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靖江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第...

更新时间:2023-05-23 浏览次数:25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下列文物可在北京人遗址看到的是(   )
    A . B . C . D .
  • 2. 作家余秋雨曾写道:“就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至今还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下列历史人物中,主持修筑这个“了不起的工程”的是(   )
    A . 大禹 B . 李冰 C . 蒙恬 D . 李春
  • 3. 以下四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 耕作技术进步 B . 灌溉工具改进 C . 国家统一发展 D . 农业技术进步
  • 4. 下图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其中与示意图中A相关的史实是(   )

    A . 定都洛阳,短暂统一 B . 北魏改革,民族交融 C . 定都建康,开发江南 D . 兼并六国,中央集权
  • 5. (2023·靖江一调) 下列各项中属于研究秦朝“最可靠史料”的一项是(   )
    A . 秦始皇陵兵马俑 B . 《资治通鉴》的记载 C .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D . 电视剧《大秦帝国》
  • 6. (2023·靖江一调) 《史记》和《资治通鉴》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下列历史事实,有可能同时被这两部著作记录的是(   )
    A . 西汉时发明造纸术 B . 贾思勰撰写《齐民要术》 C . 宋朝时发明了火药 D . 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
  • 7. (2023·靖江一调) 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由此,官僚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材料评价了(   )
    A . 中央集权制度的由来 B . 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 C . 封建科举制度的影响 D . 三省六部制的局限性
  • 8.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下表研究的主题是(   )

    时期

    东周

    西汉

    东汉

    西晋

    唐朝

    现象

    诸侯争霸

    七国之乱

    州牧割据

    八王之乱

    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A . 地方建制的教训 B . 君主专制弊端丛生 C . 分裂违背历史湖流 D . 重文轻武的影响
  • 9. (2023·靖江一调) 史学界对宋朝的某项政策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这项政策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至宋朝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第二种观点,这项政策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这项政策应该是(   )
    A . 重农抑商 B . 重文轻武 C . 和亲会盟 D . 闭关锁国
  • 10. 马克思说“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 . 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摧毁了美洲封建制度 B . 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推动了社会发展 C . 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D . 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改变了中外文明的交流方式
  • 11. 下列人物归类中,与“第三组”有关的是(   )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李白、杜甫

    白居易、王维

    苏轼、李清超

    辛弃疾、柳永

    关汉卿、马致远

    郑光祖、白朴

    罗贯中、施耐庵

    吴承恩、曹雪芹

    A . 唐诗的繁荣 B . 宋词的发展 C . 元曲的兴起 D . 小说的流行
  • 12. 明代有诗云:“万人一心兮太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该诗的作者应为(   )
    A . 岳飞 B . 戚继光 C . 郑成功 D . 邓世昌
  • 13. 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了什么口号?
    A .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B . 均田免赋 C . 约法三章 D . 反清复明
  • 14. 《清代学术概论》中写道:”(康雍乾时期) 学者渐惴惴不自保,凡学术之触时讳者不敢相讲习。”当时举报之风大盛,只要有创作文字被附会触及“时讳”,就可能会招来满门抄斩之祸。由此看出清代(   )
    A . 实行闭关锁国 B . 推行八股取士 C . 中外交流基本停滞 D . 思想文化控制强化
  • 15. (2023·靖江一调) 古巴比伦的文献中有大量关于买卖、借贷、契约、合伙、佣金、汇兑、遗赠、合同、期票和本票等的记载。由此可见,古巴比伦(   )
    A . 海外贸易兴旺 B . 农耕文明发达 C . 保护私有财产 D . 重视商业发展
  • 16. 做课堂笔记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如下图是小明在某节历史课上的学习笔记,据图片信息判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

    时间: 12-13世纪

    地点:欧洲

    赞誉:“最美好的花朵”

    权利: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

    A . 西欧庄园 B . 城市的兴起 C . 大学的兴起 D . 世界三大宗教
  • 17. (2023·靖江一调) 阿拉伯文化能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基础上,创造自己独特风格。下面能体现出阿拉伯文化特点的有(   )

    ①“阿拉伯数字”

    ②将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翻译成阿拉伯文

    ③仿效唐朝典章制度,推行“大化改革”

    ④将中国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发明传到欧洲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8. (2023·靖江一调) “在整个历史上,每逢较弱的社会受到较强的、好战的社会威胁时,就会产生两种相反的反应:一种是割断同入侵势力的一切联系,撤回到与世隔绝的境地中,在传统的信念和习惯中寻求安慰;另一种却是力图采纳外国社会的许多特别吸引人的东西,这些东西是人们以平等的地位对付外国社会,从而有效地抵抗外国社会的威胁。”日本在十九世纪中期的反应是(   )
    A . 闭关锁国 B . 明治维新 C . 对外扩张 D . 签约结盟
  • 19. (2023·靖江一调) 有学者认为:“它消灭了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奴隶制度,使工业资产阶级能够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迅速而全面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为资本主义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该学者评论的是(   )
    A . 美国独立战争 B . 美国南北战争 C . 法国大革命 D . 日本明治维新
  • 20.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农民的赎金为发展工业积累了资本;农民在法律上获得解放为工厂提供了劳动力;自然经济的瓦解扩大了国内市场。以上说明农奴制改革
    A . 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 B .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 C .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D . 使俄国走上了对外扩张道路
  • 21. (2023·靖江一调) 第二次工业革命并不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简单延续,它具有不同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表现如下(   )

