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3-09-03 浏览次数:27 类型:期末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 1.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题目。

    读万卷书,丰盈我们的内心。读《安塞腰鼓》感受鼓声礴的力量,体验鼓声(①)然而止的寂静;读《大雁归来》了解大雁迁的坚韧,倾听大雁沼泽集会的喧嚷……行万里路,开阔我们的视野。观壶口瀑布,感叹至柔至和的水被束缚压迫竟会怒不可;登上各拉丹冬,惊讶冰峰的晶莹连(②),阳光下冰世界的熠熠烁烁、光(③)夺目……

    1. (1) 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páng     tú    hè B . páng     xǐ     è C . bàng     tú     è D . bàng     xǐ      ǎi
    2. (2) 在语段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①嘎②棉③采 B . ①嘎②绵③彩 C . ①戛②绵③彩 D . ①戛②锦③采
  • 2. 下列选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在抗洪抢险的战斗中,同志们奋不顾身地跳进汹涌澎湃的激流,经过4个多小时惊心动魄的搏斗,终于战胜了洪水,保住了大坝。 B . 傅雷以深厚的学养、真挚的父爱,倾听着万里之外儿子的每一次心跳和儿子前进路上可能出现的困难,传达着自己的惦念。 C . 只有从思想上解决了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D . 他初中毕业,就回乡建设新农村,不仅很能干,也很能吃苦。
  • 3. 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人们对可燃冰的关注度持续升温

    ②可燃冰既然是“冰”,自然其温度也不会太高

    ③去了解更多关于可燃冰的秘密

    ④然而,我国试采可燃冰获得成功的消息

    ⑤那么,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可燃冰的世界

    A . ③②④①⑤ B . ②④①③⑤ C . ②④①⑤③ D . ①③⑤④②
  • 4. 古诗文默写
    1. (1) 《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潭影空人心”的诗句,让我们读到鸟与人的感受,悟出了山光、潭影空寂中的禅意。《小石潭记》中“饴然不动,。”的句子,让我们读到鱼儿忽动忽静的活泼,体会到了潭水清澈。
    2. (2) 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演说中感谢恩师徐怀中先生,可以说,有了徐怀中才有莫言。这让我们想起韩愈在《马说》中同样的感慨:
    3. (3) 中国巴基斯坦塞尔维亚等友好国家援助新冠疫苗,在展现大国风范的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了“”的温暖。(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 (4) 白居易《卖炭翁》中的“”借对照鲜明的色彩描写出卖炭老者饱经风霜的劳动者形象。
  • 5. 名著阅读

    有人说,苦难能锻炼一个人;也有人说,苦难能毁灭一个人。你赞同哪一种说法?请你从以下备选人物中选择其中一个,并结合他的相关故事加以分析。

    备选人物:

    ⑴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⑵祥子(《骆驼祥子》)

  • 6. 综合性学习。

    班级开展“以和为贵”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任务。

    1. (1) 小语同学搜集到了下面两则材料。请你从中提取与“和”有关的两条主要信息。

      材料一回顾历史,能清晰地看到中华文明诸多优秀、深邃的特征,中华文明的中和观念,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这对于解决当前中国和世界面临的种种问题,无疑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中华文明以华夏文明为核心,向周围扩散,与周围互相补充,吸收,融合,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材料二“和为贵”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但其精髓和要义究竟是什么,今天还有进一步阐发的必要。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意思是说礼的运用、礼的功用以“和”为最重要,以和谐为目标。结合当今实际,“和为贵”的要义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即各得其所、各安其位。

    2. (2) 班级“以和为贵”讨论会确定了三个环节,第一环节“探‘和’之义”,第二环节“寻‘和’之用”,第三环节是从“和而不同”“和为贵”思想中汲取智慧,大家讨论制定“班级议事规则”,请你仿照前两环节的命名形式,给第三环节命名。

      第三环节为“‘和’之”

    3. (3) 小文看到他所在的社区邻居们不太谦让、恶语伤人而影响团结,于是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庭前广种虚心竹”,他用种竹希望邻居要谦虚谨慎;下联用栽花表达不要恶语伤人的意思,邻居们看了都说好。请你帮他写出下联。

      上联:庭前广种虚心竹

      下联:

二、现代文阅读(28分)
  • 7.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最是年味肉糕香

    ①年味是吃出来的。

    ②在老家麻城,过年重在一个“过”字,讲究的是过程,熬腊八粥、打糍粑炸丸子、做鱼面、酿米酒……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五,都是节。每一个节点都和吃紧密相关,人们似乎要把一年的收获和对来年的期许,都注入到饱含祝福的食物之中。

    ③这么多美食,最能代表老家年味的是什么?毫无疑问,肉糕!

