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上海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更新时间:2023-12-20 浏览次数:17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 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看他画这幅水墨画的时候,笔快如飞,一气呵成 , 真是令人称道。 B . 王老师虽然年轻,但学问深厚,性格好,品德高尚,可谓德高望重 C . 黄校长劝勉我们的话,有如黄钟大吕 , 发人深省,有醍醐灌顶之效。 D . 父亲望子成龙,儿子却不走正道,身陷囹圄,让人痛心疾首
  •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天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 _______,人们渴望能够掌握天气变化规律,真正做到_______,准确预测天气一直是人类不懈的追求。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预测天气更多依靠经验的积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准确地预测天气,应早做准备,而不要_______。

    A . 休戚相关   未雨绸缪   临阵磨枪 B . 息息相关   防患于未然   临阵磨枪 C . 休戚相关   防患于未然   临渴掘井 D . 息息相关   未雨绸缪     临渴掘井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0小题,共25.0分)
  • 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功利性读书

    祝勇(有删节)

    ①读书是爱书人自我满足的一种方法,实在没有太多值得夸耀的地方。它像呼吸、吃饭一样自然,所以,真正的读书人,并不张扬自己书读得多。反过来,炫耀自己读书破万卷的人,未必是真正的读书人。商务印书馆元老王云五先生仅仅将读书视为一种好玩的事情,这样的心态是健康的。读书就是一桩好玩的事情,一次轻松的自我放逐。无聊才读书,这话未必是错。因为正是读书,驱赶了清寂,使脆冷的心房获得了一层温润的苞衣。

    ②读书的兴味,源于反复摩挲中生出的一股热情,是一份得到了开发的天性。读书的佳境,如同爱情一样,是投契,是相许,是沉浸,是融合,来不得半点强求与逼迫。 □正是出于爱书人共通的生命感受,我和林语堂先生一样,讲求性情,反对功利。12月8日——暂时尚无法搞清是哪一年的12月8日——林先生在复旦大学演讲,题目是《论读书》,讲得痛快:“今人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在男为娶美女,在女为嫁贤婿;或为做老爷,踢屁股;或为求禄,刮地皮;或为做走狗,拟宣言;或为做塾师,骗小孩……诸如此类,□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皆非读书本旨。亦有人拿父母的钱,上大学,跑百米,拿一块大银盾回家,在我是看不起的,□这似乎亦非读书本旨。”

    ③林先生所谈之功利性读书,于今未绝,相反,倒是更丰富了。学堂中的本本主义只是一种,其他各种心态,多系新形势下的新生事物,怕是连林先生都未曾料及。比如,为写作——当然,读书写作,本是一回事,读而后写,亦乃文人本分,只是,当下现炒现卖,做投机生意的,大有人在。常有炮制读书札记的高手,一本书尚未握暖,一篇宏文却早已挥就,急匆匆换稿费去了。这样对书,读与未读,区别不大;这样的文章,怕也值不了几个银两。其次, 为装大瓣蒜 , 譬如某君,每每玄谈,皆胡言乱语,状若酒醉:“关于正在解构的后现代主义精神文本的反向叙述以及一种强势的文化互证……”让人觉着比爱斯基摩人的语言还难懂,不禁喟叹:真有学问!好歹总算是一种自我包装罢,没准会蒙上哪个傻瓜蛋,祝他成功。再次,为图省事。名著巨制,浩如烟海,通读起来,颇为费力,不如去读些随笔小品,或者一些轻松的短构,甚至一些文摘或者妙言集锦,轻而易举,便“知道”了许多东西。时日一久,经典长卷,便发懒得碰触。于是,约翰.克利斯朵夫便在布满蛛网的书架上熬白了头发,老黑格尔的坟头更是荒草成堆。最后,为赶时髦。人读我读,人云我云,怕的是落伍,惟不考虑自我的失落。市面上流行的书是永远读不完的,跟踪追击,步步为营,力是费了,“好”未必讨得到,无非是把自己打扮得更入时一点,体会一下瞬间的浪漫罢了,待云烟散尽,眼前依旧空濛。总之,跟着排行榜走,未必比泡图书馆高明。书有千种,人有千种,读书的感觉,亦有千种,只有读到符合自家心性、气质与欲望的书,才能倍感精神之至美;盲从于他人抑或媒体的牵引,常常会白费光阴。冷书热读,倒是别显几分生趣。一本书倘出版三五年后还有人读,此书便可刮目相看了。因而,在顾准潮退后研读顾准,在“王小波热”冷却后品味“王二”,未必不是一件美事。时间差若打得巧了,一定会有大收获。

    ④让功利走开,纯然为了取悦心灵而读书,那才真叫享受。 书不是挥鞭的强盗,不是高高在上的君主。瑟瑟的清风里,书是妩媚的情侣,温顺的马驹,是杯中的明月,更是幽畅的歌吟。书能让我们觉着活得很好,这就足够了。

    1. (1) 概括第②段所引用的林语堂演讲内容的大意。(15字以内)
    2. (2) 可依次填入第②段□处的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 . 因此

      或许

      B . 因为

      或许

      所以

      C . 或许

      因为

      D .

