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东莞市2023年东城佳华学校中考历史模拟试卷(二)

更新时间:2023-11-10 浏览次数:31 类型:中考模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 1. 农学家周季维在河姆渡出土的稻粒形态分析鉴定书中指出:“在同层堆积中尚存大量空秕稻壳及稻叶、茎秆凝块……证为水生型一年生栽培稻,而非采集稻、野生稻和多年生野生稻。”该鉴定表明( )
    A . 我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B . 河姆渡先民已成功培育水稻 C . 黄河流域率先进入农耕社会 D . 我国古代已培育出多种水稻
  • 2. 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解读图表信息。下表数据反映出当时( )

    考古发掘的战国时期部分墓葬信息表

                                                                                                                                                                                                                                                                                                

    墓葬名称

    墓主身份

    墓道数

    墓道长(米)

    面积(口)(m2

    附属设施

    金村V号墓

    周天子

    1

    76.2

    148.6

    车马坑2

    固围村M1

    魏王

    2

    125

    756

    胡庄韩王陵

    韩王

    2

    954

    24座陪葬坑

    邯郸二号陵

    赵王

    2

    70*

    1600

    陪葬坑陪葬墓

    注:*表示该数据是最小值;?表示没有相关信息。

    A . 墓葬规制严整 B . 三家分晋 C . 王室衰微,制度崩溃 D . 社会变动剧烈,诸侯混战
  • 3. 先秦时期,各地“衣冠异制”,即服饰的形制有很大不同;至秦汉以后,各地服饰出现了趋同现象;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又开始呈现多元化趋势。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审美理念逐渐变化 B . 社会政治环境变化 C . 平民思想得到解放 D . 民族交融程度加深
  • 4. 某学者曾指出,官渡之战的意义不在于其本身以奇取胜的军事奇迹,更重要的是它的胜利使得北方两大军阀的实力发生根本逆转,实现局部统一的可能性已经出现。材料主要说明的是( )
    A . 曹操采取以奇取胜的方式获得胜利 B . 官渡之战为北方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C . 官渡之战为三国鼎立出现奠定基础 D . 官渡之战是典型的以弱胜强的战役
  • 5. 下列古人评价大运河的诗句中,持肯定态度的是( )
    A .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B . “炀帝开河鬼亦悲,生民不独力空疲” C .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D .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 6. (2022七下·云浮月考) 唐朝前期对外贸易路线主要是经由河西走廊,从中亚中转到达欧洲;唐中后期对外贸易则转向了南方沿海地区,经由马六甲海峡到达欧洲,承担船运的多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据此可以推知,唐代(   )
    A . 开通海上丝绸之路 B . 指南针已逐步应用 C . 北方商路受到阻碍 D . 海外贸易达到全盛
  • 7. 如图为苏峪口瓷窑遗址发掘出的西夏时期官制瓷器。其工艺采撷两宋南、北各窑之菁华,但文化面貌与审美迥异于当时南北各窑。这反映了( ) 

    A . 西夏审美观念高于中原地区 B . 西夏官窑领先其他民族政权 C . 两宋时期制窑技术发展迅速 D . 民族交融促进文化多元一体
  • 8. (2023七下·普宁期末) 积水潭是元朝大运河的码头,南方的粮食、木材经此进入大都。“川陕豪商,吴楚大贾,飞帆一苇,径抵辇下。”米市、面市、缎子市、皮帽市、帽子市、鹅鸭市、珠子市、珍宝市、柴炭市、铁器市皆在这一带。这一商业布局体现出( )
    A . 北京仿照长安坊市分开 B . 元朝南北物资交流频繁 C . 大都重回全国经济重心 D . 元朝政府推行重商抑农
  • 9. 16世纪中期,葡萄牙在明朝政府允许下攫取中国澳门居住权并以之为据点,展开多条国际贸易线,收获了大量白银。这反映了( )
    A . 澳门被迫卷入世界市场 B . 澳门已成为葡萄牙的殖民地 C . 闭关锁国政策有所松弛 D . 中国东南港口商品经济发达
  • 10. 下表是清朝前期雍正到嘉庆年间土地与人口变化表。据此,可以推知( )                                                                                                                                                                                                                      

    时间

    人口(亿)

    全国耕地(万倾)

    人均耕地(亩)

    雍正1734

    1.0942

    820.35

    7.50

    乾隆1753

    1.8368

    677.58

    3.69

    乾隆1784

    2.8633

    700.94

    2.45

    嘉庆1812

    3.3370

    727.08

    2.18

    A . 土地兼并有所好转 B .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C . 传统农业逐渐没落 D . 重农抑商政策失败
  • 11. 历史学家茅海建在研究“三元里人民抗英”时,发现多种中文文献对时间、地点、原因、经过、战果的记述有不同:再查阅英方相关文献,参照互核,得出研究成果。据此可知,历史研究( )
    A . 要注重实物考证 B . 必须结合中外史料 C . 要注重孤证不立 D . 只需使用文献资料
  • 12. (2022八上·惠东期中) 戊戌维新时期,很多改革措施都遭到强烈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这主要说明戊戌变法(   )
    A . 违背了时代发展潮流 B . 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 C . 改革措施还不够全面 D . 未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 13. 如图为近代中国进出口贸易数据统计情况(单位:万两),图中信息反映了( ) 

