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23-12-08 浏览次数:23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每题1分,共40分)
  • 1. 结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数百年的政权分立状态,使中国重新进入统一时期的朝代相继是(   )

    A . 隋、唐 B . 宋、元 C . 明、清 D . 秦、汉
  • 2. 阅读如表材料,可以比较出大运河和长城的共同点是( )                                                                  

    大运河

    明长城

    隋唐时期,成为联系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

    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了许多贸易场所

    A . 抵御了匈奴侵扰 B . 削弱诸侯国势力 C . 促进了南北交流 D . 有利于巩固统一
  • 3. 这一制度使少数下层士人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它所造成的是一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这一制度”最早出现在( )
    A . 隋朝时期 B . 唐朝时期 C . 宋朝时期 D . 明朝时期
  • 4.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重用敢于直言的大臣是( )
    A . 房玄龄 B . 魏征 C . 杜如晦 D . 李靖
  • 5. 某同学利用如图的行政系统简表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

     

    A . 隋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 . 唐朝逐渐完善中央官制 C . 明朝强化监察制度 D . 清朝加强专制统治
  • 6. “自古男人掌朝纲,谁料女杰作俊贤。重拳击碎贪腐吏,玉手托起清廉官。”诗中提到的皇帝历经千年,但还是有人称赞其统治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这位皇帝的突出贡献是( )
    A . 戒奢从简,虚心纳谏 B . 增设殿试 C . 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D . 重视地方吏治
  • 7. “丹墀对策三千字,金榜题名五色春。圣上喜迎新进士,民间应得好官人。”这首诗作描写的是( )
    A . 商业繁荣的景象 B . 政治清明的盛世 C . 科举及第的喜悦 D . 文学艺术的多彩
  • 8. 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丰则基础强,其技术优势体现在( )
    A . 运用了自然力 B . 可调节水的流量 C . 可用于排洪涝 D . 提高了耕作技术
  • 9. 某班举办“中国古代文化使者”的图文展览。“妖魔鬼怪何所惧,八十一难只等闲。唐僧西去如来地,取得真经归家园。”的语句与下列哪一人物图片搭配在一起最合适( )
    A . 鉴真 B . 玄奘 C . 郑和 D . 马可•波罗
  • 10. 据记载,文成公主入藏时,携带的嫁妆有释迦佛像,大量珍宝、金鞍玉辔、绸帛、种子,6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 )
    A . 经济文化的繁荣 B . 民族交融成为主流 C . 对边疆统治加强 D . 开元盛世成就辉煌
  • 11. 《送子天王图》此图写异域故事,而画中的人、鬼神、兽等却完全加以中国化,开创了中国宗教画本土化的新时代( )
    A . 柳公权 B . 欧阳询 C . 阎立本 D . 吴道子
  • 12. 唐代郑棨的《天开传信记》记载唐玄宗小时候还是皇太孙时,曾经在朝堂上斥责权倾一时的武攸暨,武则天对此惊叹道“此儿气概,贪图享乐,不理政事,这场叛乱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是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②此后中央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③对北方地区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

    ④是一次给予唐朝致命打击的农民大起义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 13. 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宋太祖在地方采取( )
    A . 增设副宰相 B . 派文臣担任知州 C . 改革科举制 D . 设置太尉
  • 14. 王安石变法中,为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军事力量的措施是( )
    A . 募役法 B . 保甲法 C . 农田水利法 D . 方田均税法
  • 15. 如图中,党项族建立的政权都城所在的位置是( )

     

    A . B . C . D .
  • 16. (2017七下·靖江月考) 图中,反映“澶渊之盟”订立双方政权对峙的是(    )

    A . B . C . D .
  • 17.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灭亡北宋的是( )
    A . 金军 B . 辽军 C . 蒙古军 D . 清军
  • 18. “政府铸造的铜钱超过前朝十倍以上,但仍不敷应用。在缺铜的情形下,民间开始发行纸币。”(如图)( )

     