      或许

      因此

    3. (3)   第三段画线句“装大瓣蒜”的意思是
    4. (4) 联系上下文,对第四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 书并不是像有些人认为的高不可攀,而是人人都可以阅读的。 B . 书并不是像有些人想象的那么可怕,而是人人都可以亲近的。 C . 书不会给你压迫感,相反她会让你感觉亲切,让你身心愉悦。 D . 书不是抢夺你时间的强盗,相反她会给你享受,让你觉着美好。
    5. (5) 作者认为爱书人应该怎样读书?
  • 4. (2023高一下·上海期中)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哑了的三角琴

    巴金

    ①父亲的书房里有一件奇怪的东西。那是一只俄国的木制三角琴,已经很旧了,上面的三根弦断了两根。它高高地挂在墙角,灰尘盖住它的身体。可是它从来不曾发过一声悲叹或呻吟。我叫它做“哑了的三角琴”。

    ②有一天午后,好奇的我偷偷溜进父亲的书房,爬上椅子。当我的手指刚挨到三角琴,耳边一响,三角琴躺在地上,成了几块烂木板。

    ③父亲回来后小心地把它们用报纸包起来,然后慎重地放到橱里。我很后悔,父亲慢慢地抬起头:“孩子,我并不怪你,我不过在思索、在回忆一件事情。”

    “说起来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了,”父亲这样地开始了他的故事,他的声音非常温和。“是我同你母亲结婚后的第二年,我在圣彼得堡大使馆里做参赞。这一年夏天,你母亲一定要我陪她到西伯利亚去采集囚人歌谣。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监狱里向来绝对禁止囚人唱歌,犯了这个禁例,就要受重罚。我们来到西伯利亚一所监狱,把来意告诉狱中当局,一个禁卒插嘴说:‘我知道拉狄焦夫会唱歌’,典狱便叫他把拉狄焦夫领来。”

    ④“拉狄焦夫来了,年纪很轻,还不到三十岁,样子一点也不凶恶,如果不是穿着囚衣,戴着脚镣,谁也想不到他是一个杀人犯。他站在我们的面前,胆怯地望着我们。当我们说想听他唱歌时,这个囚人暗黑的眼睛里忽然露出了一线亮光,似乎有一种快乐的欲望鼓舞着他。他望了望典狱,又望着你母亲,略带兴奋地说:‘如果你们可以给我一只三角琴,那么……’典狱叫人找一只三角琴。”

    ⑤“这时候秋天的阳光从玻璃窗射进屋子里,正落在他的身上。他闭着眼睛,弹起琴弦,开始唱起来。他似乎受到了鼓舞,好像进到了梦里一样,完全忘掉了自己地尽情唱着。唱完歌,他吻着琴,像母亲吻孩子一样。”

    ⑥“‘尼特加,把三角琴给我拿过来!’典狱毫不动心地对禁卒说。”

    ⑦“禁卒走到拉狄焦夫面前,这个囚人的面容突然改变了:两只眼睛里充满着血和火,脸完全成了青色。他坚定地立着,紧紧抱着三角琴,怒吼道:‘谁来,我就要杀谁!’你母亲和我,都吓坏了。”

    ⑧“典狱一点也不惊惶,他冷酷地说:‘给他夺下来。’他这时候明白抵抗也没有 用了,便慢慢地让三角琴落在地上,用充满爱怜的眼光望着它,忽然倒在椅子上低声哭起来。”

    ⑨“我们听见他的哭声,心里很不安,因为 这一切都是我们夫妇引起来的。我们走到他面前,想安慰他。‘我们不能够再帮忙你什么吗?’你母亲悲声地问。”

    ⑩“‘谢谢你们。我只想请你们到教堂里点一支蜡烛放在圣母像前,并且做一次弥撒祝安娜的灵魂早升天堂。’说到安娜这个名字,他几乎又要哭出来,但他马上忍住了。”

    ⑪“门开了,两个兵把他押了出去;脚镣声愈去愈远。一切回到平静了。”

    ⑫“‘这个拉狄焦夫是怎样的一个人?’我凄然地问。”

    ⑬“‘有一天教堂中正在举行婚礼,新郎是一个有钱的中年商人,新娘是本村中出名漂亮的小家女子。拉狄焦夫忽然闯进来,用斧头把站在圣坛前面的新娘、新郎都砍倒了。新娘后来死了,新郎成了残废。拉狄焦夫并不逃走,却丢了斧头让别人把他捉住。他永远不肯说明他犯罪的原因,也不说一句替自己辩护的话,只是闭着嘴不作声。他给判了终身惩役罪,也不要求减刑。从此他的口就永远闭上了。他在这里住了这些年,我从来没有听见他像今天这样说了这么多的话。他的事情,只有魔鬼知道!’禁卒一面说 ,一面望着桌上的三角琴,最后又加了一句,‘三角琴也弄坏了。’你母亲就花了一点钱向禁卒买来了三角琴。她把它带回圣彼得堡。我们以后也没有机会再看见拉狄焦夫。”

