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3-08-20 浏览次数:17 类型:期末考试
一、情景默写
  • 1. 填空

    我国传统的古诗文就像一个开掘不尽的宝藏,从中可以发掘丰富的风物、生活、情感、思想……通过古诗文,我们沉醉于小石潭“青树翠蔓,,参差披拂”(《小石潭记》)的幽静美丽,驰目于洞庭湖“,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汹涌澎湃,感慨于桃花源“阡陌交通,,”(《桃花源记》)的安宁祥和。通过诗句“微君之故,”(《诗经》),我们看到了劳役者矛头直指统治阶级的质问与愤慨;通过诗句“求之不得,”(《诗经》),我们也看到了爱而不得、日思夜想的执着与深情;通过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们读出了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悲悯与赤忱;通过诗句“”(《题破山寺后禅院》),我们领悟到曲折美的境界……浸润于经典诗文的福泽,我们渐渐学会了观物、观人、观世界。

二、现代文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节选)

    【材料一】

    八月十九日,在利沃夫地区的一次战斗中,保尔丢掉了军帽。他勒住马,但是前面的几个骑兵连已经冲进了波军的散兵线。杰米多夫从洼地的灌木丛中飞驰出来,向河岸冲去,一路上高喊:“师长牺牲了!”

    保尔哆嗦了一下。列图诺夫,他的英勇的师长,一个具有大无畏精神的好同志,竟牺牲了。一种疯狂的愤怒攫住了保尔的心。

    他使劲用马刀背拍了一下已经十分疲惫、满嘴是血的战马格涅多克,向正在厮杀的、人群最密的地方冲了过去。

    “砍死这帮畜生!砍死他们!砍死这帮波兰贵族!他们杀死了列图诺夫。”盛怒之下,他扬起马刀,连看也不看,向一个穿绿军服的人劈下去。全连战士个个怒火中烧,誓为师长复仇,把一个排的波军全砍死了。他们追击逃敌,到了一片开阔地,这时候波军的大炮向他们开火了。一团绿火像镁光一样,在保尔眼前闪了一下,耳边响起了一声巨雷,烧红的铁片灼伤了他的头。大地可怕地、不可思议地旋转起来,向一边翻过去。保尔像一根稻草似的,被甩出了马鞍,翻过马头,沉重地摔在地上。黑夜立刻降临了……

    【材料二】

    章鱼鼓着一只猫头大小的眼睛,眼睛周围暗红色,中间发绿,不时地闪着亮光。章鱼的几十条长长的腕足蠕动着,像一团小蛇似的盘成一团,上面的鳞发出讨厌的沙沙声。章鱼在游动。保尔看见章鱼差不多就贴在自己的眼皮底下。那些腕足在他身上慢慢爬动起来,冰凉冰凉的,像荨麻一样刺人。章鱼伸出的刺针吮吸着他的血液。保尔感到血液正从自己的身体流进不断膨胀起来的章鱼体内。刺还在不停地吸呀吸呀。而头上被叮的地方,疼痛难忍。

    保尔好像听见一个非常遥远的地方传来说话的声音:“现在他的脉搏是多少?”有个女人声音更轻地回答:“脉搏一百三十,体温 三十九度五。一直昏迷,说胡话。”

    章鱼消失了,但是被它叮过的地方还很疼。保尔觉得有人把手指按在他的手腕上。他想睁开眼睛,但是眼皮很重,怎么也抬不起来。为什么这样热呢?大概是妈把炉子烧得太旺了。又有人在什么地方说话了:“脉搏现在是一百二十二。”

    他竭力想抬起眼皮。可是,心里像有一团火,热得喘不上气来。

    1. (1) 下列对八年级下册两部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经典常谈》是文学大家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B . 《经典常谈》这本书不“板着脸说话”,而是平铺直叙,以流利畅达的语言娓娓道来,常有引人入胜之处。 C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斯的小说,这部书是他强忍病痛,在病床上历时三年写成的 D . 作为一部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
    2. (2) 下列有关保尔的五件事,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冒死救朱赫来脱险 ②战胜伤寒死里逃生 ③在筑路现场与冬妮亚决裂 ④在神父家的面团里撒烟末 ⑤高度残疾时选择文学创作之路

