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杭州闻涛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3月...

更新时间:2023-05-30 浏览次数:58 类型:月考试卷
一、基础知识综合
  • 1. 阅读语段,完成任务。

    轻轻合上八年级上册的语文书,我们收获良多。《回忆我的母亲》让我们见识到朱德母亲不劳作的辛勤,《背影》让我们体会到深沉的犊之情,《美丽的颜色》让我们感受到居里夫妇执着于科学的满腔热chén(   ),《苏州园林》让我们赞叹亭台xuān(   )榭的巧妙布局,《昆明的雨》让我们沉醉于雨季的明亮、丰满……

    1. (1)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①热chén( ) ②xuān( )榭

    2. (2) 为语段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填字母)。

      ①不劳作( )(A zhuì B chuò) ②犊之情( )(A shì B dǐ)

二、句子默写
  • 2. 古诗文名句默写。

    近《诗经》

    临水而立,吟咏对爱情的向往,“,在河之洲。,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徘徊城头,抒发女子深情的感慨,“挑兮达兮, 。一日不见, !”。(《诗经·子衿》)

    临古记

    缘溪而行,渔人偶入桃花源,看见“,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一切井然有序。(陶渊明《桃花源记》)

    访律诗

    王勃在与友人临近分别时,以“”说明友谊不受时空限制,唱响高亢的离别之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孟浩然遥望洞庭湖,感慨;”水气蒸腾、波涛汹涌的气势。(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三、选择题
  • 3.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与传统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的诗歌305首,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B . 《社戏》选自鲁迅的散文集《呐喊》,作品真实地描绘了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期间发生的社会生活。 C . 古人为诗文集命名,或以作者的姓名、字、号等命名,或以谥号、书斋、官职、居官地或籍贯等命名。如《柳河东集》是以籍贯命名的。 D . “老生”“老旦”“小生”“小丑”等都是戏曲行当,分别扮演老年男子、老年女子、年轻男子和滑稽人物。
四、翻译
  • 4. 解释下列古诗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 (1) 黄发垂髻( )
    2. (2) 便还家( )
    3. (3) 日光下( )
    4. (4) 其两膝相者( )
    5. (5) 蒹葭萋萋( )
五、名著阅读
  • 5.   阅读《经典常谈》过程中,同学们对造字法和字义的演变很感兴趣。请根据自己的积累,将下面的对话补充完整。

    造字法

    《说文解字》解释

    象形

    “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描绘万事万物的形状来造字,比如日、月)

    指事

    “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用纯象征符号来造字,或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象征符号来造字,比如上、下)

    会意

    “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用两个和两个以上的表意部件组成表新意义的字,比如武、信)

    形声

    “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用“表义之形旁”和“表音之声旁”组成的字,比如江、河)

    ●小语:《说文解字》中“英”写作。从艸,央声。“艸”即为“艹”,表明“英”和草本植物有关:“央”大致表示“英”的读音。结合上表推断,“英”字采用的造字法是,它的本义是“花”。●小文:我想到《桃花源记》中 “”(用课文原句填空)的“英”就是这个意思。我有个疑惑:这和“英雄”的英,又有什么关联呢?

    ●小语:我查阅了词典,“英”还有“不凡、杰出”之意。我的理解是,花是美好的象征,所以可由此引申出这类新义,如成语 “”(选填一项,填写字母:A.百卉含英  B.英姿飒爽)中的“英”就是引申义的体现。

    ●老师:你们发现了本义和引申义间的关联,真不错。由字形推演字义,由本义联结引申义,这真是积累和梳理文言词义的好方法!

六、现代文阅读
  • 6. 阅读

    灯祭

    迟子建

    ①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我就会得到一盏灯。那灯是不寻常的。

    ②从门外的雪地上捡回一个罐头瓶,然后将一瓢滚热的开水倒进瓶里,“啪”的一声,瓶底均匀地落下来,灯罩便诞生了。赶紧用废棉花将灯罩擦得亮亮的,亮到能看清瓶中央飞旋的灰尘为止。灯的底座是圆形的,木制,有花纹,面积比灯罩要大上一圈,沿边缘对称地钻两个眼,将铁丝从一只眼穿过去,然后沿着底座的直径爬行,再扎入另一个眼中,铁丝在手的牵引下像眼镜蛇一样摇摆着身子朝上伸展,两个端头一日汇合扭结在一起,灯座便大功告成了。那时候从底座中心再钉透一根钉子,把半截红烛固定在钉子上。待到夜幕降临时,轻轻捧起灯罩,“嚓”地点燃蜡烛,敛声屏气地落下灯罩,你提着这盏灯就觉得无限风光了。

