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尚真学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2-12-31 浏览次数:48 类型:月考试卷
一、 单项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
  • 1. (2018九上·长春月考) 大河流域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下列选项搭配正确的是(    )
    A . 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 B . 印度河、恒河流域—古埃及—金字塔 C . 尼罗河流域—古印度—甲骨文 D . 黄河、长江流域—古代中国—种姓制度
  • 2. 某同学学习完《古代两河流域》一课后,整理笔记如下,请你判断他的笔记中表述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
    A . 两河流域大体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B . 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两河流域南部逐渐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C . 大约在公元前24世纪,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 D . 第六代国王胡夫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 3. (2020·东营) 某《民法典》规定:“刹帝利辱骂了婆罗门要罚款100帕那(银钱单位),吠舍骂了要罚款150到200帕那,首陀罗骂了,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这一规定反映的是古代印度的( )
    A . 种姓制度 B . 津贴制度 C . 封建制度 D . 福利制度
  • 4. 古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古印度文明以其异常丰富、玄奥和神奇深深地吸引着世人,对亚洲诸国包括中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下列与古代印度文明有关的是(   )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5. 如果要讨论中国古代的政治文明,总要溯源到夏、商、周三代,而谈及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则会想到古代希腊和罗马。与西方政治文明源头相关的内容中正确的是(   )
    A . 希腊城邦中的外邦人和奴隶,虽然是自由人,但没有政治权利 B . 凯撒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 C . 300名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是罗马共和国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关 D . 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首创“元首制”,被授予“奥古斯都”的尊号
  • 6. 伯里克利时代,戏剧作家们创作热情极其高涨,他们不断创作出新作品供民众欣赏、品评。这个时代也产生了如埃斯库罗斯等伟大的剧作家。材料所反映的现象说明
    A . 古希腊民众热衷于戏剧的欣赏品评 B . 良好的政治环境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C . 雅典戏剧在伯里克利时代达到顶峰 D . 古希腊戏剧为文艺复兴提供了养分
  • 7. (2018八上·肇源期中) 世界文明分为东西方两大体系,东方文明包含古中国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和古巴比伦文明,西方文明包含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以下对这两种文明不同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东方文明以农耕为主,西方文明工商业发达 B . 东方文明实行中央集权制,西方文明包含民主政治 C . 东方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西方文明发源于沿海或海洋 D . 东方文明都发源于亚洲,西方文明都发源于欧洲
  • 8. 余秋雨在《行者无疆》中写道:“我相信,当茫茫大地还处于蒙昧和野蛮阶段的时候,罗马的政府,虽然也总是以残酷为先导,但在很大程度上却是文明的征服。”这段材料反映了罗马的征服(   )
    A . 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灾难 B . 使罗马进入文明时代 C . 是文明和平的征服 D . 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了文明
  • 9. (2021八上·泰安开学考) 19世纪,著名法学家耶林曾说:“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据此可知(   )
    A . 依托军事力量才能维系辽阔疆域 B . 罗马的法律体系有利于维系持久统治 C . 基督教的思想垄断最能体现和平 D . 罗马法是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 10. 英国诗人雪莱说:“我们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文学、宗教和艺术之根都在希腊”这句话的含义是(   )
    A . 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之源 B . 古代希腊人是欧洲人的祖先 C . 古代希腊是一切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D . 希腊文明是文艺复兴产生的根源
  • 11. 英国诗人雪莱说:“我们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文学、宗教和艺术之根都在希腊,古希腊文明回声的最强音,是世界许多民族每天都在运用的语言文字,”这句话的含义是(   )
    A . 古代希腊人是欧洲人的祖先 B . 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之源 C . 古代希腊是一切人类文明的发源地 D . 希腊文明是文艺复兴产生的根源
  • 12. 如图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A . 古埃及文明 B . 古印度文明 C . 古希腊文明 D .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 13. 12世纪的西欧城市里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市民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逃亡到城市的农奴,只要在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以获得自由的身份。下列表述与现象相符合的是(   )
    A .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B .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C . 西欧庄园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D . 城市是“中世纪最美好的花朵”
  • 14. 在西罗马灭亡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基督教会以其超越性的宗教理想和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坚持不懈地推动了“加洛林王朝文艺复兴”和“12世纪文艺复兴”,培育了西欧大学和学术思想的细嫩根苗。11世纪初期,西欧的一些主教们在教区内组建学校,并邀请知名学者担当主讲教师。12世纪,教会学校已开设了法学、医学和神学等正式课程。这反映了中世纪时基督教会(   )
    A . 宣扬耶稣就是“救世主” B . 对西欧政治制度的影响 C . 是西欧社会的宗教权威 D . 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 15. 中古时期亦称中世纪,泛指世界范围内5﹣15世纪末的历史,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计算,直到东罗马帝国的灭亡。关于这一时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罗马教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B . 西欧城市是在教会或世俗封建主的领地上产生的 C . 查理曼帝国分裂成的三个王国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 D . 法兰克王国的君主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 16. 《唐顿庄园》被评为最受观众喜爱的英剧之一,讲述了格兰瑟姆伯爵一家由家产继承问题而引发的种种纠葛,呈现了英国上层贵族与其仆人们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下的人间百态。有关中世纪西欧庄园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庄园中的农民要向国王缴税 B . 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军事单位 C . 领主可随意没收农民的土地 D . 农民可以通过庄园法庭维护自己的权益
  • 17. (2021·常德) “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各地,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庄园里。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这反映的时代是(    )
    A . 原始社会的人类文明 B . 封建时代的欧洲社会 C . 封建时代的亚洲社会 D . 走向近代的欧洲社会
  • 18.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史实与结论能够成立的是(   )

