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生物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查山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生...

更新时间:2024-03-16 浏览次数:11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分)
  • 1. (2016八上·龙海期中) 海葵被称为“海中之花”,它不是植物而是动物的根本原因是(    )

    A . 生活在水中 B . 没有细胞结构 C . 只能靠摄取食物获得现成的有机物 D . 身体结构复杂
  • 2. 下列有关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物质堆积构成珊瑚礁 B . 海蜇经加工后可以食用 C . 在海底世界观赏水母 D . 血吸虫寄生在人体内
  • 3. 新浪科技讯:距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发现,涡虫不仅在头被切掉后可以再生一个头,而且这个再生的头还含有和被砍掉的头一样的记忆.涡虫等扇形动物排出食物残渣的方式是( )
    A . 由肛门排出 B . 由口排出 C . 由胞肛排出 D . 由细胞排出
  • 4. 蛔虫病不仅十分常见,并且还有其他并发症,所以预防蛔虫病的措施十分重要。对于儿童来说下列不是预防蛔虫进入体内的是( )
    A . 经常给儿童修剪指甲 B . 不吃手指 C . 餐前要注意洗手 D . 服用驱虫药
  • 5. 蚯蚓在粗糙的纸板上能迅速前进,而在光滑的玻璃板上几乎不能前进,其原因是( )
    A . 蚯蚓不能在土壤以外的地方爬行 B . 玻璃板上摩擦力大 C . 玻璃板上不能粘住蚯蚓的身体 D . 蚯蚓的运动要借助刚毛的活动
  • 6. 下列有关软体动物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 软体动物有水生的,也有陆生的 B . 河蚌属于双壳类 C . 软体动物的体外都有贝壳保护 D . 软体动物的身体都比较柔软
  • 7. (2021·南县) 在所有动物类群中,节肢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是最多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能保护内部柔软的器官  B . 身体和附肢分节,运动更加灵活  C . 体型较小,对食物和空间的需求较小  D . 都有三对足适于跳跃,两对翅适于飞行
  • 8. (2020八上·东莞月考) 如图,取甲、乙两只活蝗虫,分别放进两个盛满水的试管里,把甲蝗虫的头部浸在水里,露出胸,腹部;把乙蝗虫的胸、腹部浸水只露出头部,下列关于实验的结果及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

    A . 甲蝗虫死亡,因为蝗虫的头部有气门 B . 乙蝗虫死亡,因为蝗虫的胸、腹部有气门 C . 甲、乙蝗虫都死亡,因为蝗虫的头、胸、腹部都有气门 D . 甲、乙蝗虫都没有死亡,因为蝗虫是依靠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的
  • 9.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最主要的区别是( )
    A . 体表是否被毛 B . 是否用鳃呼吸 C . 体内有无脊柱 D . 是否胎生哺乳
  • 10. “四大家鱼”可以混合饲养,从而获得高产,这样养殖的优势很多。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 它们的食物相同,喂养方便 B . 青鱼栖息在水域底层,以螺蛳等软体动物为食 C . 草鱼栖息在水域中下层,以水草为食 D . 鳙鱼栖息在水域中上层,以浮游动物为食
  • 11. 鱼类不断地用口吞水,由鳃盖后缘排出,水中的氧气进入鱼体内的途径是( )
    A . 水→口腔→鳃→血液 B . 水→鳃→血液 C . 水→鼻→鳃→血液 D . 水→鼻孔→口腔→血液
  • 12. (2017八上·蚌山期中) 洞庭湖是鱼米之乡.近十年来,每年4月1日至7月1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对洞庭湖区制定了三个月的休渔制度.下列哪项不是休渔的主要目的(  )
    A . 有效控制幼鱼的捕捞 B . 有利于鱼类等水生动物在春、夏季节的繁殖 C . 保护洞庭湖水生动物的多样性 D . 渔船、渔民可得到休整,为继续捕捞做好准备
  • 13. 下列有关两栖动物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 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 B .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水陆两栖,用肺呼吸,皮肤辅助 C . 两栖动物的幼体和成体都能生活在水中和陆地上 D . 两栖动物在水中用鳃呼吸,在陆地上用肺呼吸
  • 14. 下列叙述中哪些与爬行动物适应陆地生活没有关系( )
    A . 肺功能发达 B . 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 C . 卵外有坚韧的卵壳 D . 卵生
  • 15. 恒温动物比变温动物更有生存优势的原因在于(  )
    A . 恒温动物耗氧少 B . 恒温动物需要的食物少 C . 恒温动物更适应环境的变化 D . 恒温动物需要的能量少
  • 16. 如图为家鸽骨骼模式图,请观察分析:牵动家鸽两翼完成飞行动作的肌肉主要着生在( )