    A . 进口总额的增长比出口更快 B .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 . 进出口额的比例在逐渐缩小 D . 在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的地位
  • 14. (2023九上·福田开学考) 民国十六年一月出版的《中国农民问题》记载:“凡我军所到,农民必担茶担水,以相慰劳,跋涉险阻,以为向导。常有手持木棍,截击敌兵,夺其枪械,以为我军效力。”材料中所提及的“军”和事件指的是( )
    A . 湖北新军和国民革命 B . 国民革命军和北伐 C . 工农红军和土地革命 D . 八路军和抗日战争
  • 15. (2022·韶关二模) 如表是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入党标准的变化,影响中国共产党入党条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时间

    入党条件

    1921年中共一大

    凡承认本党纲领和政策,并愿意成为忠实的党员者,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国籍,均可接收为党员,但在加入前,必须与力图反对本党纲领的党派和集团断绝一切联系

    1923年中共三大

    本党党员无国籍、性别之分,凡承认本党党纲及章程并愿忠实为本党服务者,均得为本党党员

    1935年瓦窑堡会议

    一切愿意为着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不问他们的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中国共产党

    A . 国共两党之间关系的变化 B . 中国共产党党员素质的变化 C . 中国革命任务和形势的变化 D . 国民党对共产党政策的变化
  • 16. 如图所示的内容出自( )                                  

    “The contents of the documents shown are related to the activities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ccording to this,thecontent of thisdocument is out of the head“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用普选方式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各级人民政府;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执行其职权;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A . 《论持久战》 B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 《论联合政府》 D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17. 1961年,毛泽东说:“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能那么急,十分急搞不成,要波浪式前进,明后年搞几年慢吞吞,搞扎实一些,然后再上去,指标不要那么高,把质量搞上去,不要务虚名而受实祸。”这一指示( )
    A . 有利于调整经济克服困难 B . 使“一五”计划指标超额完成 C . 推动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D . 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
  • 18. “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但是,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材料旨在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 . 不符合基本国情 B . 阻碍了农业现代化 C . 不被民众认可 D . 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 19. 2022年6月17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下水命名,这是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母,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材料表明中国人民海军( )
    A . 成为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 B . 武器现代化水平提高 C . 实战化训练水平领先世界 D . 形成海陆空防御体系
  • 20.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由数百名小朋友手持和平鸽模型灯笼表演的《闪亮的雪花》中,一只“小鸽子”掉队了,被一只稍微大的“鸽子”拉回鸽群,共同汇成一个完整的心形。开幕式节目《闪亮的雪花》传递了什么信息( )
    A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B . 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体化 C . 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必然 D .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 21. 由于存在多种制约因素,欧洲封建领主在组织庄园法庭时不得不吸收和利用一些村社组织和庄民自治的形式;庄园法庭是领主控制和盘剥庄民的工具,对庄民具有保护作用的不是庄园法庭,而是其背后潜藏着的村社集体力量。据此对庄园法庭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 . 领主和庄民的相互妥协 B . 封建庄园实行庄民自治 C . 裁判时能做到客观中立 D . 庄园法庭限制领主权力
  • 22. (2019九上·潮阳月考) 《查士丁尼法典》规定,所有妇女不论有夫无夫,不论是债权担保或是提供物权担保,都在禁止之列。但是,大法官们在实施过程中,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该法进行了部分调整,规定妇女如遇特殊情况时可以作为担保人。这表明(    )
    A . 罗马法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B . 妇女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 C . 罗马法在实践中具有灵活性 D . 执法者具有任意裁判的权力
  • 23. 用示意图来勾画历史是学习历史的常用方法之一。如图史实反映了( ) 

    A . 新航路开辟的线路 B . 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 C . 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D .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
  • 24. 有学者指出:“我把其中的一种集权称为政府集权,把另一种称为行政集权。在美国,只有第一种集权,而另一种集权则不存在。”得出上述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 . 1787年宪法成为美国的根本大法 B . 美国是联邦体制不存在统一的政府 C . 美国实行了联邦制和三权分立制 D . 民主共和制可避免中央集权的出现
  • 25. 如图是创作于1858年的漫画《泰晤士老爹的子女》。该漫画反映了( )

