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西省孝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开学检测试卷

更新时间:2023-11-30 浏览次数:13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2023年是我国乡土文化发展史上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过去这些年热度不断升高的“村晚”,在文旅部等相关部门的推动下,今年以新的形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村超”“村BA”继“村晚”而起,火爆异常,并逐渐升级为全国性比赛,为文旅融合的大潮加入了体育元素,进一步盘活了基层文化资源,使当代中国乡土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

    适配农村新场景的文化新创造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现状鲜明体现在文化领域。说起农村,人们总会联想到匮乏的文化设施、单调枯燥的文化生活。追溯“村晚”“村超”“村BA”等的历史,会发现它们并非横空出世,而是在各自的发展道路上有了数十年的积淀。如今,它们之所以获得现象级关注、迎来爆发式成长,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则在于新时代中国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新场景。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过去农村的“文娱”方式和乏味生活,已变得与时代格格不入,仅靠“文化下乡”的单向输送,既无法真正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无法有效激发乡土社会蕴藏的巨大文化能量。同时,因为农业生产技术提高而增加的“农闲”也需要健康的文化活动来填充。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要求并推动着乡土文化沿着农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轨道发生内在而自觉的变革。

    于是,从“村晚”到“村超”再到“村BA”,各种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文化活动应运而生,成为适配农村新场景的文化新创造。早在1919年,李大钊就说过,“要建设光明的农村,农民就一定要有文化”。100多年后的今天,植根于神州大地的“村字号”文化活动,以农民为主体,以乡村为平台,创意满满,活力四射,既充满乡土文化特有的泥土气息,让人感到亲切而随和,又展现出新时代中国农村和农民的精气神,叫人由衷地感动和振奋。新时代的中国农民正以充沛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行着属于自己又惠泽全体的文化创造,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答卷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乡土文化和互联网的双向奔赴

    纵观“村晚”的异军突起“村超”“村BA”的破圈传播,有一股重要力量在支撑着这些来自乡野田间的“文化盛宴”。这就是互联网带来的文化传播力、资源集聚力和产业拉动力。

    如前所述,“村晚”“村超”“村BA”都是乡土社会长期孕育积淀的产物。而这些民间文化活动及其参与者在更大范围内被“看见”,大都由于和互联网的“邂逅”。正因为搭载了网络这一最时尚的媒介平台,这些最乡土的文化活动才得以突破地域、交通等条件限制,从现实中的“乡村一隅”走向网络里的“社会全域”,在空前广阔的平台上展现魅力,吸引关注,吸引了方方面面的资源,进而促成了当地文化产业的孕育、形成和壮大。

    这场乡土文化活动和互联网的双向奔赴启示我们:新技术新媒介是当下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要素。发挥互联网作为文化传播平台和创造手段的双重作用,让优质内容和优质平台相得益彰,是当代文化发展的规律性诉求。推动“村字号”文化活动继续广泛深入开展,必须在继续保持“乡土味儿”的同时认真打好“网络牌”。

    科学把握“村字号”的溢出效应

    文化自觉在本质上是对人的主动性、创造性的调动。乡土文化自觉一旦被唤醒,就会生发出无穷的力量,指引和推动人们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村字号”文化活动既有歌舞演出、体育赛事等具体内容,又从整体上推动了当地文化建设。乡村文化活动还推动了经济繁荣。数据显示,今年三天两夜的“村BA”总决赛期间,台江县共接待游客18.1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516万元。

    “村字号”文化活动在人民群众中的美誉度,及其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溢出效应”充分说明,文化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社会发展的伟力蕴藏在群众之中。当基层群众的文化热情和创造力被释放,就会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而“村字号”文化活动最大的特点是对村民主体性的尊重,正是鼓励村民勇于站到舞台中央、大胆奔跑在赛场上,才打开了这些活动成功的大门。

    在“村晚”“村超”“村BA”的带动示范下,“村字号”的队伍正在不断壮大。面对热火朝天的“土味儿”文化活动,在赞赏和鼓励的同时,我们还应多一些冷静思考。比如,如何深化对新时代乡村振兴和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科学总结和有效推广“村字号”文化活动的经验,加强顶层设计和深度宣传,促进各地乡村文化活动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防止过度营销、简单移植、跟风照搬……解决好这些问题,方能为乡土文化建设提供更持久的动力。

