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石林县巴江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三...

更新时间:2023-05-06 浏览次数:45 类型:月考试卷
一、语文知识积累(共20分)
  • 1. 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时间之河chuān流不息,莘莘学子风华正mào。如今,一代代革命先驱孜以求的强国梦、复兴梦,和今天的我们近在尺。然而,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仍需要回答属于这个时代的问题,应对属于这个时代的挑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是为了沉淀昨天的河床,展望明天的道路,让我巍巍中华青春永驻。

    1. (1)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chuān流不息                                                        风华正mào

      孜以求                                                      近在

    2. (2) 在文段画横线处填入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与五四对话

      ②正是为了深化我们的思考

      ③与五四以来的历史对话

      ④坚定我们的脚步

      A . ③①②④ B . ①②④③ C . ②④①③ D . ①③②④
  •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妆饰     顷刻    筛子   异想天开 B . 荒唐     隐匿    洋溢   无缘无顾 C . 窝行     隧洞    翡翠   一气呵成 D . 憋闷     苍茫    熏陶    无精打采
  • 3. (2022九下·京山月考) 下列加点词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五一”表彰大会上,来自各行各业道德模范济济一堂 , 共庆劳动者的节日。 B . 好一幅“梅花闹春”图,这妙手回春之作,把人们带到了融融春光之中。 C . 危机时刻最能看出人的胆识,勇者首当其冲 , 怯者畏缩不前,我们当做前者。 D . 同学们喜欢在课余阅读一些经典作品,每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 4. (2022九下·京山月考) 请选出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大桥设计、施工、运营的全过程坚持始终最小程度破坏、最大限度保护的建设目标。 B . 高铁开进机场,铁路与港口无缝对接,充分发挥了武汉作为中部地区交通枢纽的作用。 C . 刚刚结束的武汉高校文化艺术节活动,旨在加强校际深度合作,促进校际文化交流。 D . 通过对商品、场景、消费者的数字化、智能化处理,人工智能技术开始在实体店中应用。
  • 5. 下列关于文体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表”是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往往恭敬、恳切。《出师表》是诸葛亮北上伐魏前呈给刘禅的劝诫。 B . 散文诗《海燕》是“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作者高尔基有自传体小说《童年》

      《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C . 奥楚蔑洛夫是法国作家契诃夫在《变色龙》中塑造的一个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典型形象。 D .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有很高的艺术境界,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鲁迅称之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
  • 6. 根据提示填空。
    1. (1) 遥怜故园菊,。(《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2. (2) 此中有真意, 。 (陶渊明《饮酒》)
    3. (3) ,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4. (4)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5. (5) 箫鼓追随春社近,。 (陆游《游山西村》)
    6. (6) 饿死真吾事,。(文天祥《南安军》)
    7. (7) 《醉翁亭记》中,琅琊山四季景物迥然不同,“”两句分别写出春夏之景。
二、综合性学习(共8分)
  • 7. 学习与探究

    石林县第二届课外阅读大赛即将在5月份举行,为在赛场上一展县一中人的风采,县一中准备开展“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 (1) 围绕主题设计两种活动方式。

      活动方式一:

      活动方式二:

    2. (2) 任选一种上面的活动方式,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活动方式,我选 (填序号)

      活动主题:

      活动目的:

    3. (3) 初三的小王一头扎在题海战术里,在他看来,初三时间紧,哪有闲工夫看与考试无关的书。作为本次主题活动的负责人,你该如何劝说他?
  • 8. 名著阅读

    我一路都在反抗 , 这是我从来没有过的,可这一来就大大加重了蓓茜和阿博特小姐对我的恶感,超过了她们本来愿意抱有的。实际上,我是有点失掉了自制,或者像法国人常说的:忘乎所以了。我明知道,一时的反叛早已经使我难免要受到种种难以想象的惩罚,因此像所有造反的奴隶那样,我在绝望中下决心索性一不做二不休

    “抓住她胳臂,阿博特小姐,她简直像只发了疯的猫。”

    “真丢脸!真丢脸!”那使女喊道,“多吓人的举动呀,爱小姐,居然打起一位有身份的年轻人,你恩人的儿子,你的小主人来了!”

    “主人!他怎么会是我的主人?难道我是个佣人吗?