    ⑭“说来惭愧,我们所答应他的事并不曾做到。第二年你母亲生了你,过了两年她就离开了这个世界。现在你母亲睡在圣彼得堡郊外的公墓里,三角琴又被你打碎了,而圣母像前那支蜡烛还没有人去点过,为安娜做的弥撒也没有人去做。……孩子,你懂得了罢。”

    ⑮父亲的声音里含有眼泪,同时又含有无限的善意。我觉得我要哭了。

    1. (1) 小说开头画线部分,描写“哑了的三角琴”有什么作用?
    2. (2) 分析拉狄焦夫“忽然倒在椅子上低声哭起来”的原因。
    3. (3) 对小说题目“哑了的三角琴”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 . 暗指拉狄焦夫永远闭口,不能自由歌唱的苦痛和绝望。 B . 象征拉狄焦夫因失去美好的爱情,自由幸福生活理想的破灭。 C . 象征“我”把三角琴打碎,而且小时候就失去母亲,缺少母爱。 D . 暗含父亲因没有践行对拉狄焦夫的诺言而深怀歉意。 E . 三角琴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由三角琴引起回忆往事,构思情节。 F . 与拉狄焦夫尽情弹唱和怒吼护琴形成对比,突出母亲的友善。
    4. (4) 小说关于拉狄焦夫的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作简要分析。
    5. (5) 拉狄焦夫身上体现了哪几组矛盾冲突?请分点概述。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23.0分)
  • 5. 阅读下文,完成第各题。

    ①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 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②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 (1) 解释加点字词。

      ①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②然不自能先入关破秦

    2. (2)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 . 将军战 河北 , 臣战河南 B .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 婚姻 C . 备他盗之出人与 非常 D . 从此道至吾军, 不过二十里耳
    3. (3) 下列句子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______
      A . 窃为大王不取也 B . 亚父者,范增也 C .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D .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4.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5. (5) 分析刘邦见项羽时所说的那段话的目的,以及人物性格。
  • 6. (2023高一下·上海期中)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松风阁记

    [明]刘 基

    ①雨、风、露、雷,皆出乎天。雨露有形,物待以滋。雷无形而有声,惟风亦然。

    ②风不能自为声,附于物而有声,非若雷之怒号,訇磕于虚无之中也。【甲】惟其附于物而为声,故其声一随于物,大小清浊,可喜可愕,悉随其物之形而生焉。土石屃赑,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而草木之中,叶之大者,其声窒;叶之槁者,其声悲;叶之弱者,其声懦而不扬。【乙】盖松之为物,干挺而枝樛,叶细而条长,离奇而巃嵸,潇洒而扶疏,鬖髿而玲珑。【丙】故风之过之,不壅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旷神怡情,恬淡寂寥,逍遥太空,与造化游。【丁】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也。

    ③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濑;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方舟上人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偃蹇而优游,逍遥而相羊,可以喜乐,可以永日;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④予,四方之寓人也,行止无所定,□于是阁不能忘情,故将与上人别而书此以为之记。

    1. (1) 把下面的句子放到文本中不同的位置,恰当的一项是(   )。

      是故宜于风者莫如松。

      A . 【甲】 B . 【乙】 C . 【丙】 D . 【丁】
    2. (2) 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
    3. (3) 可填入第④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 B . C . D .
    4. (4) 文末作者说“于是阁不能忘情”,联系全文简析“情”的内涵。
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3小题,共7.0分)
  • 7.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唐多令

    刘过

    安远楼小集,侑觞歌板之姬黄其姓者,乞词于龙洲道人,为赋此《唐多今》。同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时八月五日也。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黄鹤断矶头,故人会到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释】①刘过:字改之,号龙洲道人。一生屡试不第,怀才不遇。力主抗金,恢复中原。②安远楼:在今武昌黄鹤山上,又称南楼。当时武昌是南宋和金人交战的前方。

    1. (1) 下列对小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 交代了聚会的时间地点。 B . 交代了参加聚会的对象。 C . 交代了写作的社会环境。 D . 交代了写作该词的原因。
    2. (2) 下列对词作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 . “重过”点名故地重游,今昔对比,更添凄然之情。 B . 以“能几日,又中秋”反衬出故人难以团聚的忧伤 C . “浑是新愁”包含着忧国伤时之感与自伤身世之慨。 D . 重过、故人、旧江山、少年等前后呼应,章法谨严。
    3. (3) 扣住“满”“寒”二字,赏析“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两句。
五、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 (1) ,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 (2) 无边落木萧萧下,。(《登高》杜甫)
    3. (3) 《前赤壁赋》中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关系的语句是:
    4. (4) 《劝学》中从反面说明不积累的后果的前一个比喻句是 ,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35.0分)
  • 9. (2023高一下·上海期中) 作文

    距离,有时间、空间方面的距离,也有心灵、情感方面的距离,还有精神、物质方面的距离。有人说,距离可以产生美,也有人说,距离可以产生隔阂……那么你又怎样想?

    请以“距离”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