    ④老家有句俗话:“没有肉糕不成席。”肉糕是供奉祖先必不可少的供品,在春节期间也是款待客人的必备佳品,还是红白喜事的酒桌上绝对不能少的一道硬菜。过年没有肉糕,那就不叫过年了。

    ⑤肉糕的主要原料是鱼肉。老家麻城地处长江中游,气候温润,古时濒临云梦泽,河道交错,池塘如星,水草丰美,鱼儿们的天堂。每逢雨季鱼儿就成群结队顺流游上农田、沟畦。先人们不用下网,在农田里、沟堰边一弯腰就能捡到鱼。相传楚王嗜鱼成性,又时常因鱼刺卡喉而恼火。后来,有一麻城厨师在剖鱼时发现,从背部下刀很容易把肉和刺分离开来,于是把去刺后的鱼肉和猪肉混合,配上佐料剁成泥,蒸成块形。楚王食之惊喜不已。肉糕从此问世,而且名声大震。厨师告老还乡后把技艺传到民间,人们就把肉糕捧为“天子宴席”的佼佼者。

    ⑥剁肉糕,在老家人心目中是件大事。过年的肉糕,一般在腊月二十四后才开始剁。童谣中“二十四,嗍(吸)鱼刺……”那个鱼刺就是剁肉糕剩下的。那时,家家户户在磨刀剁鱼前,都要在香案前虔诚上香、烧纸,然后放鞭炮,接天上的列祖列宗回家过年。祭祀之后,村子里便响起了咚咚有力、此起彼伏的剁肉声。那几天,如果在路上碰到熟人,不再问“你吃饭了没?”而改口问“你家肉糕剁了没?”

    ⑦记得小时候,我常站在案板前观看剁肉糕的全过程,主要有剁肉、磨碎、打芡、上蒸四个步骤,其中关键一步是打芡,这是个费力的事,要把几十斤浓浓的浆体在盆里充分搅拌、完美融合早年常是祖父操作,父亲在一旁辅助。后来,祖父上了年纪,没有力气,就在一旁指导父亲:“再快一点!用力用力!搅匀搅匀成了!”打好芡,配上生姜味精等调料后就可以上锅蒸了。火候的掌握同样重要,母亲在锅里一次性加满水,默不作声地往灶里添松柴。在这之前,母亲总要对我们围观的小孩嘱咐几遍,千万不能说“死”“干了”“完了”之类不吉祥的字眼。至于不得不说的“蒸笼”也得改称“蒸溜子”,龙颜是冒犯不得的。在老人们心里,蒸肉糕的过程,包含着全家新一年的运气:如果肉糕制作过程顺利,蒸得膨胀喷香,就预示着来年诸事顺心。因此,一家人合力做起肉糕来,那份专注和虔诚,就如同宗教礼拜。

    大火蒸四五十分钟之后,揭开盖子,香气扑鼻。出锅前在肉糕上涂一层新鲜的蛋黄液,出锅倒扣在案板上,肉糕便制成了。刚出笼的肉糕叫作“热肉糕”,可以直接切下来吃。谁家要是做肉糕,一定会事先跟邻居说。于是,左邻右舍便都去吃一块小边角,一边品尝,一边赞美主人的手艺好。家家户户的肉糕做好了,过年的气氛就更浓了。每次祭祀上香,老人们总要切两片搁在碗里,让祖宗菩萨们尝尝家里最好的东西,心里才舒坦。

    ⑨各家做肉糕有各家的传统与习惯,里面的配料也不尽相同,味道自然也有区别。拜年时,主人总会煮上一大碗肉糕,说“来试下我的肉糕怎么样?别客气,都吃了。”客人自然不会当真全吃了,斯斯文文地拿起筷子来,先是带声响地美美地喝一口汤,接着吃两块肉糕便放下,连称“你家的肉糕做得真好,发财!发财!”

