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2023届高三历史5月模拟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3-06-27 浏览次数:32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同时期的北方文化中,代表器物是黑陶,还有精美的玉器、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据此推断,该文化遗址主要应位于下图中(   )

    A . B . C . D .
  • 2.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赐律》规定:“吏各循行其部中,有疾病色者收食,寒者叚(假)衣,传诣其县。”这一规定(   )
    A . 核心是保证粮食供应 B . 以法律形式优抚鳏寡孤独 C . 保障了民众日常生活 D . 有利于维护汉代社会稳定
  • 3. 以下是唐代的水利工程,如表反映出来的信息有(   )

    水利工程总数

    唐前期工程总数

    唐后期工程总数

    黄河流域

    118

    94

    24

    淮海以南地区

    94

    31

    63

    注:唐代前后期划分以安史之乱为界;淮海以南地区含长江以南。

    ①农业地区生产发展不平衡  ②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③北方地区的农业走向衰落  ④政治动乱使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 4. 明代学者丘浚在《大学衍义补》一书中对唐朝吏部“身、言、书、判”的选官标准有如下论述:“若其于身必取其丰伟,于言必取其辩证,则晏婴之貌不扬,裴度之形短小;周昌之期期,邓艾之口吃,皆在所弃矣。”这表明该学者(   )
    A . 赞同唐朝科举选官标准的合理性 B . 全盘否定晏婴裴度周昌邓艾等人 C . 猛烈批判明朝实行的八股取士制 D . 认为唐朝吏部选官存在不公正性
  • 5. (2023·辽宁模拟) 明清时期,政府非常重视对“乡贤”的祭祀。在山东,明代乡贤都是政绩卓著、清正廉洁的官员,且“生于斯”;清代乡贤发展到包括官员、孝子和其他善行义举之人在内的社会贤达,重视“生于斯”也重视贡献于斯。这样的变化意在( )
    A . 强化儒学的政治主导地位 B . 凸显地方治理的民本理念 C . 充分发挥乡贤的教化功能 D . 提高社会的精神文化认同
  • 6. 1928年12月,湘赣边区政府总结土地斗争经验,制定《井冈山土地法》。1929年4月,毛泽东主持制定的《兴国土地法》,对《井冈山土地法》作了重要更正,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湘赣边区土地法的调整(   )
    A . 体现了红色政权灵活的革命政策 B . 开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序幕 C . 出于粉碎国民党围剿红军的需要 D . 意在扩大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的基础
  • 7. 日本为了策应进攻香港的行动牵制中国第九战区部队南下增援广州,决定采取先发制人的战略,又一次发动对华战争,中国军队奋起抗击,毙伤日军5万余人,俘虏139人,日军承认“动摇了一部官兵的必胜信念”。该会战是(   )
    A . 淞沪会战 B . 太原会战 C . 长沙会战 D . 徐州会战
  • 8. 20世纪上半期的国共两党关系,经历了20年代“党中有党”、30年代“国中有国”、40年代前期“一国两制”的阶段。这其中,对20世纪40年代前期“一国两制”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出现的背景是全面抗战的爆发    ②反映民族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

    ③“一国”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④其中一“制”是抗日民主制度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 9. 观察如图,这是发表于1958年《安徽日报》上的漫画作品。对该作品解读不正确的是(   )

    黄山黄山莫骄傲,今年麦囤比你高。

    A . 夸大了农村粮食丰收的盛况 B . 展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C . 表达了迫切改变经济落后的愿望 D . 体现了作者的革命浪漫主义思想
  • 10. 如表反映了2002~2021年中国参与的部分国际会议情况。据此可知,中国(   )

