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清远市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更新时间:2023-07-27 浏览次数:25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态,普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孔子践履“孝”这种德性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实,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第十八章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是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游叙弗伦》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话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苏格拉底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地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金小燕韩燕丽《“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 《论语》中虽然记录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其实孔子在传述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东西,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长期传承着这种精神。 B . “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 C . 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一书中,认为“孝”应包括“善述人之事也”,也就是说,“述而不作”中的“述”与“孝”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 D . “述而不作”的信条,成为后来儒学教育都遵从的一条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并且命题答案均以四书五经为限。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 作为第一位教师,孔子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从事“孝”的活动是对天道的传承。 B . 孔子认为,儿子出生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的时长服丧以表感恩,因此孔子对“三年之丧”的礼制是认同的。 C . “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仅限于父母,也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 D . 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对“孝”的理解也完全不同。
    3.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______
      A . “上帝为每个人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 B .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C . “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敬意。” D .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4.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5) 李扬认为“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但是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孔子却认同曾皙沂水春风,乐游舞雩的说法。但是两者并不矛盾,请简要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蒿素之母

    姜猛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受父亲影响,她从小就喜欢翻看医书。屠家楼顶有个摆满各类古典医书的小阁间,这里是她童年时的阅览室:《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本草纲目》《温热论》……虽读得磕磕绊绊,但这里却是她医学梦萌发的温床。

    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她选择的专业是当时绝大多数人毫无兴趣的生药学。让父亲有些意外的是,生药学是西医专业而非中医专业。后来的事实证明了她的远见。

    大学四年,屠呦呦系统学习了生药学理论,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等课程钻研甚深。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她积极响应国家防治血吸虫病的号召,一头扎进了生药学研究工作中。时而跑野外采集标本,时而蹲实验室研究,先后出色地完成了对有效药物半边莲和品种较为复杂的中药银柴胡的生药学研究,成果后来被收入《中药志》。

    1959年屠呦呦获得了参加全国第三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的机会,她高兴得跳了起来。在紧张的课堂学习之余,她常跑到医院里央求坐诊大夫,让自己试试身手。在感受到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后,她还深入各家药材公司,虚心向有着多年工作经验的老药工学习中草药的鉴别方法和炮制技术,回来后逐一进行总结和提炼。在两年半的淬炼中,她的学识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

    20世纪60年代,全球疟疾肆虐,正在南亚热带丛林中交战的美国与越南军队更是深受其害。缺乏科研条件的越南北上求助于中国。1967年5月23日,我国决定秘密研发抗疟新药,遂以“523”为项目代号。1969年1月,屠呦呦被任命为科研组长,和小组同事作为卫生部的第二梯队力量,参与了该项目的研究。主要任务是搜寻和整理传统中医药文献和配方,从中挖掘抗疟药点子,然后进行尝试。

    寒冬腊月的夜晚,屋内灯光昏暗,桌上历代医籍堆积如山。屠呦呦带领同事成功地从历代医籍中筛选出两千余个中草药方,并编辑出一本以六百四十种中草药为主的《抗疟验方集》。首战告捷,屠呦呦乘胜追击,开始带领大伙儿以鼠疟原虫为模型,逐一检测各个中草药方的实际疗效。实验是辛苦的。由于经常和各种化学溶剂打交道,实验室又没有通风设备,屠呦呦很快就患上了结核、肝病等慢性疾病。但她没有退缩,仍旧坚持工作。不知经历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检测了成千上万种中草药之后,屠呦呦终于发现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竟然高达百分之六十八,这让她欣喜不已。不过,意外又接踵而至:在后续的实验中,显示抑制率只有百分之十二到百分之四十。她甚是纳闷,以为是青蒿提取物中的有效成分浓度过低所致,遂对提取方法进行改进,但结果还是如此。她深深困惑了,只好重新翻开了东晋名医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她慢慢地琢磨着:“葛洪说的是用青蒿鲜汁,而实验用的是煎熬汤药……”忽然,一道灵光“刷”地从脑海中划过:难道是温度的问题?想到这儿,她立时意识到极有可能是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掉了!旋即,她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在失败了一百九十次之后,屠呦呦于 1971年10月4日如愿以偿地从第一百九十一号样品中获得了抗疟效果最好的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百分之百,实验成功了!