    这是一个文化自觉的时代,这是一片文化自信的土地,这里生活着充满文化创造力的人民,扎根于脚下的这片土地,就一定能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摘编自胡一峰《“土味儿”文化活动唤醒乡土文化自觉》)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村晚”在相关部门的推动下,以加入体育元素的形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丰富了当代中国乡土文化的内涵。 B . “村晚”“村超”等乡村文化活动能够获得现象级关注和爆发式成长,其原因在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C . 以农民为主体、以乡村为平台的文化活动既充满乡土文化特有的泥土气息,又展现出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气神。 D . 唤醒村民的乡土文化自觉、尊重村民的主体性并鼓励村民发挥主体性,有利于“村字号”文化活动的成功举办。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乡土文化的发展需求及科技的进步都推动了乡村文化活动的发展。 B . “村字号”文化活动能持续、广泛、深入地开展,既离不开自身的“乡土味儿”,也离不开互联网的大力支撑。 C . “村字号”文化活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呈现出强大的“溢出效应”,这证明文化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 D . 解决“土味儿”文化活动发展中的诸多弊端能为乡土文化建设提供更持久的动力,这是当前文化发展的重点。
    3.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乡土文化能推动人们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观点的一项是( )
      A . 榕江县搭建多种形式的“乡村舞台”,挖掘传统节庆文化,推动传统节日活动走进人民生活,丰富滋养了人民生活。 B . 莒县强调要保持乡村文化活动的新鲜感,维护粉丝“自来水”般的流量和纯度,以避免掉入经济“昙花一现”的陷阱 C . 西安市把创新作为新时代城市文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强化文化与科技创新的有机结合,更好地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 D . 2021年,我国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接续推进,这使得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更加坚实、舞台也更加宽阔。
    4. (4) 请简要说明文本中“乡土文化和互联网的双向奔赴”的内涵和具体表现。
    5. (5) 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村晚”“村超”等乡土文化活动是“适配农村新场景的文化新创造”?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救命皮带

    滕敦太

    鲁山张良,商埠名镇。

    大清早,做生意的,赶路的,人来人往。谁也没在意,十字路口南侧小桥旁的榆树上,好像绑着一个人。

    终于,有人指着小桥喊:“快看,树上有个死人。”

    十多个好事者跑到桥上,只见一人被用皮带绑腰吊在树上,双眼紧闭,细看面容有些熟悉。“哟,这不是赵掌柜吗?快救人!”

    也巧了,赵掌柜在这个时候睁开了眼:“我这是在哪里?”他自己蒙圈,众人也蒙圈。

    “赵大掌柜的,你这是怎么回事?得罪人了?怎么被绑树上了?”

    赵掌柜低头看了看,又闭眼沉思了一会,猛然,抬手就打自己的脸:“唉,丢人,丢人啊!”说罢,自己用手解开皮带扣,有些摇晃地走了几步,回头抱拳:“多谢大家相助。还请保密。”

    众人不解,非要赵掌柜讲清楚。赵掌柜一跺脚:“嗨!昨晚与几个掌柜的喝多了,回家路上尿急,对着这棵树边尿边打盹,没想到尿完后,自己把自己扣在了树上,怎么也走不了。要吓死我了,还以为遇到‘堵’了。”本地有这个传说,行人要是夜里遇到“堵”,怎么走也离不开原来的地方。如果没人救,只能等到天明。

    众人就大笑,赵掌柜在镇上,那是数一数二的人物,自己把自己用皮带扣在树上睡了一夜,这是多么大的新闻!赵掌柜也觉得失了面子,他抽下腰间皮带,恨恨地扔在地上:“都怪这条皮带,让我出这个丑,再也不用了!”

    马上就有人抢着捡起:“哟,好皮带啊,全新的,你看这皮色,这料子,这铁扣,能用十多年啊!今早可没白来。”

    有明事儿的说话了:“打住。各位,你们真不明白啊,看皮带做什么?皮带老板还能用孬货?看这里。”

    众人的目光又聚焦到拴住赵掌柜的那棵榆树,估计是赵掌柜喝多了,被套住了走不动着急挣扎,坚硬的树皮全被磨掉了,而皮带内层丝毫未损。有人不解,有人恍然大悟:好皮带!