    A . ②前肢 B . ④胸骨 C . ⑤后肢 D . ①脊柱
  • 17. 下列实例中,不能体现鸟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伙伴的是( )
    A . 大山雀、啄木鸟等捕食农林害虫 B . 鸡、鸭、鹅等家禽是人类食物中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 C . 鸟类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D . 猫头鹰大多栖息于树上,部分种类栖息于岩石间和草地上
  • 18. 哺乳动物的生活环境多种多样,下列各环境中的动物不属于哺乳动物的是( )
    A . 草原上纵情驰聘的野马 B . 原野上怡然漫步的非洲象 C . 森林里攀缘自如的猕猴 D . 海洋中一跃而起的鲨鱼
  • 19. (2019八上·凤县期中) 胎生相对于其他生殖方式的优势在于(  )

     

    A . 减轻了母体的负担 B . 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C . 增强了后代的体质 D . 使后代的数量大大增加
  • 20. (2019·河南) 如图是几种常见的动物,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甲属于无脊椎动物,乙和丙属于脊椎动物 B . 乙是变温动物,丙是恒温动物 C . 乙的肺和皮肤、丙的肺和气囊都能进行气体交换 D . 甲、乙、丙三种动物的生殖方式都是卵生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 21. 如图为水螅(甲)与涡虫(乙)的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 (1) 刺细胞是水螅攻击和防御的利器,在水螅的[]处分布最多。而涡虫具有管状的[],可以捕食水中的小动物。
    2. (2) 水螅属于动物,与水螅相比,涡虫的身体呈对称。
    3. (3) 水螅和涡虫在消化方面的共同特征是
  • 22. 请围绕蚯蚓,简要回答问题:
    1. (1) 蚯蚓、蛭和沙蚕都属于,它们的共同特征是
    2. (2) 在“观察蚯蚓”实验中,蚯蚓在粗糙纸上比在光滑玻璃板上运动得,原因是。在实验过程中,要使蚯蚓体壁始终保持湿润,为什么?
    3. (3) 请你简要说说蚯蚓给人类带来的益处。
  • 23. 如图为蝗虫形态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蝗虫的身体分为[]、[]和[]三部分。
    2. (2) 蝗虫的运动器官包括3对,2对,它们都生长在部。
    3. (3) 蝗虫的身体表面覆盖着,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的作用。
    4. (4) 蝗虫与蜘蛛、蜈蚣一样,足都分节,同属于动物。
  • 24. 斑马鱼性情温和、小巧玲珑,在水族箱内成群游动时,犹如奔驰于非洲草原的斑马群,故得斑马鱼之美称。由于易饲养、繁殖周期短、产卵量大、胚胎透明,斑马鱼已成为生命科学实验和研究的“新宠”。

    1. (1) 斑马鱼是怎样呼吸的呢?生物小组的同学用吸管吸取一些菠菜汁,慢慢地滴在鱼口前方,观察到绿色的菠菜汁从鱼的处进入,从鱼的处流出。
    2. (2) 进入鱼体和流出鱼体的水中,溶解的气体成分有什么变化?请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提示:BTB是溴麝香草酚蓝酸碱指示剂,遇二氧化碳后,溶液由蓝色变成黄色。BTB短时间内对鱼没有毒害。)
    3. (3) 鱼鳍在游泳中起什么作用?将斑马鱼按如图所示进行处理,把处理后的斑马鱼放入水槽中,请推测它在水中的运动状态
    4. (4) 用放大镜观察鱼鳃,发现鱼鳃是鲜红色的,这是因为鳃丝中密布,可以进行气体交换,这些体现了的生物学观点。
  • 25. 如图所示是两种哺乳动物的牙齿。请你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1) 哺乳动物的牙齿分为:[1];[2];[3]
    2. (2) 图是兔的牙齿。兔的牙齿分化为两种。齿像凿子,适于切断植物纤维,齿适于咀嚼磨碎食物。
    3. (3) 兔的消化道上有发达的肠,这是与兔的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的。
    4. (4) 狼除了有外,还有锋利的,可用于,这是与狼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的。
  • 26. 请根据如图所示的各种动物的图示回答问题:

    1. (1) 若将这四种动物分成两大类,你的分类依据是,图中类动物(填字母)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动物,通过的运动,可以扩大其生活和分布的空间。
    2. (2) A之所以能够在水中生活,有两个特点是至关重要的:一是靠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能在水中
    3. (3) 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具有不同的呼吸器官,图B中动物的呼吸器官是③
    4. (4) 图C中的动物身体是型,飞行时可以减少空气的阻力,其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是[]
    5. (5) 图D中的动物属于类。
    6. (6) 分析以上四种动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可以看出动物都有与各自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保护动物的是十分重要的。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