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押题卷2(全...

更新时间:2023-02-26 浏览次数:90 类型:期末考试
一、
  •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miè)          卑(bì)            挑拨离(jiàn) B . (hèng)          赋(yǔ)              不知所(cuò) C . 择(jué)           落(duò)              残败零(diāo) D . 绕(yíng)          丽(xuàn)             含欲放(bāo)
  • 2. 下列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恐怖     调零     署名     名人逸事 B . 和蔼     襁褓      趋势     挑拨离间 C . 挚爱     卑鄙     绚丽     豁然开朗 D . 拙劣     枯燥     纳闷     阳奉阴违
  • 3.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只要付出一个汉堡的钱,便可以得到一个作者在那段岁月所有的心思与时间。

    ②就算读到后来,看天还是天,看水还是水,但我们却可以构建不一样的精神世界。

    ③读书和旅行一样,是灵魂在别处的一次对话。

    ④如何拿智商来作乐?读书便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

    ⑤我想,这就是读书的意义,它能让你踩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这个世界。

    A . ④①②⑤③ B . ⑤①④②③ C . ③⑤①④② D . ④①③②⑤
  • 4.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很多古人对年龄的称呼,都与头发有关。除了垂髫外,还有总角、束发、弱冠、及笄、黄发等。黄发则是用来指小孩。 B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 《礼记》中的名句。《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道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C . “浮云”,在古代诗词中其特定的文化内涵有三:一是遮蔽阻挡;二是飘流无定;三是变化无常。“浮云游子意”中应采用第三种说法。 D . 漏断,指深夜。“铜壶漏断”这个成语,意思是一天的时间已经过完,夜已深了。
  • 5.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千桌万人磨盘宴”不仅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宴席,也是具有新平特色的宴席。 B . 在海外求学的岁月不总是那么阳光灿烂,留学的路也并非不是那么平坦。 C . 在云南首届“十大法治校园”评选活动中,曲靖市民族中学以第二名得票率榜上有名。 D . 在刚刚结束的第54届世乒赛上,中国队囊括男单、女单、男双和女双四项冠军的好成绩。
  • 6. (2021九下·重庆月考) 仿写例句“假如生命是……,不要……,要……。”的句式,仿写两句话。

    例句:假如生命是船,不要随波逐流,要高扬风帆搏击惊涛骇浪。

  • 7. 朱熹曾对礼仪作过这样的阐述:“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在一次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中国选手荣获16金中的10金。在交换礼物时,外国小朋友送上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而中国选手因没准备,只好回赠人民币。

  • 8. 比较阅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下面是某位同学阅读《傅雷家书》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两本书时整理的比较阅读表格。请完成其中的填空。

    主题/名著

    《傅雷家书》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关于爱情

    在1954年3月24日上午的一封家信中,傅雷向儿子傅聪表明了自己生活的准则,即把①放在第一位,而把爱情放在第二。

    保尔与冬妮娅分手时说:“我首先属于②,其次才属于你和别的亲人。”

    关于读书

    傅雷特别喜爱阅读《③》,书中体现了魏晋时期文人恬淡闲适的生活态度。他推荐傅聪阅读这本书。

    保尔最爱阅读英国小说《④》,从中领悟到了要坚持不懈,拥有坚定的信念,勇敢地克服一切困难。

    傅雷: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

    保尔: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⑥。”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31分)
  • 9. (2019八下·重庆月考) 古诗文默写填空。
    1. (1) 微君之故, ,胡为乎泥中。
    2. (2) 青青子衿,。纵我不往,
    3. (3) 《送杜少甫之任蜀州》,表达诗人豁达胸怀的诗句:
    4. (4)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写出洞庭湖浩大气势的句子:
    5. (5)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 10.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 (1) 下面对本诗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既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又点明远行者的目的地; B . 颔联表明了离别的必要性,外出做官,以报效家国; C . 颈联劝勉朋友不要悲伤,四海之内皆兄弟,蜀州会有新朋友; D . 尾联点明“送”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真挚深厚的感情。
    2. (2) 王勃是 代著名诗人;尾联“无为”一词的含义是
  • 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北冥有鱼》)

    [乙]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B . 鹏之背,不其几千里也      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 C . 虽有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一男附书 , 二男新战死(《石壕吏》) D . 知不足,然后能自也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与朱元思书》)
    2.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齐谐》者,怪者也

      ②去以六月者也 

      ③教然后知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故曰:教学相长也。

    4. (4) 请你写出与“鹏”有关的成语或诗句。
    5. (5) 乙文多用对偶句,这样的表达有什么效果?试举一例加以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35分)
  • 12.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各小题。

    夜听九寨

    沉石

    大多数人都曾是白天看九寨沟的,步入其境,会欣赏到那嵌入山水之间的多彩美景,尤其是那五彩石、孔雀蓝、魔幻般的池畔,还有那春分和仲秋时节被风浸染的山林,叶片的色彩宛如画笔,为那里的山水涂上大自然生命的色彩并赋予九寨沟神奇天堂之美名……

