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全省联合体2023年中考历史模拟试卷

更新时间:2023-04-30 浏览次数:62 类型:中考模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
  • 1. (2022·惠城模拟) 《淮南子》记载尧治天下时,“其导万民也,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这表明我国原始农业(   )
    A . 生产环境恶劣 B . 开始精耕细作 C . 受到气候限制 D . 生产因地制宜
  • 2. (2022·东莞模拟)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商鞅在《商君书•更法》中则说:“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这表明(    )
    A . 两者都意在维护奴隶主贵族阶层的利益 B . 两者都在规劝统治者要积极地创新变革 C . 商鞅明显比孔子对社会的认知程度更深 D . 时代差异使两者对变革社会的主张不同
  • 3. (2022·龙湖一模) 学者吕思勉认为“唐代天宝之乱,原因孔多,边兵之重,要为其大者”。该学者认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
    A . 君主专制遭到严重削弱 B . 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C . 地方完全脱离中央管控 D . 边疆军事防务所致
  • 4. 如表所示信息折射出,隋朝(   )

    事项

    概况

    出处

    修通通济渠

    公元605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经6个月,修成。

    《隋书•炀帝纪》

    修通永济渠

    公元608年,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经1个月,修成。

    《隋书•炀帝纪》

    改造邗沟

    公元605年,征淮南民数十万,数月,修成。

    《资治通鉴•炀帝纪》

    A . 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 . 百姓赋税沉重 C . 中央集权受到严峻挑战 D . 国家体制优势
  • 5. 忽必烈在《中统建元用》中称:“稽列圣之洪规,讲前代制定制。法《春秋》之正始。体大《易》之乾元。”材料体现了他(   )
    A . 放弃蒙古民族文化 B . 推动蒙古文明融入中原文化 C . 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D . 参照中原文化创立元初体制
  • 6. 张岂之主编的《中国通史•元明清卷》中讲道:“郑和下西洋是和平进行的,没有征讨和杀伐……自郑和下西洋后,中国到南洋(古人对东南亚地区的称谓)去的人日益增多,把中国进步的生产技术和手工业品带到南洋各地,对南洋的开发起了巨大作用。”材料反映出郑和下西洋(   )
    A . 意在开发南洋,扩大明朝疆域 B . 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往 C . 促进了明朝对外贸易的繁荣,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D . 加速人口迁移,导致南洋地区人口压力增大
  • 7. (2022·和平一模) 学者郑石桥指出:“宰相辅政制度的沿革自势体现了皇帝专制权力欲望的不断膨胀和驾驭百官能力的不断提升。”此观点表明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演变趋势是(    )
    A . 皇权掌管中央机构,相权主管地方行政,两者互相监督 B . 承相为百官之首,是皇帝处理国家政务不可或缺的助手 C .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宰相制度被废除 D . 宰相由充当皇帝顾问到主持朝政,最后完全架空了皇帝
  • 8. (2022八上·福田期中)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很多民间地理学者,涌现出大批边疆史地著作,如曹延杰的《东北边防辑要》、《西伯利东偏纪要》、《东三省舆地图说》,姚文栋的《云南勘界筹边记》,薛福成的《滇缅划界图说》等等。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 . 官方关注边疆危机 B . 地理学研究兴起 C . 民族意识日益增强 D . 学习西方成为潮流
  • 9. (2021·沈阳一模) 法国学者吉耶马说,长征“保证了整个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生存”。美国学者迪克威尔逊也说,“长征保证了中国共产党的生存,也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取得最后胜利”。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
    A . 推动了中国革命高潮的到来 B . 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 . 建立了工农武装割据政权 D . 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 10. 大会期间,周恩来作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大会着重提出了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问题,强调贯彻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和群众路线。此次大会是(   )
    A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 C .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D . 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
  • 11. 1969年5月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
    A . 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B . 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 . 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D . 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 12. 迈尔斯教授认为:欧洲中世纪的建筑师是罗马古建筑师的学生;中世纪的哲学家从古希腊的大思想家那里获得了许多智慧,这些都极大推动了中世纪末期作为近代先驱的文艺复兴中的思想运动。该观点强调的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是(   )
    A . 两种不同文明 B . 世界文明中心 C . 欧洲文明之源 D . 延续发展至今
  • 13. (2021·广东) 长期以来,俄国是一个“冰封”的内陆帝国,渴望拥有自己的“温水港”,不管通过哪一条路,它都要通向这个或那个海洋,但海洋全都在西方人特别是英国人的控制之下。据此推知(   )
    A . 夺取出海口是俄国对外扩张重要步骤 B . 俄国是个封闭自守的国家 C . 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受到俄国的挑战 D . 农奴制阻碍俄国海洋战略
  • 14. 林肯在1854年的一次演讲中指出:“奴隶制是建立在人性中的自私自利上面的,是与人热爱正义的天性相违背。”对林肯这句话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 主张立即废除奴隶制 B . 从伦理道德角度批判奴隶制 C . 主张限制奴隶制发展 D . 希望通过战争废除奴隶制
  • 15. (2022九下·和平月考) 2022年3月24日,塞尔维亚举行悼念北约轰炸遇难者活动。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在致辞中说,北约23年前在没有获得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对一个小国发动残忍、可怕、非法、不人道的袭击,甚至动用了国际公约禁止的集束炸弹和贫铀弹,摧毁了数以万计的房屋,包括学校、医院甚至幼儿园。这严重违反了《联合国宪章》的规定。北约这一行动表明冷战结束后(    )
    A .   世界动荡带来经济破坏 B . 联合国失去维护和平作用 C . 霸权主义威胁世界和平 D . 世界多极化趋势发生动摇
二、辨析改错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8.0分)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2.0分)
  • 20.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倘若当时没有恭亲王及文祥在京内主持,没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在京外推动,那么,英法联军及太平天国以后的中国还要麻木不仁,好像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一样。所以我们要仔细研究这几位时代领袖人物究竟做了些什么事业。