    ③每年除夕,父亲总能让我提上一盏称心如意的灯。没有月亮的除夕里,这盏灯就是月亮了。我怀揣着一盒火柴提着灯走东家串西家,每到一家都将灯吹灭,听人家夸几句这灯看着有多好,然后再心满意足地擦根火柴点燃灯去另一家。每转回到家里时,蜡烛烧得只剩下一汪油了。

    ④那时父亲会笑吟吟地问:“把那些光全折腾没了吧?”

    ⑤“全给丢在路上了。”我说,“剩下最亮的光赶紧提回家来了。

    ⑥“还真顾家啊。”父亲打趣着我去看那盏灯。那汪蜡烛油上斜着一束蓬勃芬芳的光,的确是亮丽至极。

    ⑦除夕夜,院子里里外外都是光明。不仅手中有灯,院子里也是有灯的。院子中的灯有高有低。高高在上的灯是红灯,它被挂在灯笼杆的顶端,灯笼穗长长的,风一吹,刷刷响。低处的灯是冰灯,冰灯放在窗台上,放在大门口的木墩上,冰灯能照亮它周围的一些景色。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让人觉得温暖。但不管它们多么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

    ⑧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有盼头的。而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有声有色;而如果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妖娆迷人了。

    ⑨年一过去后,新衣服就脱下来了,灯也收了,【A】院子里黑漆漆的,那时候我就会望着窗外的雪花发怔。心想:原来一年之中只有几天好日子啊。人为了那几天充满光明的好日子,就要整整辛苦一年。嗨。

    ⑩我一年年地长大了,父亲不再送灯给我,我已经不是那个提着灯串来串去的小孩子了。我开始在灯下想心事。但院子里照例要在高处挂起红灯,在低处摆上冰灯。

    ⑪然而父亲没能走到老年就去世了。父亲去世的当年我们没有点灯。【B】别人家的院子灯火辉煌,我们家却黑漆漆的。我坐在暗处想:点灯的时候父亲还不回来,看来他是迷了路了。我多想提着父亲送我的灯到路上接他回来啊。爸爸,回家的路这么难找啊?

    ⑫从此之后虽然照例要过年,但是我再也没有接受灯的那种福气了。

    ⑬腊月廿六我赶回家中,母亲知道这个日子我会回去的。因为腊月廿七我们姐弟要请父亲回家过年。我们给他献过烟和酒,又烧(捎)了些钱。弟弟把新家的门牌号重复了几遍,怕他记不住。我又补充说:“离综合商场很近。”父亲生前喜欢到综合商场买皮蛋来下酒,那地方想必他是不会忘的。

    ⑭父亲的房子上落着雪,周围都是雪,还有树,有时从树林深处传来鸟鸣。太阳极端明亮。

    ⑮我们一边召唤着父亲回家过年,一边离开墓地。母亲推起自行车,哄孩子般地对父亲说:“慢慢跟着走,街上热闹,可别东看西看的,把你丢了,我可就不管了。”我心想:这回母亲要把父亲丢了,一定是丢到街上的酒馆了。

    ⑯初三过后,父亲要被送回去了。我愿意请他回来,而永远不希望送他回去。天那么冷,他又有风湿病,一个人朝回走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⑰正月十五到了。这天是我的生日。二十八年前,一个落雪的黄昏,我降临人世了。那时窗外还没有挂灯,天似亮非亮,似冥非冥,父亲便送我一乳名:迎灯。没想到我迎来了千盏万盏灯,却再也迎不来幼时父亲送给我的那盏灯了。