    史实

    结论

    A.

    查理大帝鼓励基督教的发展

    基督教开始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B.

    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要通过庄园法庭进行审理

    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C.

    琅城通过斗争成为自治城市

    琅城完全摆脱了国王和领主的控制

    D.

    大学的专业课程有法学、医学、神学

    大学的兴起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A . A B . B C . C D . D
  • 19. 中古西欧的城市,是在一些位于交通路口的集市、废旧的古代城堡上自然兴起的。城市中手工业和商业构成的商品经济,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着瓦解作用。城市里的市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

    ①中古西欧城市交通便利②市民阶层是资产阶级的前身

    ③城市通过斗争拥有了自治权④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封建制度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20. (2022九上·科左中旗月考) “由于罗马社会陷入危机,为了将反映本阶级意志的现行法律固定下来,借以维护和巩固自身地位,因此组织编纂了《查士丁尼法典》。”由此可知该法典编纂的目的是(    )
    A . 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 B . 稳固帝国社会秩序 C . 改善奴隶的社会地位 D . 确立后世立法规范
  • 21. (2021·永州) 德国一位法学家说:“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这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一次。”对“罗马第三次征服世界”理解正确的是(   )
    A . 罗马帝国疆域地跨三大洲 B . 罗马法奠定欧洲民法基础 C . 基督教成为世界主要宗教 D . 古罗马法律体系系统完备
  • 22. 2019年的日本新年号出自日本传统古籍《万叶集》中的“初春令月,气淑风和”,不过从“大化”开始,日本先后有多个年号出自中国古籍。大化年间,通过学习中国的文化与典章制度,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
    A . 天皇从此掌握了国家实权,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B . 缓和了各种矛盾,稳定了政局 C . 全面引进了中国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D . 使日本发展成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
  • 23. 幕府统治,又名“武家政治”,表现为军人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进行统治。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
    A . 武士团有时代表庄园利益与地方政府对抗,有时也响应朝廷号召去征战 B . 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 C . 幕府频繁参与皇室、贵族间的权力斗争 D . 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象征性的摆设,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土阶层手中
  • 24. 有同学搜集了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日本大化改新、马可•波罗来到中国的相关书籍,他研究的课题最可能是(   )
    A . 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对话 B . 古代世界的暴力冲突 C . 古代东西方文化的和平交流 D . 古代文明的碰撞与融合
二、辨析改错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 25. 欧亚的封建时代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并加以改正。
    1. (1) 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既是工商业者的聚集地,也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

      改正:

    2. (2) 查士丁尼命人将自己执政时期的法令编辑为《查士丁尼法典》。

      改正:

    3. (3) 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资本主义国家。

      改正:

    4. (4) 《阿拉丁和神灯》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被称为世界民间文学创作中“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

      改正: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 26. 公元7世纪,日本与阿拉伯帝国面对社会危机,选择了独特的发展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630年,日本派遣第一批遣唐使来唐……渴望采纳中国文化和政治模式。649年,日本朝廷发动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改革,将日本重建成一个在法律、军事制度等和唐朝相似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陆威仪《世界性的帝国:唐朝》