      A . ①④③②⑤ B . ①④②⑤③ C . ④③①⑤② D . ④①③②⑤
    3. (3) 对选文材料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中,保尔的这次受伤,导致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 B . 材料一中画线句写出了战斗的激烈,以及保尔受伤的过程,突出保尔受伤严重,为下文保尔在医院与死神搏斗做铺垫。 C . 材料二第1段详细描写了保尔掉到海中,被章鱼袭击的痛苦,让人感同身受。 D . 材料二中有关章鱼的形状和动态的形象描写,是保尔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生命力的体现。
    4. (4) 同学们将为本校校园图书角设计海报,请你仿照小津的宣传语,为《经典常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设计一则宣传语。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如一盏明灯照亮我迷茫的内心,使我懂得了阅读是需要我们下决心的事情,使我懂得了能动能创造便能享受快乐,使我懂得了能静下心来思考便能领略趣味。(小津设计的宣传语)

      ①《经典常谈》

      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三、诗歌鉴赏
  • 3.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甲】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乙】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注释】《孤雁》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

    1. (1)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词牌名,本册教材中还有一首相同词牌名的词,这首词的作者是,题目是。从题材看,《孤雁》是一首 诗。
    2. (2) 【甲】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3. (3) 中国文化中,“雁”常常被赋予浓厚的感情色彩。结合诗句内容,说说两首诗中“孤雁”和“孤鸿”分知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四、对比阅读
  • 4.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节选自庄子《北冥有鱼》)

    【乙】

    岳飞,宇鹏举。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 , 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殉国死义乎!”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有删改)

    【注释】①负:具有;②弩(nǔ):一种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③周同,人名,岳飞的射箭师傅。④朔望: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即朔日和望日。

    【丙】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渔家傲》)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为鹏/因以为 B . 之/其殉国死 C . 诵习达旦不/一狼假 D . 《左氏春秋》/知之者不如之者
    2. (2)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②汝为时用,其殉国死义乎!

    3.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北冥有鱼》作者庄子是战国时期人,李清照和岳飞是南宋同时期的人。 B .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均以纪传体编撰。《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 C . 乙文“未冠”的意思是“没戴帽子”,这里指岳飞勤于练武射箭,不在意穿戴。 D . 李清照是婉约词的代表人物,但丙文“九万里风鹏正举”化用了甲文的语句,气势磅礴,颇有豪放之风。
    4. (4) 【甲】【丙】两篇古诗文在写法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5. (5) 【乙】文中岳飞形象是否和庄子笔下的大鹏形象契合,请结合事例分析。
五、现代文阅读
  • 5.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材料一】

    抖音发布的《古诗词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古诗词短视频在抖音上累计播放量达178亿次,同比增长168%。来自图书销售市场的数据也显示,近几年古诗词图书销量猛增。这些充分说明:在精神文化产品极度丰富的今天,古诗词依旧热度不减。

    古诗词中,唐诗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体裁之一。大家之所以喜欢唐诗,一方面是因为诗歌本身的节奏韵律便于朗诵记忆;另一方面是因为唐诗兴盛的时代极具魅力,风气开放、兼收并蓄,涌现出大量诗人、艺术家。现存的五万多首唐诗,基本涵盖了一个中国人所能想象到的生活和情感的全部,再加上高超的艺术水准、高深的思想境界,因此唐诗成为中国古典诗歌领域最为璀璨的明珠,让后来历代人充满敬仰之情。

    唐诗许多经典篇目都是诗人在困境中的有感而发,今天我们回顾这些诗句时,不仅要读出诗人曾经遭遇的困难和挫折,更要读出他们展现的乐观心态。比如《行路难》,李白在诗中感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显示出他对前途困难的清醒认识。

    我们的诗人没有回避人生面对的困难、遇到的阻力,最终释放出来的是希望、理想和前景。诗里有悲伤、有泪水、有痛苦,还有挫折和烦恼,但最终传递给人们的是希望,是未来,是阳光,这也是许多古诗词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

    (摘编自康震《古诗词在今天为何热度依旧》)

    【材料二】

    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的,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不是孤立存在。人与人之间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既中国文化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大事,便自然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

    中国文化这种重视政治、薄于宗教的特征,当然会给中国文学以很大影响。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中,诗歌是最早被要求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体。根据传统的文学观点,诗歌虽然就本质而言是抒发个人感情的,但因为个人是生活于群体之中的,而政治的作用也无非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因而诗歌与政治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密切的关系。

    类似中国诗歌与政治的这种密切关系,在其他诗歌传统中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

    (摘编自邵毂平《诗歌:智慧的水珠》)

    【材料三】

    唐代诗歌与政治的关系。体现出某种带规律性的表征。中国诗史上的一些高潮期,也莫不有它独特的政治背景。战国时,楚面临强秦的威胁,进步爱国力量与腐朽卖国势力的斗争,推动屈原的创作,而屈原所经历的高层政治体验,则赋予他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献身精神。

