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广州市黄浦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23-10-12 浏览次数:43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strong><strong>(共</strong><strong>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strong><strong>0</strong><strong>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要求</strong><strong>)</strong>
  • 1. “大运河的修建,便利了中国南北贸易的发展,尤其是来自长江地区的稻米和其他粮食作物可以大量地供应北部地区的居民”。材料说明,大运河的修建( )
    A . 有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B . 便利北方地区粮食向南运输 C . 推动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 . 大量征用人力致使徭役繁重
  • 2. 贞观初,太宗曾对公卿说: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由此可知唐太宗( )
    A . 戒奢从简 B . 重用人才 C . 虚心纳谏 D . 整顿吏治
  • 3. (2022七下·中山期末) 唐玄宗即位之前八年间共发生六次政变,皇位五易其主。唐玄宗即位后,刻意沟通与其他兄弟的感情,特制大被和长枕,同榻共眠,但在朝中严禁他们与外人交接。唐玄宗这些举动主要是为了(    )
    A . 确保政局稳定 B . 削弱地方实力 C . 提高宗室地位 D . 防止外戚夺权
  • 4. (2023七下·黄埔期末) 据《耒耜经》记载,唐代的一种农具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它的发明大大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该农具是( )
    A . 秧马 B . 耧车 C . 曲辕犁 D . 翻车
  • 5. (2023七下·黄埔期末) 虽然唐诗提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但学者们长期认为秘色瓷最早诞生于五代,直到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十多件秘色瓷,才最终印证了唐代就生产秘色瓷。这说明( )
    A . 诗歌能全面地还原历史 B . 唐朝瓷器制造业十分的发达 C . 文献史料需要实物的印证 D . 只有实物史料才能反映真实的历史
  • 6. “一代悲歌,斥叛乱,忧黎元,世称诗圣;千秋传唱,化邪恶,启民智,人尊文昌。”这副对联称颂的唐朝诗人是( )
    A . 李白 B . 杜牧 C . 白居易 D . 杜甫
  • 7. 观察下图,与图中路线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 . 玄奘 B . 鉴真 C . 张骞 D . 毕昇
  • 8.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道:“禄山出蓟城南,大阅誓众,以讨杨国忠为名,榜军中曰:有异议煽动军人者,斩及三族”。材料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 . 宦官专权 B . 安史之乱 C . 黄巢起义 D . 藩镇割据
  • 9.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下图中与“▲”相对应的历史时期是( )

    A . 三国鼎立 B . 南北朝 C . 五代十国 D . 元朝
  • 10. 《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下列对宋初通判职能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替代知州掌握地方权力 B . 分割知州等地方长官的权力 C . 剥夺地方节度使的权力 D . 分割宰相的军政和财政大权
  • 11. “神宗熙宁二年,设置三司条例司,颁布青苗法、均输法”“熙宁三年,颁布保甲法、免役法”“熙宁四年,颁布贡举法,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策论取士”。以上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 北宋创立殿试制度 B . 王安石变法 C . 北宋加强皇权 D . 忽必烈行汉法
  • 12. “兴东北,建大金。占辽朝,灭北宋。战南宋,亡于蒙。”材料描述的少数民族是( )
    A . 契丹 B . 党项 C . 蒙古 D . 女真
  • 13. (2023七下·平远期末) 对下表信息解读最确切的是,该时期( ) 

     两宋与辽、西夏、金战和情况表

     

     政权 

     

     战 

     

     和 

     

     北宋与辽 

     

     960—1005年,40余年 

     

     100多年 

     

     北宋与西夏 

     

     1038—1044年,不到10年 

     

     100多年 

     

     北宋与金 

     

     1125—1127年,2年左右 

     

     0年 

     

     南宋与金 

     

     1127—1141年,大致14年 

     

