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5月...

更新时间:2023-07-18 浏览次数:21 类型:月考试卷
一、语文知识积累(共20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大型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该片主题宏大,内容丰富,叙事节奏明快。片中解说词句式简洁,言简意赅,没有    ①    (A.rǒnɡ  B.lǒnɡ)长的修饰,直抒胸yì    ②    (A.意  B.臆),直抵人心;配音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传达出战场上特有的紧迫感;画面以短平快为特色,如行云流水。该片细节真实丰富,    丙     , 有助于提高民族自信心,是一部非常好的爱国主义影像教科书。

    1. (1) 为文中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为文中②处选择正确的汉字。(只填序号)

      ①处:       ②处: 

    2. (2) 下列四个句子填入文中丙处,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采用较多历史影像、图文资料   ②饱含历史故事的真实感、厚重感

      ③立体还原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战略部署

      ④全面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A . ②①④③ B . ②④③① C . ①③②④ D . ①②③④
  • 2. (2021七下·崂山期末) 下面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许许多多的医护人员用热血为抗击新冠肺炎的胜利谱写了一首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 B .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在一片辉煌的淡紫色中,我忍俊不禁地笑了。 C . 他在演讲时目空一切、侃侃而谈,深深地吸引了听众,赢得了阵阵掌声。 D . 全国电视音乐大赛上,选手们个个表现出众,评委们也是气冲斗牛,十分专业。
  • 3.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讲述的是反腐天团与位高权重的贪腐分子之间斗智斗勇的故事。 B . 农民工返乡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广泛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C . 许多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养成饭来张口,衣来身手,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有害的。 D . 通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使我县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变。
  • 4. 请将下列句子排序,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语文学习,就是一段精彩的旅行。

    ②与陆游在山西村闲游,感受诗人生活的惬意,领悟其中的哲理。

    ③与贾平凹在小桃树下对话,体味生命的本质,引发人生的思考。

    ④在旅行中,你将漫步散文的天地,徜徉诗歌的海洋。

    ⑤所以,爱语文,就是爱生活!

    A . ①④③②⑤ B . ①③②④⑤ C . ③②①④⑤ D . ①③②④⑤
  • 5. 班队开展了“集文常,拓视野”知识竞赛,下列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时,常用“家”“令”等谦辞,如家父、家母、令弟、令妹等。 B .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写的一篇怀念保姆的文章。文章通过对阿长的一些琐事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她的怀念。该文选自小说集《呐喊》。 C . 中国传统历法常用干支纪年法表示年份,今年按照此方法计算应该是农历辛丑年。 D . 北宋史学家司马迁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课文《孙权劝学》就节选自该作品。
  • 6. 根据提示填空。
    1. (1) ,何人不起故园情。
    2. (2) 有约不来过夜半,
    3. (3) 落红不是无情物,。(龚自珍《己亥杂诗》)
    4. (4) ,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5. (5) 《木兰诗》中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
    6. (6) 杜甫《望岳》中的“”与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综合性学习(共8分)
  • 7. 学习与探究

    “天下国家”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两千年前的战国时期,人们就经常在讨论。孟子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每个人对自己国家的热爱,都是近乎本能的,无论外国民族、中华民族。

    1. (1) 请写出一句关于爱国的名言或诗句。
    2. (2) 请结合前半学期所学课文及人物,谈谈你对这一话题的看法。
  • 8. 名著阅读

    茨威格说:“勇气是逆境当中绽放的光芒。它是一笔财富,拥有了勇气,就拥有了改变的机会。”在《海底两万里》中,你认为哪个人是具有勇气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说明理由。(80字左右)

三、阅读(共32分)
  • 9.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小题。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 (1) 下面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首句“路漫漫”既写出了路途遥远的事实,也为后面诗人的情感抒发做铺垫。 B . 诗歌第二句中的“龙钟”是年老体衰的意思,眼泪打湿了双袖,可泪水仍旧未干。 C . 诗歌第三句中“逢”字照应题目,赶赴边塞途中,诗人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 D . 整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清新明快,充满了边塞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
    2. (2) “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白居易《养竹记》(节选)

    【注释】①本:根。②固以树德:凭着牢固的根可以树立品德。③善建不拔:善于建树的人不会动摇。④中立不倚:不偏不倚。⑤虚受:虚心接受。

    1.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清涟而不妖    濯:        ②乎众矣    宜:

      ③竹贤    似:      ④夫如    是: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B . 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C . 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D . 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3.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竹性直,直以立身。