    ⑱走在冷寂的大街上,忽然发现一个苍老的卖灯人。那灯是六角形的,用玻璃做成的,玻璃上还贴着“福”字。我立刻想到了父亲,正月十五这一天,父亲的院子该有一盏灯的。

    ⑲我买下了一盏灯。天将黑时,将它送到了父亲的墓地。“嚓”地划根火柴,周围的夜色就颤动了一下,父亲的房子在夜色中显得华丽醒目,凄切动人。

    ⑳这是我送给父亲的第一盏灯。

    ㉑那灯守着他,虽灭犹燃。

    (选自《迟子建散文》,有删节)

    1. (1) 阅读全文,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将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2. (2) 文中画横线的AB两句,同是环境描写,但蕴含的情感各不相同,请分别简要分析。

      A.院子里黑漆漆的,那时候我就会望着窗外的雪花发怔。(第⑨段)

      B.别人家的院子灯火辉煌,我们家却黑漆漆的。(第⑪段)

    3. (3) 小语认为,家人腊月廿七召唤父亲回家过年,大年初三过后,再把父亲送回。这些叙述实在太迷信了,是文章的“败笔”。你赞同吗?请简述理由。
    4. (4) 《散文百家》准备刊登此文,你认为放入哪个栏目最适合?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A.游历山川    B.情寄风物    C.巧撷人事    D.自然物语

  • 7. 学校“舌尖上的美食”评比活动正如火如荼,小语和小文搜索到三则有关“梁弄大糕”的材料,请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申遗卡片

    美食名

    梁弄大糕

    别号

    “藏在山沟里的皇帝玉玺”

    所在地

    余姚梁弄镇位于浙东四明山麓,梁弄境内多森林、湖泊,物产丰富。

    遗产类别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遗产概述

    梁弄大糕,当地人也称叫“方糕”“软糕”,以其用科讲究。外形美观、香甜柔糯、百尝不厌,赢得了四方口碑。著名相声演员姜昆曾到梁弄采风用餐时,看到制作方正精美的艳红大糕,感叹道:“真没有想到,梁弄山区小地方,竟然藏着皇帝老子的‘方正玉玺’!”

    梁弄大糕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传统上,大糕只在农历三月至五月才生产。平时颜色是白色的,当地人作为早餐或点心。端午节时,做成喜庆的红色。大糕还作为结婚双方馈赠亲友的佳品。

    小小梁弄大糕,融合了千年古镇浓厚的饮食文化、端午文化、婚俗文化。

    【材料二】

    1.筛粉。用筛子把拌好的米粉筛到框里。

    2.雕空。把大糕框里的粉刮平,雕空。

    3.加馅。在十六个格子内,填入豆馅,摇匀。

    4.盖粉。用筛子轻洒盖面粉,再用工具刮平。

    5.加印。在印板模子里抹一层红粉,再用小锤子敲印在大糕上,使红粉完全落下。

    6.切糕。用利刀把大糕割开。

    7.上蒸。脱框,把大糕放入三脚架上蒸,蒸上十五分钟,出笼。

    8.加青箬。把整盘大糕用翻布翻转,放熟青箬垫底,再掀开翻布,就做好了。

    【材料三】梁弄大糕口感甚佳,源于用料的讲究和颇为复杂的工艺,制作梁弄大糕需要十多道工序。首先要选当地产上等赤豆、豇豆蒸熟,放适量糖,手工捣浆做成“豆沙馅子”,再把一定比例粳米、糯米浸水后碾成细粉,经放模、筛粉挖孔、放馅上粉、抹平等复杂环节蒸制而成。做糕需要专门木制模具,由于干粉极其松软,这是一个技术活,用力稍重或稍轻,干粉形状就变形了,没有一年半载的功力还真不行。接着用木刻印花板印上“福禄寿禧”“自力更生”“春夏秋冬”等红色字样,再用刀割开,把模具拆开拿掉,放入蒸笼内蒸熟。熟透后的大糕一块块翻出,放在青箬上(青箬即是煮过的青竹叶)就可以大快朵颐了。吃时,食客用青竹叶托着热气腾腾莹白软糯的大糕,边吹着热气边吃;如果凉了则口感软滑爽嫩,口味也很不错。

