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青山初级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

更新时间:2023-05-18 浏览次数:51 类型:月考试卷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 1.   默写。
    1. (1) 写出出自本课《孙权劝学》的两个成语:
    2. (2) 孙权劝学的原因是:“!”
    3. (3) 孙权指出的学习方法是:“。”
    4. (4) 孙权劝学的成果是:“!”
    5. (5) 《木兰诗》中说明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名句是
  • 2. (2021七下·萧山期中) 小明读完《骆驼祥子》后,写下了这样一句感悟:祥子像一棵被蛀空了的“乡间的树”。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请从祥子的经历、性格、命运等角度说说你的理由。
  • 3. 班级开展“有朋自远方来”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 (1) 【拟标语】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即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将于2022年2月4日开幕,北京冬奥会将以和平、友谊和团结精神把世界凝聚在一起。小林同学拟写了一条欢迎外国运动员和国际友人的标语,请仿照上句,帮他完成下半句:

      邀五洲健儿共享冰雪盛事

    2. (2) 【明道理】朋友将要过生日,小华向你借钱准备给朋友买一个比较贵重的生日礼物,认为礼品的贵贱代表着友情的深浅。你不同意他的说法,对他说:“。”(至少引用一句交友的名言警句。)
二、阅读(55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回老家逢着儿时伙伴,讲起孩提时的“玩”,抚忆再三。当年小伙伴之间做游戏、捉迷藏、讲故事,是必不可少的,唱童谣的时候也多,至今还记得一些,如《打电话》:“喂喂喂,打电话,问你的幺妹嫁不嫁?嫁给我、我不要,嫁给别人我要告。”已忘了是怎么学会的,也不知道嫁的含义,但童声清亮,A(抑扬顿挫、津津乐道、跌宕起伏) , 韵味十足。

    ‚在我的老家,童谣并不是“唱”,是念,又近乎于唱。小孩子唱童谣,妈妈是最好的老师,其次是外婆。小孩子对长辈的依恋,大概也是从童谣开始的。我的外婆在我出世时已不在人世了,自然不能教我唱童谣。但别的孩子有外婆,我可以跟着学,或者别的孩子学会之后,听他们唱一遍,我也就会唱了。如:“老天爷,快下雨,保佑娃娃吃白米!”或者,有时回家,拉着爸爸妈妈的手,拉过来又推过去,做“拉锯”的游戏,“拉锯,还锯,外婆门前耍把戏;请孙孙,去看戏,没有好吃的,青菜萝卜也可以。”每每到这时,我就特别想念从未见过面的外婆。

    ƒ童谣是童年的蓝天和白云。回忆真有意思,可以把那些美好的童真在心里重演一遍,暂时拉近距离。有一首北京的儿歌,是这样的:“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吵着要媳妇儿。要媳妇儿干嘛啊——点灯说话儿,吹灯作伴儿。”这同故乡的那首《打电话》似有B(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不谋而合)之妙,大概也不是小孩子自己的作品,是大人教的。

    ④周作人称得上是中国对儿歌童谣进行学术研究的先驱,著有多篇儿歌研究理论文章。他批评明人吕得胜、吕坤对童谣的研究时说:“他们看不起儿童的歌谣,只因为‘固无害’而‘无谓’——没有用处,这实在是绊倒许多古今人的一个石头。”这段话颇能说明他对童谣的态度。他也曾批评大人看不起小孩子、认为儿童的言行幼稚可笑的观点。小孩子的创造力也是很惊人的。不可否认,有的童谣肯定是小孩子自己想出来的,或经成人润饰,但其“著作权”是不容一笔勾销的。

    ⑤在中国的历史演进中,童谣还曾被赋予浓厚的神秘色彩,甚至与改朝换代扯上关系。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陈胜、吴广,传说在大泽乡起义前,曾乔装狐狸叫:“张楚兴,陈胜王”。要我说的话,此乃小说家言,意思不大。明代冯梦龙引述传说:“凡街市无根之语,谓之谣言。上天儆戒人君,命荧惑星化为小儿,造作谣言,使群儿习之,谓之童谣。小则寓一人之吉凶,大则系国家之兴败。

    ⑥这样说来,这些所谓“童谣”,倒是真真的并非小孩子创作的,是“夫人”甚至“上天”的假借,难怪那么阴冷,缺乏一种天趣,或曰真趣。那一种天趣、真趣,便是童趣,是“做”不出来的。

    ⑦在清代,有人编过一本书叫做《天籁集》,所载都是出自儿童之口。许是取其诵声有如天籁,是世间最最质朴的语言。后人有诗跋之:“万木响刁调,扁舟一叶飘。两间自天籁,千古乃童谣……”中国的民间文学,多是以口授的形式流传的。童谣也属于民歌的一种,比如《过横塘》:“月光光,照河塘。骑竹马,过横塘。横塘水深不得过,娘子牵船来接郎。问郎长,问郎短,问郎此去何时返?”却像唐诗,像宋词,像元曲,更像一首好的白话诗。