     近100年 

    A . 汉族政权间混战不断 B . 国家统一是历史主流 C . 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D . 矛盾突出,以战为主
  • 14. 中国古代杰出人物层出不穷,他们的事迹也流芳百世。下列赞誉岳飞诗句的是( )
    A . 一代英雄抗金将,精忠报国不为名 B .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C . 应募西联大月氏,为击匈奴开丝路 D . 独自西行不辞劳,架起中印友谊桥
  • 15. (2021·福建) 宋代瓷器美学达到新高度。景德镇青白瓷色质如玉,钧窑的海棠红艳如晚霞。由此可见,宋代制瓷业(   )
    A . 私营作坊为主 B . 产品行销世界 C . 遍布沿海地区 D . 工艺水平高超
  • 16. 宋朝时,曲辕犁、踏犁、水力筒车、脚踏内翻车、秧马等适宜水田劳作的生产工具被大量使用。占城稻被引进、改良和推广,双季稻、稻麦连作等两作制也得到推广。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这些现象( )
    A . 增强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 B . 促进农业劳作方式的根本变化 C . 促进了南北方农业经济交流 D . 推动了南稻北粟格局的出现
  • 17. (2023七下·黄埔期末) 《东京梦华录》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体现出宋代( )
    A . 经济重心移至江南地区 B . 出现了百万人口的商业城市 C . 商业活动时间不受限制 D . 海外贸易繁荣程度远超前代
  • 18. 忽必烈作为元朝统治者,他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为元朝的统治奠定了基础。下列属于他在位时的贡献的是( )
    A . 统一蒙古 B . 灭西夏 C . 灭金 D . 完成全国统一
  • 19. 忽必烈将国号从“大蒙古国”改为“大元”,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以年号“中统”纪年,并表示要“施仁发政,期与物以更新”。这表明元朝( )
    A . 放弃了游牧民族的传统 B . 延续中原王朝统治方式 C . 实行各民族平等的政策 D . 确立了儒学正统的地位
  • 20. 邓小平说:“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对西藏的主权不容否定,西藏独立不行,半独立不行,变相独立也不行。”下列史实能证明西藏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是( )
    A . 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 B . 唐朝文成公主入藏 C . 元朝设立宣政院管辖 D . 清朝设置伊犁将军
  • 21. 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   )
    A . 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B . 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 C .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D .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
  • 22. (2022·遂宁) 《梦溪笔谈》记载了中国古代的一项重大技术,包括选泥、制料、刻字、烧制、排版、印刷等工艺流程,它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该技术是(    )
    A . 雕版印刷术 B . 活字印刷术 C . 泥范铸造法 D . 造纸术
  • 23. 《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由此可知元朝( )
    A . 驿站分布广泛,加强了各地联系 B . 丝绸之路畅通,扩大疆域范围 C . 鼓励对外贸易,驿站最远达非洲 D . 实行开放政策,强化边疆管理
  • 24. 下表是部分原产美洲的物种向中国传播的情况。据此推断,明清时期引进美洲的物种( )                                                                                                                 

    品种

    传入中国的时间

    备注

    玉米

    16世纪

    明后期引进,清初普及

    马铃薯

    17世纪

    清初福建《松溪县志》上已有种植马铃薯的记载

    A . 消除了农业大国的粮食问题 B . 增加了人们生活的食物来源 C . 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 . 促进了中外贸易的不断扩大
  • 25. 中国现代爱国主义作家郁达夫在《游于山戚公祠》中写道:“于山岭上戚公祠,浩气仍然溢两仪。但使南疆猛将在,不教倭寇渡江涯。”郁达夫歌颂的这位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是( )
    A . 平定倭患 B . 争取民族独立 C . 收复台湾 D . 抗击沙俄侵略军
  • 26. 明代著名的科学家宋应星从不信传说,坚持调查实证。所著之书被欧洲人惊奇称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其人被达尔文称为“东方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宋应星所著之书是( )
    A . 《天工开物》 B . 《齐民要术》 C . 《本草纲目》 D . 《农政全书》
  • 27. 崇祯皇帝在《罪己诏》中指出:“张官设吏,原为治国安民。今出仕专为身谋,居官有同贸易”。由此可见,导致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 . 吴三桂投降清军 B . 政治腐败越发严重 C . 李自成发动起义 D . 朝廷征派苛捐杂税
  • 28. (2021·荆门) 郑成功说“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 不急之物,悉听而归。”这里“贵国”是指(  )
    A . 葡萄牙 B . 荷兰 C . 西班牙 D . 英国
  • 29. 图片承载着历史,下图所示历史事件的意义在于( )