    4. (4) 甲乙两文所赞美的“莲”“竹”有何相同的美好品质?请简要概括。
  • 1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小题。

    早春木棉红

    早春二月,料峭的寒风一吹,憋得鼓鼓囊囊的木棉花苞就炸开了,赤红的花瓣火苗一样蹿出,没有叶子的枝干像被点燃了似的 , 谁见了这样的花,心底的热望都会跟着燃烧起来。

    ②很多花柔美娇艳,木棉花则不然,其形硕大,花瓣厚实,中间的一束花蕊粗壮有力,深色的蕊头黑如胡茬,观其神色,活脱脱一张血气充沛、胡须浓密的汉子脸,这样形容木棉花,绝不是忽略它的好看,而是觉得它有一种十足的阳刚之美。木棉花不仅花开得热烈,树的姿态也颇为雄奇,木棉属落叶大乔木,树高大挺拔,十至二十多米不等,这样的个头儿,让木棉总是高过身旁的其它树木, 加上分枝平展,更显疏朗开阔,整株树看上去形姿伟岸,英武不凡。

    ③生活在广州,对木棉自然很熟悉,木棉作为广州市的市花,在城中主干道及高校校园、公园等地均有种植每到春天,木棉盛情绽放,灿若华灯,尤其是在陵园西路、越秀山、江南大道等种植较为密集的地方,花开得分外耀眼,有一种要点燃春天的势头,烈焰般的木棉映红了整座城市。

    ④我喜欢木棉,不仅因为它的形象气质,也许还有日久生情的缘故,对我来说,它们就是我认识多年的好朋友。

    ⑤我所工作的学校校园里就有近百株木棉,它们散植于各处。我从办公室到家,途经的路旁,有十来株木棉,我与它们几乎天天见面,每天下班经过时,感觉它们就像站在那里等我。有时候我会和它们近距离打招呼——站在树下,把手掌放在树干上,感觉着树皮的坚硬抬头往上看,树干直指蓝天,视觉的延伸,也让内心获得一种超拔的力量。正值花期,没有树叶遮蔽的树枝更显遒劲,树枝形态各异,像是各自在寻找伸展的空间,然后用力把花朵向高处托举,再看那些花,大如一盏盏红色的酒杯,当其它的花木还在为迎春盛会做准备的时候,木棉早就开始举杯畅饮。

    ⑥木棉花边开边落,边落边开,花开让我欢喜,花落让我感动,纷纷扬扬地飘落不是木棉花的做派,木棉花落下来时直截了当,触地有声,整朵花砸到地面仍完好无损。为了看清楚木棉花如何落地,我曾长时间仰着脖子在树下观望,即便如此,也很难捕捉到落下的一瞬,往往是听到“啪”的一声之后,才发现地上又多了一朵。因为树冠太大,花太多,无法锁定具体目标,加之落地速度太快,所以很难看清。不过长时间的等待,偶尔也会有收获,就在眼睛酸乏的时候,突然看到一朵下落的木棉花,带着旋转倏忽坠地,整个下落的轨迹就像一个急促的感叹号,充满力量。

    ⑦有些花木是先长叶再开花,木棉则不然,花开时无叶,花落尽方生叶。 , 让木棉有了“嫣然一笑领春风”的得意;  乙 , 让木棉有了“此花若肯夸雄丽,宇内群芳孰敢春”的气势。花期过后,木棉一边吐新叶,一边结果实。等到夏天果实成熟,果壳会自动裂开,露出洁白的棉絮,随风飘散。

    ⑧年少时,很少仔细打量花花草草,认为它们只是为世间添了几许色彩。随着年岁的增长,越发觉得一朵花、一棵草都不可小觑。无论是人生一世,还是草木一秋,都有生命的庄严。看到热情似火的木棉,我会想到炽热的希望和奋进的生命,心中会自然涌动起积极前行的力量……

    1. (1) 作者说木棉有“一种十足的阳刚之美”,从全文来看,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2. (2) 请选择恰当的角度,对文中两个画线句子任选一处进行品析。

      ①早春二月,料峭的寒风一吹,憋得鼓鼓囊囊的木棉花苞就炸开了,赤红的花瓣火苗一样蹿出,没有叶子的枝干像被点燃了似的。

      ②再看那些花,大如一盏盏红色的酒杯,当其它的花木还在为迎春盛会做准备的时候,木棉早就开始举杯畅饮。

    3. (3) 文中第⑦段中引用了两句诗,请选择恰当的句子填写在甲、乙两处。

      花开得火热    花开得早

    4. (4) 文章最后一段说:“无论是人生一世,还是草木一秋,都有生命的庄严。”结合文中的木棉树,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体验和感悟。
  • 1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小题。