    ⑩随着我们慢慢长大,忙碌在外,过年时一家人也难得聚齐。可是,不管走得再远,时间再久,最想念的还是家乡的肉糕。就像作家许忆在《旧时光的味道》里写的:“美食,是人最深的乡愁。一个人长大后,总有些滋味,只能停留在回忆里。无论去过多少地方,吃过多少珍馐佳肴,你最怀念的,还是妈妈做的家常菜。因为,时光将味道烙在了我们的味蕾上,随生而生,永不磨灭。”

    ⑪祖父去世后,父亲继承了做肉糕的技艺,承担起过年做肉糕的重任。只是,身边少了我们几个围观的小孩子。每次做好了肉糕,母亲总会在电话里说:“肉糕做好了,你们什么时候回来过年啊?”每次回老家过年,临走前,母亲总是大包小包地给我们装好土特产,其中必定有肉糕。母亲常说,“这肉糕啊,可是你在外面再有钱也买不到的!”我们就这样,带着肉糕,带上家乡的味道,再次奔向远方。

    (选自《西安晚报》,有删改。)

    1. (1) 请简要概括,围绕“肉糕”,文章写了哪些方面的事情。
    2. (2) 仔细揣摩第⑧段画线句子,任选角度进行简要赏析。

      大火蒸四五十分钟之后,揭开盖子,香气扑鼻。出锅前在肉糕上涂一层新鲜的蛋黄液,出锅倒扣在案板上,肉糕便制成了。

    3. (3)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4. (4) 文章引用作家许忆《旧时光的味道》里的话有何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 8.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回答问题。

    文本一

    去国博,看古人的“时装秀”

    ①衣食住行是生活的基本,而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衣。衣服既能“避寒暑,风雨,蔽形体,遮羞耻”,又有“分尊卑,别贵贱,辨亲疏”的文化功能。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美誉,数千年来中华服饰的发展变化,不仅折射出古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轨迹,也勾勒出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生活画卷。

    ②服饰代表民族文化社会地位、身份职业等,还体现了时代的审美,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③河南洛阳出土的战国时期组玉佩,展示了古人佩玉的习俗。《礼记·玉藻》云:“古之君子必佩玉”。当时人们的典型服饰是上衣下裳,腰前系市(音“福”),玉佩为垂在市上的饰物。成组的玉佩是贵族身份的体现,身份越高,组玉佩越长越复杂,身份较低者,配饰就简单而短小。孙机说,系玉佩的作用是“节步”,身份不同,步伐不同,玉佩碰撞发出的声响也不一样。身份高的人迈步小,走路慢,显得格外气派。按照《礼记》中的记载:君行接武,大夫继武,士中武。接武为“二足相蹑,每蹈于半”,继武“谓两足迹相接继也”,中武则是“足间容一足之地”。展厅里将接武、继武和中武的步伐间距投影在地面,让观众直观地了解古代贵族走路时一步有多宽。

    ④“冠是服饰礼仪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古代的冠和现代的帽子不同,它起初只是加在发髻上的罩,侧面是镂空的,不盖住整个头顶”在一尊东汉文官复原人像前,孙机介绍了当时男性头戴的冠和帻。“帻,原本是士以下阶层、不够资格戴冠的人才会戴的。到了汉代王莽篡位之后,冠下加帻才流行起来。据史书说,王莽秃头,没法梳发髻,冠无可依靠,于是他就先戴帻、再戴冠。这就形成了进贤冠,从汉代到唐宋,一直是文职人员重要的头戴饰物。”

    ⑤展览生动阐释了中国古代服饰史上发生的三次重大变革:战国时期“胡服骑射”引进中原,出现了上下身连属的深衣;【甲】从南北朝到唐代,服饰由汉魏时的单一系统,变成华夏鲜卑两个来源之复合系统,由单轨制变为双轨制;到清代,男子改着满族服饰,华夏传统服制断档。

    ⑥在展览的引言部分,一件貌似雪地靴的彩陶靴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它是新石器时代辛店文化的遗物,这件彩陶靴在国内属首次发现,专家认为它是一种容器,其造型应是上古先民所穿靴的直接反映,表明当时已经脱离了用整块兽皮裹在脚上的原始鞋的状态。

