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延庆区2023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3-10-19 浏览次数:15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20题,每题1.5分,共3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 1. (2023·延庆一模) 目前,中国境内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研究这些文化遗存的主要依据是(    )
    A . 史书记载 B . 神话传说 C . 考古发掘 D . 学术论著
  • 2.   小华同学在参观山西博物院举办的商周文物展览时,拍摄了一组青铜器的图片。 中能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西周叔夨(cè)    西周乐器鸮卣(yǒu)  方鼎内铭文    晋候稣钟                           春秋水器叔上匜 (y í )

    ①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 组织严密 

    ②青铜器种类繁多,用途广泛

    ③青铜器物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④青铜铸造业的工艺水平高超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3.  中国古代, “衣服有制”,正朔服色,向来被视为国家根本之所系,是传统礼仪制 度的重要内容„„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记。下 列哪位帝王的统治措施可以体现这一特点( )
    A . 秦始皇 B . 汉武帝 C . 北魏孝文帝 D . 隋文帝
  • 4. (2023·延庆一模) 英国人威尔斯在他的《世界简史》中写道:“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据此判断该历史时期是(    )
    A . 夏商西周 B . 春秋战国 C . 隋唐 D . 明清(1840年)
  • 5. (2021七下·东坡期末) 宋代时“坊市制”已经瓦解,商民们竞相开设商铺,各种“违章建筑”层出不穷,面对城市秩序混乱,宋朝政府专门设立“街道司”;为适应蓬勃发展起来的街市,宋政府还在街道两旁测量距离,竖立“表木”;政府正式征收“侵街房廊钱”。这说明宋朝( )
    A . 市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B . 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管理的变化 C . 为增加收入巧立名目收取杂税 D . 商业发展不再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 6. 据《元史百官志三》记载: “(至元)二 十五年(公元 1288年) ,因唐制吐蕃来 朝见于宣政殿之故, 更名宣政院。 ”由 此判断,宣政院所辖之地位于右图中的( )

    A . B . C . D .
  • 7.  1965 年考古学家在中亚的丝路古城撒马尔罕发掘出大量大使厅壁画,据学者考证, 北墙所绘为唐高宗猎豹和武则天泛龙舟图(见下图) ,这与唐代杜佑在《通典》中 记载的“北壁绘华夏天子”的内容一致。以上材料说明( )

    ①图像史料与文献史料相互印证 

    ②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③盛唐文化对中亚地区影响深远 

    ④端午节划龙舟是撒马尔罕特有习俗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8. (2023·延庆一模) 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蔡伦改进造纸术   
    ②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③贾思勰写成《齐民要术》   
    ④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

    A . ①③②④ B . ②①④③ C . ③②④① D . ④③①②
  • 9.  20 世纪 20 年代的最后几年,在中国革命史上可谓是“多事之秋”。下面图示中的 事件所反映出的共同主题是( )

    A .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B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 . 中国共产党已走向成熟 D .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 10. (2023·延庆一模) 日军占领北平后,面对日军的骚扰,70多岁的齐白石闭门谢客,在大门上贴上“白石老人心病复作,停止见客”“停止卖画”等纸条。这体现了艺术老人的(    )
    A . 民族气节 B . 孤芳自赏 C . 精益求精 D . 性格怪异
  • 11.  1956 年, 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意义是( )

    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

    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③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④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 12.  下列四幅图片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各个领域的成就。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中国人民志愿军 ②公私合营后工商界 ③我国第一颗 ④日本首相

    跨过鸭绿江 代表向毛主席报喜 原子弹爆炸 田中角荣访华

    A . ③①②④ B . ②①④③ C . ③②①④ D . ①②③④
  • 13.  下图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历程。开启第三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 )

    A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 .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 . 中共十九大的召开
  • 14.  2012 年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在许多方面取得历史性成就。下列成就属于这一时期 的有( )

    ①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②“神威 ·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研制成功

    ③国产民用大飞机 C919 试飞成功 

    ④港珠澳大桥顺利通车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5.  下图所示为小史同学整理的知识卡片,该卡片内容体现其探究历史的方法是( )                                 

    人物: 哥伦布

    史实 1:1492 年“发现”美洲。

    史实 2:1492 年到 1890 年,印第安人被屠杀人数在 9500 万到 1.14 亿之间,

    仅剩不到 25 万印第安人。

    结论: 哥伦布给印第安人带来灾难。

    A . 史料实证法 B . 经验总结法 C . 唯物辩证法 D . 比较研究法
  • 16.  1905 年印度人民反英斗争出现新高潮;1905—1911 年伊朗发生了立宪革命; 1911 年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这些事件可以用来说明( )
    A . 各国民族革命取得胜利 B . 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 . 古老的亚洲开始觉醒 D . 第三世界国家走向联合
  • 17.  某校在参观博物馆时,一位同学看到了下面几幅图,请问他参观的内容与以下哪个主题相关( )