    1. (1) 梁弄大糕为什么被称为“藏在山沟里的皇帝玉玺”?请结合相关材料加以回答。
    2. (2) 材料二和材料三是班级在评选“舌尖上的美食”时收到的两篇短文,你觉得哪一篇更适合推荐给游客?请结合相关材料谈谈你的理由。
    3. (3)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整个梁弄镇只有谢大妈一户在做大糕,九十年代中期电视台记者偶尔闻之,对这种濒于失传的非物质工艺做了专题采访,拍摄了谢大妈做大糕的整个过程。元旦伊始,小语和小文去采访谢大妈,设计了如下采访提纲。

      采访提纲

      时间地点

      2021.1.1梁弄镇大糕店

      采访对象

      谢大妈

      采访目的

      采访方式

      深度采访,照片拍摄

      采访器材

      相机、纸、笔

      采访问题

      ①上面是小语和小文初拟的采访提纲,请你为采访目的填上恰当的内容。

      采访目的:

      ②请你根据上面的相关信息,就采访目的,设计一个采访问题。

    4. (4) 电视台向市民征集有关梁弄大糕宣传标语,以便张贴在梁弄街头吸引客户,请你拟定一条。(要求:表达简洁鲜明,有吸引力,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30字)。
七、课外阅读
  • 8. 阅读

    庞公池

    明·张岱

    庞公池岁不得船,况夜船,况看月而船。自余读书山艇子辄留小舟于池中月夜夜夜出。缘城至北海坂,往返可五里,盘旋其中。山后人家,闭门高卧,不见灯火,悄悄冥冥,意颇凄恻。余设凉簟①,卧舟中看月,小傒②船头唱曲,醉梦相杂,声声渐远,月亦渐淡,嗒然③睡去。歌终忽寤,含糊赞之,寻复鼾齁④。小傒亦呵欠歪斜,互相枕藉。舟子回船到岸,篙啄丁丁,促起就寝。此时胸中浩浩落落,并无芥蒂,一枕黑甜⑤,高舂⑥始起,不晓世间何物谓之忧愁。

    【注释】①凉簟:凉席。②小傒:奴仆。③嗒然:悄悄地。④鼾齁:熟睡时打呼噜的声音。⑤黑甜:黑甜香,即睡梦。⑥高舂:指太阳升起。

    1.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 . 城至北海坂     溪行 B . 往返五里     珠历历数也 C . 歌终忽    寐求之 D . 复鼾齁     病终
    2. (2)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自 余 读 书 山 艇 子 辄 留 小 舟 于 池 中 月 夜 夜 夜 出。

    3.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庞公池岁不得船,况夜船,况看月而船。

    4. (4) 本文多用叠词和四字句,意蕴丰富。请参考示例,为文中划线句作批注。

      【示例】舟子回船到岸,篙啄丁丁,促起就寝。

      【批注】“丁丁”指像鸟啄食般的敲击竹篙的声音,清亮短促,写舟子催促他们回去就寝的急切,极富画面感。

      划线句:山后人家,闭门高卧,不见灯火,悄悄冥冥,意颇凄恻。

    5. (5) 张岱在游庞公池的心境,与柳宗元游小石潭时的心境有什么不同?请结合两文内容分析。

      【提示】本文作于作者读书时代。

八、诗歌鉴赏
  • 9. 阅读【甲】【乙】两诗,完成下列题目。

    【甲】

    唐•顾况

    不觉老将春共至,

    更悲携手几人全。

    还丹寂寞羞明镜,

    手把屠苏让少年。

    【乙】

    清•赵翼

    烛影摇红焰尚明,

    寒深知己积琼英

    老夫冒冷披衣起,

    要听雄鸡第一声。

    【注释】①琼英:指雪花。

    1. (1) 两首诗写的是同一传统节日,根据诗歌内容推测,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 冬至 B . 春节 C . 元宵 D . 清明
    2. (2) 两首诗都是诗人晚年的作品,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九、语言表达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任务。

    近期,语文老师发现学生在写作业、试卷上姓名经常使用缩写,比如“张晓梦”写成“ZXM”,“宋清扬”写成“SQY”。对此,语文老师提出了“如何看待作业、试卷上使用姓名缩写”的问题,鼓励同学们发表看法,在课堂上交流。

    请拟写100字左右的发言稿,要求:有观点,有理由,有条理。

十、作文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请以“春的味道”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情感鲜明,主题突出,行文有条理;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不得套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