    材料二:日本留学生对于唐朝实行均田制,制定律令,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国泰民安,文化繁荣的大好形势,深为赞赏。回国后,积极倡导以“法制完备”的唐朝为典范,实行政治改革。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三:现在,他给它带来了一个宗教和一部天启的经典,带来了一个具有良好的组织和武装、统治了整个半岛的社会和国家。一个世纪内,他的信徒们从胜利走向胜利,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强大帝国,并传播了他的教义。如今,这一宗教在世界上拥有5亿信徒。如果对事态发展的影响为标准,那么,穆罕默德无疑是历史上的一位巨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1) 据材料一指出日本派遣唐使的主要目的。
    2. (2) 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这场政治改革是指什么?它对日本社会发展起到了怎样的推动作用?
    3. (3) 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史实论证材料三中“穆罕默德无疑是历史上的一位巨人”这一观点是否正确。
  •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兰克王国的政教关系是相互需要、相互利用的。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日耳曼蛮族王国的建立让罗马教会必须要适应新的环境寻求新的政治保护和政治依靠,以便重振昔日的权势。而法兰克王国从克洛维到查理大帝,为了巩固统治和进行扩张,也深知需要罗马教会这样一个有力的精神工具。利害的一致,使双方结合在一起。

    ——裴耀鼎《论法兰克王国宗教与政治的关系》

    材料二:封建制的明确的责任原则束缚了人,也稳定了社会关系。每个地方社区都有自给自足的经济,被割裂的社区之间很少交往……孕育法兰克社会民主与自治的精神,产生了权利和义务的规范,日后成为欧洲文明的精髓。

    ——陈乐民《欧洲文明的进程》

    材料三:日本统治集团中的革新势力认识到唐朝均田制为日本摆脱经济危机提供了契机。他们将豪强贵族占有的土地和部民收归国有,变为国家“公地”、“公民”,然后班给“公民”一定数量的土地,国家征得“租”(稻谷)“庸”(劳役)“调”(土物产品)。于是,部民奴隶转化为封建国家的农民,奴隶主土地所有制转化为封建的国家土地所有制。

    ——王军友《大化改新性质博弈论—兼论日本律令时代的封建性》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归纳法兰克王国的统治特点。结合史实说明该国统治者如何将罗马教会作为巩固统治的精神工具?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欧“自给自足的经济”主要体现为哪种经济组织?据材料归纳法兰克文明的精髓,并结合所学说明这一“精髓”在中世纪西欧社会的主要表现。
    3. (3) 据材料三说明日本改革后上地所有制的转变。
    4. (4) 综合上述材料,从法兰克王国与日本革新势力巩固统治的举措中,你能获得怎样的启示?
  • 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民权这一问题上,雅典人和其他所有希腊人一样,认为他们自己是一个大家庭,只有同一血统的人才能成为公民,外邦人居留时间再长也不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客籍民(注:外邦人)都是自愿前来的移民……但许多人还是长期地居住在雅典,为收养他们的这座城市慷慨地贡献自己的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雅典的满意和忠诚。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当公元前2世纪到来的时候,已经没有任何一个环地中海国家敢说可以消灭罗马共和国,但罗马却危机重重。罗马所畏惧的只有罗马自己,当征服的受益冲垮了维持数百年的共和国式生活,如同火车的轰鸣摧垮了中古的田园生活,罗马需要转变,否则就是衰弱甚至灭亡。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开始动摇共和国的根基,也最终送来了帝国。

    ——摘编自《关于罗马共和国到帝国的一点思考》

    材料三:希腊式=优美的时代,象征热情激荡中的沉思安息;罗马式=武力与豪华的时代,是一首富丽堂皇的交响乐。

    ——摘自意大利建筑师布鲁诺•赛维《建筑空间论》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外邦人在古代雅典的政治地位,并分析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变现了对雅典的满意和忠实”的原因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当公元前2世纪到来的时候,已经没有任何一个环地中海国家敢说可以消灭罗马共和国”?罗马共和国时期在平民与贵族长期斗争过程中于前450年颁布了哪一部法律文献?并指出罗马帝国的建立者。
    3. (3) 材料三反映出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风格有较大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一例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杰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