    时间

    领导人

    会议

    所作讲话

    2002年

    江泽民

    全球环境基金第二届成员国大会

    《采取积极行动共创美好家园》

    2012年

    胡锦涛

    G20峰会

    《稳中求进共促发展》

    2021年

    习近平

    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团结合作抗疫引领经济复苏》

    A . 积极主动与各国发展经贸关系 B . 主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 . 努力推动传统国际组织的改革 D .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
  • 11. 下图为古代世界某一人类迁徙路线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A . 建立了贵霜帝国势力到达印度北部 B . 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 C . 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优势征服欧亚大陆 D . 大大改变了东部地中海区域的民族构成
  • 12. 一考古学家为了探究某一古代文明,利用三年时间考察了长达数千千米的驿道和位于安第斯山脉上的古城马丘比丘,观察了用于记事的结绳,收集了帝国如何管理四大政区的资料。该文明(   )
    A . 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 B . 发明“浮动园地” C . 法隆寺是其古建筑代表 D . 创造出20进制
  • 13. (2022·朝阳一模) 考古学家在位于阿富汗北部的蒂拉丘地发掘了一批墓葬,年代约在前1世纪至1世纪之间,很多学者倾向于这是月氏人首领墓。其中出土的公羊金饰有着帕米尔高原上马可·波罗羊的典型特征,还有酒神狄奥尼索斯、女神维纳斯等古希腊神灵金饰品,一些扣饰上的动物图案则有中国元素。该墓葬群可见证( )

    ①赫梯人入侵两河流域    ②古巴比伦王国的鼎盛

    ③“凿空”西域后的互动    ④多元文明的交融互鉴

    A . ①②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③④
  • 14. 玄对印度的种姓制度曾做如下描述:若夫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日婆罗门,净行也;二曰刹帝利,王种也;三曰吠舍,商贾也;四日首陀罗,农人也。凡兹四姓,清浊殊流;婚娶通亲,飞伏异路;内外宗枝,姻媾不杂。在玄奘看来,7世纪的印度(   )
    A . 种姓歧视走向崩溃 B . 社会阶层无法流动 C . 农民社会地位下降 D . 职业选定唯种姓论
  • 15. (2023·深圳模拟) 19世纪,有关行政事务方面的国际机构根据行业需要建立起来,如国际电讯联盟、万国邮政联盟等,到1914年这类组织已增加到30多个。此外,一些非官方的国际团体也建立起来, 如各国议会联盟、国际工会联合会以及有关宗教、科学、文学、体育的团体。这反映了(   )
    A . 世界物质文明的巨大发展 B . 世界各国依存度不断加深 C . 国际法的权威性不断增强 D . 国际争端得到了和平解决
  • 16. (2022·杭州一模) 下表是1870-1970年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统计,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

     

    1870-1913

    1913-1950

    1950-1960

    1960-1970

    法国

    1.6(%)

    0. 7(%)

    5.0(%)

    5.8(%)

    英国

    2.2(%)

    1.7(%)

    2.8(%)

    2.7(%)

    美国

    4.3 (%)

    2. 9 (%)

    3.2(%)

    4.0(%)

    德国

    2.9(%)

    1.3(%)

    7.7(%)

    4.8(%)

    ①1870-1913美国、德国增长迅速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②1913-1950英国、法国增长缓慢主要因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③1913-1950美国增长率高于其它国家,罗斯福新政是原因之一

    ④1950—1970四国增长突出得益于国家干预和减少政府公共开支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 17. (2022高三上·大庆期中) 二战后成立的世界卫生组织负责全球卫生防疫,曾推出1947年“全球流感规划”、1952年“全球流感监测网络”、1955年“全球消灭疟疾计划”、1967年“全球根除天花计划”等计划项目,但全球合作整体进展缓慢。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全球防疫体系尚未开始建立 B . 做法突破了国家主权界限 C . 世卫组织缺少有效管理机制 D . 冷战政治和意识形态冲突
  • 18. (2022高一上·泸县期中) 《虎溪三笑图》描绘的系佛门传说,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儒者陶潜、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

    A . 社会思想多元并存 B . 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C . 佛教完成了本土化 D . 道教最受官方尊崇
  • 19. 新中国国防工业发展历程中,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的816地下核工程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这里曾经是新中国第二套核反应堆所在地,现在以“世界上已知最大的人工洞体、全球解密的最大核军事工程”而著称。下列关于该工程建设背景表述正确的是(   )