    《平定准噶尔图卷》(局部)

    A . 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 B . 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C . 巩固了祖国东南海防 D . 稳定了西北边疆地区
  • 30. 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下表④处的时代特征是(  )                                                                                                            

    夏商周

    秦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宋元

    明清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A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 .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 31. 清朝前期,出现的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吴江盛泽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城市汉口、以及拥有“十万烟火”且财富“甲于天下”的苏州的情况,反映了当时( )
    A . 城市街道拥挤不堪 B . 农业生产受到制约 C . 商品贸易十分兴盛 D . 地方人口增长迅速
  • 32. 我国古代中央机构历经发展:唐朝时完善三省六部制,明朝时废丞相,清朝时设军机处。该发展体现了( )
    A . 皇权不断强化 B . 科举制度衰落 C . 军事权力更替 D . 监察权力失衡
  • 33. 大臣胡中藻写的诗中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之句,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居心?”遂被杀。这反映了清朝加强思想控制的哪一措施( )
    A . 焚书坑儒 B .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C . 实行八股取士 D . 制造文字狱
  • 34. (2022·青岛一模) 1757年,乾隆帝正式下令“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并申明“嗣后口岸定于广东”。清政府设立的“在广东收泊交易”的机构是(    )
    A . 西域都护府 B . 市舶司 C . 广州十三行 D . 宣政院
  • 35.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繁盛时期。四大名著中以贵族家庭的兴衰变迁为主线,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地多个侧面,被誉为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的是( )
    A . 《水浒传》 B . 《三国志通俗演义》 C . 《西游记》 D . 《红楼梦》
二、材料解析题(第36题15分,第37题15分,共30分)</strong>
  • 36. 都城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所在地,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在多数情况下,也是一定时期的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三千年来的都城变迁,用两条线就能画出个大概(如下图)。开封作为北宋都城,是中国都城变迁的重要过渡。

    周朝至北宋、南宋至清朝主要都城的空间分布格局与迁移轨迹

    ——摘编自杨帆等《历史时期中国主要都城的分布变迁研究》

    材料二 隋唐长安、明清北京的城市布局,都有一条从皇宫正门直到都城正南门的宽阔笔直的中心道路作为城市的中心轴线,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用建筑环境加以烘托,达到为其政治服务的目的。

    ——摘编自张健、马青《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文化特点》

    材料三 中国古都是中国历史的缩影,是闪耀在中华大地上的璀璨明珠,也是中华文化的结晶。

    西安,古称长安、镐京,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此建都,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之一

    开封迄今已有4100余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素有“八朝古都”之称。北宋时期,开封孕育了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影响深远的“宋文化”

    北京是一座有着3 000多年历史的古都,在历史上曾为六朝都城,在从燕国起的2000多年里,建造了许多宫廷建筑,使北京成为中国拥有帝王宫殿、园林、庙坛和陵墓数量最多的城市

    ——摘编自朱士光《中国八大古都》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都城长安在图中的位置(写序号)。简述南宋至清朝都城迁移的轨迹。
    2.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特点。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座古都说明其是“中华文化的结晶”的理由。
  • 37. (2023七下·黄埔期末) 阅读科举制大事表格,回答问题。

    科举制大事记

                                                                                                                                                                              

    隋文帝时

    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时

    创立进士科

    唐太宗时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武则天时

    创立殿试制度

    宋太祖时

    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明太祖时

    规定了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和作文格式

    1. (1)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原因。
    2. (2) 学者们普遍认为,唐宋时期科举制促进了社会进步,而明朝科举制阻碍了社会进步,请结合所学知识就这一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