    在家中喝早茶的皮掌柜听说了这事后,手端茶壶,继续悠闲地在院中散步,脸上一副笑模样。

    忠心耿耿的郝管家忍不住了,他小声地试探:“掌柜的,赵掌柜这可是拿自己出丑来做广告啊,人家放大招了,咱们怎么办?都是皮带老店,不能让他家给比下去啊!”

    “不急。”皮掌柜面带微笑,扬长而去。

    赵掌柜用皮带挂在树上睡了一夜的新闻不胫而走,让他家的皮带名声大振,都订他的货。一时间皮掌柜生意大跌,伙计走了不少。皮掌柜也不强留,只是告诉他们:“以后做什么营生,质量要过得硬,少搞些虚头巴脑的把戏。”

    这厢皮掌柜的生意惨淡,那边日本鬼子开过来了,听说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寸草不留。镇上的有钱人大多跑了,而做皮带生意的赵掌柜和皮掌柜,却不约而同地选择留下。赵掌柜没走是因为他外甥,唐庄的唐大闯子拉起了一帮队伍,十七八人,号称护乡队,说要打鬼子,保乡邻,到处征粮要钱。赵掌柜是要多少给多少,还告诉外甥:“镇上皮掌柜有钱,多要。”

    唐大闯子就带队伍到了皮掌柜的皮记店,皮掌柜好酒好饭好招待,临行捧出一些铜板:“大侄子,这几年生意不好,实在没钱,你看……”

    唐大闯子不慌不忙,拉条板凳又坐下。“姓皮的,你家祖传皮带店,生意做那么远,缺这几个钱?不给钱,兄弟们就住你家帮你看店吧,你家里有好酒好肉,尽管上吧!”

    皮掌柜摇头,进屋,捧出一包银子:“这是伙计们一年的工钱,再没有了。你们打鬼子护乡邻,我砸锅卖铁也得支持!这样,三个月内,我出一百条皮带,让兄弟们武装起来,打鬼子也有精神!”

    唐大闯子不屑:“我才不足二十人,要这么多皮带有毛用!”

    皮掌柜一抱拳,大声地说:“各位兄弟爷们,你们打鬼子保家乡,是爷们干的事!以后队伍壮大,成千上万不在话下,区区一百条皮带,到时还不够呢。”

    唐大闯子听得高兴:“好,三月后交货。”

    工钱没了,皮记店的伙计又走了几个。皮掌柜顾不了这些,吆喝老婆孩子一齐动手制作皮带。他亲自设计,用最好的皮料,将皮带加宽,加厚,加里层毛。赶在三月期限内完工,可找不到唐大闯子的队伍了。这小子还没见日本鬼子的影子,就带着兄弟们躲到了南边的丘陵里,早忘了皮带的事。

    皮掌柜自有他的道道,他打听到唐大闯子藏身处,亲自带伙计们背去一百条皮带,还带了一些粮食,几十把磨得锋利的长柄标枪。临走,留下一句话:“我是个爷们,说话算数;兄弟们打鬼子保家乡,更是爷们!”

    唐大闯子那帮兄弟被感动了。十几个汉子扣上皮带,在山沟里挥舞长枪,气贯丹田,呐喊刺杀,发誓遇到小鬼子,给他点颜色看看。

    鬼子兵听说有这支武装力量,派出人马围剿。唐大闯子他们的长柄标枪哪敌得过鬼子的三八大盖,被鬼子追得到处躲藏,最后还是被包围了。十几个弟兄们背靠背围成一圈,四周都是鬼子。两个兄弟挥舞着标枪冲上去,就倒下了。鬼子把子弹卸了,开始拿这些“活靶子”练习刺杀。

    唐大闯子红了眼,大声吼道:“兄弟们,咱们的标枪长,冲出去的。”众兄弟呐喊着,朝一个方向冲了上去。

    唐大闯子身中六七刀,与五个兄弟逃了出来,在西陡沟的深树林里会合。好命大!

    唐大闯子让大家把上衣脱了,撕开,包扎伤口。众人脱掉上衣,低头,却发现身上伤口不多。只见每人的宽皮带上都有七八条刺刀的口子,有歪有斜,有深有浅,都没刺透。那是皮掌柜做的加厚加宽皮带,挡住了日本人尖利的刺刀。

    唐大闯子带头,众兄弟朝着镇子的方向跪下:“皮掌柜,恩人哪!” 