    ⑦早在先秦时期,中原和草原地区就出现了制作精美的金属带饰。由于不易腐坏,金属带钩、带扣等成为出土文物中反映古代服饰文化的重要物证。江苏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出土的有孔金带头,由两块长方形金带板和一枚金穿针组成。带板正面浮雕猛兽咬斗图案,周边饰勾喙鸟首纹。四边凸起边框,中部有两个横向双环钮,每块带板的内下角有一略近三角形的小孔,以便穿针插入。这副金带头是目前所见汉代最华美、系结方式最先进的带头,虽然以草原流行的猛兽搏斗纹为题材,但从铸造工艺、系结方式来看,应为中原制品。

    (有删改)

    文本二

    【乙】初唐到盛唐间,北方游牧民族(当时称其为胡人)与中原交往甚多,对唐代服饰影响极大随胡人而来的胡服文化令唐代妇女耳目一新。于是,一阵胡服热席卷大唐,其饰品也最具异邦色彩。胡服中最为妇女喜好的是幕篱、帏帽、回鹘装、胡帽和靴。幕篱和帷帽都是为妇女出行时,为了遮蔽脸容,不让路人窥视而设计的帽子。回鹘装的特点是翻折领连衣窄袖长裙,衣身宽大,下长曳地,腰际束带。回鹘装的造型,与现代西方某些大翻领宽松式连衣裙款式相似,是古代综合希腊、波斯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产物。

    唐代仕女图和文物考古所出土的穿着胡服的唐人俑与胡人佣,以及看《武则天秘史》和《唐宫美人天下》里皇帝和武媚娘打马球,都可看出唐代女子喜欢胡服,就连唐代一些古诗句,如元稹诗曰:“女为胡服学胡装,伎进胡音物胡乐……”等无不体现了这一服饰习俗。上至王宫贵族,下至民间妇女无所不好,形成了这一时期的服饰审美心态。

    1. (1) 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古人系玉佩的作用是“节步”,身份不同,迈步的节奏也不一样。 B . 第④自然段运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介绍了“进贤冠”的来历。 C . 清代,男子改着满族服饰,华夏传统服制断档是指人们只能着满服。 D . 展出的金属带钩、带扣从铸造工艺、系结方式来看,应为中原制品。 E . 文本二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说明了“回鹘装”的特点。
    2. (2) 两个文本的语言特点相同吗?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3. (3) 在上面两个文本中,【甲】【乙】两处画线句都写到了唐朝的服饰,【甲】处略写【乙】处详写,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
  • 9.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 , 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节选自《鲲鹏与斥》)

    1. (1) 下列选项中对于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中“怒”是“愤怒”的意思,说明此时的大鹏鸟正处于生气的状态。 B . “《齐谐》者,志怪者也”中的“志”和《桃花源记》中“处处志之”的“志”不是同样的意思。 C .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中的两个数字,运用夸张的手法展现出了大鹏鸟的磅礴之势。 D . “野马也,尘埃也”中的“野马”指的是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作者借“野马”来说明万事万物都有所凭借,有局限的道理。
    2. (2) 将甲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 (3) 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甲文中“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一句可以看出鹏的特点,“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一句可以看出鹏的特点。写出一个与“鹏”有关的成语:_。

    4. (4) 结合乙文简要分析斥鹦的形象,并说说比起甲文中的鹏,你更欣赏哪一种形象?
  • 10.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唐】杜甫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 (1) 请任选角度,赏析“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2. (2)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作文(共50分)
  • 11. 根据要求作文。(任选其一)

    大街上的人流车流,菜市场里的熙熙攘攘,操场上的热火朝天,教室里的你问我答,阅览室里的静寂无声……各种各样的场景,在我们的生活与学习中随处可见。而在这众多的场景中,有没有一种场景令你特别难忘,总会想起呢?请以“总会想起那个场景”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本不限,600字左右。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有的人,无论远近,仿佛总在身边;有些事,不管大小,始终浮现在眼前;有份情,真挚浓烈,时温暖着我们的心田……他们(它们)从未走远。请以“从未走远”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本不限,600字左右。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