史本质真实的前提下,着重开掘历史精神,以给予现实斗争的人们一种启示、一种借鉴和一种新的认识感受。正是出于这样一种创作意图,鲁迅在这篇小说的创作过程中,调动丰富的手法,生动而又细腻地,历史而又现实地塑造了一个“中国的脊梁”式的古代英雄形象。

    (摘编自崔军艺《浅析<非攻>》)

    1. (1)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通过写墨子和楚王、公输般之间的尖锐斗争,讽刺了楚王等人的见利忘义的利己主义思想,高度肯定了墨子的互爱互利的利天下思想。 B . 文中墨子的徒弟管黔敖以及曹公子,他们都认真地继承了墨子的精神,切切实实地为备战做好防御工作。 C . 小说通过人物言行和环境描写来写人物,尤其善于写人物对话,无论是墨子与管黔敖的对话,还是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都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D . 这篇小说取材于古人古事,但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进行了艺术加工,塑造了“中国的脊梁”式的古代英雄形象,并融入了对现实的思考。
    2. (2)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墨子名翟,先秦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家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节用”“民贵君轻”等主张。《墨子》一书是墨家学派的代表作。 B . 孟子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可见孟子肯定墨子的主张。 C . “募捐救国队”“饭碗敲碎”等词语,饱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体现了文本一语言轻松诙谐的特点,淡化了小说的严肃性。 D . 鲁迅的小说集《故事新编》在取材和写法上不同于《呐喊》《彷徨》,是对神话、传说及史实的再创作,同时融入了现代生活元素,具有现实意义。
    3. (3) 结合对文本二的理解,概括小说《非攻》中墨子的形象。
    4. (4) 文本一最后一段写墨子回到宋国的遭遇,说说鲁迅写这一段有什么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共36.0分)
  • 3. 文言文阅读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父病绵历旬月,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太子以玄龄、如宗所亲礼,甚恶之,之于高祖,由是与如并被驱斥。   

    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高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未几,起复本官。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后顾之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 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入殿将至御座乃下 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别,悲不自胜。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

    (节选自《旧唐书·房玄龄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 B . 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 C . 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 D . 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春宫,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后借指储君,也称“东宫”,因“东”时属春,色属“青”,故又称“春宫”“青宫”。 B . 昭陵,唐太宗与皇后合葬陵墓,共有180余座陪葬墓,如本文的房玄龄,其他如魏征、李靖等陪葬墓都在其中。 C . 尚,指的是管理帝王的事物,文中的尚食指的是管理帝王的饮食之事,类似还有尚衣、尚书、尚方、尚飨等。 D . 礼部,官署名,隋唐为六部之一,分礼部、祠部、主客、膳部四曹,掌管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事。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房玄龄尊老尽孝。他父亲曾经长时间生病,玄龄将自己的心思全部用在父亲的药物和膳食上,不曾脱衣服睡过一次好觉。 B . 房玄龄竭忠尽智。玄龄遇到谋臣猛将就私下跟他们结交,监修国史通晓吏治,平等对待旁人,审定法令务求宽严相济。 C . 房玄龄文笔超群。在秦王府中常负责管理文书,每逢写军书奏章,停马立即可成。文字简约,义理充足,根本就不用打草稿。 D . 房玄龄虔诚恭敬。自从担任总领百官的官职以后,他对人对事尽心尽力,不让一个人才失去应处的位置,喜闻他人的长处。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

      ②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

    5. (5) 唐太宗李世民这样评价房玄龄:“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在房玄龄病情不断加重时,唐太宗是如何对待这一功臣的? 
  • 4.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试题。

    冬末同友人泛潇湘

    杜荀鹤

    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多吟兴是潇湘。

    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

    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别衡阳。

    与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诗入帝乡。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 这首诗是作者与友人于冬末泛舟潇湘,以记游述怀的一首清逸之作。 B . 首联就题起句,自问自答,点明创作的目的。“残腊”即题中“冬末”。 C . 颔联紧承首联,从买鱼、沽酒等生活细节具体展现泛舟潇湘之乐。 D . 作者在尾联表示要采江山之美以入新诗,使得新作传诵到都城长安。
    2. (2) 颈联写“猿”“雁”,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诗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两句借凭吊明月寄托自己的人生感慨。
    2. (2)  《劝学》中,“  ,  ”两句通过写“木”“金”的变化,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 (3)  古人认为猿猴极具灵性。猿类的叫声,常被诗人在诗词中借用,抒发作者的情感,比如唐人诗句“  ,  ”。
三、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15.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梧桐是秋的信使。(A)梧桐叶大,易受风。(B)叶柄甚长,叶柄与树枝连接不很结实,好像是粘上去的。(C)立秋那天,梧桐树本来好好的,碧绿碧绿,忽然一阵小风,欻的一声,飘下一片叶子,无事的诗人吃了一惊:啊!秋天了!其实梧桐只是桐叶易落,并不是对于时序有特别敏感的“物性”。(D)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梧桐大批地落叶,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往往是一夜大风,第二天起来一看,满地桐叶,树上一片也不剩了。梧桐籽炒食极香,极酥脆,只是太小了。