    在此基础上,屠呦呦开始了深入的药理与毒理研究,于 1972年就成功研制出了治疗疟疾的特效药物——青蒿素。而后,她携青蒿素奔赴海南昌江地区进行试用,从间日疟到恶性疟,从本地人口到外来人口,首次取得了三十例青蒿素抗击疟疾的成功。接着,在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持下,她进一步扩大临床验证,短短几年即治愈了二千零九十九例疟疾患者。为进一步完善这种新型特效药物,屠呦呦和同事们排除干扰,克服困难,历时六年,又成功开发出了一种抗疟疗效比青蒿素高十倍,但复发率却极低、用药剂量更小、使用起来更方便的抗疟新药——双氢青蒿素。

    屠呦呦潜心攻关,使提取于名不见经传的小草的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慢慢走出国门冲向世界,成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先后成功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尤其在饱受疟疾之苦的非洲地区更是被誉为“中国神药”。她因此被誉为“青蒿素之母”。

    (摘编自《名人传记》2011年第12期)

    相关链接

    ①阿维菌素和青蒿素的发现对遭受严重寄生虫病患者的治疗产生了革命性影响。三人(注:威廉•坎贝尔、大村智和屠呦呦)的研究成果对寄生虫疾病的治疗带来了一场重大变革。这三人的科研发现的全球影响及其对人类福祉的改善是无可估量的。

    (摘自《诺奖委员会关于屠呦呦的颁奖词》)

    ②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它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摘自《屠呦呦就获得诺贝尔奖发表获奖感言》)

    1.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 连屠呦呦的父亲都误以为生药学是中医专业,可见当时绝大多数人对生药学专业毫无兴趣,生药学是一个冷门专业。 B . 屠呦呦在中医研究院工作之初,就出色地完成了半边莲和银柴胡的生药学研究,成果被收入《中药志》,证明她的生药学学问已经登峰造极。 C . 屠呦呦在中医班培训中,既钻研中医理论,又进行临床实践,还学习中草药的鉴别方法和炮制技术,全面提高了自己学识。 D . 在遭遇青蒿提取物对人体疟原虫的抑制率意外下降的问题时,屠呦呦受有关医著的启发,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和解决办法。
    2. (2) 下列对材料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紧扣屠呦呦的人生经历,使文章条理清晰,让读者对传主有了全面的了解。 B . 本文选材偏重于学术研究方面,主要围绕着青蒿素的发现和研究展现屠呦呦在生药学方面的成长,表现学术背后的学者的情怀。 C . 文章第六段的环境描写和列举的数据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当时研究条件的艰苦,褒扬了研究人员的付出。 D . 本文标题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屠呦呦比作青蒿素的母亲,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屠呦呦在发现青蒿素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以及她的大爱精神。
    3. (3) 从传记来看,屠呦呦取得成功的主要客观条件有哪些?
    4. (4) 从全文来看,屠呦呦突出的精神品质有哪些?她获诺贝尔奖的意义对你有什么启发,你有何感想?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 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B .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荀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C .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D .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 四夷,即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是古代统治者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B . 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有时也可以作为对老师的称呼。文中意为前者。 C . 庠序,古代地方学校,与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泮宫等大学相对。泛指学校。 D . 孝悌,孝顺父母,有时指孝顺之人。古代以尽心奉养和绝对服从父母为孝。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 孟子善于论证,消了宜王称霸之心。齐宣王希望“辟土地,朝秦楚,在中国而抚四夷”,但孟子用“缘木求鱼”之喻和“邹人与楚人战”之例让他放弃了。 B . 孟子施政之策,内容十分具体详实。他描述王道景象时的数字,如五亩、百亩、八口等,对实施王道时的宅之面积、地亩数量、家庭人口做了具体规定。 C . 孟子通过对比,启发宜王施行仁政。他把明君的制民之产与当今国君的制民之产进行了对比,指出宜王的治理还差得很远,这就使宣王明白了施政方向。 D . 孟子善用整句,以之增强语言气势。如他以“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等几句描述发政施仁产生的结果,因为形成了排比,所以气势酣畅,很有感染力。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②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 (5) 结合所节选的文字,请你谈谈孟子对“称王”“待民”持什么态度?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盘陀岭驿楼