    考察诗歌高潮来自政治的推动力,有助于进一步探索文学繁荣发展所需的社会条件。作为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学样式的诗歌,它注定要与封建政治发生密切联系。一般说来,封建时代的士人,总是先由政治给予某种参与的机会,在参与中有所不遂,才会引起怨悱。导致“长吟哦”的“起且僵”(崛起而后困顿),“起”往往在先,由政治直接给予拨动;“僵”伴随后。“起”与“僵”或是单纯从某一侧面作用于诗歌创作,或是交糅在一起,产生更复杂的影响;或是比较直接地表现为正值,或是要经过创作活动的一番消化转换,才表现为积极有益的效应。能够给诗歌创作以强大推动的政治,不在于它有多么清明或稳定,而在于它要能强烈地牵动人心,让人不断地感奋起来,发之于吟咏。

    封建王朝初期,一般号称盛世,而文学人才可能尚未积累到最丰沛的程度。同时稳定和繁荣不免缓解了士人要求干政的迫切感,诗歌颂美居多,缺乏对政治的深刻介入,艺术上也缺乏由深广内容带来的要求变革创新的推动力量。封建王朝末世,往往陷入大动乱,士人对世乱恐惧回避,诗歌也相应衰敝。一般性地排除了王朝开国期和衰乱期,再结合诗歌史上几个兴盛阶段来看,中国诗歌高潮,总是出现在社会政治比较有活力,能够吸引人才,并多方面推动士人为较高理想积极追求的时期,而盛唐则是演出了中国历史上这种时期的最为辉煌的一幕。

    (摘编自余恕诚《唐诗风貌》)

    1. (1)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所有古诗词体裁中,唐诗之所以受人敬仰的最主要原因,是它涵盖了一个中国人所能想象到的生活和情感的全部。 B . 中国文化只相信人而不相信神,这就使得协调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成了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大事。 C . 封建时代文人创作的诗歌都会受到政治的影响,并且如果其政治生涯有所坎坷,怨悱的情绪就会体现在诗歌中。 D . 一个朝代建立初期,社会总是稳定繁荣的,士人对政治也并不关注,这也使得诗歌创作以颂美居多。
    2. (2) 【材料二】【材料三】都论述了中国诗歌与政治的关系,它们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 6.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____

    钟小巧

    ①学校后门不远处,有个菜园,绿油油的。学校饭堂的青菜,多数就是那里供应的。

    ②我经常看见一辆农用三轮车满载着嫩绿青菜,“突突突”,从后门直达饭堂。

    ③饭堂就在美术室窗外。我教的这些小学生,窗外稍有响动,目光就弹出去了,手中的画笔都握不好了。我也只好跟着弹出去,( )地把它们一一网回。

    ④一天,我正让三年级学生自由画“理想家园”,满载青菜的三轮车又来了,除了“突突”声,还有稚嫩的歌声:“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儿……”

    ⑤同学们笑成一锅粥。只见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从三轮车另一侧蹿出来,扭秧歌似的扭动着腰身。他听到这边吵闹,便扭到窗下。两条蚯蚓样的鼻涕正好从鼻孔里爬出来,待“蚯蚓”快爬到嘴巴时,他干脆用衣袖擦了起来,谁料,鼻涕粘在了他的脸蛋上。

    ⑥“哇呀!”学生尖叫,有的吐舌头扮鬼脸,有的低头弯腰作呕吐状。这些城里孩子,衣着光鲜,脸蛋白净,和小男孩反差太大了。

    ⑦看到这个小男孩,我似乎看到了儿时的小伙伴。那时感冒了就任鼻涕流,让时间去治愈,大人没钱也没时间管。这个小男孩也是这样吗?他怎么不上学?他父亲为什么带着他送菜?不知道会影响学生上课吗?他母亲呢?若是要下地,就带着他种菜不行吗?

    ⑧我越想越气,好一阵忙活,才把学生的心思赶回教室。

    ⑨小男孩似乎觉察到了室内的不友好,急忙躲到窗户一侧,只露出两只黑黑的眼睛,( )学生的画板。

    我的心被那目光戳了一下。

    ⑪第二天,满载青菜的三轮车又“突突突”地来了,但车上只有小男孩的父亲。他来美术室找我,毕恭毕敬地递给我一幅画,说:“我儿昨晚画的,让我交给老师。”他接着又说:“我儿读二年级了,昨天感冒,我担心他感冒加重,就没让他上学,因为忙,只能带着他来送菜。他说昨天看到你们画‘理想家园’,他也画了。”

    ⑫听其口音,知是外地人。我问:“来广东多久了?”他咧嘴一笑,挠挠头,说:“近十年啦,一直在这里种菜,小孩都是在菜地出生的,他很小就爱在地上乱涂乱画。”