    初秋早晨,当我步入九寨,把阳光与色彩收进眼帘之后,忽然产生另一种好奇的想法,决定要夜走九寨,扑向山水深处,用心去聆听九寨的灵魂之声。

    九寨的夜很纯净,虽说只有半弦清月挂在山尖,但夜的浓度仿佛过滤了似的,黑静中带着丝丝透明的蓝梦,在寨与寨之间、山与山丛中、湖与湖的彼岸飘浮着一种夜色情绪。此时,泉击石盘的声音愈来愈响,当你贴近礁盘,俯身侧耳时,一种神奇的声响穿过石盘发出的声音,然后由喷发的水珠同时打在翠竹林里,像散落的珍珠声,形成了主声音与次声音合奏的共鸣,传递给夜空的是山的神圣,水的经典。“这是一出泉水,带动的是多音的组合!”我闭着眼睛在感悟,“水是有生命的!”

    “听说,金海湖是海拔最高的山脉之湖,山与水有洞洞相连的秘密?”我指着海拔3 300多米的山峰,问旅游局的老朋友甘巴。

    “那里是最原始的山洞,当年林场的工人曾进去过,谁也没有走到头。”甘巴担心地说,“光靠我这手电筒是无法走进山洞的。”

    我笑了,带着一丝无所畏惧的神色:“山洞里只要有泉,单凭声音就会找到洞与洞之间的路。”

    “你真的要进洞?”甘巴急了,“就是白天进去都很困难。”

    “没有探险,哪来的收获!”我说,“要想写出真正的九寨神奇,一定要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走进山洞里探幽,寻找的是泉的源头。夜里的山洞格外单纯,泉的声音在洞间回旋着,既清脆又响亮,宛如在悬崖礁盘上滴下翡翠,颗颗沁人耳畔。我屏住呼吸,透过洞内水珠闪烁的点点星光,聆听着来自泉水发出的响声,用心在寻觅着那最天然的泉之声。洞内的山盘与礁砂形成了九寨独特的地貌,泉涌出石间,并融入沙棘沉淀之后,形成了地质的钙化,水与水流出的是一种绿色的诗意。

    蓦然,在我的头顶传来一阵轰鸣的水流声,像是一泻千里的瀑布巨响震耳欲聋,我惊讶地仰头望着,黑压压一片,什么也看不见。“这水声来自海拔之巅,据说远古的人发现这个洞后就没出来。”甘巴说得很认真。

    我凭着水声的方向,钻着一个个洞口,翻越着一个个起伏的山脉狭路,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脚是在沿着水系攀登,在洞的某一个磐凹处,总会有泛着泉眼的水流,静谧之中能听到泉的吟唱。“你听,在这里唱歌,有一种神奇的回声,并且传得非常远。”甘巴说着,情不自禁地唱起了《神奇的九寨》。他唱的每一个音符都穿透了泉水与山石,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硕大无比的音箱里,真实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奇妙的魅力。一曲过后,我在洞的夹层中寻觅到了真正的水源头。“快来看,我的左侧是一道水线!”我大声嚷道。

    水线在夜色中闪现着一道道别致的亮丽,而且能辉映着整个山洞,是从高原飞流直下的瀑布,唱着歌从远古走来,声音是如此的原始和年轻。

    “这是洞中的小瀑布,真正的大瀑布还在高原深处。”甘巴说这话时,我已经明白了九寨水源的含义。我无须再去寻觅,已经用心触摸到了水的神经,泉的甘甜。

    当我走出九寨山洞时,站在一处最原始的崖石边眺望,眼前的九寨已经沉浸在一片茫茫的夜雾之中,东方的晨曦仿佛穿透雾纱,射出了绚丽斑斓的霞光。此时,我被迎面飘舞的晨雾缭绕,在夜与晨的交织中,再一次听到了那散发着馨香的泉水声……

    (选自《人民日报》)

    1. (1) 在“决定要夜走九寨,扑向山水深处,用心去聆听九寨的灵魂之声”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扑”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 (2) 根据你的体会,理解下面的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唱着歌从远古走来,声音是如此的原始和年轻。

    3. (3) 作者浓墨重彩,详写夜探九寨山洞,是要突出什么?
    4. (4) 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结尾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 13.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说到“研学”,就不得不提起“游学”。早在中国古代就有“游学”的历史,学子远游异地,求师问道,寻求真知。孔子带着诸弟子周游列国,抛却政治和历史的因素,本质上就是孔子做了一次游学活动。因此,在谈及“游学”时,一般都会把周游列国的孔子奉为游学的鼻祖。追溯历史,郦道元、玄奘、李时珍、徐霞客都可以算作游学的先行者,他们有明确的游学路线和资源,也有清晰的目标,方法则有访谈,记录等等。可见,我国古人就有游历四方,探寻真知的觉悟。