    李德裕

    嵩少心期杳莫攀,好山聊复一开颜。

    明朝便是南荒路,更上层楼望故关。

    【注】①唐宣宗大中年间,牛党白敏中、今狐绹等得势。年已六十二岁的李德裕遭李党诬陷,被贬为潮州(今广东潮安县)司马,他苦心经营的会昌之政,也被牛党一一翻案,因家前途不堪设想。此诗就是李德裕赴潮州途经盘陀岭时所作。②嵩少:指嵩山、少室山。

    1.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 “嵩少心期杳莫攀”写自己过去登嵩山、少室山的愿望但根本无法实现,表达出了诗人的遗憾之情。 B . 第二句写诗人见到眼前“好山”,产生登山一开心颜的念头,“聊复”二字悲而含喜,凸显由悲转喜的心理。 C . 第三句中的“南荒”,突出了将赴之地的遥远荒凉。“明朝”则从时间上把内心悲愤渲染得更加浓郁。 D . 本诗是一首用感情凝成的诗。全诗一句一转,富有抑扬顿挫之妙;最后两句感情激昂,含蕴丰富。
    2. (2) 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试简要分析。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 5. (2023高一下·清远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借回答为什么“哂由”表达自己治国主张的句子是“”。
    2. (2) 《登岳阳楼》中写出诗人忧国忧民的句子是:“ 。”
    3. (3) “青青”在古诗文中往往用来形容绿色,比如“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又如“”。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 6. (2023高一下·清远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从2003年至今,已经举办了19届,备受关注的颁奖仪式隆重大气,真挚感人。

    2021年初,在应对石家庄突发疫情时,社区志愿者做出了巨大贡献。社区举行隆重仪式,为志愿者颁发证书。

    我国重视传统年节,不少地方现在仍然保留着磕头拜年的仪式,即使对每日相守的父母长辈,也要磕头行礼。

    也许你还见证过很多其他仪式:升旗仪式、誓师仪式、婚丧仪式……

    中国是“礼仪之邦”,向来重视仪式,但是对于各种仪式,人们又存在不同的看法。班级计划组织一场“仪式与文化”讨论会,请你写一篇发言稿,阐述自己对于“仪式”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九个节气。芒种的气候特征是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农事耕种以芒种这一时节为界,过此之后,播种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了。所以到了芒种,在农业生产上,必须抓紧时间,(_________________)。如果再推迟,显著升高的气温会使得水稻营养生长期缩短,而且生长阶段又容易遭受干旱和病虫害,到了秋天收割的时候,产量必然不高。 ①民间把“芒种”称为“忙种”,②农谚有“芒种忙、忙着种”的农业生产谚语,③说明到了这个时节正是农业耕种最忙的时候。我国古代将芒种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鵙(jú)始鸣,三候反舌无声。”其中“鵙”指伯劳鸟,喜阴的它现身枝头,感阴而鸣,诉说春之离愁,也唱响了夏之诗意。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 . 大春作物抢种,水稻及时移栽 B . 抢种大春作物,水稻及时移栽 C . 大春作物抢种,及时移栽水稻 D . 抢种大春作物,及时移栽水稻
    2. (2) 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 .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B .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C .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D .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请修改。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研究发现,人们所受压力会增加血液中糖皮质激素的含量,而糖皮质激素可将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所以 。但人们过去不清楚,为什么白天压力大不一定会变胖,而上夜班之类的压力则常与肥胖相联系。

    最近一项研究揭开了谜底:健康人的糖皮质激素水平在 24小时内呈节律性涨落,早8点最高,凌晨3点最低。如果打破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 , 糖皮质激素的增加就会导致更多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如果顺应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本来就是峰值时,即使增加很多糖皮质激素,也不易引起脂肪细胞增加。

    可见, 非常重要,夜间长期经历持续性压力,体重会明显增加。

    1.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2) 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8个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