    菊事

    丁立梅

    ①去年冬天,我把一盆开过花的菊,随手丢弃在屋旁,连同装它的瓦盆。

    ②屋旁有巴掌大的空地,没人理它,它便自作主张地在里面长婆婆纳,长狗尾巴草,长车前子,长蒲公英,还长荠菜。我挑过一回荠菜,挺像那回事的,把一份野趣挑进篮子里。后来,这一小撮荠菜,被我切碎了,烙进糯米饼里。饼烙得点点金黄,配了糯米的糯白,配了荠菜的嫩绿,不用吃,光看看,就很享受了。咬一口,鲜透牙。很是感动了一回,有泥土的地方,总会生长着我的故乡。

    ③现在,这块地里,多出一大丛的菊来。是被我丢弃的那一盆。谁想到呢,它的花萎了,叶萎了,心竟是活的。它搂着这颗心,落地生根,不声不响地,勤勤勉勉地生长。最终,它不单自己活了下来,还子孙满堂的样子——去年冬天不过一小瓦盆的花,今秋已繁衍成一大丛了。它让我想到柳暗花明,想到天无绝人之路,想到苦尽甘来,只要心没有死,总有出头之日的。

    ④风一场,雨一场,秋季翻过,已是冬了,它还没开够,朵朵灿烂。满世界的萧条,唯它,一簇新亮,是李商隐诗里的“融融冶冶黄”,是童年乡下屋檐下的那抹明黄,打老远就看得见。路过的人,有的站着远远瞅。有的看不过瘾,走近了细细瞧。一律惊叹,好漂亮的花!它倒是沉得住气,面对众人的赞赏,不动声色,不慌不忙地,只管把好颜色往外掏。一瓣金黄,再一瓣,还是金黄。如历尽世事的女子,参透人生无常,倒让自己有了一份坚守,那就是,守住自己,守住心。所以,冷落也好,繁华亦罢,它都能安然相待,不急不躁。

    ⑤孤寡老人程爹,在小区的小径旁种菊。小径旁的空地,原是狭长的一小块,小区人家装修房子,把一些碎砖碎玻璃倒在里面。路过的人都小心不去碰触,以免被玻璃划伤了。连调皮的小猫,也绕着那块地走。老人清理掉碎砖碎玻璃,在里面种青菜和菊。几棵青菜,几朵菊花。再几棵青菜,几朵菊花。绿配紫,绿配红,绿配白,绿配黄,小块的地,让人看过去,竟有花园般的感觉。

    ⑥这些天,老人除了吃饭睡觉,几乎都围着他的菊在转。我上班时看见他,下班时还看见他,背着双手,很有成就感地在小径上漫步,来来回回。一旁,他的菊,如同被惯坏的孩子,正满地打着滚,撒泼似的,把紫的、红的、白的、黄的颜色,泼洒得四处飞溅。哪一朵,都是硕大丰腴的,都上得了美人头。

    ⑦天冷,菊越发艳丽,直艳到人的心里去。小区的人,每日里行色匆匆,虽是久住,彼此却毫不关己地陌生着。而今,因为这些菊,一个个舒缓了脚步,脸上僵硬的线条,渐渐柔软起来。话搭话地闲聊几句,说着花真好看之类的。或者不聊,仅仅站着,看一眼菊,相互笑笑,自有一份亲切,入了心头。再遇见,便是老相识了。清寒疏离的日子,因菊,变得脉脉温情。

    1. (1) 本文围绕着菊写了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 (2) 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的妙处。
    3. (3) 文章第②段写屋旁巴掌大的空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通读全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作者笔下的菊给了你哪些启示。
四、作文(40分)
  • 13.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请以“那一次,我”为题,在横线上填入一个恰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后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人人都在渴望幸福,人人都在感受幸福。幸福有时很抽象,有时又很具体;幸福有时很遥远,有时又近在咫尺。奉献是幸福,给予是幸福;获得是幸福,享受是幸福;一句祝福的话语是幸福,一个理解的眼神是幸福……

    请以“我感受到了幸福”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写出真情实感;

    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与考生个人信息相关的真实人名、校名和地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