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宜昌市宜都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3-07-18 浏览次数:30 类型:期中考试
一、汉字
  • 1. 给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回望我们前三个单元的学习之旅,我们在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中聆听了然而止的腰鼓声,又在吴伯萧的《灯笼》一文中体会人情shì 故和历史沧桑,在《大雁归来》中看雁群冲过3月暖流的雾ǎi ,最后在《时间的脚印》一文中感受和了解了那些比形文字更复杂的岁月痕迹

  • 2. 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并解释你所补充的这个字的含义。

    A.甘之如     意思:

    B.然自乐    意思:

  • 3. 汉字的构造丰富有趣,能引发人们无尽的联想。观察一下“人”与“大”:“人”懂得了约束自己,也就算真正长大了。再看“上”与“下”:追求的方向不一样,也就决定了人生境界的高低。那么,你能通过联想,说说“心”与“必”的关系吗?

    “心”与“必”:

  • 4.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请给下列代称排序。

    ①耳顺   ②垂髫   ③弱冠   ④不惑

    请你将这四种年龄代称按年长到年幼排序(只写序号):

  • 5. 猜谜,需要超常的思路,也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识。如果以“落汤鸡”为谜面,它的谜底是下列哪个选项?( )
    A . B . C . D . 湿
二、阅读
  • 6. 将下面的诗文名句补充完整。

    ①“一切景语皆情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的这一句于浓浓的秋凉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

    ②《子衿》中写分别时间虽短,却觉得特别漫长,由此来表达对恋人深切思的是:

    ③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一诗中,以千钧笔力,描绘洞庭湖的壮观景象的诗句是:

    ④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说明知心朋友声息想通,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近邻一样的亲近的诗句是:

    ⑤成语“无人问津”出自《桃花源记》,其原句是:

  • 7. 国文选读。

    水尽头

    刘侗

        观音石阁而西,皆溪,溪皆泉之委;皆石,石皆壁之余。其南岸,皆竹,竹皆溪周而石倚之。燕故难竹 , 至此,林林亩亩。

        过隆教寺而又西,闻泉声。泉流长而声短焉,下流平也。花者,渠泉而役乎花;竹者,渠泉而役乎竹;不暇声也。石城乱流,众声渐渐,人踏石过,水珠渐衣。小鱼折折石缝间,闻爱音则伏,于苴于沙。

        杂花水藻,山僧园叟不能名之。草至不可族 , 客乃斗以花,采采百步耳,互出,半不同者。然春之花尚不敌其秋之柿吐。叶紫紫实丹丹风日流美晓树满星夕野皆火;香山曰杏,仰山曰梨,寿安山曰柿也。

        西上圆通寺,望太和庵前,山中人指指水尽头儿,泉所源也。至则磊磊中两石角如坎,泉盖从中出。鸟树声壮,泉唶唶不可骤闻。坐久,始别 , 曰:“彼鸟声,彼树声,此泉声也。”

        又西上广泉废寺,北半里,五华寺。然而游者瞻卧佛辄返。曰:“卧佛无泉。”

    【注释】①水尽头:在北京西郊卧佛寺西北二里多的樱桃沟,又叫樱桃泉。②委:水的下流。③燕故难竹:北京过去很少见到竹子。④“花者”五句:花要水渠引泉水来为花服务,竹要水渠引泉水来为竹服务,泉水就忙得来不及发出声响了。说明泉水下流平缓声短的原因。⑤苴(chá):水中浮草。⑥族:用作动词,分别种类。⑦指指:用手指指点。⑧唶唶(jí):小鸟叫声,比喻泉声较小。⑨别:分辨。

    1. (1) 请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过隆教寺而又西

      ②不声也

      爱音则伏

      ④山僧园叟不能

    2. (2) 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然春之花尚不敌其秋之柿叶。

    3. (3) 请用逗号为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四处。

      叶紫紫实丹丹风日流美晓树满星夕野皆火

    4. (4) “燕故难竹”一句中“燕”的读音应为
    5. (5) 概括文章内容,填空:人们认为卧佛寺无泉的原因如下:泉水被观音石阁一带林林亩亩的 所掩盖、被   一带有声有色的花竹小鱼所掩盖、被山野沿沟琳琅满目的 所掩盖、被太和庵前泉水源头的  所掩盖。
    6. (6) 文末划波浪线的这句话言外之意是:。本文通过实地探游,在生动的记游中引导人们通过弄清卧佛寺有无泉水,明白了 的道理,既有山水情趣,又有格物理趣。
    7. (7) 本文第二段写小鱼“小鱼折折石缝间,闻爱音则伏,于苴子沙”,好像与游者互动,亦静亦动,充满生趣。这与《小石潭记》中对小鱼的描写颇为相似:
  • 8. 科普浸读。

