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2023年中考历史基础模拟综合试卷

更新时间:2023-04-26 浏览次数:70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一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要求的。)
  • 1.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到“鸦片战争触发了一些爆炸性事态……在经济上,核定关税剥夺了中国的保护性关税,中国丧失部分关税主权;在社会上持续的非法交易,加剧了鸦片问题,外国贸易在五个口岸的持续增长,……”材料论述了鸦片战争的(    )
    A . 背景 B . 目的 C . 结果 D . 影响
  • 2. 1857年4月10日马克思在《纽约论坛报》著文指出:这场极端不义的战争就是根据上面简单叙述的理由进行的---现在向英国人民提出的官方报告完全证实了这种叙述。广州无辜的居民惨遭屠杀,人权横遭侵犯,这一切都是在“中国人的挑衅行为危及英国人的生命和财产”这种站不住脚的借口下发生的!材料中的战争是(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3. □□□□的失败证明了自上而下的进步改革是不可能的,在皇太后和重返政坛的顽固派保守派的控制下,宫廷根本不具备领导能力,从而使人们感到彻底地推翻满人的王朝只有来自下层的流血革命才有可能实现。材料中的“□□□□”应是(    )
    A . 鸦片战争 B . 洋务运动 C . 戊戌变法 D . 辛亥革命
  • 4. (2020八下·江门期中)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的多数追随者仅致力于推翻满人,建立共和国,而很少有人关注民主重建与解决民生这些更重要的任务。当帝国被推翻、民国成立之时,他们认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已实现,他们完全抛弃了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材料反映的是(    )
    A . 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B . 辛亥革命没有唤醒民众 C . 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封建帝制 D .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 5. “茫茫四州起战争,苍生何日晓升平,大江一把狂浪起,斩尽妖魔济众生。”这首诗是1924年占谷堂在谈到军阀混战、人民受苦时,随口吟给人们听的。下列哪次战争的目的是“斩尽妖魔”、结束军阀混战(    );
    A . 护国战争 B . 北伐战争 C . 抗日战争 D . 解放战争
  • 6. “我们闹革命……一定要有一个家,有了这个家,就可以作为同敌人进行革命斗争的根据地”。我党创建的第一个“家”是(    )
    A .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 . 陕甘革命根据地 C . 中央革命根据地 D . 大别山根据地
  • 7. 1950年6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称“这是一件翻天覆地的大事”“是中国人民对残余的封建制度发动的一场最猛烈的经济的、政治的战争,将在实际上结束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质”这件大事应该是(    ) 
    A . 新中国成立 B . 土地改革 C . 抗美援朝 D . 西藏和平解放
  • 8. 1970年4月25日新华社电:“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该电评论的是(    )
    A .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  新中国重返联合国 C . 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成功 D . “神舟”五号实现载人航天
  • 9. “160多年(1848年)以来,没有一个学说像她这样彻底改变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没有一个学说像她这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时代感,没有一个学说像她这样敢于和善于吸收人类社会不断积累的文明成果而不断焕发科学的青春。”这个学说是指(    )
    A . 人文主义 B . 启蒙思想 C . 马克思主义 D . 相对论
  • 10. 下图中,某条折线反映了德国原钢产量的变化趋势,这条显示在(    )

    A . B . C . D .
  • 11. 苏联钢产量由1828年的430万吨,增加到1940年的1830万吨。1928--1937年,建成大型企业6000多个,建立飞机、汽车、化工、机器制造等新型工业部门。这反映了苏联(    )
    A . 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B . 重工业发展迅速 C . 斯大林模式制约发展 D . 完成农业集体化
  • 12. (2018九下·云南月考) 明治维新期间,日本政府发表《五条誓文》。其中“破除旧来之陋习,一本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国之基础”体现的改革措施是(  )
    A . “废藩置县” B . “殖产兴业” C . “文明开化” D . “富国强兵”
  • 13. 美国黑人领袖杜波伊斯在1918年写道:“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在这些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 这反映了他认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
    A . 导致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遭到重大损失 B . 激发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C . 推动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形成 D . 促使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 14. 1919年1月,27个国家的代表团出席巴黎和会。在5个月的会议期间,多数国家的代表整日忙于参加交谊舞会和鸡尾酒会。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这些国家的代表素质不高 B . 会议的内容与这些国家毫无关系 C . 会议主办国有意拉拢这些国家 D . 这些国家在和会中的地位无足轻重
  • 15.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对列宁来说,这种新的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据此,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
    A . 俄国暂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B . 社会主义制度存在较大的弊端 C . 俄国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 D . 经济政策根据国情进行暂时性调整
  • 16. 一位美国总统在就职演说中说: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下列表述与之相符的是( )
    A . 华盛顿谴责殖民主义者的罪行 B . 林肯批评南方种植园主的叛乱 C . 威尔逊揭露一战的灾难性后果 D . 罗斯福感叹经济危机的破坏性
  • 17. (2016九上·南昌期末) 丘吉尔说:“(德国)入侵俄国,只不过是入侵不列颠岛的前奏.…因此俄国面临的危险就是我们和美国面临的危险。”从中可以看出,英美等国同苏联结成同盟关系的主要原因是(    )