    我的小学校园中有几棵大梧桐,大风之后,我们就争着捡梧桐叶。我们要的不是叶片,而是叶柄。梧桐叶柄末端稍稍鼓起,如一个小马蹄。这个小马蹄纤维很粗,可以磨墨。所谓“磨墨”,其实是在砚台上注了水,用粗纤维的叶柄来回磨蹭,把砚台上干硬的宿墨磨化了,可以写字了而已。不过我们都很喜欢用梧桐叶柄来磨墨,好像这样磨出的墨写出字来特别好。一到梧桐落叶那几天,我们的书包里都有许多梧桐叶柄,好像这些是什么宝贝一样。对于这样毫不值钱的东西的珍视,是可以不当一回事的吗?不啊!这里凝聚着我们对于时序的感情。这是“俺们的秋天”。

    1. (1) 将下面的语句添加到上面的文字中,最适宜的位置是(    )

      风一吹,树叶极易脱落。

      A . (A) B . (B) C . (C) D . (D)
    2. (2) 该语段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语言形象生动。该语段没有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
      A . 引用 B . 比喻 C . 设问 D . 比拟
    3. (3) 画波浪线句子有语病,比较下列两种修改,你认为哪个更好一些?简述理由。

      第一种:据我的印象,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梧桐才大批地落叶。

      第二种:据我的印象,梧桐大批地落叶,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

四、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火箭发动机焊接车间班长高风林在一次演讲中分享了一组数据:火箭燃料输送管厚度仅 0.08毫米,比一张普通的A4打印纸还薄,焊点宽度0.16毫米,要在这毫发之间完成焊接,误差时间必须控制在0.01秒以内,且一组发动机3万次的焊接过程中,不允许一次失败。这是中国航天人的严谨。

    2004年“嫦娥工程”正式启动,2011年“天宫一号”发射升空,2020年“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开通,2021年“祝融号”成功登陆火星。“嫦娥”问月,“天宫”搅胜,“北斗”指路,“祝融”探火……这些大国重器被一个个中国传统神话刻下诗意的符号。这是中国航路天人的浪漫。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严谨与浪漫”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五、其他(本大题共2小题,共15.0分)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试题。

        社会是个集体,①____。个人首先是个生物的单位。个人作为一个生物的单位,它是有生有死,有痛有痒的个体。说它是个单位,是个个体,就是指它是与别的单位分开的,互相独立的,生死不与共,痛痒不相关的。它们是各自独立的封闭的实体。可是人们生活又需要集体,要同别人生死与共、(  )。②____。羊群在被狼追赶时,每只羊都自顾自地奔跑,有只羊被狼抓住,吃掉,别的羊就可以逍遥了,它们并不关心那死掉的羊。而人却不然,要共同想法对付敌人,所谓(  )。母亲爱孩子,自己不吃也要省下东西来给孩子吃。我看这里(  )有一点生物基础,但主要是集体的文化教育出来的感情。这就是通过文化,使生物上断离的个体变成一个整体。

        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还要从另一方面去看,③____。人死光了,这个由这些人形成的社会也就不存在了。但是只有一批人集合在一起也不成一个社会。聚集在一起的人要经营共同生活就需要一套互相配合行动的规定了的办法。有点像演出一台戏,光有演员还不够,演员们必须串定一套角色:生旦净丑,按照扮演的角色去演唱。社会里生活也是如此,我们对某个人是“父亲”,对某个人是“丈夫”,对某个人是“老师”等等,父亲、丈夫、老师都是身份,所有的身份(  )起来成为一个社会结构。

    1.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 休戚相关   同心合力   虽然    综合 B . 痛痒相关   同心合力   固然   组合 C . 痛痒相关   同仇敌忾   固然   综合 D . 休戚相关   同仇敌忾   虽然   组合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