    天鹅

    布封

    ①在任何社会里,不管是禽兽的或人类的社会,从前都是暴力造成霸主,现在却是仁德造成贤君。地上的狮、虎,空中的鹰、鹫,都只以善战称雄,以逞强行凶统治群众;而天鹅就不是这样,它在水上为王,是凭着一切足以缔造太平世界的美德,如高尚、尊严、仁厚等等。它有威势,有力量,有勇气,但又有不滥用权威的意志、非自卫不用武力的决心;它能战斗,能取胜,却从不攻击别人。它与整个的自然界都是和平共处的:在那些种类繁多的水禽中,它与其说是以君主的身份监临着,毋宁说是以朋友的身份看待着,它只是一个太平共和国的领袖,是一个太平共和国的首席居民,它所希冀的只是宁静与自由。

    ②天鹅的面目优雅,形状妍美,与它那种温和的天性正好相称。凡是它所到之处,它都成了这地方的点缀品,人人喜爱它,人人欢迎它,人人欣赏它。任何禽类都不配这样地受人钟爱:原来大自然对于任何禽类都没有赋予这样多的高贵而柔和的优美,使我们意识到它创造物类竟能达到这样妍丽的程度。那俊秀的身段、圆润的形貌、优美的线条、皎洁的白色,婉转的、传神的动作,忽而兴致勃发、忽而悠然忘形的姿态,总之,天鹅身上的一切都散布着我们欣赏优雅与妍美时所感到的那种舒畅,那种陶醉,一切都使人觉得它不同凡俗。

    ③我们看见它那种雍容自在的样子,就不能不承认它不但是羽族里第一名善航者,并且是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航行术的最美的模型。可不是吗,它的颈子高高的,胸脯挺挺的、圆圆的,就仿佛是破浪前进的船头:它的宽广的腹部就像船底;它的身子为了便于疾驰,向前倾着,愈向前就愈挺起,最后翘得高高的就像船舶;尾巴是道地的舵;脚就是宽阔的菜;它的一对大翅膀在风前半张着,微微地鼓起来,这就是帆,它们推着这艘活的船舶,连船带驾驶者一起推着跑。

    ④天鹅知道自己高贵,所以很自豪;知道自己美丽,所以很自。而事实上它也真是令人百看不厌的。

    ⑤天鹅           有天生的美质,          有自由的美德:它不在我们所能强制或幽禁的那些奴隶之列。它无拘无束地生活在我们的池沼里,如果它不能享受到足够的独立,使它有奴役俘囚之感,它就不会在那里安顿下去。它要任意地在水上遍处遨游,或到岸旁着陆,或离岸游到水中央,或者沿着水边,来到岸脚下栖息,藏到灯芯草丛中,钻到最偏僻的港湾里。

    ⑥天鹄在一切方面都高于家鹅一等,家鹅只以野草和籽粒为生,天鹄却会找到一种比较精美的、不平凡的食料。

    ⑦驯天鹅的惯常叫声与其说是响亮的,毋宁说是浑浊的。古人之所以能描写出那些和鸣锵锵的天鹅,使它们那么受人赞美,显然不是拿一些像我们驯养的这种几乎嗜哑的天鹅做蓝本的,我们觉得野天鹅曾较好地保持着它的天赋美质,它有充分自由的感觉,同时也就有充分自由的音调。可不,我们在它的鸣叫里,可以听得出一种有节奏、有曲折的歇声,有如军号的响亮。

    ⑧古人不仅把天鹅说成为一个神奇的歌手,他们还认为,在一切临终时有所感触的生物中,只有天鹅会在弥留时歌唱。据他们说,天鹄发出这样柔和、这样动人的声调,是它要对生命做一个哀痛而深情的告别。这种声调,如怨如诉,低沉地、悲伤地、凄黯地构成它自己的丧歌。每逢谈到一个大天才临终前所做的最后一次飞扬、最后一次辉煌表现的时候,人们总是无限感慨地想到这样一句动人的话语:“这是天鹅之歌!”