    ①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引进苏联的技术而建

    ②贯彻执行党中央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方针

    ③推动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改善我国工业布局

    ④面对复杂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战争威胁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②③ D . ①③
  • 20. 史诗是一种庄严的文学体裁,内容为民间传说或歌颂英雄功绩的长篇叙事诗,它涉及的主题可以包括历史事件、民族、宗教或传说。下列关于史诗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吉尔伽美什》叙述乌鲁克国王的活动,反映两河流域居民对生命的态度 B . 《伊戈尔远征记》反映斯拉夫民族的历史,是拜占庭帝国杰出的文学作品 C . 《罗摩衍那》源自民间文献创作,集中反映古代印度人民生活和文化成就 D . 《荷马史诗》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其创作于希腊的“古典时代”
  • 21. “这里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逐渐瓦解了封建经济;这里洋溢着自由的空气;这里成为世俗文化的摇篮;这里,点亮了冲破中世纪黑暗的曙光”。下列对“这里”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公民可以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B . 产生中古西欧基本经济组织 C . 支持王权促进国王统一事业 D . 教会权力加强封建王权衰落
  • 22. 由于宋代传世典籍材料相对丰富,故北宋时期宋辽、宋夏榷场以及南宋时期宋金榷场的研究成果较为丰赡,而对于夏金榷场则多语焉不详。自黑水城出土的17件西夏榷场使文书公布后,夏金榷场研究得到极大改观,其中一份文书如图

    对该文书解读正确的是(    )

    A . 行文的对象是三司,属于下行文,但无行文机构 B . 可以证实榷场是各对峙政权之间商贸往来的场所 C . 可以推断大庆三年西夏开始设立榷场使管理榷场 D . 文书的性质不明,无法判断所述事项与榷场有关
二、材料分析题
  • 23.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元的中华文明成就彰显了中国人的智慧和社会治理能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唐玄宗在《命备吐蕃制》中说:朕以虚薄,君临寓县,无隔于夷夏,柔服四裔;怀远以德,中外无隔,夷夏混齐,托声教于珠方,跻含灵于仁寿。

    ——摘编自《资治通鉴》等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晚清知识分子反复强调,由于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的民族危机已迫在眉睫。为谋救亡图存,中国唯一可以倚恃的武器,就是民族主义。

    ——引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下)》

    材料三: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民族关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蕃交往的表现及其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民族观的核心内容。并结合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思想原则。
  • 24.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董仲舒云:“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使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材料二:1935年8月,美国第一次通过了《社会保障法》。该法规定,对社会下层应实行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社会保障法》不仅有助于美国社会克服严重的“个人主义”,而且“让人们预先尝到了在运转中的福利国家的滋味”,为战后美国推行福利国家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赵菊玲《罗斯福新政“评析”》

    材料三:脱贫攻坚战实施以来,中国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在开发式扶贫的基础上建立,同时,为应对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经济社会转型所出现的挑战……在扶贫体制方面,创新使用政府行政主导、五级书记挂帅、第一书记驻村等方式,充分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贫困治理机制方面,通过建档立卡等制度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确保扶贫政策实施到位;在扶贫方式方面,因地因人因需制宜创新多元化扶贫方式,如光伏扶贫、电商扶贫等……。

    ——摘编自李小云等《精准扶贫:中国扶贫的新实践》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其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朝统治者如何践行这一内涵。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社会保障法》颁布的背景。并运用唯物史观加以评析。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实施精准扶贫的原因及对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 25. 战争促进地域文化的演变和重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亚历山大在远征过程中,在一些战略要地和交通要道上建立了许多新城,这些城市既是统治当地居民的军事据点,也是经济文化活动中心……许多随军学者包括工程师、哲学家、地理学家、测量师等专门人才沿途搜集资料,采集动植物标本,与当地人交往。亚历山大发现东方民族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样愚昧无知,而是具有较高程度的文明的,所以在治理帝国的各项政策上,处处都体现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

    ——摘编自于春英、申芬《评亚历山大帝国在历史上的作用》

    1. (1)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地图中新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名称,并指出亚历山大哪些措施“体现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