    A . 资产阶级革命 B .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C . 封建社会的转变 D .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 18.  如下图是 18 世纪中期和 19 世纪 70 年代发生的两次工业革命, 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 . ①④代表的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 B . ②③代表的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电气时代 C . ①代表的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瓦特发明蒸汽机,极大提高了生产力 D . ①的动力机器是蒸汽机,④的动力机器是内燃机
  • 19.  右图为某历史人物传记目录的节选, 该传记名为( )                                 

    第一章 青年时代……

    第五章 亡命布鲁塞尔……

    (四) 历史唯物主义……

    (八) 《共产党宣言》……

    A . 《牛顿传》 B . 《华盛顿传》 C . 《拿破仑传》 D . 《马克思传》
  • 20. (2023·延庆一模) 世界殖民体系崩溃是20世纪重大变化之一,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下列历史事件中,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是(    )

    ①英国“光荣革命”   
    ②印度独立

    ③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④阿尔及利亚独立

    A . ②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
二、材料分析图,本部分共4题,共40分。
  • 21. 青春 · 中国。

    材料一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 青年创造美好明天。一个民族只有寄望青春、永葆青春, 才能兴旺发达……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而苦苦追寻,一大批先进青年在“觉 醒年代”纷纷觉醒。伟大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青年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急先 锋。

    ——摘自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陈独秀生平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816 年 ①生于安徽安庆。自幼丧父,随祖父修习四书五经
    1869 年 ②考中秀才
    1861 年 ③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习,接受和阅读《时务报》,与维新人士交往
    1601 年 ④因反清宣传活动, 受清政府通缉, 逃亡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
    160V 年 ⑤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 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1611-
    161t 年
    ⑥辛亥革命后不久,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 命,失败后被捕入狱
    1619-
    1611 年
    ⑦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受聘为北京大学 文科学长, 《新青年》编辑部随之迁到北京
    1618 年 ⑧与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 宣传马克思主义
    1616 年 ⑨发表 L 篇文章和 tt 篇《随感录》, 为学生运动摇旗呐喊
    1620 年 ⑩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在上海成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同时与其他各 地的先进分子联系, 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
    1621 年 ⑪在中共“一大”上, 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 以上资料整理自《陈独秀全传》

    材料三 中共“一大”的十二个代表,年龄最长的四十五岁, 最轻的十九岁,平均二十 八岁, 作为湖南代表之一的毛泽东还没有满二十八岁……参加会议的这些代表都是社会 上还不知名的“小人物”。这些年轻人以改天换地的豪迈气概,一心要在中国这块古老 的国土上创立一个崭新的合理的社会。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 分析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2. (2)  依据材料二,陈独秀早期思想的重大跨越有三次,请你写出其中的一次。结合所学, 分析此次思想跨越的原因。
    3. (3)  选择材料二中相互关联的史实,结合所学, 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 加以阐述 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条理清楚)
    4. (4)  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共 “一大”代表的特征。) 结合所学,分析中共 “一 大”召开的历史意义。
  • 22. 货币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缩影, 货币体系的演变反映了时代的变化。

    材料一 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与演变简表

    时期

    概况

    商周

    ①以海贝作为主要货币

    春秋

    ②铜币逐渐成为主要货币

    战国

    ③各诸侯国自行铸币,货币的标准、形状、价值等多种多样

    秦朝

    ④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 在全国流通

    西汉

    ⑤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唐朝

    ⑥唐高祖“废五铢, 行开元通宝”。以后历代货币以它为范式

    两宋

    ⑦出现纸币“交子”“会子”

    材料二

    16—18 世纪世界白银的 生产、出口和接收示意图

                                     

    1545 年到 1800 年, 从海外流入中国的白 银大约有 6 万吨,约 1/3 到 1/2 的美洲白银, 最终流向了中国。

    ——摘编自弗兰克著《白银资本》 18 世纪中期, 每年由外国商船运到欧洲的

    中国茶叶约 2000 万磅, 价值近 400 万两白银。 

    ——摘编自斯当东著《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16 世纪中期到 18 世纪中期世界白银流入中国的记载
     