    A . 山东地区 B . 四川地区 C . 两广地区 D . 江浙地区
  • 19. 一学者在分析中国商业发展时说:“雄汉盛唐的光景不必去说它了,但即使到了一千多年前文弱的赵宋王朝,中国的经济特别是城市商业( )
    A . 《女史箴图》 B . 《洛神赋图》 C . 《步辇图》 D . 《清明上河图》
  • 20. “朝廷……实仰东南财富”;“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 )
    A . 南北朝时期 B . 隋唐时期 C . 两宋时期 D . 明清时期
  • 21. 成吉思汗是世界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他的主要功绩是( )
    A . 统一蒙古 B . 建立元朝 C . 灭亡西夏 D . 定都大都
  • 22. 据《元史•百官志三》记载:“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由此判断( )
    A . 东北 B . 台湾 C . 蒙古 D . 西藏
  • 23. 元世祖时期,元朝官方编成农书《农桑辑要》,包括耕垦、播种、瓜菜、果实、药材、栽桑和养蚕等十部分内容。据此可知( )
    A . 出现我国最早的农书 B . 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C . 手工业获得快速发展 D . 农业技术发生质变
  • 24. “今天下疏远去处,亦列置行省……名称太过,威权太重。凡去行省者,骄倨纵横,无敢谁何。”材料评论的是( )
    A . 郡县制 B . 三省六部制 C . 行省制度 D . 科举制度
  • 25. 读史可使人明智。有一部史书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是我国古代最卓越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它是( )
    A . 《资治通鉴》 B . 《史记》 C . 《春秋》 D . 《尚书》
  • 26. 明朝时期,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 )
    A . 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B . 有利于选拔真才实学人才 C . 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D . 严重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
  • 27. 郑和船队到达各国,先会见当地国王,表达明朝与他们通好的意愿,许多国家的首脑和使臣,搭乘中国宝船来华访问。材料表明郑和远航( )
    A . 增强了明朝的综合国力 B . 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国家往来 C .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D . 打破世界各地相互隔绝状态
  • 28. 明朝时期著名的丝织业和制瓷业中心分别是( )
    A . 海南岛、定窑 B . 开封、汝窑 C . 苏州、景德镇 D . 南京、哥窑
  • 29. “围剿夷敌,君臣志全版图。……以铁血铸丰碑于宝岛,以豪气勒精神于东土。煌煌兮功德光天庭( )
    A . 戚继光抗击倭寇 B . 郑成功收复台湾 C .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 . 台湾光复
  • 30. (2018九下·临沭月考) 李时珍是明朝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的主要成就是(  )
    A . 发明麻醉药剂“麻沸散” B . 撰写《伤寒杂病论》 C . 奠定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D . 编撰《本草纲目》
  • 31. (2012·襄阳) 下列科技著作中,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的是(    )

    A . 《齐民要术》 B . 《天工开物》 C . 《农政全书》 D . 《本草纲目》
  • 32. 明代南京唐姓刻书坊最为有名,所刻戏曲本子多达二三百种。除了出版大批戏曲文本之外,还相继出版印刷了许多小说。这些现象的出现( )
    A . 冲击了道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B . 表明中国戏曲艺术走向成熟 C . 推动了雕版印刷占主导地位 D . 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 33. 小说是明清时期最突出的文学成就,众多的典型形象和情节深入人心。下列人物情节与作品搭配正确的是( )
    A . 武松打虎——《水浒传》 B . 黛玉葬花——《三国演义》 C . 三顾茅庐——《西游记》 D . 大闹天宫——《红楼梦》
  • 34. 这一机构的办事特点是“勤、速、密”,且“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
    A . 锦衣卫 B . 六部 C . 中书省 D . 军机处
  • 35. 徐中约指出:“这样一种高度的集权,在康熙、乾隆辈足智多谋的君主统治下尚能运转良好,一旦最高首脑踌躇徘徊时,这艘国家之舟便放任自流了”。在此,徐中约着重强调 ( )
    A . 约束了君主的行为 B . 导致官场的腐败 C . 暗含着统治的危机 D . 不断加强的过程
  • 36. 明末农民起义把中国农民战争的斗争水平推到了新的高度,是因为李自成起义军( )
    A . 提出了“均田免赋” B . 推翻了元朝统治 C . 建立了农民政权 D . 活动范围非常大
  • 37. 清朝前期,政府对于占垦湖泊,“已有私垦成田者;未垦者许民认业”。一般情况下,只要占垦,甚至给予免税耕种权。其目的是( )
    A . 化解边疆危机 B . 强化地方管理 C . 鼓励农业生产 D . 奉行海禁政策
  • 38. 清朝建立后,制定并执行“修其教而不易其俗,齐其政而不易其宜”的民族方针( )
    A . 设西域都护府 B . 册封“达赖喇嘛” C . 设置澎湖巡检司 D . 设置中书省
  • 39. 毛泽东曾评论说:康熙皇帝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清朝康熙皇帝抗击外国侵略采取的措施是( )
    A . 平定回部贵族叛乱 B . 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C . 平定准噶尔叛乱 D . 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侵略
  • 40.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结构宏大,情节委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堪称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 )
    A . 罗贯中 B . 吴承恩 C . 施耐庵 D . 曹雪芹
二、材料分析题
  • 41. 唐宋是整个中华文明史上的两座高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000多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还有外国人。