    ①科学技术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②以美德两国为发源地中心

    ③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

    ④开始于棉纺织轻工业部门

    A . ①②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 22. “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苏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走完了欧美国家通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道路……”。下列表述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 .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B . 新经济政策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C . 农业集体化使苏联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D . 两个五年计划完成由落后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
  • 23. (2022·张家界) 18世纪以来的两百年间,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
    A . 甘地一一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B . 玻利瓦尔一一纳米比亚独立 C . 章西女王一一委内瑞拉独立 D . 卡德纳斯一一华夫脱运动
  • 24. 与下列三幅图片密切关联的历史现象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 政治多极化格局已形成 B . 发达国家掌控全球经济 C . 欧元成为世界通用货币 D . 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
二、综合题
  • 25. 对外交往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展示。中国的对外交往,既有交流互鉴,也有固步自封。如今的中国正在逐渐影响着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汉朝时期,以丝绸贸易为媒介和主要动力,开通了世界上最长的陆上经济商贸之路、文化交融之路、科技交流之路,留下一连串璀璨夺目的文化遗产。

    ——德国地理学家里希霍芬

    材料二:唐朝是中国古代外交非常活跃的时期,唐朝的社会经济繁荣景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唐朝又以兼容并包的开放政策吸纳外来文化之精华。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灿烂的中华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友好邻邦,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形成了中华文化圆。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在宋代,海外贸易集中在南部沿海和长江下游的几个大城市,为了能征收关税将对外贸易限制在某些官方控制的大港口的制度开始于8世纪,在宋代这些关税成为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

    ——摘自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四:明朝中期的中国,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但中国人没有恃强凌弱,28年间,郑和船队秉持“共享太平之福”理念,发展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是世界公认的和平之旅。有人这样评价,“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诏颁赏,厚往薄来。”

    ——摘编自《中国水运报》等资料

    材料五:“……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1757年,清朝下令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库。

    材料六:“一带一路”传承了古代丝绸之路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精神。……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具有新时代的特征。首先是“亲善之路”……在互联互通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进行平等发展、互利共赢。其次是“繁荣之路”……连接了亚、欧、非三块大陆,为沿线国家提供了强大的机遇与潜力。最后是“交流之路”……不仅是经济贸易之路,还是文化交流和民众交往之路。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过程中,我们要发扬丝路精神,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生命。

    ——摘编自王义桅《论“一带一路”的历史超越与传承》

    1. (1)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汉代丝绸之路的作用。
    2. (2)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选择上图历史人物一位,写出相关事件。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外贸易集中在南部沿海和长江下游的几个大城市”反映了一种什么经济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宋代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名称。
    4. (4) 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的是哪里?
    5. (5) 材料五中,“与外界隔绝”体现了清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产生了怎样消极影响?
    6. (6) 结合材料六,提炼“丝路精神”的核心内涵。
  • 26.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历代中央政府为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采取了有效的措施进行管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灭六国后,兵不解甲,继而南击越人,北伐匈奴……面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匈奴,汉王朝根据国势的强弱情况,对匈奴又实行了颇具特色的和亲政策。

    ——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

    材料二: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同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赢得了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材料三:两宋时期,各民族之间频繁的冲突与战争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使不同民族的人民生活在斗争中走向融合。各民族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议和,但“和”是主流。

    材料四:《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朝的疆域“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元朝的版图在我国历史上是最大的。元朝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无朝的大统一结束了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基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也为中国此后六百多年的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石。

    材料五:清前期,在天山以南的广大地区居住着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等族,清代把这一地区称为回部。乾隆时期,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发动叛乱,乾隆帝派兵征讨。在维吾尔等各旅人民的支持下,平定了叛乱。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的措施。
    2. (2)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比较成熟的办法”体现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各少数民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什么称号?
    3. (3) 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民族关系变化呈现出怎样的基本特点?谈谈你对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认识。
    4. (4) 材料四记载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这一时期为加强对琉球的管理设置了什么机构?
    5. (5) 材料五中乾隆帝平定叛乱后,设置了什么机构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 27. 变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常态,存在着一个从不断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人类文明就是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得到丰富和发展的。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直到公元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到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成为一座桥梁,一个起程点了。

    ——(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文艺复兴运动前,欧洲绘画雕塑中的圣母神态安详、神圣,少有人间之情。而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琪罗的作品《哀悼基督》中,圣母是一个容貌端庄、美丽的母亲,她的表情和美是生动的……

    材料三: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美国革命的首创性在于……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较好的贯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四:观察下图,16—20世纪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与此同时,世界也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世界历史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世界似乎“变”得越来越“大”。

    材料五:

    材料六:2019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中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引起材料一中重大变化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并分析该事件对世界产生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2. (2) 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琪罗作品中圣母形象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社会思潮?
    3. (3) 根据材料联系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全新的政体”是什么?并回答“孟德斯鸠学说”在美国得到贯彻的法律文献?
    4. (4)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引起材料中“16—20世纪‘地球由大变小’”的直接因素?
    5. (5) 战争是推动国际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上图反应了两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格局变化及相关的影响因素。请根据提示信息,填出①②处对应的内容。
    6. (6) 面对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应如何把握机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