    1. (1) 这篇文章采用 顺序介绍天鹅。纵观全文,本文主要介绍了天鹅哪两个方面的特点?可以用原文回答,也可以自己概括。
    2. (2) 第②段概括了天鹅的外貌特点是:(填原文)。
    3. (3) 本文第③段主要采用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天鹅 的特点。
    4. (4) 在第⑤段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5. (5) 根据语言环境推断第④段中加点的“好”字的含义,选择下列各项中的“好”与它意义相同的两项。
      A . 读好书 B . 好读书 C . 君子好逆 D . 好逸恶劳
    6. (6) 生活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种动物?请先用一个词语概括出它的一个特点,再用准确而生动的语言加以说明,30字左右。
  • 9. 人文阅读。

    壶口的黄河

    肖铁

    ①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②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③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把汗来。

    ④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酒,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漩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⑤想黄河从巴颜喀拉山流下的时候,水也该是清的吧?毕竟是雪水的汇集,是上天的洗礼;下游也会清些,因为地势渐平,流速渐缓,黄沙也会慢慢沉在河底。可你看看现在的黄河,刚刚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过,厚重得带着大地的表皮,圣水也染上了中国的颜色,黄河在这里最黄,金黄得如同太阳也落在里面。

    ⑥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到了壶口,贵河一下子像愤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这时的黄河,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的重要标志,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 , 就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活了便要说话,那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不同凡响。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那啪啪的水击之声便是欢笑,真正的快感,真正的淋漓尽致。

    ⑦抬起头,极目四望,北方,阳光打过去,一片白色,水和天连在一起:下游,水会渐渐宽阔,毕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的终结抑或是升华的地方了,便也心平气和。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竟仅仅小到一个壶口,考验也就在这里了。过去了,黄河便拐了一个角,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地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回。看看空中的水汽,听听大地的回音,便会知道黄河的自信和决心。跃过去,一跃就是五千年,或七十万年,或是一百七十万年,肯定还有久远。班固会不会从这里受到了鼓舞,而将那汉代的竹简写尽写穿?易水该是黄河的分支吧,要不荆柯怎么会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概和性格?

    ⑧这才是中国的河。西南就是周文王的岐山,就是周武王的丰镐,就是大秦的咸阳,就是盛唐的长安。半坡人该是在这儿舀过水吧?秦嬴政该是从这里出过兵饮过马吧;有这样的水,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还有什么不可征服的呢?

    ⑨路德维希为尼罗河作传,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

    1. (1) 为什么说壶口的黄河“才是中国的河”?请联系全文回答。
    2. (2) 怎样理解第⑥段“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这句话的含义?
    3. (3) 下面一段文字也是写壶口的黄河,请与文章第④段作比较,从表达方式与表达效果的角度谈谈两者的不同。

             壶口瀑布是黄河中游流经秦晋大峡谷时形成的一个天然瀑布,瀑布宽达50米,深约50米,最大瀑面3万平方米,是中国仅次于贵州省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滚滚黄河水至此,300余米宽的洪流骤然被两岸所束博,上宽下窄,在50未的落差中翻腾倾涌,声势如同在巨大无比的壶中倾出,故名“壶口瀑布”。

    4. (4) 人们经常将要表达的情感寄予到具体的事物上,使抽象的情绪具体化。请你仿照以下句子的样式,另外选择一样事物再写一句,寄托你的爱国情怀。

             为黄河作传,她九曲连环,吟诵着古老民族的悠久历史;她一泻千里,抒写着青春中国的壮志豪情。为 作传,

  • 10. 名著导读。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人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乐器在中国似乎早就有了,《礼记》里说的土鼓土槌儿、芦管儿,也许是我们乐器的老祖宗。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纪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

    1. (1) 这段文字选自《经典常谈》中的一篇,这一篇主要讲的经典是《》,文段中所说的“重叠”就是我们学的 的形式,这种形式失去主要地位是因为
    2. (2) 原始歌谣有哪些主要用途?
    3. (3) 如何理解歌谣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
    4. (4) 请结合材料,概括歌谣与最初的诗的不同之处。

      注:国命题需要,本试卷所选文段均有删改,特此说明。

三、写作
  • 11. 声音有时也是幸福的代名词。那来自大自然中的——溪流潺潺泠然作响的声音,树叶被风吹动飒飒的声音,蝉鸣夏日不知疲倦的吱吱声;也有来自生活中的——父母充满关爱的叮嘱声,祖辈慈爱的念童谣的声音,朋友到来时轻轻的叩门声,比赛胜利时吹响的哨声……在这些声音中,我们感受到了美好,感受到了爱,感受到了踏实而安心的温暖。让我们用眼睛,用耳朵,也可以用嗅觉,用触觉,用味觉,去书写那幸福的声音。

    请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体验,以“幸福有声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⑤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