    (选自《黄海文学》,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赵掌柜自己打自己,连说两次“丢人”,走几步又回头抱拳请求大家保密,都是在设置悬念,意在引起众人的好奇心。 B . 皮掌柜听说赵掌柜的新闻后仍悠闲地散步,一副笑模样,其“笑”是对赵掌柜为自己皮带做广告而故意出丑的嘲讽。 C . 皮掌柜亲自带伙计们把一百条皮带、粮食和长柄标枪送给唐大闯子,是希望这些物资能帮助唐大闯子带队好好打鬼子。 D . 皮掌柜用最好的皮料,将皮带加宽、加厚的描写为后文皮带挡住了日本人尖利的刺刀的情节做了铺垫,使得小说结构严密。
    2. (2) 下列对赵掌柜做广告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有关“闭眼沉思”“恍然大悟”等神态描写,证明了赵掌柜确实是在“打广告”。 B . 赵掌柜把皮带扔到地上,认为是皮带让他出丑,似乎有意吸引大家关注皮带。 C . 赵掌柜扔皮带,马上就有人抢着捡皮带、夸皮带,说明这个人可能是“托”。 D . 赵掌柜皮带销量大增,皮掌柜皮带生意大跌,显示了赵掌柜的广告做得很成功。
    3. (3) 小说设计了多个矛盾冲突,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 (4) 小说对皮掌柜的细节描写不如赵掌柜的丰富多彩,但是皮掌柜的人物形象仍富有张力,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原因。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武十三篇》,兵家举以为师。然以吾评之,其言兵之雄乎!其书论奇权密机,出入神鬼,自古以兵著书者罕所及。以是而揣其为人,必谓有应敌无之才。不知武用兵不能必克,与书所言远甚。吴王阖庐之入郢也,武为将军。及秦、楚交败其兵,越王入践其国,外祸内患,一旦迭发,吴王奔走,自救不暇。武殊无一谋以弭斯乱。

    若按武之书以责武之失,凡有三焉。《九地》曰:“威加于敌,则交不得合。”而武使秦得听包胥之言出兵救楚无忌吴之心斯威之甚。其失一也。《作战》:“久暴师则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且武以九年冬伐楚,至十年秋始还,可谓久暴矣。越人能无乘入国乎!其失二也。又曰:“杀敌者,怒也。”武纵子胥、伯嚭鞭平王尸,复一夫之私忿,以激怒敌,此司马戎、子西、子期所以必死仇吴也。勾践不颓旧冢而吴服,田单谲燕掘墓而齐奋,知谋与武远矣。武不达此,其失三也。然始吴能以入郢,及因胥、嚭、唐、蔡之怒,及乘楚瓦之不仁,武之功盖亦鲜耳。夫以武自为书,尚不能自用,以取败北,况区区祖其故智余论者而能将乎

    (节选自苏洵《嘉祜集·权书·孙武第七》,有删改)

    材料二: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 , 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节选自《孙子兵法·谋攻》,有删改)

    1. (1)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而武使秦A得听包胥之B言C出兵救D楚E无忌吴之F心G斯H不威之甚。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必谓有应敌无穷之才”中“穷”是“穷尽”的意思,与成语“穷追猛打”中“穷”的意思不同。 B . “不知武用兵乃不能必克”与“上乃欲变此”《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乃”意思不同。 C . 间,缝隙,文中代指机会,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中的“间”意思相同。 D . 三军,春秋时大国对军队的合称。按周制,大的诸侯可以有三军,常称为上军、中军、下军。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洵认为《孙武十三篇》中论述的奇特、权变、秘密、机智等用兵技巧,神出鬼没,自古以来的兵法著作大都比不上它。 B . 在吴国外祸内患接踵而至时,苏洵认为孙武作为吴国的将帅却没有办法平息这些祸乱,这与他在书中所论相差甚远。 C . 苏洵认为依照《九地》所论,孙武纵容子胥、伯豁鞭打楚平王的尸体来发泄个人私愤的做法会激怒楚国,招致祸患。 D . 《孙子兵法》中强调将帅是君主治理国家的重要助手,如果将帅辅佐君主周全,国家一定会强盛,反之则一定会衰弱。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尚不能自用,以取败北,况区区祖其故智余论者而能将乎?