    从2013年开始,国家就提出了“研学旅行”的概念。教育部的相关负责人也曾表示,“研学旅行不是一般的旅游,要有课程的开发,特别是到了富有教育意义的革命传统基地和文化基地,要把革命的精神、文化的内涵讲出来,让学生受到教育。”相较游学,研学是种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更加注重“学”,重视课程内容,更加强化其深刻的教育意义。

    研学旅行是“旅游+”概念下的新模式,它延续和发展了古代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方式。随着体验式教育理念和旅游业的跨界融合,研学旅行成为市场热点,特别是近年来,在“文化+旅游”的时代浪潮推动下,未来的研学旅行甚至会出现许多倍的爆发峰值。

     (选自《还你一个真实的研学旅行》,有删改)

    【材料二】

    我国境内游学和境外游学人数

    (单位:万人次)

    【材料三】

    近日,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此意见一出,也引发了多方思考:

    家长:担忧

    研学旅行可以让孩子增长见识、扩展视野,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但是,当学生从传统的“课堂时间”离开家长视野、走出学校围墙,家长们多少有些担忧。

    校长:需要保障机制

    也很想带学生出去寓教于乐,可安全责任太大了,万一出事,学校就会被推向风口浪尖。此外,旅行涉及吃、住、行等,学校没有专项经费列支,按规定也不能向学生家长收费,活动很难开展。

    老师:内容如何有意义?

    很多老师担忧:“研学旅行如何才能真正与课改内容结合?怎么把这个研学做得有意义很重要,而不是单纯地吃吃喝喝像旅行一样。”

    专家:需要专业组织来操作

    四川省教育学会秘书长纪大海提出自己的思考,他认为:现在一些旅行社搞的所谓研学旅行,是游而不研。而学校开展的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又是研而不游。真正的研学旅行,需要专业化的组织来操作。

    (选自《研学旅行,要走的“路”还很远》,有删改)

    【材料四】

    海外夏令营、校园考查、文化体验……近年来,随着国家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研学旅行迎来了“春天”。与此同时,各种乱象也开始显现。

    任意“贴标签”,过度逐利。业内人士表示,研学旅行基地、机构的资质参差不齐、准入门槛高低不一,存在一哄而上、杂乱无章的现象。在一些地方,研学旅行甚至成了某些商家任意定高价、从中逐利的幌子。

    “假大空”“走马观花”。目前,不少研学旅行项目仅仅停留在“走马观花”的层面,或是主打名校游、奢华游,但实质性的教育内涵和价值缺失,“假大空”现象普遍存在。

    师生比失衡,安全存隐患。一些研学机构在师资选拔、培训等方面欠缺考虑,老师素质参差不齐,师生比严重失衡,甚至出现过1名老师负责三五十名学生的情况,学生的人身安全存在极大的隐患。

    研学旅行,尤其是海外项目存在较多安全误区,包括文化误区、法律误区等,如果机构对项目把控率不高,且没有很好的界定和排查,可能会出现很大的风险。

    行业标准和反馈机制缺失。不少学校只注重过程,但后续的督促检查、考核却乏人问津,这样就很难判断研学旅行是否取得了实质性的效果。

    受访专家认为,研学旅行需要有关部门制定行业标准,包括研学旅行机构的准入门槛、退出机制和评价体系等,从而使政府在履行检查监督职能时可以作为重要参照。

    (选自《研学旅行有哪些“坑”》,有删改)

    1. (1) 下面对几则材料的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材料一中可看出,研学旅行延续了古代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可以说是古代游学精神的当代再现。 B . 分析材料二,我们可知,从2014年到2017年,我国境外游学人数从140万人增长到340万人,境内游学人数则从35万人增长到85万人。 C . 从材料三我们可看出,随着研学旅行的进一步推进,家长、校长、老师、专家等各个方面都表示出深切的担忧。 D . 行业标准,包括研学旅行机构的准入门槛、退出机制和评价体系等,是政府在履行检查监督职能时的重要参照。
    2. (2) 阅读材料一,请简要说说“古代游学”与“研学旅行”的共同点有哪些。
    3. (3) 针对材料四“研学旅行”中的乱象,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才能有效阻止这些乱象呢?
    4. (4) 假如你要参加学校组织的“重庆三日游”研学旅行,为了确保这次活动的教育内涵和价值,你在出发前,会作哪些准备呢?
四、作文:(55分)
  • 14. 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  600  字;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 A、B、C 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①小小几平方的阳台,平凡的校园一角,偏僻的小路尽头,简陋的街头小摊……你每日经过它们,可曾真正留意?在这些不被人们注意的角落里,往往也有温暖的故事,美好的人情,动人的画面,精彩的瞬间……让你惊讶、喜悦、感动,甚至震撼。

    请以“美好一隅”为题,写一篇文章。

    ②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材料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材料二:老和尚问小和尚:“如果你前进一步是死,后退一步则亡,你该怎么办?”小和尚毫不犹豫地说:“我往旁边去。”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