    A . 苏德战场是欧洲的主战场 B . 珍珠港事件的促成 C . 法西斯是他们的共同敌人 D . 他们之间的矛盾已经消除
  • 18. (2018·百色) “随着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西欧国家感觉到美苏两国对西欧都有野心,要提高自身的安全系数,提高西欧国家的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由此可知,西欧国家走向联合主要是为了(    )
    A . 共同对抗美苏 B . 维护自身安全和利益 C . 维护世界和平 D . 恢复欧洲的霸权地位
  • 19. (2017·河南) 英国学者保罗•肯迪尼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指出:日本培养出的工程师比任何西方国家都多得多(大约比美国培养的多50%),它还拥有近70万名研发人员,比英国、法国、联邦德国加在一起还多。材料反映了日本(  )

    A . 实行非军事化政策 B . 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 C . 引进最新科技成就 D . 注重培养高素质人才
  • 20. (2022九上·抚宁期末) “跳出国界,走向世界;哪里有市场,哪里生产成本低,就在哪里生产经营。”这种现象实质上体现了(    )
    A . 政治格局多极化 B . 世界经济全球化 C . 世界经济本土化 D . 区域经济集团化
二、非选择题。(40分)
  • 21.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推动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其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也日渐显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民更加关心的是个人自家的田地而对于修建一些公共水渠和抗旱水坝等水利设施积极性不高,由于这些基础设施的缺乏,结果又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另外由于土地分散经营,各自为政,在对于水源的利用和病虫害的防治方面也存在一些弊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散了土地的经营权,使得中国的农业效率非常低下。美国一个种田的人可以养活大约一百个不种田的人,而在中国一个种田的人只可以养活0.5个不种田的人。……这种经营方式自然就增加了粮食的成本,使得中国农产品在与国外竞争中处于成本的劣势。

    ——选自:吴建平《浅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利弊及土地规模化经营的趋势》

    材料二: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

    1. (1) 依据材料一,归纳概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弊端。
    2. (2) 针对上述弊端,材料二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所有制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3. (3) 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得出哪些认识?
  • 22. 香港毗邻内地,与祖国命运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的基本方针政策如下:

    (一)   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并考虑到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决定在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二) 香港特别行政区直辖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五)香港的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

    材料二:“宝安(现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十屋九空逃香港,家里只剩老和小。”当时,宝安一个农民劳动日的收入为0.70到1.20元,而香港农民劳动一日收入60﹣70港币.1957年、1962年、1972年和1979年宝安先后出现过四次大规模的逃港潮,累计56万人(次)。1977年11月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汇报了逃港的情况后,邓小平出奇地沉默了很长时间,才就逃港问题说:“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

    ——改编自林天宏《人民会用脚投票》

    材料三: 据统计2001年定居内地的香港人为4.1万多人,2003年为6万多人,2005年为9.18万人。大量的香港人涌入内地反而成为一种潮流。

    ——香港特别行政区规划署

    1. (1) 香港岛根据哪一条约离开祖国怀抱的?
    2. (2) 依据材料一,指出我国解决香港问题的基本目的和基本方针。
    3. (3) 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逃港潮”产生的原因。为解决政策存在的问题,党中央做出怎样的调整?
    4. (4) 材料三的回流现象说明什么了问题?
  • 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场战争是欧洲由盛转衰的分水岭。这场战争也为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还因为在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厮杀的不可开交的时候,他们是顾不上立即动手扼杀俄国革命的。

    ——摘自齐世荣《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诸殖民帝国,极其迅速的结束了欧洲的统治,由于数百万殖民地居民在盟国和日本的军队和劳改营中的服役,这种世界范围的殖民地觉醒得到了进一步的促进。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三:战胜国代表齐集巴黎时,他们号称将开创历史新纪元。他们亟欲避免重蹈心目中所认为的维也纳会议的覆辙……然而最后所得出的结果却是美国的乌托邦理想与欧洲的恐慌症妥协下,不堪一击的产物。

    ——基辛格《大外交》

    1. (1) 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是指的什么?
    2. (2)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导致“欧洲在世界殖民统治结束”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面对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危机,欧洲分别采取了什么行动加以应对?
    4. (4) 结合欧洲应对危机的不同结果,谈谈你的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