    1. (1) 以上文段选自《》,作者是
    2. (2) 请结合原著回答:"我”为何反抗?从语段中可以看出“我”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三、阅读(共32分)
  • 9.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 (1)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诗中的画线句。
    2. (2)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两句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人们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
  •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送东阳马生序》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惠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蟬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节选自袁枚《黄生借书说》)

    【注释】①通籍:指做官。②大满:堆满。③素蟬:书中蛀虫。

    1. (1)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不敢稍约  逾: ②慕圣贤之道 益:

      其欣悦 俟:④家贫难 致:

    2. (2) 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3. (3) 面对家贫无书可借的困境,借来书后,宋濂和袁枚的办法有何不同?
    4. (4) 结合[甲]文宋濂早年读书求学之事,说说[乙]文“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给你的启示。
  • 1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古人如何点灯

    础德

    点灯点的是何物?说起中国古代的照明工具,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油灯。《楚辞》中有“兰膏明烛,华容备些”之句,说明战国时代就有油灯。当时油灯的燃料是动物油脂,原材料有限,注定只能为少数人享用。就像匡衡、车胤、孙康这些好学却穷得点不起灯的人,只能靠各种奇葩办法来照明,为自己换取夜里读书时间,如匡衡“凿壁偷光”蹭邻家灯火;车胤用纱布做口袋捕捉萤火虫来聚光照明;孙康借雪的反光来读书。

    普通百姓点灯燃不起动物油脂,用的是植物做的灯芯,取材较为广泛。汉代以前是点柴禾照明。到了汉代,灯芯大都是麻秸等硬纤维。《齐民要术》里提到过“苴麻子”是“捣治作烛”的材料。古代名著《儒林外史》中的明代吝啬鬼严监生临死都不忘提醒家人: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太浪费啦!可见到了明代还是燃灯草芯。

    为了节省照明费,老百姓开始追求“省油灯”。这种灯出现在宋代,原理很简单,就是在灯盏里放水,灯燃烧时产生的热量会通过灯体传递到水中,水受热蒸发,从而将热量带走,灯盏的温度和灯油蒸发的速率也因此降低,以此达到省油的目的。

    (摘自“参考网”,有删改)

    【材料二】

    灯彩,民间也叫“花灯”,是人们在喜庆节日寓意吉祥的装饰品,特别是每年元宵时节,孩子们提着七禽六畜各种图案和形状的传统花灯,欢腾着,跳跃着,光与火,新奇与欢欣,给节日增添了几分喜庆气氛和文化氛围。

    扬州灯彩多以小巧玲珑见长,色彩艳而不俗,形式有宫灯、折灯、走马灯、动物灯、花卉灯等,造型优美,灿烂多姿。扬州的传统花灯式样繁多,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久负盛名。

    1972年,扬州首创“孔雀开屏灯”“金鱼吐泡灯”,在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上展出。

    1992年,中央电视台与扬州市政府联合在河北涿州唐城外景基地举办了“扬州灯会”,送展的10组大型彩灯和千盏各式宫灯,把唐城装点得灿烂辉煌。“琼花仙子”“霓裳羽衣舞”等大型组灯,以传统的“精、巧、细、活”绝技,结合现代声、光、电技术,给灯会增添了无穷的魅力,观者人山人海。

    在第一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扬州灯彩就榜上有名。

    (根据“百度百科”改写)

    【材料三】

    灯不仅是照明工具,灯在出现不久后就成为灯俗文化的寓意载体。一盏盏灯的光焰将人类历史进程的漫漫长夜照明,也寄托了人们祈子、祈福、祈寿、祈财的美好愿望和对生命、生活的热爱,并世代传袭。

    灯俗文化源于对火的崇拜。原始人发现了火之后,由火能驱赶凶禽猛兽继而认为火能驱赶一切妖魔鬼怪,相沿成习,形成了举火驱鬼的风俗,后来逐渐演变成千秋万代传承不绝的灯俗。

    灯俗不仅具有驱赶一切妖魔鬼怪的远古文化内涵,在发展过程中人们赋予了其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周代,“镫”与“登”通用。“登”为谷物登场,又引申为上升、增加、增添,人们取“灯”“登”谐音喻五谷丰登。“丁”为成年男子,“灯”与“丁”谐音,人们为灯赋予“纳吉添丁”“人丁兴旺”的民俗寓意。丰富的文化内涵使灯俗仪式成为平民百姓乃至达官贵人的一种精神寄托。灯俗仪式数千年来在人生礼仪、年节时令中熠熠生辉,彰显着极其旺盛的生命力。

    (选自李贵龙《灯火阑珊话灯俗》,有删改)

    1. (1) 材料一按照顺序主要说明了
    2. (2) 材料二中划横线的句子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 (3) 根据材料二、三中的相关信息,完成以下对话。

      小江:现代科技已经使传统的灯具退出了人们的生活,灯俗文化也会随之而消亡。

      你:小江,我认为你的观点不正确。灯俗文化不会消亡,因为:

    4. (4)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就扬州灯彩的价值谈谈它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原因。
  • 1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看海

    李锐

    女儿早就吵着要去看海。今年夏天总算是让她如愿以偿了。

    一大堆吵吵闹闹的旅游者,坐在一辆漂漂亮亮的旅游车上。车上装满了水果、食品、罐装饮料,装满了各色名牌或非名牌的服装和鞋袜,另外还装了满车的流行音乐,我不由得想,在这样一副装备里,看见的还是海吗?我有点替女儿感到遗憾。