    材料三 2021 年 12 月, 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份额占比升至第四。这也是自 2015 年 8 月以来, 人民币国际支付全球排名首次超越日元,跻身全球前四大活跃货币……国内 经济长期发展向好, 人民币稳步推进国际化, 国内加快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未来人民 币在国际中支付、授资、储备作用不断增强。

    ——摘编自《上海证券报》2022 年 1 月 22 日报道

    1. (1)  依据材料一,概括有关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规律。 结合所学, 加以阐述 或说明。(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 (2)  依据材料二, 写出 16 世纪中期到 18 世纪中期,我国正处于的时期。 结合所学,分析该时期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原因。
    3.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 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指出中国推进人民 币国际化进程与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等举措将为当今世界带来的愿景。
  • 23. 国际关系包括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民族关系等。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治形势变化很大,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诞生和逐步强大,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霸权的斗争日趋尖锐, 这些矛盾和斗争复杂尖锐,最后终于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摘编自黄玉章等《第二次世界大战》

    材料二 美国领导人在 1945 年夏对未来有三怕一是政治上的,怕斯大林, 也就是怕 社会主义。二是怕技术上的,怕原子弹秘密保持不住。第三是怕经济上的, 随着和平的 降临, 经济会重新转向衰退。这也就促使美国走上向全世界扩张的道路。在美国看来, 正当美国要实现霸权主义野心却遭遇到了第一个也是主要来自苏联的障碍, 苏联和世界 各国人民的革命力量也在全世界范围内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安布鲁斯《走向全球主义》

    材料三

    经济全球化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当前,逆全球 化思潮正在发酵,保护主义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引导经 济全球化更加健康发展。

    —— 习近平《为建设更加关好的地球家园贡献智慧和力量》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 写出图示①②所对应的内容。概括第一次世界 大战后国际格局中主要矛盾。
    2. (2)  依据材料二, 分析二战结束美国走上向全世界扩张道路的原因。结合所 学,指出此后形成的世界格局。
    3.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 请给图一命名。分析全球化的主要阻碍因素。
  • 24. 中山公园是北京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公园。

    材料一 在我国古代,一直存在着“社稷祭祀”的制度,把祭祀土地神的地方称“社”, 把祭祀谷物神的地方叫“稷”。北京中山公园的社稷坛建于 1420 年, 一直作为明清两 代皇家祭祀社稷的场所。社稷坛坛面上铺垫着五色土。五种颜色的土壤,寓含了全中国 的疆土。每年春、秋两季祭祀前要更换新土, 新土由全国各地纳贡交来,以表明“普天 之下, 莫非王土”之意。中央有一“社主石”,象征“江山永固, 社稷长存”。

    ——摘编自汪金友《社稷坛与五色土》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人欢欣鼓舞,认为中国作为战胜国, 此后可以进 入世界强国之列。克林德牌坊依据《辛丑条约》规定,表示向德国“谢罪”而建, 一贯 被认为是中国屈辱的象征,此时它被拆迁至中央公园,改名为“公理战胜”牌坊。
    1618 年, 李大钊在中央公园发表演说《庶民的胜利》(后刊登于《新青年》),指 出“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中国应该沿着俄国革命 的道路前进。

    ——摘编自戴海斌《中央公园与民初北京社会》

    材料三

    介绍(部分)


    中山公园景点
    ①中山堂原名“拜殿”,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社稷坛时休 息的地方。
    ②1925 年孙中山先生病逝北京, 在此停灵吊唁公祭。此后 中央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拜殿改名为“中山堂”。
    ③音乐厅始建于 1942 年。是目前北京最好的专业音乐厅之 一,每年演出古典音乐、当代音乐与戏曲等 260 多场。
    ④唐花坞始建于 1915 年, 1992 年进行了全面修缮,是公园 内常年展览花卉的地方。
    ⑤孙中山像 1986 年建成。
    ⑥兰亭八柱亭亭中八根石柱刻有历代书法家临摹的《兰亭 序》, 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坐石临流”中的一个景点。 英法联军将圆明园焚毁后,兰亭被弃于荒野。 1917 年移至 中央公园
    ⑦保卫和平牌坊 1952 年中国民主人士发起“亚洲及太平洋 区域和平会议”,来自 37 个国家的367 位代表参加。大会 决定将“公理战胜”牌坊改称“保卫和平”牌坊。
    1. (1)  依据材料一, 概括社稷坛体现的理念。结合所学, 说出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
    2. (2)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人纷纷对国家发展作出自己的预测。依据材料二, 结合 所学, 完成下表。
    3. (3) 根据查询到的资料,同学们准备分小组走进中山公园进行实地考察。请你设计考 察活动目标,并为他们选择合适的考察路线, 进行简单的介绍。(4 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