    ⑬我有些感动,认真看了看这幅画。画上是一片绿色的菜地,菜地中间有一个灰色工棚,工棚旁还有一幢高楼,楼前有个池塘,岸边有个男人在钓鱼,一个女人站在一旁,像是在看池塘中嬉戏的鸭子。最醒目的是高楼上一排歪歪扭扭的字:理想家园。

    不知怎的,我的心又被戳了一下。

    ⑮说实在话,这画本身并不怎么样,说是理想家园尚有些牵强。我决定去那个菜园看看。

    ⑯说来惭愧,来这里教书十多年了,我从未走进过后门那个菜园。我倾心的,是学校前门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曾有同事开玩笑说:“前门外是城市,后门外是农村。”

    ⑰周末,我约同事户外运动。骑车是真,看菜园是顺带。从学校去往菜园,是水泥路,满眼皆绿,令人神清气爽。但进入菜园后,就变成土路了。走近一个工棚处,我们被一只狂吠的狗吓住了,正要调头逃离,这时,一个小男孩跑出来,喝住狗,并向我们招手,( )叫:“老师。”

    ⑱原来是那幅画的作者呀,他没流鼻涕了。

    ⑲这里哪有高楼和池塘?只有一个简易的工棚而已,周围都是青青菜蔬。

    ⑳小男孩进棚去了,一会儿提了个水壶出来,小心翼翼地要倒茶给我们喝,同事急忙上前阻止,说我们随身带茶水了。这时,听见棚内有人问:“谁来了?”“妈,是老师。”小男孩放下水壶,转身就要进去,而一个坐着轮椅的女人已出现在门口。

    ㉑我们惊呆了。我的心再次被戳了一下。原来,爸爸有时间钓鱼,妈妈能够站起来就是他的理想。

    (有删改)

    1. (1) 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暴跳如雷 瞥向 兴奋地 B . 暴跳如雷 瞄向 怯怯地 C . 气急败坏 瞄向 怯怯地 D . 气急败坏 瞥向 兴奋地
    2. (2) 请从“我”的角度简要梳理“我”和小男孩之间发生的故事,在下面横线处补充合适内容。

      一天,“我”在学校美术室上课,一个邋遢的小男孩扰乱了“我”的课堂。第二天,①周末,②

    3. (3) 文中三次写到“我”的心被“戳了一下”,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①我的心被那目光戳了一下。

      ②不知怎的,我的心又被戳了一下。

      ③我的心再次被戳了一下。

    4. (4) 作者在塑造小男孩的形象时有抑有扬,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哪些是抑笔,哪些是扬笔,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5. (5) 请从“童画”和“理想家园”中选择一个做本文的题目,并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六、语言表达
  • 7. 为了解中学生课外阅读古诗词的情况,活动小组对35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请根据表格内容完成题目。

    中学生课外阅读古诗词情况调查表

    阅读计划情况

    读书笔记情况

    有无计划

    百分比

    是否做读书笔记

    百分比

    有计划

    10.1%

    每读必做

    0%

    有时有计划

    31.3%

    凭兴趣做

    24.6%

    没有计划

    58.6%

    从不做

    75.4%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学生在课外阅读古诗词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二是

七、选择题
  • 8. 小宁和学习小组的同学一起阅读了《经典常谈·〈说文解字〉第一》,为了检测大家的阅读成果,组长小语给大家出了下面这道题目,请你判断下列说法与《经典常谈》一书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 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 B . 秦朝李斯所作的《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C . 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分别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D . 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
八、综合性学习
  • 9. 为促进大家学习传承国学经典,班长小津给全班同学拟写了一份倡议书,请你按照提示帮助他修改。

    倡议书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生命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自觉承担起传承国学经典、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此,特发出如下倡议:

    ①____。积极参加国学经典诵读学习活动,让“读经典”“品经典”成为我们学习与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践行传统文化。讲文明话,做文明事,做一个忠孝、仁爱、诚信、守秩序、爱学习的好学生。

    弘扬国学精神。以“知书明理,悟道行仁”为主题,深刻领会国学的精髓,自觉做国学精神的传扬者。

    让我们行动起来,与经典同行,以圣贤为师,追求高远的生命宗旨和理念。

    2023年6月10日

    1. (1) 根据倡议书的内容,仿照波浪线的句子补写①处内容。
    2. (2) 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3. (3) “倡议书”的格式有一处不规范,请提出修改意见。
九、作文
  • 10. 作文。

    查理·芒格曾经说过,对身边的人或事,询问一个又一个“为什么”,你就能更好地思考问题;通过问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你开始获得普世的智慧,会有更深刻的洞察力和创造力。

    以上文字给你什么启示?请以“这是为什么”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