    久居闹市,总担心孩子丧失了对大自然的感悟。可闹市里的“大自然”只有家门对面的那个公园。公园里有山,有水,有森林,但在它们的前面都得加一个“假”字。有时为了躲开这个“假”字,我有意在傍晚或是干脆等到月亮升起来,才带女儿进公园。这种时候游人寥寥。草木之间有种难得的沉静,牵着孩子的手散散漫漫地随意而去,听她讲些学校里的事情,或是什么忽发的奇想。有时我们都停下来,都不说话。然后,我问她,:“你看藏经楼现在好看吗?”暮色中的藏经楼抹去了鲜艳的色彩,只留下一个幽深怅然的剪影,晚归的紫燕精灵般地在昏暗中划出些呢喃的虚线,远远的天光中还留着最后一点依稀的残红。女儿看看,说:“好看。”后来在一篇老师的命题作文中,女儿提到藏经楼,她写道:“傍晚的藏经楼很孤独。”但我知道,这还不是大自然。这种古老的人文景观,在古老的中国到处都有。

    仔细回想起来,我与大自然刻骨铭心的相遇只有两次。第一次是因为插队而来到吕梁山的腹地。那时候根本就想不到还有大自然这码事,是懵懵懂懂地被命运扔进大山里来的。没有汽车,没有电灯,没有任何机器的响声,随便捡一条小路走下去,就会淹没在林木之间。寒来暑往,山坡上的画除去旧的,又换上新的;风霜雨雪,峡谷里的音乐或喧哗,或萧瑟,错杂缤纷。有许多次,独自一人呆在葱茏的树林里,或是站在荒远的山顶上:忽然就觉得,自己变成了一株树,变成了一块石头,满心的孤独,如麻的惆怅,都随着脚下的溪水蜿蜒而去,都随着起伏的群山蔓延到极远极远的地方——那时候,就忘了还有一个自己;那时候,就觉得敞开的心胸无遮无拦地躺在天地之间,仿佛一股清风,纤毫之动便可极游八方……

    第二次是因为无意中闯进了河西走廊。那一次也有一辆汽车,也有满车的旅游者,那次的目的地原本是敦煌。可是当汽车翻越乌鞘岭进入了河西走廊的时候,你就会觉得突然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抛到了生物圈的外面,抛到一个任何生命都不可企及的地方,你的肉身不知被留在何处,跟着自己的只是一个充满了犹豫、恐惧、彷徨、惊叹的灵魂。狰狞而又庄严的祁连山,广漠如海却又冷酷死寂的戈壁滩,轻而易举地淹没了可以称作人类文明的那点东西。举目所见除了地平线,还是地平线。河西走廊,是造化给人类留下的形而上的大课堂,是人类语言的终点站,从这儿再向前,你将没有任何熟悉的经验和理念可以依凭……

    这样想着又觉得自己有些太功利,有些杞人忧天。与大自然的沟通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的人终生置身于自然环境当中,却一直麻木不仁;有的人只因为在一个早晨,偶然朝一片结了露珠的叶子瞥了一眼,却在刹那间领悟了宇宙。

    于是,我跟着尖叫不已的女儿走下海去。沁凉的海水翻卷着雪白的浪花涌上身来,淹没了所有恐惧而又惊喜的孩子们。这种在刹那之间得到的恐惧和惊喜,用不着任何事先的准备和安排,也是任何准备和安排都不可能得到的。在这一刹那,女儿开始了她自己和大海的相遇。

    也许有一天她会明白,自己和所有走到海边来的人一样,终其一生都将无法穷尽这一份浩茫无涯的恐惧和惊喜。

    (选自《读者》2009年第10期)

    1. (1) 作者带女儿“看海”的目的是什么?
    2. (2) 文中写了“我”与大自然的哪两次相遇,作者为什么说这两次相遇是“刻骨铭心”的?
    3. (3) 下面的句子语言优美,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寒来暑往,山坡上的画除去旧的,又换上新的;风霜雨雪,峡谷里的音乐或喧哗,或萧瑟,错杂缤纷。

    4. (4)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四、作文(40分)
  • 13.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有一对生活清贫的夫妇,住在一座小城中,他们从不抱怨,而是热心助人、努力工作,过得平凡而精彩。

    他们认为:不管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只要你心有阳光,脚踏实地,就能把寻常日子过得诗意盎然,灿烂多姿。平凡的你我他,在这个需要我们砥砺奋斗、不负韶华的大时代,如何在普通的生活与学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呢?

    请以《的精彩》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一个人在成长的历程中,需要的有时很多,有时很少。有的人需要无限的鼓励、关怀、理解和空间,有的人则只需要一张书桌,一个上学的机会;有的人渴望成长,无惧挫折,有的人则害怕成长所要付出的代价……亲爱的同学,你认为成长最需要什么?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认识和感受,在下面题目的横线上填入一个你自己认为合适的词语(如宽容、空间、挫折、成功、快乐、付出代价等),然后作文, 600字以上,文体不限。

    题目:成长,需要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不使用不规范的语言文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泄露本人信息的真实人名、地名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