    ⑧成年的岁月里,童谣总是让人思考,却再也记不清楚,也念不出那样的“味道”。我的童谣,似乎还停留在故乡的草丛间,而故乡,是永远也忘不了的。    

      —选自《人民日报》 2016年 5月20日

    1. (1) 选择合适的词填在A、B两处,在括号内适当的词上打“√”。
    2. (2) 周作人对童谣的态度是怎样的?
    3. (3) 概括文章第五段的内容,说说第五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4. (4) 文末写道:“成年的岁月里,童谣总是让人思考,却再也记不清楚,也念不出那样的‘味道’。”这里的“味道”是指什么样的味道呢,谈谈你的理解。
    5. (5) 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5.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一朵梅

    冯骥才

        ①王成喜擅画梅,知名于世。古人画梅多画折枝,成喜画梅爱画梅树。他所画的梅树粗大雄壮,枝丫苍劲有力,繁花似锦,鲜红的花瓣娇艳丰盈。这样的洋溢着喜气与生气的画面为时代所需,故也为世所推崇。

        ②成喜性情憨厚谦和,一次对我说:“我想送你一幅梅花,你要什么样的,横幅竖幅?”

        ③我说:“你太忙,不敢劳你大驾,如果你真心给我画,就画一朵吧。”

        ④“一朵?”成喜有点奇怪 , 他以为我开玩笑。他知道我爱开玩笑。

        ⑤我说:“就要一朵。古往今来没人只画一朵梅,我请你画,是想看看你怎么画。”

        ⑥成喜带着犯难的表情走了。

        ⑦一次见面,成喜递给我一个厚厚的信封,里边三幅小画,都是梅花,他真认真,真的给我画了。但是他说:“一朵梅真不好画,孤零零,没有呼应,没有搭配,也不好看。我试画了两三幅,都是先画了一朵,后来觉得不舒服,还是得再补上几朵帮衬一下。”

        ⑧打开看,果然都是几朵梅,都是折枝图。

        ⑨“不行,我只要一朵。”我笑着说,“我非刁难你一次不可。”

        ⑩我把这个难题压在他身上,我执意要看看这位梅花大家怎么办,怎么画。

        ⑪终于在一次见面时他把这“一朵梅”给了我。

        ⑫我打开画看,他盯着我的表情。这幅画从上端倒挂一枝下来。枝干用粗毫干墨连皴带勾而成,颇见老辣;再看枝上的梅花,还是他惯常的点染的红梅吗?不是!他改用单线勾勒素梅,用笔简括,花朵饱满,素白无色。但他上上下下勾了数朵,仍旧不是一朵。我刚要坚持只要“一朵梅”时,但见最下端翘起的枝头上,他用红色——西洋红里加上大红,将一朵素梅染成红色,登时鲜亮夺目。 !

        ⑬他画得挺绝!既满足了我,又符合了绘画结构上相互呼应和彼此衬托的原理。

        ⑭我禁不住叫道:“你这么画,可第一次见,别人从来没有这么画过。妙品、奇品、神品!”

        ⑮成喜脸上露出少见的得意,只说:“别人也没被逼着只画一朵梅呀。”

        ⑯事后,我愈看这幅画愈好愈妙,遂题曰:

    君擅作梅树,千花万花美。

    我偏索一朵,看君何以对?

    枝身形似舞,花面红如醉。

    笔少意无穷,物独自珍贵。

    1. (1) 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了“我”与王成喜交往的故事。请你仿照示例,梳理事件。

      王成喜想要送“我”一幅梅花,“我”提出要“一朵梅”,他感到为难。① ,“我”继续“刁难”他,他犯愁不已。终于他给“我”送来“一朵梅”,② ,③

    2. (2) 当王成喜听到“我”想要“一朵梅”时,他为什么感到“有点奇怪”?
    3. (3) 依据文章内容,判断两幅画中哪一幅“正是我要的一朵梅”。

    4. (4) 阅读文章,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一朵梅》。
  • 6.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 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 , 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

    【注释】①由基:养由若,战国时楚国神箭手。②典郡:掌管郡务。③伎:通假字,同“技”。④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

    1. (1)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守荆南回

    2. (2) 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然后用现代汉语写出这句话的意思。

      日 有 宴 集 尧 咨 每 以 弓 矢 为 乐 坐 客 罔 不 叹 服

    3. (3) 对于陈尧咨射箭,课文中卖油翁“睨之”,陈母冯夫人“杖之”,其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进行解释。
三、写作(55分)
  • 7.  请以“我不由得停下了脚步”为开头,写一篇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文中不能出现校名,人名,如不得不出现,请用×××代替。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