      ②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5. (5) 两则材料都谈到兵法,但侧重点不同,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 4.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小店

    钱 载

    小店青帘又夕阳,儿童竿木也逢场。

    丁丁弦响村风急,灼灼桃开水岸香。

    富厚易传苏季子 , 是非难管蔡中郎

    不成买醉欣然坐,摇鼓冬冬自卖糖。

    【注】①钱载,清代诗人、书画家,官至礼部侍郎,晚年生活清贫,安贫乐道。本诗作于诗人离开朝堂不久。②苏季子,即苏秦,战国时纵横家,说秦未果,穷困潦倒,回家后遭到亲人冷遇。后封武安君,佩带六国相印,亲人热情相待,有前倨后恭之典故。③蔡中郎,即东汉蔡邕,性至孝,是难得的学者和君子,但民间一直相传蔡邕抛弃原配赵五娘,入赘牛相府。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选取了小店、青帘、夕阳、儿童、竿木、戏场等意象,营造了轻松、惬意的氛围。 B . 颔联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描绘了悠扬的弦音,展现了桃花盛开的景象。 C . 颈联将儿童传唱的苏秦与蔡邕的事迹进行对比,表现了诗人对蔡邕做法的不齿。 D . 本诗层层铺叙,结构严谨,从现实出发,又由历史回归现实,抚今感昔,耐人寻味。
    2.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杜牧《阿房宫赋》中直接描写秦国宫女十分娇媚的句子是“”。
    2. (2) 《荀子·劝学》中“”两句,和《论语》中“思而不学则殆”有异曲同工之妙。
    3. (3) 杜甫《登高》中“”两句,抒发了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难以排遣的心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出土的陶罐平静地站在博物馆的橱窗,不知何为浑朴而浑朴坦然,不知何为端庄而端庄天成,不知何为高贵而高贵自在。不输铜晕绿,漫拟玉无瑕。素面无粉黛,如人披肝胆。

    现代人迷恋珠宝,对远古的陶罐也许        ①     。陶罐在遥遥岁月中,等待着一双知己的眼睛。

    晨曦初露。河水被起,有残星在波纹上轻跳,叮叮咚咚的滴水声绵绵不绝,细细密密的软泥从指缝渗出。泥土终于等来了一个涅槃重生的机遇,被一双双坚硬或柔软的手抟埴,注入暖流,缠绵而持久,成为一个独立的世界。然后,我听见匠人杂沓的声音,响成一种节奏,为陶罐烧最后一把柴火。古树的枝条在古窑里迸发激情,水与泥土在火中羽化了自己。

    于是,苍老的青烟掠过荒原。一个生命被创造,留在陶罐上的绳纹,记载着远古部落的憧憬。

    一切远在天边,又        ②     。在岁月的流逝中,陶罐深藏一种摄人心魄的力量,幽幽地与你对视,让你不由得        ③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许多家长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让孩子们拿起手机容易,但想让他们放下就没那么简单了。那么,        ①      , 能够让青少年如此着迷?

    智能手机是无休无止的信息社交媒体视频网站、网络游戏等应用像一个个“无底洞”,每一个悬念的放置、每一次自动播放,你都有可能不断放纵自己的欲望。

    除此之外,青少年手机成瘾背后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心理原因,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青少年        ②      , 面对现实世界中困难,有时缺乏自我激励的能力,易产生焦虑、自我怀疑等负面情绪。这时手机就成了一个“遁世”的好“去处”,拿起手机,青少年会觉得到了一个没有烦恼的虚拟世界。这种行为一旦成为习惯,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青少年愈加沉迷于手机。另一方面,手机能一定程度上满足青少年的情感需求。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来自亲密关系的陪伴、支持,给予他们安全感,而有些家长会在孩子需要陪伴的时候,让手机、平板、电脑等充当“电子保姆”,那么这种情感需求就不能        ③      , 这也将青少年进一步推向了手机等智能设备。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下列句子中的“这”和文中加点的“这”,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这款很不错,那款也还行,你们心里到底还有没有谱? B . 既要推进工作,又要确保安全,这些就是我方的意思。 C . 这是最新版《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网络保护”专章。 D . 他这就辞去收入非常不错的工作,回家乡当村官。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所做的一切,是何等微不足道。但我去做这一切,却是何等重要。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

    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胡适《1932年致毕业生》

    我们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