    ——改编自仪平策《中国审美文化史》

    材料二:唐朝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京城和各大城市居住着很多国外来的使节和留学生,有不少人与当地人通婚。武则天下令组织编纂的《三教珠英》一书,儒、佛、道的内容都包括在其中。

    ——改编自朱汉国主编《历史》

    材料三: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中国最大的城市,随处可开设商店,小商贩也不限在特定的市区之内,商品可以在白天,晚上交易,通晓不绝。城内还有饮食街、马行街、衣料铺、药铺等(所有这一切在以前的朝代是不允许的)。

    材料四:“李逵等人来到瓦子前,听的勾栏内锣响。”

    ——《水浒传》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诗的特点,并指出“诗圣”是谁?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东京商业活动的特点。
    4. (4) 材料四中的“瓦子”是一种什么场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在宋朝城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5. (5)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共同原因。
  • 42. 制度构建和政策实行都反映时代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本质上看,宋代只不过是残唐五代的延续,宋代之所以国祚长久,只是因为宋大祖断绝了武人专政的传统……宋代的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多头分权,效率并不很高。

    材料二:在宋代,海外贸易集中在南部沿海和长江下游的几个大城市……为了能征收关税。将对外贸易限制在某些官方控制的大港口的制度开始于8世纪,在宋代这些关税成为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三:明太祖认为:“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材料四:

     

    材料五: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信函中有几句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太祖为断绝“武人专政的传统”采取的政策。并说一说这一政策的弊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并列举一例宋代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3. (3) 根据材料三,分析明太祖是如何解决“丞相专权乱政”这一问题的?
    4.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三所处的时代,并分析图一至图三的变化反映的实质。
    5. (5) 材料五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
  • 43. 宋元时期,科学技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处于当时世界文明的高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几乎在所有中国传统科学技术领域都留下了新的记录。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完成于两宋时期……为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知识》

    材料二:北宋统一后,朝廷多次下诏,招集流民,使农民能安定下来,发展生产,对科技既提出了要求,又提供了经验和手段……宋政府的政治策略无形中鼓励了民众的创新热情

    ——胡增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规律普适性初探》

    材料三:从世界范围看,明清科技从总体上逐渐从先进转为落伍,而且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开。……读书是为了做官,没能产生如同期西欧的天文、数学等近代科技。同时,因受封建制度束缚,推动社会发展。

    ——摘编自《从明清教育解析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所说的三项发明分别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科技繁荣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科技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制约明清科技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4. (4) 综合上述材料,请为当代中国科技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至少写出两点)
  • 44.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是某老师所绘的《唐蕃关系示意图》:

     

    材料二:明朝人方孝孺曾言:“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四海之内,起居、伙食、声音、器用

    1. (1) 材料一表明,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2. (2) 材料二反映了元朝时期的什么历史现象?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新民族,它的名称是什么?
    3. (3) 一部中国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结合中国古代史中关于民族关系的学习,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文字要求至少2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