    材料二:资产阶级上层改良运动主要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倡导,却以下跪的方式祈求改良,最终由于触碰了封建统治阶层核心利益和统治体制而夭折,以孙中山为首的下层资产阶级发动的暴力革命,夺取了国家政权,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却以袁世凯称帝断送了建立共和国的伟大主张。

    材料三:毛泽东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他根据对农村的直接考察断定,占人口70%的贫农是“革命的……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

    1.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时代领袖人物”属于什么派别?该派别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作者认为“改良运动”夭折的原因是什么?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暴力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
    3. (3)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拒绝了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的直接原因。“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是如何实践的?
  • 2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世纪后,由于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英国爆发了圈地运动,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后涌入城市,成为雇佣劳动者,在城市形成了规模庞大的贫困人口,这客观上要求国家力量的积极介入。1601年英国政府颁布《伊丽莎白济贫法》,该法案强制征收济贫税,法案的颁布也是英国社会救助观念形成的典型标志。

    材料二:1941年《新华日报》关于美国援助苏联的评论文章一览表

    日期

    文章题目

    日期

    文章题目

    1941.01.24

    《美国撤销对苏“道义禁运”》

    1941.02.09

    《美苏关系》

    1941.06.13

    《苏英美团结益坚强》

    1941.06.16

    《热烈欢迎苏美协定》

    1941.07.31

    《同盟国应尽力援苏》

    1941.08.06

    《美苏更加接近》

    1941.08.09

    《读美苏正式换文》

    1941.08.17

    《罗丘致斯大林函》

    1941.09.05

    《英美赴苏代表团》

    1941.10.15

    《发挥伟大的援苏力量》

    1941.10.25

    《中苏英美密切的联合起来!》

    1941.11.22

    《加强和扩大援苏反德运动》

    ——摘编自《新华日报(影印版,1-25册)》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物质产品严重短缺,整个社会民怨沸腾,资本主义面临着全面崩溃的命运,战后西方的社会保障制度改变了以往的选择性,对象已不仅仅局限。于“穷人”这一范围,而是覆盖了社会上所有的公民;社会保险制度以统一的标准发放津贴或救济,而不问领取者从前的收入多少;各国战前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战后各国普遍建立了“福利国家”;二战前推行社会保障的主要是西欧、北欧各国,战后已扩大到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西方所有工业化国家。

    ——摘自李传柱《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启示》

    材料四如图:

    材料五: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主要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明显缓慢,经济发展的缓慢使得社会保障制度开始面临严重压力。因此,对于社会保障制度,西方人存在褒贬不一的评价。西方社会民主党人认为,他们的福利国家政策消灭了阶级,工人也不再是无产者了,因此,福利国家就是社会主义。而保守党人则认为福利国家导致穷人懒惰,影响了效率的提高,只有不平等才能推动西方的发展,因此,必须祛除福利国家这枚“定时炸弹”。

    ——摘自丁建定《西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及其评价》

    1. (1) 根据材料二,指出《新华日报》报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特点出现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三,指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目的,并概括社会保障制度在二战后所呈现的发展状况。
    3. (3) 根据材料四图甲,概述斯大林改革取得的成效。图乙反映的是罗斯福新政的漫画,罗斯福被描绘成了新政医生,试图拯救生病的山姆大叔,国会变成了一名听从医生吩咐的护士。分析此漫画的主旨是什么?
    4. (4) 综上材料一、三和五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材料五中西方社会民主党人的观点或保守党人的观点谈谈你的认识。
  • 22. 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就一国范围来说,“大变革(局)”是社会的方方面面出现突破性进展,同时产生深刻影响的大发展。变局和危机共同生存,如何应对“大变局”下的风险和挑战考验国家智慧。这一智慧可以作用于制度、经济、外交、科技等各领域,无论是17世纪英国人的“妥协智慧”、19世纪日本人的“拿来智慧”,还是20世纪下半叶(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建设智慧都为国家应对变局提供了战略谋划,实现了改天换地的变化。

    1. (1) 材料中“英国人的‘妥协智慧’”是指;“日本人的‘拿来智慧’”是指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现代史上不同方面或领域的史实,谈谈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建设智慧,实现了改天换地的变化”的理解。(要求:根据材料任选三个领域或方面,结合所学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史论结合,表述清楚,符合逻辑。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