    A . 工业革命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 B . 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C . 工业革命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D . 石油开采与石油化工飞速发展
  • 26. 19世纪上半叶,农奴在俄国全国人口中占比很大,近40%参加工业生产的劳动者是农奴。在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中,俄国战败。这些充分暴露了农奴制下俄国军事和经济的落后,同时加剧了俄国国内的社会矛盾。材料反映了( )
    A . 农奴制改革迫在眉睫 B . 俄国亟须进行工业化改革 C . 俄国热衷于对外征战 D .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
  • 27. (2022九上·保定期末) 在巴黎和会上,为了拉拢日本,英、法、美无视中国的反对和抗议,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但是在华盛顿会议上,英美支持中国收回山东主权的要求。英美态度发生转变主要是因为(    )
    A . 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B . 中国民众的爱国运动影响 C . 维护自身国家的利益 D . 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
  • 28. 1940年,年仅14岁的伊丽莎白(后来的英国女王)发表电视讲话,对在战火硝烟中与家人分离的孩童表示关心和鼓励。这次电视讲话时,英国面临的状况是( )
    A . 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B . 经济大危机波及英国 C . 德军对英国实施轰炸 D . 英美盟军登陆诺曼底
  • 29. (2022·广州一模) 英国历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惊叹道:“1945年到1960年期间,至少40个国家和8亿人口反抗过殖民主义,并赢得了他们自己的独立。亚洲和非洲人民的地位以及他们与欧洲关系的改变,是一个新时代来临的最有力表现。”该史实应纳入的主题是(   )
    A . 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B .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C .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D . 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
  • 30. 发达国家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给发达国家带来的主要是经济上的负面影响,而对发展中国家大大有利”。而发展中国家学者表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利益为发达国家所获得,发展中国家被边缘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上述不同观点折射出经济全球化( )
    A . 没有真正的受益者 B . 遭遇了困境和挑战 C . 违背历史发展趋势 D . 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
  • 31. “改革”一般是指对旧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进行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革。阅读以下中国古代三大类改革的相关材料并回答问题。 

    【诸侯富国强兵的改革】 

    材料一: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执掌国政。他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地主阶级封建性质的改革】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农业)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使邻国倾覆而使自己国家强大起来)。然王制(先王的制度)遂灭,僭差亡度(等级的划分乱了法度)。庶人之富者累百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少数民族的汉化改革】 

    材料三: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陶,实对汉文化衷心钦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钱穆《国史大纲》

    1. (1)  材料一中齐桓公“尊天子,攘四夷”的实质是什么? 
    2. (2)  材料二的哪一句话可以用来概括商君所为的目的?联系所学知识,商君的哪些措施导致“王制遂一灭”? 
    3. (3)  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的改革,二者有何共同之处。
  • 32. 卫生防疫工作,对全民健康以及国计民生都有重大的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近代史上的瘟疫统计(部分)                                                                               

    时间

    疫情

    1856-1900年

    云南86县流行鼠疫,死亡人数超过73万

    1884-1953年

    福建57个县、市71万多人死于鼠疫

    1910-1911年​

    内蒙古东部52万人死于鼠疫

    1887-1919年

    东北鼠疫,黑龙江、吉林死亡2万多人,同期肺炎流行,死亡6万人

    1917年

    内蒙古流行肺鼠疫,波及6个省市,死亡1.46万人

    1928年

    内蒙古西部鼠疫流行,波及17个县、市、旗,死亡3039人

    材料二:民国时期,根据上海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活动等因素,租界当局按照西方应对传染病的策略,通过一系列措施对传染病流行进行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华界政府效仿租界的做法,开始构建传染病防治体系。与此同时,一些民间社团也倾注心力积极参与传染病防治活动,补充了政府行为能力的不足,取得了一定传染病防治效果。 

    ——刘岸冰《民国时期上海传染病的流行与防治》

    材料三:解放后,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经过大规模的群防群治,霍乱于1957年得到了彻底控制,1958年完全消灭了血吸虫病,1960年云南省最后一例天花病人得到医治,1964年完全控制了鼠疫的流行。新中国成立不久,在城市里的国家干部和职工中,实行了公费医疗制,(20世纪)60年代前期,毛泽东主席号召“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大力培训赤脚医生,从而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的医疗问题。由于劳动人民翻身和当家作主,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不仅生病少了,而且有病能得到及时治疗,再加上毛主席号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大多数国人的体质明显增强。 

    ——据吴金玉《毛泽东时代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辉煌》

    1. (1)  依据材料一,分析中国近代疫情的爆发有什么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归纳当时上海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特点。这些特点反映了什么?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五六十年代医疗卫生事业取得的成就。
  • 33. 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爆发冷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当时拥有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日益把苏联看作其称霸全球的主要障碍,企图遏制苏联。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均将对方视为主要敌人。美苏两国之间存在严重的猜疑和不信……加剧了两国间的冲突与对抗。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提出了公开的反苏、反共纲领——“杜鲁门主义”,美苏进入“冷战”时期。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

    材料二:世界现代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1947年

    冷战开始

    1947年

    马歇尔计划开始实施

    1949-1955年

    北约、华约相继成立

    1967年

    欧共体成立

    1968年

    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1991年

    苏联解体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美苏冷战爆发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为遏制苏联在20世纪40年代采取的政治措施。 
    2. (2)  从材料二中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确定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总结提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